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悬崖上的舞蹈(边缘电影三十部)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从导演介绍、主要演员、拍摄年代、获奖情况等背景资料、内容赏析(3000字)、精彩对白等几个方面对所选影片展开介绍,注重技术层面分析,做到对业余爱好者与专业人士皆有收藏价值,配以电影海报和主要演员剧照,图文并茂。所选片目侧重近年新作,也适当兼顾同类经典。就本书而言,共精选了三十部“边缘”电影,抓取了边缘人群破碎瞬间的惊鸿一瞥,这些电影不仅边缘,而且大都和爱情有关:跨越文化、种族的爱,被弗洛伊德统称为“恋父情节”的、年轻女孩与中年男人的爱,追求自我独立的女人们所感受到的不同寻常的爱,不敢宣之于口的男人之间的 “爱”,故意出格但最终无法走出伦理道德约束的情色之爱,被绝望所压抑的残酷的青春爱情,自毁的男人和无法救赎他们的爱情,以及田纳西·威廉姆斯笔下那些总是处于逃亡状态、总是遭到社会排斥的非主流的边缘人的破碎的爱情。文笔魅惑,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边缘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主流电影的反向,其内容所触及的大多是情色以及社会禁忌题材,在表面上或许呈现的是并不明媚、与主流文化环境不相称的面貌,在社会大众的眼里更被贴上“另类”的标签。但它在日益商业化、娱乐化的当今电影氛围中,依然是一道不容被忽略的风景。

目录

沟壑·爱情

2/《情人》:涉渡之舟

11/《爱神》:痛苦的悸动

23/《2046》:流动的时刻,别离的伤感

34/《失乐园》:爱情的固化

恋父情节

44/《这个杀手不太冷》:心的形状

54/胶片上和书本上的《百万美元宝贝》

66/《洛丽塔》:荒凉不堪的真实

74/《美国丽人》:中年感情危机·美国梦的破裂

极度魅惑

84/《西尔维娅·普拉斯》:爱情的极限,抹不去的伤痕

96/《时时刻刻》:女性精神抑郁与越界的性向

1 08/《她比烟花寂寞》:天才能将女人带向何处?

121/《钢琴课》:黑白琴键下的爱的觉醒

132/《黑暗中的舞者》:音乐的力量

142/《钢琴教师》:追逐者与被追逐者角色的转换

酷儿爱情

156/《毛里斯》:不敢宜之于口的爱

166/《春比乍泻》:从大来过的故事

176/《东宫西宫》:男性性向的复杂性和可变性

184/《男孩别哭》:性别身份的危机和暴力的世界

194/《茸宴》:传统下的折中

失语的青春

204/《任逍遥》:尘世多烦恼,怎能任逍遥

217/《小武》:背叛

欲望的烈火

228/《不忠》:婚姻与婚外恋

240/《爱你九周半》:性·迷醉·极限·自尊

250/《大开眼界》:婚姻·性·幻想

自毁的男人

264/《离开拉斯维加斯》:自毁的冲动

273/《巴黎最后的探戈》:失调的爱的节拍

286/《阿飞正传》:无脚鸟的幻灭

悬崖上的舞蹈

298/《欲望号街车》:《欲望号街车》的不确定性与矛盾性

315/《甜蜜的青春小鸟》:暴力的极敛:强斯-维恩的阉割

330/《逃亡的一族》:神话、象征与双蓖主题

342/后记

试读章节

白人少女和中国青年的爱情故事,只是杜拉斯在印度支那殖民文化下的独白。杜拉斯觉得少女的自己是一个反叛的英雄,然而她和她的中国情人的爱毕竟摆脱不了暴力、等级、种族的阴影。她的大哥是殖民地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因为她的大哥,阉割着中国青年和少女的爱。他请白人少女一家吃饭,她的两个哥哥借机大吃大喝,却从不和她的中国情人搭讪。她的家人看不起他。少女说,“在我的大哥面前,他就不再是我的情人。”在家里她是敢于反抗大哥的暴力的,但在公众场合,她有屈从于她大哥对她中国情人的蔑视。

虽然70岁的玛格丽特·杜拉斯认为15岁半的她已经像男人一样勇敢,但杜拉斯一直没能勇敢地跨越印度支那殖民文化的种族歧视,15岁半的她没能真正跨越白人对黄种人的歧视,70岁的她仍然没能够。(《情人》有一种打动人心的绝望。这种绝望就是少女对自己的爱情的阉割。她蔑视他,她以之为耻,她拒绝承认他的爱,她甚至抹杀她的情人的性别,说除了他的男性生殖器外,他的一切都不够阳刚。她说他除了做爱以外,别的什么都不会。

