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色诺芬的会饮
内容
编辑推荐

“色诺芬注疏集”乃汉译色诺芬著作全编。本书是此系列的第一本。柏拉图的《会饮》很著名,苏格拉底的另一著名学生色诺芬也写过《会饮》,记述的同样是有苏格拉底在场的一次“会饮”。色诺芬的史家笔法的关于苏格拉底撰述与柏拉图的诗人笔法的关于苏格拉底撰述一样,都是“诗化作品”,堪称古典诗学的经典,只不过各有不同的写作意图。

内容推荐

色诺芬的《会饮》详细描述了苏格拉底和他的一帮弟子及熟人度过的一个独特的夜晚。它使我们对聚集苏格拉底身边者的各种类型,以及对促使这些人聚集到他身边的各种动机和希望,有所了解。通过其一贯活泼、轻松的笔触,色诺芬让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圈子(Socrates’circle)的性格(character)。同时,《会饮》极其简洁和极其幽默地表达了苏格拉底哲学的核心问题。要看到这些问题,读者首先必须愿意深入这部最轻松的色诺芬之苏格拉底作品的细节,甚至深入那些看起来无关重要的细节,因为,正是轻松和正经的结合,显明了色诺芬的意图。

色诺芬《会饮》的一大价值是,它鼓励从具有直接相关性和重要性的爱、美、高贵等问题开始思考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之生活(the Socratic life),以及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思考。此外,《会饮》的一个主要魅力是伴随这种思考的优雅而生动的幽默。但是,只有考虑到主要对话参加者的命运——这种命运在色诺芬写作时是已经知道的——才能充分欣赏这种幽默或活泼。

目录

编者前言/刘小枫

 色诺芬会饮(沈默译笺)形

 译者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义疏一

 维兰德色诺芬的《会饮》:对话体戏剧叙事的典范(朱雁冰译)

 维兰德莱怡丝家的一次会饮(莫光华译)

 利茨马苏格拉底·色诺芬·维兰德(朱雁冰译)

 曼格维兰德的莱怡丝“反柏拉图”的会饮(朱雁冰译)

义疏二

 施特劳斯色诺芬的《会饮》(田立年译)

 巴雷特论色诺芬的《会饮》(田立年译)

试读章节

色诺芬证明说,苏格拉底十分努力做到通常所说的虔敬:不过,他也强调,苏格拉底经常谈到不祥的“灵祗”(Dahmonion)——一个有时使他退避三舍但绝不鼓动他做任何事的内在的警音,这与不假思索地接受预兆的低级信仰无异——维兰德让他的阿里斯底波在这个背景下探讨过寻常的迷信。

除了这种辩护的意图,在色诺芬那里,我们并没有发现任何素材可以让苏格拉底成为重要历史人物。波默(Gernot Bohme)说过:

色诺芬的著述刻画出一个诚实、真正称得上循规蹈矩、慎言慎行、极度保守和教书先生般的苏格拉底。除了少数插曲,如苏格拉底与一位艺妓的谈话……色诺芬赋予苏格拉底的个性似乎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大相径庭。。

当然,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互不兼容恰恰意味着与历史上所流传的苏格拉底形象大相径庭。后者想必影响更为深远,以致柏拉图要用苏格拉底的名字作为自己思想的依托,不过,这可能出于纯粹的感觉亲切。真正为“历史上的苏格拉底”而苦思冥想的,只是那些相隔好多世纪的后人。可是,倘若没有柏拉图的撰述,人们会理解色诺芬何以写下他对苏格拉底的回忆吗?倘若没有柏拉图的撰述,人们会理解维兰德为什么怀着极高的兴致,恰恰选出这段插曲献给其读者吗?

