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神秘的孝庄皇后/中国历史知识小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神秘的孝庄皇后/中国历史知识小丛书》编著者孟昭信。

孝庄文皇后是我国古代一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她在民族矛盾及满洲贵族内部斗争都十分尖锐、复杂的形势下,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六岁的儿子福临、八岁的孙儿玄烨)登基,继承皇位;协助三朝(天聪——崇德、顺治、康熙)皇帝理朝纲,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弘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她没有政治头衔,也不“垂帘听政”;只以一位妻子(妃)、母亲(皇太后)、祖母(太皇太后)的自然身份,在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智慧和才能。她所做的一切贡献,全部归功于丈夫和儿、孙。

本书是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之邀,在《辅佐大清三代帝君的幕后女人孝庄皇后》一书基础上压缩、改写而成,并核对、订正、补充了某些史实。力争以简明、通俗、真实的孝庄文皇后传记奉献给广大读者。

内容推荐

《神秘的孝庄皇后/中国历史知识小丛书》编著者孟昭信。

《神秘的孝庄皇后/中国历史知识小丛书》是清代孝庄皇后研究专著,全书共十四章,主要包括出生在蒙古世家、嫁给满周四贝勒黄太极、受封永福宫庄妃、为幼子争夺黄位、地质摄政王专注窜权、辅佐顺治康熙理国政、心系国事指点文治武辈。本书史料翔实,论述深入,对研究清初历史,特别是功垂清史的接触女政治家孝庄皇后,具有重要价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出生在蒙古贵族世家

 一 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的后裔

 二 科尔沁宰桑贝勒家的小格格

 三 与满洲贵族门当户对

第二章 嫁给满洲四贝勒皇太极

 一 皇太极与布木布泰的婚姻——天赐良缘

 二 十三岁出嫁做新娘

 三 婚后汗宫大事迭起

 四 跟着姑姑和丈夫“见习”

第三章 受封永福宫庄妃

 一 皇太极登基做皇帝

 二 皇太极对蒙古族妻子情有独钟

 三 姐姐海兰珠人宫受宠

 四 寓意吉祥的永福宫

第四章 喜生贵子与初涉朝政

 一 推荐侍女苏麻喇手制国初衣冠样式

 二 福临降生,庄妃曾做奇梦

 三 劝降洪承畴的实情与传说

第五章 依靠两黄旗为幼子争皇位

 一 皇太极“无疾而终”不是谜

 二 两黄旗大臣与幼主同舟共济

 三 护军“保护”下的议立嗣君诸王会议

 四 福临继位,以诸王和两黄旗大臣制约多尔衮

第六章 进军中原,小福临当大中国主子

 一 多尔衮率军人关,范文程当谋士

 二 迁都北京,顺治帝登基

 三 阻止“分封诸王”,实现天下一统

第七章 抵制摄政王专制篡权的艰难历程

 一 多尔衮谋取大权独揽

 二 郑亲王“以他人篡夺为忧”而遭贬

 三 终于未能救出豪格

 四 狂风暴雨中巍然挺立的两黄旗

 五 多尔衮带着皇帝梦离开人世

第八章 “太后下嫁说”谜底

 一 都是“皇父摄政王”惹的祸

 二 “太后下嫁说”最早见于张煌言的《建夷宫词》

 三 “太后下嫁说”新论据不能成立

 四 推波助澜的野史演义太离谱

 五 孝庄太后何曾下嫁

第九章 辅佐顺治掌理国政

 一 爱子亲政,教以为君之道

 二 清算多尔衮罪行,结束黄、白旗之争

 三 认顺治的“玛法”汤若望为义父

 四 防止诸王掣肘,帮助皇帝巧妙收权

 五 江南战局突变,沉着掌舵化险为夷

 六 节省宫中银两以纾国困

第十章 风风雨雨母子情

 一 选后、废后风波

 二 红颜薄命的董鄂妃

 三 劝阻儿子人空门

 四 顺治英年早逝,八岁玄烨继统

第十一章 一心辅佐孙儿,无意当女皇

 一 “自幼严饬”,精心培育

 二 辅佐孙儿登基,拒绝垂帘听政

 三 康熙对祖母选定的皇后情深意浓

第十二章 心系国事,指点文治武备

 一 智擒鳌拜,做孙儿后盾

 二 练兵、用人、修身——中肯的指点

 三 八年平叛,风雨同舟

 四 支持筹建皇家木兰围场

 五 兴安大岭会亲人

第十三章 淡泊、幸福的晚年生活

 一 唯一的饮食爱好——饮苍溪茶

 二 礼佛诵经,祈祷国泰民安

 三 和睦温馨的家庭,孝顺的子孙

 四 终生相伴的“老友”苏麻喇

第十四章 最后的奉献

 一 康熙35日衣不解带,陪伴祖母度过最后时光

 二 临终遗言更易丧葬礼俗

 三 不尽的哀思,永远的怀念

参考书目(除文中已注明者外)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的后裔

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姓:博尔济吉特,是蒙古族最高贵的姓氏。这个姓氏源于蒙古族第十世祖先:“孛儿只吉歹篾儿干。”“孛儿只吉歹”,后来译为博尔济吉特,或博尔济锦,都是译音轻重的区别。用先人名字做后世的姓氏,是蒙古族的传统惯例。

