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连战与宋楚瑜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把“连战与宋楚瑜”的关系作为描述和分析的对象,它所展开的一切,正是您所欲了解的,本书的收藏价值一目了然。

目录

第一章 “我们的祖先来自中国大陆” /1

第二章 连战与宁楚瑜鲜为人知的故事 /9

  连战,传承祖宗的爱国精神 /11

  连、宋:前期的困窘生活 /17

  连、宋:婚姻与家庭 /27

  连、宋:台湾富有的政要 /33

  儿子是连、宋的“反版” /35

第三章 连战与宋楚瑜置身的台湾政治生态 /41

  国民党的组织、实力及主张 /45

  亲民党的组织、实力及主张 /50

  新党的组织、实力及主张 /54

 “泛绿阵营”三党概况 /58

第四章 70年代连战与宋楚瑜“密月期” /61

  连、宋两人共同的“精神教父”蒋经国 /63

  连、宋同受益于蒋经国 /66

第五章 跨越80年代连、宋的重叠与断裂 /73

  宋楚瑜拥李夺权 /75

  宋、李决裂与连战有关 /77

  连、李相惜 /80

  连、李交恶 /83

  首次“连宋配”遇挫 /86

  国民党树立“连核心” /96

 “立委”选战连、宋分出胜负 /103

  二度“连宋配” /106

  “3·19”枪击案绊倒连、宋 /126

  “连宋配”经历风雨 /141

  挑战“台独”连、宋双赢 /148

  连、宋“挑起”李、扁战争 /168

  国、亲合并 /178

第六章 连、宋大陆行谱写历史新篇 /189

  连战演讲VS宋楚瑜演讲 /192

  连、宋大陆行中的相同与不同 /219

  连、宋大陆行后的各方反应 /228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235

试读章节

连横患肝癌弥留上海,知悉儿媳临盆在即,遂留下遗言:“中日必将一战,若生男则名‘连战’,寓有自强不息、克敌制胜之意义,又有复兴故国、重整家园之光明希望!”

一百多年前,一批台湾地区的爱国知识分子为保存中华文化、宣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谋求台湾地区的解放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连横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编著的《台湾通史》一书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章太炎称赞此书说:“民族精神之附,为必传之作。”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大学作演讲时,将其祖父连横所撰著的《台湾通史》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了北大图书馆。

  连横少年时就将著《台湾通史》引为己任,于1908年开始着手写作,历经十余年努力而完成。连横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史志学家。他在13岁时,其父为其购买了余文仪所撰瓷台湾府志》并对他说:“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

连横读后,便立下志向,“故自玄黄以来,发誓述作,冀补旧志之缺”。日后连横将著《台湾通史》引为己任,即以此肇端。1895年台湾沦陷后,受到台湾人民爱国热情的鼓舞,蝴收集了大量抗日文告,后成为《台湾通史》中的珍贵史P11料。1899年,台南《台澎日报》创刊,连横任汉文部主笔,开始了其报人生涯。1908年他开始着手写作《台湾通史》。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连横深受鼓舞,产生了游历大陆的想法,“以舒其抑塞愤懑之气”。这次旅程从日本开始,至上海,达武汉,继而北渡黄河,到了北京,后又继续向西、向北游历,1914年回到台湾。在这次游历中,连横结交了当时主持清史馆工作的史学家赵尔巽,并被聘为清史馆的名誉协修,得以大量阅读和抄录了馆中所藏有关台湾建省的档案资料,对《台湾通史》的写作裨益良多。回到台湾后,连横加快了著述《台湾通史》的进度。1918年8月,历经10余年努力的《台湾通史》终于完成。  连横作《台湾通史》的目的在于开启民智,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解放。在这部著作中,他对台湾的开发和发展作了详尽的记述,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通史》倾注了连横大半生心血。他在自序中道尽修史之因由与艰辛:“横不敏,昭告神明,发誓述作,兢兢业业,P12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间,撰成《台湾通史》,为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科附焉。起自隋代,终于割让,纵横上下,钜细靡遗,而台湾文献于是乎在。”书中人物包括了从最早经营台湾的开拓者到清中后期抵抗日本侵略的仁人志士。整部著作线索清晰,“无所讳忌,见识赅博,文采斐然。”

