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艾滋病起源之谜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有关艾滋病的医学科普读物,主要内容是向读者介绍目前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艾滋病起源理论,特别是一些关于艾滋病起源的不同观点、尚存争议的问题,以及主流观点和权威机构对这些理论的态度、评论,提醒读者能够全面把握有关艾滋病起源的研究现状,注意甄别其中的不实信息。同时,本书还介绍了艾滋病的历史,流行现状和预防控制基本知识。希望读者能在阅读本书之后,能对艾滋病的有关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内容推荐

自从1981年人类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解开艾滋病起源之谜。但令人遗憾的是,20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努力依然没有最终的结果。

为了满足读者深入了解艾滋病起源有关问题的愿望,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笔者在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艾滋病起源之谜》。其主要内容是向读者介绍目前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艾滋病起源理论,特别是一些关于艾滋病起源的不同观点、尚存争议的问题。除了介绍各种理论的论点、证据之外,还介绍了主流观点和权威机构对这些理论的态度、评论。其目的不是想为读者提供茶余饭后的消遣,也不是想以讹传讹,而是提醒读者能够全面把握有关艾滋病起源的研究现状,注意甄别其中的不实信息。同时,本书还介绍了艾滋病的历史、流行现状和预防控制基本知识。希望读者能在阅读本书之后,能对艾滋病的有关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对艾滋病的历史追溯

第二章 艾滋病的流行趋势

第三章 艾滋病起源之谜

第四章 病毒狩猎者

第五章 到底是谁发现了艾滋病病毒

第六章 杜斯伯格的化学艾滋病理论

第七章 德班风波

第八章 《河流》掀起的巨浪

第九章 乙型肝炎疫苗与艾滋病的起源

第十章 艾滋病起源的人为理论

第十一章 格雷夫斯诉讼案

第十二章 艾滋病ABC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当人们追溯艾滋病的历史时会惊奇地发现,它的前几页迄今为止还是一片空白。

人类关于艾滋病的确切记载大都始于1981年。在此之前,我们对这种疾病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道在20世纪的70年代,或者更遥远的过去,有多少人感染了艾滋病,也不知道它究竟起源于何处。艾滋病从一开始就被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虽然众说纷纭,其中不乏合理的猜测和颇有科学依据的推论,但还没有哪一种观点能够得到世人的公认。

我们所知道的是,艾滋病病毒这个沉默的杀手在人类对它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悄然发起了攻击。随后,又以一种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开始了它的传播。一位研究艾滋病的专家用“寂静”概括了艾滋病在早期蔓延时的特点。但我们注意到,艾滋病病毒这个“寂静”的杀手所选择的攻击目标令人不寒而栗。它对侵犯人体的某个器官,或者说“攻城掠地”并不感兴趣。它要摧毁的是人类的整个免疫系统。

艾滋病的出现并非来势汹汹,但它却来者不善1

1981年3至4月间,有两种疾病的异常动向引起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专家的注意。这两种疾病分别是卡波西肉瘤和卡氏肺囊虫肺炎。

卡波西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发生在老年人当中的疾病,而且恶性程度不高。但1981年3月,他们在纽约市年轻的男性同性恋人群中至少发现了8例恶性程度很高的卡波西肉瘤病例。

几乎与此同时,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纽约,一种少见的肺部感染一卡氏肺囊虫肺炎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一位药剂师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一位20多岁的男性同性恋者因为患有肺炎在医院接受治疗。两个星期之后,他的医生打来电话,要求我补充一种很不常用的治疗药物。这种情况很特别,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人要求补充药物,患者通常在lO天左右时痊愈出院或者死亡。”

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其《发病率与病死率每周报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卡氏肺囊虫肺炎——洛杉矶”的文章。就在文章发表以后,该文的作者之一,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免疫学家迈克尔·戈特里布的电话就一直响个不停。全国各地都有医师打来电话说,他们也发现了同样的病例。

此后,这篇文章的发表曾被认为是艾滋病出现的标志。但确切地说,它只是人们认识艾滋病的开始。

最初,人们并不知道卡波西肉瘤和卡氏肺囊虫肺炎的病因。有人猜测是巨细胞病毒感染;有人认为是使用兴奋剂所致;还有人认为是免疫系统因“超载”而崩溃。虽然人们也担心这种新的传染病会以某种方式蔓延,但由于早期的患者仅仅局限在男性同性恋人群之中,有些专家乐观地估计,这种疾病也许不会危及其他人群。可刚刚5个月之后,这种乐观的估计就被无情的事实推翻了。人们在静脉吸毒人群当中发现了第一例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这说明艾滋病不仅仅会在男性同性恋人群当中流行,也会在其他人群中流行。与此同时,另外一条消息更加令人沮丧: 1981年12月,艾滋病跨过大西洋,在英伦三岛登陆。从此,艾滋病这片阴云就一直在欧洲的上空和欧洲人的心中徘徊。