博尔济吉特是突厥语,意思是蓝眼睛的人。这些“蓝眼睛人”,肤色微黄,显得格外精神健壮。他们的勇敢、善战,在当时受到普遍地称赞。当其他部落互相间发生战争时,各部落都给博尔济吉特人送礼物,请求他们给以武力支援,以便征服和打败强敌。

后来,成吉思汗(1162—1227年)统一全蒙古,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之后,称自己的家族为黄金家族,所有姓博尔济吉特的兄弟子侄。都成了黄金家族的成员。元朝灭亡之后,博尔济吉特氏被视为成吉思汗的圣裔,仍在蒙古族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被崇拜、甚至被神化。蒙古大汗及各部首领,都尽量选拔博尔济吉特姓氏的人员充当。布木布泰娘家所在的科尔沁部,便一直由博尔济吉特家族控制,部长、台吉等都由博尔济吉特氏的成员担任和继承。布木布泰的先祖、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二弟合撒儿,和哥哥一起度过苦难的童年,一起习武狩猎,长大成人。他自幼身体健壮,勇猛超人,而且箭法高强。合撒儿一心做哥哥的臂膀,承担重任,在征战中屡立奇功,为统一蒙古草原、创建蒙古帝国的大业,辅佐哥哥铁木真登上大汗宝座,做出过重大贡献。

然而,成吉思汗不仅对二弟毫无感激之情,反而出于狭隘的权力独占欲和怀疑心,时刻提防合撒儿功高震主,势大篡权,竟以怨报德,处处压制、排挤,甚至企图谋害这位忠于自己的亲弟弟。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原先分布在大漠南北的各蒙古部族都统一在大蒙古国的统治下,按照“千户”的形式组织起来。成吉思汗遵循他的“黄金家族共同管理兀鲁思(领地、管辖区域)”的原则,由他本人直接统治帝国中央的95个千户,而将帝国的西部封给诸子,东部封给诸弟。合撒儿的封地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及海拉尔河下游和靠近呼伦湖附近的地方,位居蒙古帝国的东北部边陲(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偏西的地区)。这样,合撒儿及其子孙又重新回到他们远古祖先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分封领地的同时,又分伊尔坚(百姓)。根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诸子分得的百姓是:长子术赤9000户,次子察合台8000户,三子窝阔台和四子拖雷各5000户。而合撒儿只分得4000户。

合撒儿不仅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还不时遭受欺凌和迫害。一个萨满教巫师和他的六个兄弟,无端地捕捉合撒儿吊打。事情发生后,成吉思汗不仅不保护自己的二弟,反而听信巫师挑拨,拘捕审讯合撒儿,欲置之于死地。幸亏母亲诃额仑闻讯赶来为合撒儿解围,怒斥成吉思汗忘恩负义,伤害一奶同胞。成吉思汗见谋害不成,便背着母亲削减他的部众,仅留给1400户。

合撒儿是一条坚强而有理智的男子汉,当然不会被压倒。他既不气馁、不屈服,也不与长兄进行无益的争斗、仇杀。他像草原的雄鹰,展开双翅,在暴风雨中翱翔。领地虽然偏僻、荒凉,但森林茂密,野兽繁多,很适合狩猎生活。他带领家族成员披荆斩棘,拼搏在崇山峻岭,自春到冬,天天逐猎,以求生存和发展。后人代代如此,自幼生长在鞍马间,人自习战,勇猛健壮,使蒙古族固有的淳朴和勇武性格得以保持和发扬。在蒙古帝国中受压抑的处境,使合撒儿及其后代,一直严谨图治,不骄奢放纵,历练出一代又一代勇于苦战奋斗而刚毅不屈的科尔沁人;也埋下了其后代科尔沁等部与新兴的满洲结盟,反抗昏庸蒙古大汗的种子。

二科尔沁宰桑贝勒家的小格格

科尔沁,在今天的中国地图上,是内蒙古自治区辖区内的地名。而在历史上,它先是对合撒儿后代的称呼,接着演变成部落名称,后来才成了地名。科尔沁是蒙古语,赞美的称呼,汉译“箭筒士”、“带弓箭的人”。意思是说科尔沁部众都是弯弓跃马的英俊勇士。

这一美称的出现,曾历经漫长的历史过程。合撒儿家族最初仅40人左右,到忽必烈时代,发展到800人。由于合撒儿的后代及部众继承、发扬了他的高超武功和优良传统,到他的十一世孙西古苏台时代,“箭筒士”或“带弓箭的人”,便成了合撒儿领地内所有百姓的共同美称,并进而演变成其部落的名称。而西古苏台便被称为“科尔沁王”。

