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重点是追溯西域艺术形成原理的比较,艺术学、美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心理学等将在研究中跨通,也都能在方法论和研究资料上提供借鉴和参照。在对西域艺术的文化语境、生成机制、艺术类型、本体论特征及不同文化、艺术间关系诸问题进行理论阐述时,以诸如史前彩陶、岩画、动物纹样、石人、鹿石、西域乐舞、佛教艺术、建筑艺术等的本体特征的揭示为切入点,认识其功能意义和审美价值。
图书 | 西域艺术通论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的重点是追溯西域艺术形成原理的比较,艺术学、美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心理学等将在研究中跨通,也都能在方法论和研究资料上提供借鉴和参照。在对西域艺术的文化语境、生成机制、艺术类型、本体论特征及不同文化、艺术间关系诸问题进行理论阐述时,以诸如史前彩陶、岩画、动物纹样、石人、鹿石、西域乐舞、佛教艺术、建筑艺术等的本体特征的揭示为切入点,认识其功能意义和审美价值。 目录 导言 第一章西域文化的多元格局 第一节生态环境与文化起源 第二节地域历史与文化类型 第三节区域社会与文化变迁 第四节文化传播与文化整合 第五节信仰、仪式与文化精神 第二章西域艺术的发生机制 第一节工艺技术与艺术分野 第二节神话意象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宗教文化与艺术形态 第四节审美情趣与艺术选择 第五节早期民族文化与艺术传统 第三章西域艺术人文初曦 第一节人体装饰与原始审美意识 第二节彩陶:有意味的形式 第三节女性雕像的地母情结 第四节岩画与巫术 第四章西域绿洲艺术之脉 第一节绿洲艺术复调 第二节苏祗婆与龟兹乐舞 第三节尉迟乙僧与于阗画派 第四节乞寒习俗与“苏莫遮” 第五节木卡姆艺术流变 第五章西域草原艺术之维 第一节马背民族的艺术摇篮 第二节动物纹样的角色转换 第三节石人与鹿石的文化阐释 第四节草原咏叹调 第五节民间图案艺术走向 第六章西域汉文化艺术之链. 第一节从神话意象到写实风格 第二节雕塑艺术:神圣与世俗之间 第三节汉锦唐绢的艺术品格 第四节建筑艺术的绝响 第五节汉唐遗风与屯垦艺术 第七章西域宗教艺术解悟 第一节萨满教艺术的审美迷狂 第二节祆教、摩尼教、景教艺术 第三节西域佛教艺术(一) 第四节西域佛教艺术(二) 第五节本土化的伊斯兰教艺术 第八章西域艺术与东西方文化 第一节异化的希腊罗马艺术 第二节印度艺术及其东渐 第三节波斯文化与艺术张力 第四节粟特:文化艺术的中介 第五节阿拉伯文化与艺术转型 第九章西域诸民族文化艺术关系 第一节多民族聚居与文化包容 第二节艺术借鉴:摹仿与嫁接 第三节艺术创新:交融与变异 第四节艺术发展:往复与回授 附录近现代新疆城市艺术 第一节近代城市文化的二元结构 第二节崛起的舞台艺术 第三节抗战文化与救亡艺术 第四节文化提升与艺术教育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西域艺术通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仲高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809150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56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00 |
出版时间 | 2004-12-01 |
首版时间 | 2004-12-01 |
印刷时间 | 2004-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1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120.9 |
丛书名 | |
印张 | 17.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新疆 |
长 | 203 |
宽 | 140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