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A卷)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选译的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派之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作品,由艾青、郭沫若、袁可嘉等名家翻译,包括维尔哈伦、瓦雷里、叶芝、艾略特、卡夫卡等人的作品,集中反映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流派的特色,译文前都附有作家小传,为读者更好的理解外国现代派作品提供帮助。

内容推荐

本书是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主要选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日本、印度等国属于现代派文学范围内有国际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两个流派的代表作品,以流派为经,时代为纬,反映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流派特色的作品特色,侧重艺术特征。为读者了解、参考,全书撰有前言,附有流派述评,各家附有作者小传。

目录

后期象征主义/001

[比利时]维尔哈伦

诗五首 艾青译/003

[法国]瓦雷里

诗四首 卞之琳译/013

[奥地利]里尔克

诗文选 冯至译/023

(英国]叶芝

诗七首 袁可嘉译/034

[美国]艾略特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查良铮译/044

荒原 赵萝蕤译/053

[美国]庞德

诗三首 杜运燮译/076

[苏联]勃洛克

十二个 戈宝权译/082

[苏联]叶赛宁

诗二首 王守仁译/096

[意大利]蒙塔莱

诗二首 吕同六译/099

[意大利]夸西莫多

大地 晓玫译/103

重归 李国庆译/105

[西班牙]洛尔伽

诗七首 叶君健译/107

[比利时]梅特林克

青鸟 郑克鲁译/113

[德国]霍普特曼

沉钟 谢炳文译/179

[英国]约翰·沁

骑马下海的人 郭沫若译/231

表现主义/239

[瑞典]斯特林堡

鬼魂奏鸣曲 符家钦译/24l

[德国]凯撒

从清晨到午夜 傅惟慈译/267

[德国]托勒

群众与人 杨业治 孙凤城译/305

[捷克]恰佩克

万能机器人 杨乐云 蒋承俊译/348

[美国]奥尼尔

毛猿 荒芜译/409

[奥地利]卡夫卡

地洞 叶廷芳译/443

变形记 李文俊译/463

试读章节

后期象征主义

在欧美现代派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派别要推象征主义。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而在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盛极一时,世称“后期象征主义”,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渗透到各种文学体裁。无论在思想倾向或艺术方法上,象征主义都是欧美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界线。

一八五七年法国象征派的先驱人物波德莱尔发表诗集《恶之花》,在西方诗歌界开拓出新的路子。在题材上,它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写(《恶之花》是说诗人可从丑恶的事物创造美好的东西),揭示了现代城市巴黎这座“地狱”中的种种罪恶现象(如乞丐、娼妓、战争等等),突破了浪漫主义后期风花雪月的框框;在艺术方法上,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安曼努尔。史威登堡的“对应论”,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息息相通,互相感应契合,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强调刻画个人的感受和内心世界,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对比、烘托和联想来表现的方法,后来就成为象征主义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倾向和艺术手法。

继波德莱尔之后,法国诗人韩波和保尔·魏尔伦(1844一1896)强调诗人的幻想、直觉和诗歌的音乐性。一八八六年九月十五日巴黎《费加罗报》上,诗人让。莫雷阿斯提出了象征主义(Le Symbolisme)①这个称谓,要求诗人们摆脱自然主义文学着重描写外界事物的倾向,努力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要求赋予抽象观念以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式,这时象征主义就作为自觉的文学运动开展起来。这在当时是对日益发达的科学、工业所引起的注重物质世界的思潮和自然主义文学的反拨。

玛拉美是象征主义运动中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理论上,他进一步发展了唯美主义的见解,把诗与散文的语言截然分开;创作上,他刻意追求诗的雕塑美、音乐美,注重形式上的工整和音韵上的和谐。他认为诗歌是用象征体镌刻出来的思想;他认为写诗就和作曲一样,文字就是音符,要求诗篇产生交响乐一样的效果,为此不惜废弃标点符号。由于玛拉美的努力和阿瑟·西蒙斯的著作《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原来局限于法国的象征主义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向英、美、德、俄、意、西班牙等国家传播,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终于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国际性的现代派文艺运动。

比利时诗人维尔哈伦的作品反映了城市的腐败和农村的贫困,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反抗,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十年代兴起的后期象征主义在更深刻的程度上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但这个流派本身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冲击下也出现了分化。俄国亚历山大·勃洛克(1880—1921)的长诗《十二个》是用象征主义手法歌颂十月革命的进步诗篇。谢尔盖·叶赛宁的组诗《不堪视听的莫斯科》则表现了严重的颓唐情绪。

