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芭蕉谷(纪念艾芜百年诞辰南行书系小说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该书是我国著名作家艾芜的一部代表作,由另两位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和余秋雨为之作序。他的文风如同他本人一样,朴实无华,但又不失文字的优美,不失忧郁的浪漫抒情。给我们心灵带来感动,给我们的精神带来震撼。

内容推荐

该书是我国著名作家艾芜的一部代表作,由另两位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和余秋雨为之作序。他的文风如同他本人一样,朴实无华,但又不失文字的优美,不失忧郁的浪漫抒情。给我们心灵带来感动,给我们的精神带来震撼。

目录

序一 纯洁的文学魂 王蒙

序二 余秋雨

芭蕉谷

偷马贼

寸大哥

蝎子寨山道中

——由云南的顺宁赴永昌山间

流浪人

月夜

我的旅伴

——“二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森林中

卡拉巴士第

私烟贩子

山官

冬夜

后记 精致生活下的灵魂的渴望 宽容

试读章节

这女人,姓姜,有过四个丈夫,因此,身边的一群儿女,样子不相象,正是不足为怪的。

第一个丈夫,做小买卖的,是个走边地的好角色。傣族人和景颇族人都同他合得拢,愿意把他们的麝香和象牙也拿给他,只调换一点点烟草布匹之类的东西。他自己,很勤俭。赶起路来,象马一样,连小便都是一边走一边拉起大裤脚来撒的。饿了时,就把货担子挑到彝人门口,只买一两个铜板的蜂蜜,拿来嗄饭,别的菜和盐,是不需要的:因为这样,才能经饿些。后来,同这女人结婚了,就把成天赶路的生活全盘结束;而在芭蕉谷的路边,修起两间茅草屋来,开起息客的店子。

芭蕉谷里,没有另外的人家,到处都长着芭蕉,芒果,椰子,和一些常年不落叶的野树。门前屋后,总有紫绿的含羞草蔓生着,年青的女主人,光着肥大的脚板去把它割了,不久却又长了起来。

店子的生意,也象谷里的草木一般,极其茂盛。先前经过这里的客人,须要在大树底下生着野火,露天过夜的;现在却得围着矮脚桌子,坐在茅檐下面,享受男女主人亲手端来的汤菜了。即使夜半时候,听见岭头豹子吼叫,也用不着担心,因为身子已在安稳地方,还害怕什么呢?第

P1二天,就是多给主人索去一些店钱,自家心里也还要满意地觉得:这实在是应该的呵!

店子渐由两间添成三间,屋外的空地,也开辟成了马场。每天的黄昏,两人都疲倦到了极点,但眼里却总是含着微笑,而且满带着幸福的光芒。

可是,不久,男主人就中了瘴气,起初发着寒热,后来便剧烈起来,吃点草药,不见效,请山那边的傣族人来送送鬼,也不行。终于,撤手去了。这悲惨日子的到来,正是门前一树黄熟的芒果,给风吹落满地的时候。回想一下,芒果开花,两人才来到山谷里的快乐的日子,真是过得不久呢。

女人到这时,好象才从梦中醒来,明白她是完全孤独的了,没有邻家,没有亲戚,而且围绕在她四周的,又只是些没人烟的山岭和野蛮可怕的森林。先前背着包袱,随着丈夫,含泪离开的家乡,(那是个有人家有田园的地方呵!)好象是已经隔得很远很远,自己一生,再不能一个人翻山越岭,走回去了。不过,幸好她还有个怀孕的肚子,这算是丈夫留给她的一份希望,一点光明,她也凭了这,才能把自己支持下去,打发掉许多悲苦的日子。

但过路的马夫和客人,却常常打趣她,把她看成无主的东西似的,任意说些调笑的话语。

“老板娘子,一个人不难过么?我想,白天倒容易呀!吓,吓。”

“听我劝,老板娘子,学尼姑做啥?该寻点,……哈哈。”

同时还有意无意地,唱些男女偷情的歌曲。

女人渐渐觉出年纪太青,独处总不是事,何况早晚又不得不有个帮手,而且,在孩子诞生的前后,更加少不了人照顾,于是,便让一个做生意的汉子走进店来,补了老板的地位。从此过路的马夫和客人,也再不敢当面说无礼的话了。

P3

序言

人们对文学,有一个不断重复发现的过程。

先是发现于书店和图书馆的书架上,再是发现于文学史和理沦家的评述中。然后,如有可能,成熟的你重新打量那些似乎早就熟悉的作品,发现以前留下的印象并不正确,于是用自已的目光重写文学史。

记得二十多年前“文革”灾难刚过,我为了给学生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而备课,突然对原先以为不太重要的一些名字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我知道,这是凶为全社会思想枷锁的脱卸,给我带来了审美感觉的苏醒。因此,学生们在我的课堂上,听到了在教科书里没有提到或着墨不多的名字:沈从文、张爱玲、李劫人……还有,艾芜。

过了不久,学生中的一个,张罗要把艾芜的代表作《南行记》拍成电视连续剧,邀我做文学顾问。他就是潘小杨,后来成了全国著名的导演。

电视剧《南行记》很成功,获得了全国性的最高奖项。但当时拍摄却有点冒险,因为根据原著,里边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儿个贯串的人物,而且,也没有历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最推崇的邯种反抗、揭露、控诉、解剖、革命的主题。这样的作品要在上世纪九卜年代初期一集集地推到全国观众眼前,可以吗?