看起来,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人们不明白,柏拉图何以会把在色诺芬笔下如此形象的苏格拉底当做自己的哲学声音;人们不明白,色诺芬竟会如此刻画这位在柏拉图笔下作为哲学化身的人。在我们看来,没有柏拉图的著述,色诺芬的苏格拉底便显得空洞,没有色诺芬笔下的中规中矩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笔下对话的哲人就会同样空洞,——我们或许会将苏格拉底看成一个单纯的文本幽灵。如果人们试图从这种对立中虚构出一种折中,便摆脱不了如下的两难窘境:苏格拉底恰恰比色诺芬所能看到的有“更多的哲学味”,比柏拉图的艺术形象有“更少的哲学味”。关键并不在更多或更少,必须懂得:从某种意义上,一个身兼两者的人会是怎样一个人。

要做到这一点,人们首先得摆脱传统的看法。传统看法将苏格拉底看成从探究自然的哲学(前苏格拉底哲人)和纯修辞术(智术师)走向真正哲学的转折点。人们得从传统上苏格拉底所脱离开的人群出发来理解他,正如人们如果按照基督徒通常的做法——让拿撤勒的耶稣脱离开他那个时代的其他许多终末论说教者和法利赛人宗教派别,便不会理解耶稣。阿里斯托芬在《云》中把苏格拉底置于智术师之列,看来大有道理。苏格拉底以前脱离沉思的自然哲学,恰恰使他与智术师或者至少与其中最成功的代表同流。P.184-185

序言

自严复译泰西政法诸书至本世纪四十年代,汉语学界中的有识之士深感与西学相遇乃汉语思想史无前例的重大事变,孜孜以求西学堂奥,凭着个人的禀赋和志趣选译西学经典,翻译大家辈出。可以理解的是,其时学界对西方思想统绪的认识刚刚起步,选择西学经典难免带有相当的随意性。

五十年代后期,新中国政府规范西学经典译业,整编四十年代遗稿,统一制订新的选题计划,几十年来寸累铢积,至八十年代中期形成振裘挈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体系。虽然开牖后学之功万不容没,这套名著体系的设计仍受当时学界的教条主义限制。“思想不外义理和制度两端”(康有为语),涉及义理和制度的西方思想典籍未有译成汉语的,实际未在少数。

八十年代中期,新一代学人感到通盘重新考虑“西学名著”清单的迫切性,创设“现代西方学术文库”。虽然从翻译现代西学经典入手,这一学术战略实际基于悉心疏理西学传统流变、逐渐重建西方思想汉译典籍系统的长远考虑,翻译之举若非因历史偶然而中断,势必向古典西学方向推进。

九十年代以来,西学翻译又蔚成风气,丛书迭出,名目繁多。不过,正如科学不等于技术,思想也不等于科学。无论学界翻译了多少新兴学科,仍似乎与清末以来汉语思想致力认识西方思想大传统这一未竞前业不大相干。晚近十余年来,欧美学界重新翻译和解释古典思想经典成就斐然,汉语学界若仅仅务竞新奇,紧跟时下“主义”流变以求适时,西学研究终不免以支庶续大统。

西方思想经典即便都译成了汉语,不等于汉语学界有了解读能力。西学典籍的汉译历史虽然仅仅百年,积累已经不菲,学界的读解似乎仍然在吃夹生饭——甚至吃生米,消化不了。翻译西方学界诠释西学经典的论著,充分利用西方学界整理旧故的稳妥成就,於庚续清末以来学界理解西方思想传统的未尽之业意义重大。译界并非不热心翻译西方学界的研究论著,甚至不乏庞大译丛之举。显而易见的是,这类翻译的选题基本上停留在通史或评传阶段,未能向有解释深度的细读方面迈进。设计这套“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旨在推进学界对西方思想大传统的深度理解。选题除顾及诸多亟待填补的研究空白(包括一些经典著作的翻译),尤其注重选择思想大家和笃行纯学的思想史家对经典的解读。

编、译者深感汉语思想与西学接榫的历史重负含义深远,亦知译业安有不百年积之而可一朝有成。

刘小枫

2000年10月於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色诺芬的会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希)色诺芬
译者 沈默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38179
开本 32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02.231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0: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