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创作研究/黑龙江大学博士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杰出的女诗人。荣洁博士是研究俄罗斯白银时代女诗人的少数中国学者之一,她尤致力于茨维塔耶娃的创作。本书是她长期研究成果之一,着重指出茨氏诗作中的俄罗斯主题、爱的主题和神话意识。茨氏热爱俄罗斯的土地和文化。他离开俄国后,故乡情结更深刻地萦回她的脑海,《向俄国的黑麦致礼》、《铁轨上的黎明》都是明证。茨氏笔下的爱是真挚而执着的,而且和友情联系着的;“红粉怜才”,何况一个才思横溢的红粉。荣洁在本书中较详细地作了剖析,引人入胜。

内容推荐

  茨维塔耶娃(1892-1941),俄罗斯白银时代杰出的女诗人。荣洁博士是研究俄罗斯白银时代女诗人的少数中国学者之一,她尤致力于茨维塔耶娃的创作。《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创作研究》是她长期研究成果之一。本书中着重指出茨氏诗作中的俄罗斯主题、爱的主题和神话意识。茨氏热爱俄罗斯的土地和文化。他离开俄国后,故乡情结更深刻地萦回她的脑海,《向俄国的黑麦致礼》、《铁轨上的黎明》都是明证。茨氏笔下的爱是真挚而执着的,而且和友情联系着的;“红粉怜才”,何况一个才思横溢的红粉。荣洁在本书中较详细地作了剖析,引人入胜。本书论述茨氏的诗学特征相当全面,不仅列举茨氏诗作中运用的多种语言手段(这方面充分反映茨氏创作手法的独特性),而且还深入挖掘茨氏“独树一帜”的雄心。

目录

绪论·非凡的诗人茨维塔耶娃

第1章 关于茨维塔耶娃诗歌创作的评论与研究

第1节 同时代诗人、评论家视野中的茨维塔耶娃及其创作

第2节 文献整理、研究者视野中的茨维塔耶娃及其创作

第3节 研究者视野中的茨维塔耶娃及其创作

第4节 博士、学者视野中的茨维塔耶娃及其创作

第5节 中国研究者视野中的茨维塔耶娃及其创作

第2章 茨维塔耶娃诗歌创作中的若干要素

第1节 茨维塔耶娃的创作意识

第2节 茨维塔耶娃的组诗、长诗创作

第3节 茨维塔耶娃创作意识中的“神”

第3章 茨维塔耶娃诗歌创作中人个人习语

第1节 第一阶段:1907-1912

第2节 第二阶段:1913-1916

第3节 第三阶段:1917-1921

第4节 第四阶段:20年代

第5节 第五阶段:30年代

第4章 茨维塔耶娃诗歌创作中的福话因素

第1节 宇宙树的变形

第2节 茨维塔耶娃诗歌创作中的死亡福州因素

第3节 数字——一种特殊的文化记忆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试读章节

在《说感恩》中茨维塔耶娃用无羁之笔触畅谈了她对感恩的理解,同时也道出了对人性本质的看法。她认为,人不该受到别人的一点恩惠就去感激,只有盯着(别人)手中东西看的小孩儿才会盲目地说:“他给我糖吃了,他是好人。”她认为在接受别人给予时,无须去感激。因为人一出生时,上帝给予了他们同样的东西,之所以有人能给予,有人却要伸手去接受,是因为给予者从接受者那儿拿走了“赠品”,因此,给予者在给予时应该像乞讨者一样,跪着给予。其实,这反映出了茨维塔耶娃一个重要的世界观——仇恨富人,她的这种仇恨在诗歌、散文中都有突出的表现。在她的意识中,物质上贫穷的人,精神上却是富有的,灵魂是高尚的;物质上充足的富人,精神上是贫穷的,灵魂是肮脏的。正因为如此,穷人在给予的时候,才会说“请原谅我给的这样少”,并感窘迫,因为“多了我给不起”,而富人在给予时,却一言不发,他不想多给,而之所以不得不施舍,是怕在最后审判时被判有罪。因为有了这种对感恩的理解,茨维塔耶娃在日常生活中便有了与众不同的处世态度:生活窘迫的她,经常毫不客气地向给予她帮助的人索取他们该给的帮助。

《说爱》、《说感恩》是茨维塔耶娃的哲理散文,《鞭笞派女教徒》更是茨维塔耶娃侨居国外时写下的力作之一,这篇30年代创作的散文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这是一篇回忆录性的散文作品。茨维塔耶娃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到了童年时代,为的是借孩童的视觉,反映出她的某些宗教意识。

从给散文起名字我们便可看出,茨维塔耶娃所要讲述的是“异教徒”的故事。散文伊始,诗人勾勒出了她眼中鞭笞派女教徒的形象:年龄、肤色、眼神、眼睑……并交待出了她们的典型特征:从不单独行动。