连横作《台湾通史》时,台湾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他写这部著作的最直接目的是“冀维民族精神于不堕”,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于一线。他说,“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台湾人却不知自己的历史,“岂非台人之痛欤?”因此,“横不敏,昭告神明,发誓述作,兢兢业业,莫敢自遑”。他提醒台湾人民说,在日寇统治之下更要“追怀先德,眷顾前途,若涉深渊,弥自儆惕,乌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义勇奉公,以发扬种性,此则不佞之帜也”。从中可以看出,连横修史不仅在于文化的载录传承,更重要的P13是要昭示他的同胞,“台湾原本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永远是堂堂的中国人”。

在《台湾通史》中,连横对台湾的开发和发展作了详尽的记述,“洪维我祖宗,渡大海、人荒陬,以拓殖斯土,为子孙万年之业者,其功伟矣”。整部著作中对先民移居台湾、筚路蓝缕开发台湾的赞美之辞俯拾皆是,从而昭示了台湾是中国人发现、开发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历史上,外国殖民者不断觊觎这块美丽的土地,台湾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在这部著作中,连横对于近代以来台湾人民风起云涌的反侵略斗争记述尤详。对于台湾人民反割台的斗争,更是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记述。在《卷36·列传8》中,对抗日英雄丘逢甲、吴汤兴、姜绍祖、吴澎年、刘永福等都专门列传记述。作者感慨道:“乙未之役,苍头特起,执戈制梃,授命疆场,不知其几何也,”他们的英勇事迹是台湾人民的财富,可以垂范后人,激励来者。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日据台湾时期,中华文化在日本殖民者的同化政策下岌岌可危。连横通过著作《台湾通史》,提醒台湾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文化,“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台湾的宗教、风俗、工艺、农业,都和大陆特别是闽、粤两省相同,此为民族文化渊源,诚不可忘。面对在文化同化政策下汉文化逐渐衰微的局面,连横痛心地说:“洪钟毁弃,釜瓦雷鸣,道术将为天下裂,苟不出而葆之,惟见沦胥以亡尔。乌乎,文运之衰,至兹极矣。”因此,《台湾通史》的写作本身就有保存中华文化的目的,“台湾文士其有起而肩之乎?此横之大所望也”。

不但如此,连横还不断利用讲述台湾历史的机会,积极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不屈的精神,唤醒民族的自觉,抵抗日本的殖民统治。1927年秋,他和黄潘万冲破了重重困难,P14在台北开设雅堂书局,专门销售中文书籍和大陆、台湾产文具,为民族精神的存续可谓苦心孤诣。综上所述,连横作《台弯通史》的最终目标是开启民智,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解放。“考既往之历史,察现在之情形,探民族之特性,立远大之规模,以求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而后可得群众之信仰也。”“欲为台湾谋解放,为台人谋幸福,非全民运动不为功。”这种爱国情怀,应该是《台湾通史》的精义所在。

  《台湾通史》在台湾出版后,在两岸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先生充分肯定了这部著作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了让《台湾通史》能够在当时日本殖民统治之下的台湾顺利出版,连横委曲求全且颇费了一番心思。书中维护中华民族精神的立场是日本人最忌讳之处。日本官方对《台湾通史》卷四“独立纪”这个篇名十分敏感和不满,所以强迫连横改易为“过渡纪”。为使该书顺利出版,连横最后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在1920年首版《台湾通史》中,卷四“独立纪”上另贴有“过渡纪”三个铜印字,每一页书边的篇名则仍作“独立纪”;至于书前目录卷四则作“过渡纪”,下有小字排印:“起清光绪二十一年,终于是年九月,此篇原名独立,嗣以字义未妥,故易之。”阳奉阴违的斗争策略终于奏效。这样,这部著作于1920年至1921年分上中下三册在台湾出版。

