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荒原的召唤(亚洲探险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1870年11月中旬,我和我的年轻旅伴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佩利佐夫乘坐驿车饱经颠簸之苦终于来到恰克图。我们将从这里开始沿着蒙古以及与之毗连的亚洲内陆旅行。刚到恰克图,便有一种置身于异国他乡的感觉。穿街过市的一串串驼队,颧骨突起。晒得黝黑的蒙古人的脸庞,男人们拖在脑后的长辫子,还有那怪腔怪调。不可理喻的陌生语言——所有这些全都预示着,即将迈出的这一步必将使我们踏上荒原,远离故土,与我们在故乡所珍爱的一切久别。我很难摆脱心中这种凄侧的念头。不过,自青春年少时,我就梦想着……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以地理考察为主线的科学著作,但它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知识,具有丰富的内容,可读性和趣味性都很强,这样一部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影响的著作,无疑会使关注历史、热爱自然、渴望冒险的现代读者获得充分的满足。此外,作者擅长用俄罗斯散文那清新的笔触,将许多原本枯燥无味的科学材料描述得有声有色,他对动植物群落和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这样的描写远胜于掉书袋式的学问家呆在书斋里炮制的鸿篇巨作。近几个月来,译者在方格稿纸上循着普尔热瓦尔斯基的足迹,游历了19世纪后期的中国北部和西部边疆。如果说作者一百多年以前的那次旅行是充满艰辛和成就卓著的,那么译者在阅读和翻译本书过程中,同样也体会到漫长的苦旅所带给人的艰辛和喜悦。

目录

从恰克图至北京

蒙古人

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一)

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二)

鄂尔多斯

阿拉善

重返张家口

再次考察阿拉善

甘肃省

唐古特人

青海和柴达木

藏北高原区

青海湖和甘肃山地的春天

由阿拉善穿越戈壁前往库伦

试读章节

(1870年11月29日~1871年1月12日)

上路前夕—俄中两国间的邮政事务—从恰克图启程—库伦—带的自然特征—库伦城概览—戈壁沙漠—戈壁沙漠的特征—荒漠中的动植物—察哈尔人的疆土—蒙古高原边缘的山脉—张家口—贩运茶叶的商队—长城—初识中国人—抵达北京

1870年11月中旬,我和我的年轻旅伴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佩利佐夫乘坐驿车饱经颠簸之苦终于来到恰克图。我们将从这里开始沿着蒙古以及与之毗连的亚洲内陆旅行。刚到恰克图,便有一种置身于异国他乡的感觉。穿街过市的一串串驼队,颧骨突起、晒得黝黑的蒙古人的脸庞,男人们拖在脑后的长辫子,还有那怪腔怪调、不可理喻的陌生语言——所有这些全都预示着,即将迈出的这一步必将使我们踏上荒原,远离故土,与我们在故乡所珍爱的一切久别。我很难摆脱心中这种凄恻的念头。不过,自青春年少时,我就梦想着这次旅行。如今,等待启程的喜悦,渐渐化解了思乡的痛苦。

对于在这次漫长的旅程中可能遭遇的一切情况,我们一无所知,因而决定先去北京,等中国政府签发了通行护照之后再朝这个天朝帝国所统辖的闭塞而神秘的区域进发。建议我们这么去做的是俄国当时驻中国公使弗兰格里将军,他自始至终对我们关心备至,考察的全部成果都与他密不可分。后来,我们刚一走出北京地界,即刻就感受到中国外交部专门签发的护照要比恰克图边防长官所开的通行证管用得多。我们因持有这种护照而被所到之处的人们格外重视,而这一点对于我们在中国内陆乃至远离中央政府的许多边远地区旅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欧洲人从恰克图到北京有两种交通方式可供选择:要么搭乘邮驿马车,要么和蒙古驼队的主人谈妥,以他们的骆驼为穿越戈壁沙漠的工具。