然后带着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进了她记忆中鞭笞派女教徒的世界。在诗人看来,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它坐落在一个让人忘记尘世一切烦恼的美妙地方,这里绿树成荫,美景如画,有着色彩绚丽,气味芬芳,秀色可餐的各种浆果……

就在我们随诗人欣赏坐落在塔鲁萨的鞭笞派女教徒的“府邸”的时候,诗人的思想却猛然间跳跃进来,于是我们听到了诗人的议论,这些议论充分反映了茨维塔耶娃一贯的思想,摆脱一切束缚,奔向自由的彼岸。

之后,茨维塔耶娃以此为契机,开始渐渐地“暴露”出她的宗教意识,展现出她眼中的“基督”和“圣母”的形象。

这是令人吃惊的形象。“基督”的头发是棕红色的,还留着两撇胡子,瘦瘦的,光着脚,“圣母”的脸是皮革色的。他们首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竟然是在茨维塔耶娃家的旧花园中摘苹果!未经花园主人许可!然后又引导我们进一步了解“基督”和“圣母”:“基督是一个痛苦的酒鬼”;“圣母”关心“基督”——为他轰苍蝇;“基督”和“圣母”总在一起行动,从不分离;“基督”行进时,软弱无力,心灰意冷,是“圣母”支撑他前行,等等。“基督”和“圣母”摘走苹果,而他们的女教徒们却破天荒地给茨维塔耶夫家送来了草莓,并邀请茨维塔耶娃全家到她们的刈草场去——走进她们的世界。于是玛丽娜拥有了爱她“更多一点”的人。原来这也是充满生活情趣的、充满爱的一群人……茨维塔耶娃深深地爱上了她们,为了这份爱,为了塔鲁萨的那片土地,她渴望长眠在鞭笞派女教徒的墓地里。那有接骨木,有最红、最大的草莓,有银鸽……P402-404

序言

荣洁博士是研究俄罗斯白银时代女诗人的少数中国学者之一,她尤致力于茨维塔耶娃的创作。《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创作研究》是她长期研究成果之一。荣博士精通俄语,在俄罗斯留学、工作有年,丈夫是俄语教授,女儿从小在俄罗斯一家幼儿园成长,荣获该国的俄语班毕业证书。

茨氏生性天真、乐观,重视性灵,不大关心身边的现实。她热爱俄国故土。记者安得列·谢德赫听茨氏在巴黎时说过:“我的天性和灵魂都是俄罗斯的。我不怕客居异国,因为俄国铭刻在我心上。”接着,“人道的烽火,燃遍了整个欧洲”,茨氏夫妇先后挈儿将雏回到苏联。在兵荒马乱之际,祖国竟认不清浪迹归来的儿女!1941年茨氏自缢前写给儿子(小名“猫咪”)的字条是:“我的猫咪!请原谅,我不能再拖延下去。病很重,没有人样了。我疼爱你,要知道。我无法活下去。如果能见到的话,请转告阿爹、阿姊,说我临终关爱他们;对他们说:我别无选择。”这字条我是抑制着泪水读的。是的,战争是残酷的,每天在流血,随处有死亡。斯大林的儿子被德寇俘获,有人建议用俘来的德国将军作交换。斯大林不同意,芭蕾皇后乌兰诺娃多次申请:“请批准我上火线——作一名战地宣传员,或作一名护士。”……”然而等硝烟销尽,事过境迁,后人凭吊,总不免洒一掬同情之泪。

茨维塔耶娃的诗作正如其人,个性特别强。她自己说过:我写诗“不是为了众人,也不是为了某个人,甚至不是为了我自己。我是为诗歌本身而创作。文情诗意借我之手流出笔端。”她的作品受象征主义影响相当深,不易理解。虽然荣沽同志说自己对茨氏一部份作品也不能准确掌握,可是回环往复,爱不释手,真有“衣带虽宽终不悔”的劲头。我对茨氏知解甚浅,有些诗篇荣洁同志谈得津津有味,我竟品味不出来。这时我猛然憬悟龚自珍“词家从不觅知音,累汝千回带泪吟”的境界。

荣博士没有像美籍学者和俄罗斯学者那样从茨氏身世、交游(包括桃色事件)着眼,也没有像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些苏联学者那样从政治态度着眼。荣洁认为茨氏主要是一位抒情诗人,所以单刀直入地从她的诗歌作品入手,分析其抒情诗的内容层面(主题思想)和形式层面(诗学特征)。