这部著作初版虽只有干部,但是却在两岸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黄炎培正在上海筹备人文图书馆,在得知此书出版后即去信索取予以庋藏;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先生感于连横的爱国思想,赞扬他为“英雄有怀抱之士”,并称赞《台湾通史》中的爱国思想是“民族精神之附,为必传之作”,并为之作序,充分肯定了这部著作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1945年6月,抗日战争胜利在望,台湾回归祖国也指日可待。在这种情况下,商务印书馆本着“吾国人对于斯土千余P15年之经历,亟宜有所研讨以备来日之鉴戒”的宗旨,由北京大学徐炳昶教授等商得连震东先生同意,在大陆首次重印《台湾通史》。徐炳昶为之作序说,“邦人君子,如尚不愿将祖先之所惨淡经营者完全置之脑后,则对此书允宜人手一编。”当时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王云五先生为此书重印,也在一封书信中称,“台湾为我国最早沦陷区,而《台湾通史》一书,油然故国之思,岂仅结构之佳已哉。敝馆亟欲将其重版,藉广流传,以彰先德。”张其昀对此书的评价更高。他认为:“一部台湾通史,其势力超过于日本全部陆海空军,因为日本军队只能占领台湾的土地而不能征服台湾的人心。雅堂先生的大著,发扬爱国思想,唤醒民族灵魂,把明郑以来200多年的反抗异族、争取自由的光荣历史,作系统的记载,使革命的火炬,辉煌地照耀着。”  连横一生著述甚丰,除了《台湾通史》外,还著有《大陆诗草》、《大陆游记》、《台湾诗乘》、《台湾语典》、《雅言》、《剑花室诗集》、《雅堂文集》、《台湾稗乘》、《台湾诗荟》等;在写作《台湾通史》的过程中,他还将30余种极其珍贵的史料辑成了《台湾丛刊》,对其后的台湾史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连战在《祖父与我》一书中说,在他出生前两个月,祖父连横患肝癌弥留上海,知悉儿媳临盆在即,遂留下遗言:“中日必将一战,若生男则名‘连战’,寓有自强不息、克敌制胜之意义,又有复兴故国、重整家园之光明希望!”连战出生后,其父母遵从长辈遗命,为其取名为“战”。可以说,连战一出生,就背负着极其沉重的使命。

正是受到了祖父思想的熏陶,连战赞成一个中国,反对“台独”。2001年1月14日,他在“新世纪两岸关系研讨会”上明确表示认同“中国人”。他说,“我们的祖先来自中国大陆,我们从来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P16

序言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一度因“台独”分子煽动而阴云密布的两岸关系,峰回路转,出现重大转机,作为国、亲两党最高领导人的连战与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本书第六章“连、宋大陆行谱写历史新篇”提供了一些生动的细节,力求把连、宋大陆行与读者拉得更近。

连战和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绝非偶然。作为台湾三大政党之两党的领袖,连战与宋楚瑜走过了一段被称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路,本书第五章“跨越80年代连、宋的重叠与断裂”。演绎的是两人“合”时的热烈,“分”时的困惑。在本章中,2000年、2004年台湾大选无疑是关键內容,而彼时发生的“兴票案”、“枪击案”也是公众尤为关注的,跌宕起伏的事件,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在复杂的形势下。连战与宋楚瑜都无一例外地遇到了与李登辉、陈水扁关系的纷纷扰扰,但在反对“台独”阴谋的立场下,连战与宋楚瑜都选择了与李登辉、陈水扁的决裂,并赢得了公众的支持,这同样是值得关注的。

作为一种必要的溯源,本书第一章“我们的祖先来自中国大陆”,第二章“鲜为人知的故事”,介绍的是连战和宋楚瑜个人的一些背景。他们都有曲折的人生经历,首先就包含着在困境中的坚忍,例如连战在抗战时期的艰苦生活,例如宋楚瑜年轻时在餐馆中刷盘子……“我们的祖先来自中国大陆,我们从来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话是连战做人和从政的真实写照。而对于这样的衷肠,宋楚瑜也用行动表达了深刻的认同。基于这样的共同点,连战和宋楚瑜,曾经是私人意义上的挚友,也曾经是相似境遇下的同仁或合作者。第四章“70年代连、宋蜜月期”讲述的是两人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初涉政坛时的意气风发。其间,既有爱情的甜蜜,家庭生活的亲切,也有初遇贵人相助,相继得到蒋经国垂青的“传奇”。

党内党外的竞争是连、宋关系的“主旋律”,但也有短暂的合作与同盟。连、宋关系影响着台湾政局,进而也影响着两岸关系。本书第三章“连、宋置身的台湾政治生态”对台湾政党作了简介,提供的是另一种背景,它预示着连、宋的政治走向,和连、宋致力摆脱各种干扰,实现个人志向和政治抱负的苦与痛、得与失。

本书把“连战与宋楚瑜”的关系作为描述和分析的对象,它所展开的一切,正是您所欲了解的,本书的收藏价值一目了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连战与宋楚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方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53308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5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