她的白人的优越感使得她残酷地埘待她的中国情人,残酷地杀着自己对他的爱,残酷地扼杀着中国青年的心。当她说她是因为钱而来与他幽会时,中国青年伤心地哭了,他说:“我希望你爱我。”15岁半的女孩对此很麻木。但是,就存她即将离开越南回法国、远航的汽筒拉响的那一刻,她瘫软在甲板上,这时地才意识到自己是爱他的,但即使是在描写汽笛拉响的那一刻,70岁的札拉斯仍然写道:“她哭了,但没有让泪水流出来。他是个中国人,不该为这样一个情人哭泣。”

电影(《情人》最成功、最催人汨下的一幕是最后的一幕,那是原者的忠实再现。甲板的大客厅传来一首肖邦的华尔兹舞曲。这首舞曲,她曾私下用心记过,因为她曾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努力要把它学会,却总是不能正确地弹奏它,从来没有。打那以后,母亲就不让她学钢琴了。多少个夜晚她都记不得了,只有这一夜,她相信还是记得的。这一夜,她是在这条船上度过的。她还记得发生过什么,还记得如洗的夜空下传来肖邦的乐曲。没有一丝风,乐曲存黑色的客轮上萦绕着,就像来自天国的声音。少女站起来,好像她要去自杀,要跳到火海里去一样。后来她哭了,她想起了那个堤岸的情人。她开始相信,相信她曾经以自己看不到的爱去爱过他。是在离开她的中国情人以后,她才意识到她曾经以自己看布到的爱去爱过他。她以为,他以为,还有少女的家人,和当地所有的人,他们都以为少女爱的是他的钱,他的丝绸衣服和黑色汽车但少女其实还爱着他的优雅和温柔,是他将她涉渡到了远离暴力和贫穷的世界。只是当肖邦的夜曲在印度洋的海风中飘散的一瞬,她对他思念乍起,凶为在这之前,他就像水消失在沙子中一样消失在她的记忆中。

殖民文化中对黄皮肤的歧视扼杀了她对中国青年的爱,也锯割着她的心,在她的青春岁月中,留下一片鲜红,最终被印度支那的潮湿和雾荫散去。札托斯沙哑苍老的画外音最终只能是殖民文化下的独自。70岁的杜拉斯,是否还把爱上一个中国男人视为耻辱,正如她为她母亲当时的贫穷而感到耻辱一样?P.9-10

序言

当春天快结束的时候,我见到倪老师,后来又见到韩平。他们似乎被我对某些电影的狂热和扁执所打动,那些和主流不大一样的、“边缘”的电影。之所以把它们称为边缘电影,是因为那些电影中的人物,大都有意无意地做出了一种选择:从社会的主流游离到社会的边缘。他们都和社会的“主流”人物不大一样;或者说,尽管表面和“主流”人物一样,他们的价值观和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已经产生了冲突和差异。他们经历着主流人不大会经历的情感。而这种“不一样”的感觉边是“边缘”感觉的开始。

当夏天开始的时候,我开始写这本书。从北京邮电大学写到了耶鲁大学。从北京二环今典花园16层的高楼写到了新英格兰纽黑文(New Haven)一个半地下室。从陆建德老师在上海大学美国文学会议上描绘《帝国瀑布》的声音中,写道了哈诺德·布鲁姆教授在耶鲁大学的教室中对诗歌的游吟声中。陆老师和布鲁姆教授的声音是我写这本书的背景声音。

为了离耶鲁的斯特林图书馆(the Sterling Library)更近些,我租了一个明亮的、有着三扇大窗户的半地下室。我在耶鲁的前四个月,几乎完完全全地献给了这本书。我总是坐在窗前苦写,我看见,窗前秋天的花开了,又谢了。我看见,窗前的茂密、盎然、葱茏的灌木逐渐败了。就在几天前,我又看见,我窗前的那些灌木和野草都披满了白雪。我这三十部电影的评论总算写完了。

纽黑文对我来说,是异乡。由于已经不在北京的生活现场,于是我有了一份透彻和客观。隔岸远望,会啼泪忽至,因为北京,是一座多么忙碌、孤独、而充满了高度竞争的社会。急速发展的中国有很多城市,和北京会有什么太大的两样?所以,肯定会有很多我的同类,躲在中国的某一个城市的某一个房间的某一个角落,体会着和我相似的感受。和田纳西·威廉姆斯笔下的白兰奇、瓦尔一样,我们这些躲在房间的角落看电影的人,都是城市中逃亡的一族。