可以。这是我这个文学顾问的判断,这个判断,来自于我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新认识,对艾芜的重新认识。

中国现代丈学史是在五四运动的斗,争烈火中开始的,虽然作品风格各异,但主潮清晰,话题集中,连多数作家的经历,也有点近似。自从沈从文带来了被我称之为“乡土人类学”意义上的湘西,却让人们听到了主潮之外清圳可爱的潺潺声。到了三十年代中期,人人们又惊喜地听到了艾芜早年流浪的脚步声。

流浪者艾芜的青春脚步,踩踏在当时中国文化界极其陌生的两南边疆和东南亚地区,而且踩踏存最与土地接近的社会最底层。由此写出的记忆小说中,兵卒、苦力、私烟贩子、偷马贼、赶马人、滑竿手、盗窃集团的首领及其女儿、落魄书生一个个出现了,每一个部充满了让读者深感新奇的原生态。他们既有陋列、劣行,也有善心、良知,这样的形象,毫无五四以后已形成的社会批判概念化痕迹,实在是一脉难得的文化清流。而这脉文学清流的背景,又是明艳奇丽的边疆风光,草茂路窄的旅行历险,构成了一种与大地天籁融为一体的抒情风格和浪漫情致。

我认为,任何文学爱好者都能从这种风格和情致中领悟美,获得美。中国社会即使历经苦难也潜藏着这种美,现代文学即使以呐喊为主调也开拓着这种美,真让人惊叹。因此,我充分信任《南行记》在当代的阅读价值和拍摄价值。

再后来,我自已也成了流浪者。我流浪的地域比前辈艾芜大得多,但在流浪途中却会绎常想起他。我流浪的目的比他当年更带有学术使命,即系统地考察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但是,他当年的脚步声却时时提醒我,流浪的脚步最有可能成为文学的脚步。

我在流浪过程中写的丈章里,曾这样写到艾芜老人:

前两年著名导演潘小杨拍摄艾芜的《南行记》,最让我动心的镜头是艾芜老人被年岁折磨得满脸憔悴,表情默然地坐在轮椅上,画面外歌声响起,大意是:妈妈,我还要远行,世上没有比远行更让人销魂。这是老人在心底呼喊吗?他已不能行走,事实上那时已接近他生命的终点。但在这歌声中他的眼睛突然发亮,而且颤动欲泪。他昂然抬起头来,饥渴地望着远方,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走得再远也一直心存一个妈妈,一路上暗暗地请妈妈原谅,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不管是否落脚于真正的故乡。他们的妈妈当然已经不在,因此归来的远行者从一种孤儿变成了另一种孤儿。这样的回归毕竟是凄楚的,无奈衰老的躯体使他们无法再度出走,只能向冥冥中的妈妈表述这种愿望。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乡关何处》

我在这篇文章中借着艾芜老人讲述了流浪者与家庭、与长辈的情感债务,其中,不少是我的自我抒发。对于艾芜老人的家庭情况,却不清楚。

没想到不久前突然收到一封成都的来信,是艾芜的儿子汤继湘先生写来的(艾芜原名汤道耕)。信中说今年是艾芜百年诞辰,要自费出一套“南行书系”,想请我写序。他还特地说明,他的女儿,也就是艾芜的孙女,现北师大英语系学生汤宽容也主张请我写序。父女俩的共同理由是,我是真正意义上的行者。

这个评价由艾芜的后人作出,让我高兴。更让我高兴的是,流浪者的儿辈和孙辈,还那么理解流浪。

是为序。

二00四年艾芜百年诞辰

后记

从小学到中学,每个假期都坐着飞机和大群人旅行。我的旅伴中有万里迢迢每年专程来看望爷爷的外国学者,更多的时候,我的旅伴是一群充满朝气的日本大学生。自幼就频繁地行征路上,这让幼稚的我尽情幻想挥着翅膀的女孩的浪漫情节。

从成都到北京读书,常喜欢独自走在北京街头,或是夏日的黄昏,在残阳如血中,独自坐在后海的露天咖啡馆,遥看落日,近观同是异乡人的左邻右舍一一虽然有时会产生一种何去何从的淡淡惘然,我仍然觉得这种旅人才有的孤独给了我思考、回忆、憧憬的空间,甚至灵感。

每次阅读爷爷“响着拍达拍达的棕木拖鞋,趁着细雨迷漾的秋天早上,便登上伊拉瓦底江的南下轮船”的漂泊经历时,便仿佛品味冬日的暖暖的奶茶,或是沉浸于大汗后冲淋的快感,给我被农食无忧的幸福感填得满满当当的精致牛活勾画 出一个精神侧面。爷爷说:“穷困的漂泊,比富裕的旅行,就更令人感到兴味而且特别神往。”虽然由四川到缅甸,“全用赤脚”,但他依然觉得漂泊“是人生最销魂的事”。

如今物非人非,我的漂泊,在一同龄人眼里是豪华甚至超豪华的,但我庆幸没有被享乐主义所颠覆,因为种种方式的漂泊,都没有让我感受到漂泊“是人生最销魂的事”。灵魂深处,渴望一生中能有这样把漂泊当成最销魂的事的美妙之感,对,一次就足够。这也许永远都是一个谣不可及的梦,但有梦就好。

向往爷爷曾有的漂泊,憧憬幻梦中的遥山隐隐,远水粼粼。或者无须定义自已属于娴静的“学院派派”,还是潇洒的“背包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始终是我对南行的诠释。不必黯然地问自己永远有多远,不必刻意追求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畔的家园,行走和寻找本身就是我成长的伴侣和见证。

我要感谢所有为爷爷百年诞辰所做的一切的长辈和朋友们,他们让我感受到世间的美好和温暖。

在这异乡的深夜,我对爷爷的在天之灵说:爷爷,宽容长人了,她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您给她的,那就是有一次足以使她销魂的漂泊。

二00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深夜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芭蕉谷(纪念艾芜百年诞辰南行书系小说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艾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58151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7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