1982年7月,美国有23个州报告了艾滋病病例,感染者的总数上升到了452人。随着艾滋病病例的不断增加,它所危及的人群范围也在不断扩展。这使人们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

艾滋病在男性同性恋人群中的流行使人们注意到它是由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随后人们又发现了艾滋病可以通过异性间的性行为而传播的证据。1982年,美国有一个不足两岁的儿童因多次输入血液和血液制品而被感染。血友病病人当中也发现了感染者。这进一步证明了艾滋病的传染性,并且使人们开始关注血液的安全问题。就在同一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了第一个可能由母亲传染给婴儿的病例。

就在人们仔细地勾勒艾滋病的大体轮廓时,他们意识到应该给这种疾病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最初,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发生在患者身上的临床症状而称其为“淋巴结病”或“卡波西肉瘤和机会性感染”。也有人因为它一开始主要发生在男性同性恋人群当中,因此称其为“危及同性恋的综合征”或者“同性恋相关的免疫缺陷”。

1982年8月,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所谓“获得性”是指这种疾病不是人类固有的或遗传的。它是由外界的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是就其后果而言的。因为这种疾病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人体免疫系统被破坏。“综合征”是指这种疾病的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不止一种,而是一组综合的症状。由于这个名字十分贴切地反映了疾病的特点,因此广为流传而且一直被沿用至今。不过这名字也有个缺点,那就是太长,叫起来不顺口。于是人们就取其英文名称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而称其为AIDS。在法语和西班牙语中,由于语序的关系把它改成了SIDA。我们中国人根据英文缩写AIDS的发音,再加上一个“病”字,把它翻译为“艾滋病”。……P5-7

序言

自从1981年人类发现艾滋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破解艾滋病起源之谜。但令人遗憾的是,20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努力依然没有最终的结果。

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艾滋病的起源,是因为在人类与疾病进行抗争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艾滋病一样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如此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在20多年的时间里,艾滋病已经演变成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具毁灭性的疾病。自从艾滋病开始流行以来,全世界已经有6000多万人被艾滋病病毒感染,2000多万人已经死亡。虽然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一些预防控制的措施,但艾滋病的流行仍然呈上升趋势。在发展中国家,这种上升的趋势更为明显。据有关机构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天就有14000名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出现。此外,艾滋病的流行不仅危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宏观经济、劳动生产、卫生保健、公共服务、文化教育、农业发展、家庭生活、人口结构等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已经成为2l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就像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其它未解之谜一样,既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论,那么众说纷纭也就在所难免。这其中有严肃的科学研究,有引人注目的新闻报道,也有一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推断、耸人听闻的披露和道听途说的猜测。 在当今社会,信息的传递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传递速度方面都有了迅猛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的诞生更使信息的传播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人曾经估计,中国的网络用户2005年会达到2亿。还有一条新闻报道称,2004年北京就已经有47%的家庭使用互联网,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家庭选择了宽带服务。

如果你在互联网上浏览时,在搜索引擎中键入“Theorigin of HIV/AIDS(艾滋病的起源)”,你会发现相关的文章像潮水一样涌到了你的眼前。面对滚滚而来、鱼龙混杂的信息,你可能会一下子感到无所适从,既没有时间去仔细地浏览这些信息,也没有能力去认真分析、比较和鉴别其中的真伪。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一条信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歌手可以通过互联网而使自己的作品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既然计算机互联网可以改变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关于艾滋病起源的不实信息,将会误导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给艾滋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

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艾滋病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有关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宣传教育活动日益普及,各种艾滋病知识的读物也越来越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介绍艾滋病起源问题的书籍面世。

为了满足读者深入了解艾滋病起源有关问题的愿望,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笔者在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艾滋病起源之谜》。其主要内容是向读者介绍目前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艾滋病起源理论,特别是一些关于艾滋病起源的不同观点、尚存争议的问题。除了介绍各种理论的论点、论据之外,还介绍了主流观点和权威机构对这些理论的态度、评论。其目的不是想为读者提供茶余饭后的消遣,也不是想以讹传讹,而是提醒读者能够全面把握有关艾滋病起源的研究现状,注意甄别其中的不实信息。同时,本书还介绍了艾滋病的历史,流行现状和预防控制基本知识。希望读者能在阅读本书之后,能对艾滋病的有关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由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掌握的资料不够充分,书中的错误一定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和艾滋病预防控制领域的专家、学者予以批评指正。

编者

2005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艾滋病起源之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辛衍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92372
开本 32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内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512.91
丛书名
印张 6.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