西古苏台生活在明朝宣德、正统年间。其子孛罗乃,于1466年派遣使者与明朝通好。孛罗乃之孙,即西古苏台的曾孙、合撒儿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于1547年率领部分部众,随同蒙古大汗达赉逊汗东迁嫩江下游、绰尔河及洮儿河流域。为了与留居在额尔古纳河的科尔沁相区别,自号:“脑温科尔沁”,即:嫩科尔沁。但一般仍只简称他们为:科尔沁。奎蒙克被尊为该部始祖。奎蒙克二弟巴衮诺颜(官长、首长)继续率部留居原地。因其地处于大兴安岭西北,称所部为“阿鲁(山之西)科尔沁”。

古代蒙古族是以游牧为生的马上民族,经常迁徙流动。但这次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领部分科尔沁百姓,从额尔古纳河流域,越过大兴安岭,向东南迁至嫩江流域,却非同寻常。它在科尔沁部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东迁给科尔沁部带来新的生机。他们进入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气候适宜的松嫩平原之后,畜牧业及农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部众也繁衍较快。科尔沁还向嫩江东部展,将锡伯和卦勒察收为自己的属部。这样,科尔沁部的领地空前扩大。其地域范围:东及东南隔伊通河、东辽河与海西女真的乌拉部、叶赫部为邻,南接盛京(今沈阳)边墙(辽宁法库、彰武边门以北),西南接内喀尔喀蒙古部,西界扎鲁特蒙古部,北临嫩江上游地区。从今日地图上看,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黑龙江和吉林的西部、辽宁的北部,都有科尔沁的领地。这时的科尔沁部,兵强马壮,人丁兴旺,后继有人。奎蒙克长子博第达喇生九子,长子齐齐克直系后代一直担任科尔沁部的部长,后成为科尔沁右翼中旗、前旗之主;布木布泰的祖父莽古斯及其弟明安、孔果尔,系博第达喇次子所生,也都各有领地、属民,后分别成为科尔沁部左翼中旗、后旗、前旗之主;博第达喇之弟诺门达喇后来成为科尔沁右翼后旗之主;博第达喇的其他儿子又分出札赍特一旗、杜尔伯特一旗和郭尔罗斯前、后两旗。以上统称科尔沁10旗。

蒙古东迁改变了东北地区的力量对比。原来是女真人势盛,与明朝对峙,明辽东守将尚能勉强应付。而从此以后,除女真之外,又增加十余万强劲的蒙古铁骑,不时骚扰,致使明朝立即陷人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蒙古与女真联合进犯辽东,进一步削弱明朝实力,给新兴民族——满族的兴起以有利契机。P1-5

序言

孝庄皇后姓博尔济吉特,名布木布泰,1613年3月28日出生在科尔沁蒙古部落中段、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属科尔沁左翼中旗、辽河之滨的蒙古贵族世家。1625年2月,年仅13岁(虚岁,下同)的布木布泰嫁给后金汗努尔哈赤第八子、四贝勒皇太极。1626年8月11日,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即汗位,布木布泰被封为西宫福晋。1636年4月,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被封为西宫永福宫侧福晋庄妃。随着其子福临、其孙玄烨相继即帝位,她先后被尊为皇太后和太皇太后。168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75岁。尊谥为“孝庄仁宣诚献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是我国古代一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她在民族矛盾及满洲贵族内部斗争都十分尖锐、复杂的形势下,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六岁的儿子福临、八岁的孙儿玄烨)登基,继承皇位;协助三朝(天聪——崇德、顺治、康熙)皇帝理朝纲,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弘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她没有政治头衔,也不“垂帘听政”;只以一位妻子(妃)、母亲(皇太后)、祖母(太皇太后)的自然身份,在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智慧和才能。她所做的一切贡献,全部归功于丈夫和儿、孙。

已见到有关孝庄文皇后其人的诗词、演义、逸事、秘史等,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早期作品,多用虚构、夸张的手法写孝庄文皇后,脱离基本历史真实,完全扭曲了人物形象。

史学作品中,对孝庄文皇后历史上的个别问题有分歧,如: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问题,大家观点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讨论。

本书是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之邀,在《辅佐大清三代帝君的幕后女人孝庄皇后》一书基础上压缩、改写而成,并核对、订正、补充了某些史实。力争以简明、通俗、真实的孝庄文皇后传记奉献给广大读者。

年近八旬,精力不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尚祈广大读者和各界朋友不吝赐教。

后记

本书得以完成,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浩同志的支持和帮助密不可分。吉林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和文科教师参考室、古籍研究所资料室、历史系资料室等单位,为借阅图书及核对资料提供方便。资料工作由孟忻负责。我的夫人陈瑞云教授参与本书写作,字斟句酌,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致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神秘的孝庄皇后/中国历史知识小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昭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6636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13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9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4: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