俄国经由蒙古进行邮政事务的有关条款是在《天津条约>(1858年)和《北京条约》(1860年)里确立的。根据这两项条约,俄国政府有权自行组织传送从恰克图到北京和天津两地的紧急邮件,轻重大小一概不论。邮件通常先由蒙古人运送到卡尔干,接下来的工作就交给中国的汉人来完成。俄国一共在四个地方设立了邮政机构:库伦、张家口、北京、天津。每一处的长官都是俄罗斯人,不但负责内部事务的管理,而且监督邮件的运送。从恰克图至天津,小型邮件的传送每个月内有三趟,用马匹驮运,每趟单程只需两周时间;大型邮件的传送,每月只有一趟,用骆驼驮运,同时须由两名事先在恰克图武装完毕的哥萨克押运,二十来天即可抵达目的地。

此外,往来于俄国政府和驻北京使馆之间的紧要公文是由俄国公务人员充任信使进行传送的。信使出发之前,俄中双方有关部门将预先得到通知,位于中国和蒙古之间的所有驿站上便会备好车马。俄国信使的车舆是中国政府提供的双轮马车,遇有特别紧急的情况,这种马车可在十昼夜内行完从恰克图至北京长达1600公里的全程,俄方无须偿付传送这,类急件在路途中的费用。不过,信使每到一站,都会按惯例象征性地给上三个银卢布作为小费。P1-3

序言

公元1486年,一个名叫巴托罗缪·狄亚斯的葡萄牙人乘船第一次航行到今天的非洲南端。他把他登上陆地的地方叫做“暴风角”。回去后,他向国王汇报,国王说:“不,你发现的不是‘暴风角’,而是‘好望角’。”1492年10月,一位名叫哥伦布的意大利航海家想从地球上找到富饶的中国、印度,但他的航船却意外地撞到了今天的美洲大陆。1519年,费尔南多·麦哲伦从今天的西班牙横渡大西洋,第一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环球航行,探寻到一条从欧洲到美洲,从美洲到亚洲和非洲的交通线路。于是,这些人便被认定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探险家。历史学家把哥伦布看作是“新大陆的发现者”,把麦暂伦称作“最伟大的航海家”。虽然,麦哲伦最终以他的暴行被菲律宾人杀死了。

人类社会之所以进步、发展、提高,重要原因是人类总在进行着永无止境的各项探索。狄亚斯、哥伦布、麦哲伦所进行的也是一种探索。这种行为就是走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去探寻目标。因为这种行为总伴随着自然或人为的危险,所以,人们又把这种行为称之为“探险”,把从事这类活动的人称之为“探险家”。

纵览人类的探险史,我们会从中发现探险家的目的、动机甚至机遇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如果我们摒除探险家各自的目的和政治动机,单纯从他们的成果和记录下来的知识而言,我们就会相信,探险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有益的。哥伦布、麦哲伦这些人的探险活动,其结果是.促进了各大洲之间交通的发展,加速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互相认识和了解。

世界认识亚洲、亚洲认识世界,同样首先是通过一批有勇敢精神的人们的探险活动而实现的。特别是世界对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所历途径,都是一样。第一个来中国,并且把中国文明介绍给欧洲的人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那时是中国的元朝。而在这之前,中国晋朝的大僧人法显已经从陆上沿着“丝绸之路”,走到了印度各地及今天的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从海洋上漂到今天的山东半岛。他的动机是取经和参佛,但他身上所具备的却是探险精神。公元7世纪,我国唐朝的、至现在还被世界津津乐道的大僧人、大法师玄奘又沿着前人的足迹,踏上所谓的“死亡之海”、“高原禁区”,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千难万险地从长安走到印度半岛的最南端,历经十三年,然后又回到唐太宗李世民治理下的中国长安。中国的旅行家、探险家的著作,给中国提供了认识外界的知识,甚至还给印度人认识他们自己的历史提供了连他们本国也没有记载下来的实录。请看,事物的因果关系岂不是十分明白吗。

人类依靠自然的生存环境而生存、繁衍。一个群体,最初形成在一个环境优越的地方,他们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他们被海洋或者高山、大川隔绝,外界想触探他们那儿,就要探险;同样,他们要了解外部世界,也要探险。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从电视上就可以看到在法国举行的’98世界杯足球赛现场直播。与法国人共同欣赏足球明星漂亮的射门。但在人类还没有走到这一步的那些年代,不通过探险是绝对了解不到另一个天地的真正面目的。大至一洲与另一洲。小至一国家与另一国家;此一地到彼一地,此一族到彼一族,应该说都是这样的。探险家的实地访问记就是那个时代的“现场直播”!到亚洲大陆各地进行过探险,并且写下探险记录的那些人的著作,也是被考察地区地理和人文景观的“现场直播”。