清楚地记得,在人口密集,高楼林立的北京,我观看这些电影时自残般的痛苦和迷醉。这本书里涉及的三十部电影,不少都是这些年来,我淘出来的“珍品”。其中不乏让我看完后几天都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的电影。这些令我痛苦和迷醉的电影,都体现了一种情感的极至,释放了我潜在的压抑。因为被压抑的情感在观看完一部电影后被推向了极至,所以我们才会对这部电影有着痛苦和迷醉的感觉,才会觉得酣畅和淋漓。电影似乎成为我们孤独生活中的一种感情需要。这些边缘的电影,让我们觉得似曾相似,将我们内心深处某些我们不愿直视的情感淋漓地再现,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如梦方醒。这些电影展示的图像,成为我们生活中惊鸿碎片的一瞥。我们流泪,我们失落。关于观众的眼泪,亚里士多德早在《诗学》一书中就提过。当然,这位古希腊的学者谈的是悲剧如何带给观众眼泪,而不是谈边缘电影给当代“逃亡的一族”观众带来的情感冲击。

冷静地分析起来,看电影首先给我们一种“看”的感觉。看电影的时候我们是观看者,而在生活中,我们是卷入者。 观看者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象上帝的眼睛审视世界般的感觉,而卷入者却是彻底地盲目和失控,就像一只到处乱撞的、无法预知自己命运的无头苍蝇。所以,“看电影”带给我们一份智者才有的“清醒的”快乐。

电影同时也带给我们迷醉,弗洛伊德认为男人是靠“眼睛”受到的刺激而一见钟情、坠入情网;但女人整个恋爱的过程却更微妙、更复杂、更综合。电影提供给男性观众“一见钟情”的、触电似的、纯粹视觉的刺激,也提供给女性观众“复杂、综合”的迷醉瞬间。我在纽黑文的二房东是耶鲁大学生物系的一名博士生,他的理性绝对压倒感性,是一个让老师、同学和朋友们都觉得冷漠而古怪的苦行生。但这位冷漠而古怪的已经不会说汉语的华裔美国青年,却喜欢一个人悄悄地看电影。他告诉我说,《2046》中的那个“shoe woman”(穿鞋子的女人/王靖文)让他无法忘怀:在《2046》里,王家卫的镜头突然切入了一双女人的脚,黑色的高根皮鞋,在木地板上吱吱嘎嘎地踱来踱去,伴着练习日语的声音: “Let’s go” “Should we go!” (“让我们一起去,我们应该去吗?”) 。在那短短的一两分钟,王家卫只展示了这双女人的脚,而且仅仅只是她的脚。 然而,这位美国青年却说,他无法忘记这双脚,他说他爱上了这双脚的“女主人”。他说,在对日本充满了仇恨的那个背景下,这个中国女人竟敢冒着父亲的愤怒,来回走动、吱吱呀呀地练习日语!她是一个奇特的女人!美国青年深信:长着这双美丽的脚的女人,一定也长着美丽的脸庞。他相信:她执着,她羞怯,她勇敢,但她不是一个进攻型的女人。王菲的脚和她咿咿呀呀练习日语的声音(“Let’s go, Should we go?” )带给了这位冷漠内向的美国青年迷醉的瞬间,让他对这双脚“一见钟情”。

男性观众的迷醉往往是一见钟情,女性观众的迷醉往往是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里昂,远非让女性观众们第一眼就爱上她。女人们一般不太发生这样的故事。但随着故事的发生,她们爱上了这位孤独、高尚、忠一的男人。在杀手里昂和小女孩玛蒂尔答生离死别的那一瞬间,许多女性观众的心都碎裂,她们柔肠寸断地爱上了这位杀手。那盆孤独的绿色植物和这位沉默的杀手令她们让她们忘记了现实,她们在迷醉的瞬间中被“悬置”。如果说,电影满足了男性观众视觉的需要,给他们提供一见钟情的机会;电影也为女性观众提供了一个“微妙的、复杂的、综合的”寄托感情的过程,为她们提供了一个逃避干枯现实的、秘密的“感情绿洲”。

但这些沉重的边缘电影,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更加孤独和痛苦。比如《美国丽人》中的莱斯特,在对生活重新有了温暖的感觉,在对自我重新有了信心,在他开始微笑的的一瞬,一只手枪对准了他的后脑。倒在血泊中、已经死去的他,脸上仍挂着一丝渴望生活的微笑。《巴黎最后的探戈》中的保罗,在影片快结束时有了生活的信心和激情,他渴求年轻的让娜不要离开他时,让娜却用父亲的手枪对准了他,扣动了扳机。保罗,象蜷伏于母腹中的婴儿一样,倒在了阳台。这类的电影,带给我们一种彻底惨淡灰暗的感觉。然而,在体验了这些痛苦之余,我们也许会觉得自己身处的现实是一个比电影稍微光明些的世界。聪明的观众也许会提醒自己:对生活的信心千万不要来得太迟,千万不要在电影结束的时候。谁能否认,我们的生活不真实一场电影吗?