本书中着重指出茨氏诗作中的俄罗斯主题、爱的主题和神话意识。茨氏热爱俄罗斯的土地和文化,前面已提到过。她离开俄国后,故乡情结更深刻地萦回她的脑海,《向俄国的黑麦致礼》、《铁轨上的黎明》都是明证。茨氏笔下的爱是真挚而执着的,而且和友情联系着的;“红粉怜才”,何况一个才思横溢的红粉。荣洁在本书中较详细地作了剖析,引人人胜。

荣洁在谈到茨氏诗作中宗教一神话意识时,正确地指出茨氏不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也不是真信什么多神教。宗教意识是一种文化现象。生长在西欧传统的文化环境中的人,“和母奶一起”吸纳相应的宗教一神话意识。书中引用茨氏原诗:“过河的时候,我总划十字。…我突然冲着橡树划了下十字。”同时茨氏诗中多处出现宙斯、维纳斯、阿波罗等名字。茨氏当然明知,当基辅罗斯改奉东正教时,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石像都被推进第聂伯河了。荣洁正确地写道:“但是,茨维塔耶娃并没有让上帝从诗人的世界中消失。在诗人处于潜意识状态时:“上帝进来了”——“上帝冲霄而起”——“上帝在我体内!”

本书论述茨氏的诗学特征相当全面,不仅列举茨氏诗作中运用的多种语言手段(这方面充分反映茨氏创作手法的独特性),而且还深入挖掘茨氏“独树一帜”的雄心。《普希金的手/我握。而不舔》充分论说了这一层意思。茨氏的诗学特征,千头万绪,归结为一条:“剖破藩篱”。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荣洁引用茨氏的话:“我的大海是普希金奔放不羁的元素的大海。”

五光十色的诗的海洋吸引了普希金,吸引了茨维塔耶娃,也吸引着荣洁博士。她阅读了大量俄文和中文资料,去粗取精,时出新裁,写成本书。从客观条件出发,她做了目前所能做的大部分工作。她不久将再次赴俄深造,我们等待读她的新著。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荣生勉乎哉!

李锡胤敬序

2005年8月5日

后记

写书很苦,写茨维塔耶娃更苦。但是,我还是做了这个工作,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心甘情愿,甚至是心怀感激。

阅读茨维塔耶娃,使我加深了对俄语的理解,阅读茨维塔耶娃,使我走近了俄罗斯诗歌,阅读茨维塔耶娃,使我体验到了畅游历史、文化之海的快乐;阅读茨维塔耶娃,使我理解了创作的痛苦,阅读茨维塔耶娃,使我对世界充满了感恩……

我不渴望茨维塔耶娃的世界,但对她的世界充满好奇,人都是怎样去活……

我感谢茨维塔耶娃,由于她,我更深刻地认识了我的世界和我周围的人。作为世俗的我,尤其感谢她,因为她,大地上又多出了一个博士。

感谢茨维塔耶娃,在写作此书的几年间,她成了我和爱人谈论的一个话题,有时,面对她那费解的诗句,我和爱人还会气急地争吵,而这份争吵之后变成了对爱人更深的爱。为了进入茨维塔耶娃的诗歌世界,为了深入理解她诗歌的魅力,写作期间,我们家经常响起她的诗篇和歌曲,因此,她的有些作品竟进入了我女儿的脑海,她高兴时也会哼唱一遍,有时,还会非常关心地问我:“你的茨维塔耶娃怎么样了?”正是有了爱人和女儿的帮助和关心,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爱,我的写作才得以顺利进行。感谢我的女儿小雪,她成了我去“创建功名”的动力。

写茨维塔耶娃难,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难懂,更难的是,国内少有她的作品及研究材料。“拯救”我的人是我的爱人。他利用一次莫斯科短期公出的机会,几乎走遍书店,找遍关系,终于为我弄到了茨维塔耶娃的《七卷本诗文集》和一些重要的研究著作。没有爱人的帮助和支持,这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我对他,赵为先生,心中充满无限的爱和感激!

感谢我的恩师李锡胤,在读书和写书过程中他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帮助,让我越过了各种“栏杆”。感谢我的友人吴则林教授、刘文飞教授、张冰教授,他们赠与我的书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他们给我的建议完善了我的论文构思,他们对我说的话语加深了我对茨维塔耶娃的理解,他们无私的友情成了我“阅读桥梁”的奠基石。我由衷地感谢茨维塔耶娃,让我拥有了这样的友人。

感谢O.A.拉普捷娃教授,o.r.列芙季娜教授,蒋永敏博士,感谢她们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感谢黑龙江大学科研处、研究生处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感谢他们数年来对我科研工作的支持与帮助。感谢衣俊卿教授、张政文教授、高文风教授、金亚娜教授,感谢他们传授给我知识。

感谢张哗明教授在出版方面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感谢潘红梅女士不辞辛苦、认真细致地为我录入论文。

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友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创作研究/黑龙江大学博士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荣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7068064
开本 32开
页数 4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07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04
14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