19世纪的下半叶和20世纪的上半叶,特别是20世纪的头一二十年里,是亚洲探险的又一个高峰期。在探险者之中,论洲别有欧洲人、美洲人和亚洲人;论国别则有英国人、普鲁士人、瑞典人、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匈牙利人以及日本人等;论探险者们所从事的专业,则有考古学家、登山家、动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宗教僧侣、地理学家以及记者、旅游者等等。他们的足迹所至,东起库页岛,西到伊朗,北到西伯利亚的南部各地,南至缅甸、印度北部。我国的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云贵高原无不成为他们探险的目标。这些地方的名山大川、荒漠戈壁、少数民族聚居区、古代城镇遗址无不印下那些外国人的足迹。其中。以“丝绸之路”命名的古代欧亚大陆桥沿线各地更是探险家们竞相追逐的热点地区。通过这些人的探险和发掘,一批高山被征服了;一些被称之为“生命的禁区”的地方被他们越过了;哈拉浩特、高昌、交河、楼兰、尼雅等一批古代城镇或烽燧遗址被他们挖了又挖,掘了又掘;敦煌莫高窟、拜城的克孜尔千佛洞、吐鲁番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库车的库木吐拉千佛洞等佛教艺术洞窟被他们考察了个遍。成千上万的文物被发现或挖掘出来。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一举成名.一鸣惊人,成了当时轰动世界的人物;有的人被本国、第二国甚至第三国聘为院士之类的专业职务,甚至为他铸造了纯金像。主要原因,说简单一点就是此人探了“险”,得到了他们国家官方或私人无法得到的知识。

从事物的本质上看,亚洲当然是亚洲人的亚洲,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亚洲的社会进步是亚洲人应当做的事情,中国的发展也只能由中国人推动。今天的亚洲已经不是八九十年前甚至一百多年以前的亚洲,今天的中国更不是清朝或北洋军阀那个时代的中国。但是,今天的亚洲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今天的中国包括中国的各个边疆地区也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那个时代的亚洲是个什么样子?那个时代的中国和中国的边远地区是什么样子?这就不能以今天的繁荣去推测了。比如拿丝绸之路重要路段的塔里木盆地而言吧,今天的塔里木盆地四周城镇林立,绿洲连片,有高等级的公路和方便的食宿。那么,当年呢?当年是否也是这样的繁荣和发达呢?对此,今天的我们无论是谁也不可能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那么,怎样回答这些问题呢?办法只有一个。去阅读研究专著和探险家的见闻吧。而学术专著并非普通人能读到或读得懂,而探险著作就不同了,它大都是见闻、历程的直接记录,好读、有趣、易懂。对于学术界人士不可或缺,对于普通求知者也不是天书。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来亚洲探险的探险家们。大多数人都有大块大块的文章,一大部一大部的著作。他们的著作记的都是他们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事物。从回首过去、增长知识的角度来说,这些著作都是难得的资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著作翻译成中文者为数极少,我们所见者仅系风毛麟角。为了让我们的读者能够知道昨天亚洲各地区,特别是让读者能够广泛地知道昨天的我国各个角落的社会状况和地理景观,我们决定组织一定人力,投入一定财力,把一些比较好的亚洲探险著作译成中文,奉献给广大读者。

亚洲探险的著作很多,语种各别,优劣不一。我们所选者皆是那些严肃认真的,知识性、科学性较高的。总之,我们并不是白菜、萝卜一把抓,而是尽量选择其中的最精彩者。当然,我们也知道,有些探险者的看法和我们并不相同,或者不完全相同,我们认为这无关宏旨。我们现在不也是经常要听一听外国人是怎样看我们的,那么,我们听一听昨天的外国人对昨天的我们说些什么,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我相信,这样看待问题,我们的读者和我们是一定能够取得共识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荒原的召唤(亚洲探险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普尔热瓦尔斯基
译者 王嘎//张友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8056644
开本 32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0-10-01
首版时间 2000-10-01
印刷时间 200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836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新疆
204
14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