电影不会带来灵魂得到救赎的感觉。但电影带来可以回放的令人迷醉的瞬间。视觉总倚赖光线而存在。光和影消失后,我们觉得幻觉也消失。当银幕变白的那一刹那,我们觉得自己幻想中的世界消失,我们觉得电影是虚幻的,我们也许会在潜意识深处觉得失落和痛苦。《黑暗中的舞者》里的爱尔玛,替我们表达了我们这种类被压迫在潜意识中的由于对电影的爱而产生的痛苦。酷爱音乐剧的爱尔玛说,她总是在最后一首歌响起之前就悄悄离开影院。电影演完了,但总有一些场境或镜像会在我们的记忆中闪回。在分析每部电影时,我着重扑捉那些难忘的细节和瞬间、分析这些沉淀在我们记忆中的“镜像”。这是一本细读电影的书。

在写这本书的几个月,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去听布卢姆教授的诗歌课。他每次上课都会提前45分钟至一个小时到教室。 我和有几个学生总是早早地在教室等他。在十一月末时,他问我写得怎么样了,我告诉他,已经写完了,但我又告诉了他我的一个奇怪的感觉。我说,我在这三十部“边缘”电影的破碎瞬间的惊鸿一瞥中,发现这些电影都和爱情有关:跨越文化、种族的爱,被弗洛伊德统称为“恋父情节”的、年轻女孩与中年男人的爱,追求自我独立的女人们所感受到的不同寻常的爱,不敢宣之于口的男人之间的 “爱”,故意出格但最终无法走出伦理道德约束的情色之爱,被绝望所压抑的残酷的青春爱情,自毁的男人和无法救赎他们的爱情,以及田纳西·威廉姆斯笔下那些总是处于逃亡状态、总是遭到社会排斥的非主流的边缘人的破碎的爱情。

听完我对这本书的惊鸿一瞥的印象和终结,七十五岁的布卢姆教授感叹说在他的这个年龄,他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定义“爱”。“爱”的主题太宽泛,也太狭小,太丰富,也太单调,太让人疲惫。但这三十部影片所描绘的人生,都被一种感觉深深地着色,那就是爱情的感觉。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们,也许更需要寻找这种感觉。所以本书的主题除去“边缘”以外,还有“爱情”。这两个主题都是对边缘人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描述。就连《离开拉斯维加斯》中那个来到赌场打算“一喝到死”的酒鬼,也不能拒绝一个妓女对他的爱,尽管爱在这里已经不能救赎。游走在社会的边缘,边缘人远离了金钱和权利等的诱惑,在面对感情的时候,他们的心灵也许更为纯净。

写这本书的几个月是我孤独、忧郁、充实的一学期。布卢姆教授的诗歌课给了我很多的感悟,支持着我在半地下室里孤独地奋笔疾书。他的课是让我一星期中唯一走出地下室的动因和快乐。他对诗歌的批评和欣赏方法,深深地浸透到了我对有一些电影的分析中。布卢姆教授对诗歌有着从一而忠的热爱,他在课上哀叹:“今天再也没有人象我这样在乎诗歌了。” 他对诗歌的热爱感动了我,支持着我写完了对这三十部电影的阐释。当最后的一堂诗歌课结束时,我坐在他身边和他一起拍了一张照片。他和我,沐浴在一束斜射进来的冬日的阳光里。

后记

我的这本书,凝结了很多人的贡献和心血。我刚开始写这本书时,我父母就从四川来到北京,帮我料理家务和照看孩子。我存耶鲁的这一学年,他们留在北京我的家中,给了女儿他们最大的支持。

感谢我的丈夫常卫国对我多年以来的爱和支持。

感谢我的学生:左卓和张百茵。《从头来过的故事》、《无脚鸟的幻灭》是左卓同学的作品;《背叛》和《尘世多烦恼,怎能任逍遥》是百茵同学的作品。她们对电影和文学过人的领悟力分别在各自的两篇电影评论中已经崭露。感谢她们对本书图片收集工作付出的辛勤劳动。

感谢耶鲁大学电影研究中心的Aaron Gerow教投。当我为本书的图片收集工作一筹莫展时,他亲手教我如何用电影研究中心的资料和戢先进的仪器。在他的电影课上,我收获颇丰。

最后,感谢韩平、倪友葵老师、耶鲁的孙康宜教授和布鲁姆教授。没有倪友葵和韩平,就没有这本书。孙康宜教授让我参阅了她写的多篇电影评论及其他著作。布鲁姆教授丰富和滋润了我的思想。

陆建德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更感谢他为本书取的名字“悬崖上的舞蹈”。

徐怀静

2005年12月纽黑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悬崖上的舞蹈(边缘电影三十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怀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39381
开本 16开
页数 3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1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6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