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人物保尔·瓦雷里(1871—1945)更加倾向于内心的真实,更加脱离外在的实际。他的主题经常是感性与理性、灵与肉、变化与永恒、生与死的冲突等等哲理问题,但却运用了有感染力的形象和语言。

德国大诗人莱纳·玛丽亚·里尔克(1875—1926)以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玄想以及新奇的形象著称。他的《新诗集》力图在诗中创造雕塑的效果。《献给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表现出神秘主义的倾向。

在英美两国,象征派的影响在经过“意象派”的阶段(1908—1917)以后,发展为现代派的诗歌运动,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为爱尔兰的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和美国的托·史·艾略特(1888—1965)。叶芝中后期的诗歌运用洗练的口语和复杂的象征来描写现实生活,表达抽象哲理,颇有一些成功的作品。艾略特的《荒原》是被称为二十世纪英美诗歌的里程碑的,以万物枯死的荒原比喻现代世界,既反映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衰竭状态,也宣传了皈依天主教以求死而复生的思想,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

在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下,在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意大利,出现了以埃·蒙塔莱(1896—1981)等为代表的“隐逸派”诗歌,他们回避写实,而侧重以敏锐的感觉,奔放的想像,借助隐喻和意象来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微妙情绪。它是意大利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表达了在法西斯统治下艺术家对现实的不满。

西班牙著名诗人费·加·洛尔伽(1899—1936)的作品在接受象征派影响的同时,吸取了西班牙民间歌谣的特色。它歌颂了西班牙的美好景色和人民的理想及愿望,具有进步的内容和新颖的表达方式,曾经在本国及欧洲产生重大影响。  象征主义在戏剧方面也有所成就。比利时莫·梅特林克(1862—1949)的《青鸟》、德国盖·霍普特曼(1862—1946)的《沉钟》和英国约翰·沁(187l一1909)的《骑马下海的人》都是著名的象征主义剧作。

总起来看,象征主义文学在各个国家和各个作家身上的表现是并不相同的,它有直接地或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也有贵族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倾向;它开拓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也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它十分重视形象思维,用文学所拥有的全部手段来形象地构造意境,力求表现方法上的浓缩和精炼,也有做过了头,变得晦涩难解的时候。

(袁可嘉)P1-2

序言

本书选译的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派作品。拉丁美洲和东方的现代派作品虽然也选了一些,也有自己的特色,但基本上是前者的回响,因此本文集中谈西方现代派的情况,读者自可举一反三。本文中提到的现代派分支、作家和作品在书中都已有专题述评或译文,这里一般不再作详细介绍,而只从总的方面对现代派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它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它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根源,它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以及我们对它应该采取的态度作些说明,供读者参考。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现代文学一般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算起的。现代派是其中富有时代特征、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矛盾和人们心理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确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溯其根源,却早在十九世纪中叶的唯美主义文学就已萌芽。当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随着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低落已经衰退,逐步向唯美主义文学转化。美国的爱伦·坡(1809—1849)和法国的波德菜尔(1821—1867)被认为是现代派的远祖。爱伦·坡所倡导的使灵魂升华的“美”,反自然、反说教的主张,对形式美和暗示性、音乐性的强调,为后来的象征派诗人开了先声。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1857)的发表更是象征派文学的一个重要起点。题材上,它转向城市的丑恶和人性的阴暗面,要艺术化腐朽为神奇,打破了浪漫派末流风花雪月的旧框框;手法上,它发展了“对应论”①,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主张用有声有色的物像来暗示启发微妙的内心世界,打破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者直抒心情、白描景物的老方法。这种导向内心和主观世界的倾向和反陈述、重联想和暗示的方法后来就发展成为象征派和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倾向和特征。

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现实主义文学已经过了顶峰,向自然主义文学转化。继起的象征派诗人一方面反对自然主义对外界现实的机械模仿,一方面却又接受了他们侧重描写病态事物和细节的影响,这样,唯美主义和自然主义就融合成为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部分因素。一八八六年九月十五日巴黎《费加罗报》上,一个并不知名的诗人让·莫雷阿斯(1856—1910)提出了“象征主义”这个名称,要求诗人们努力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赋予抽象概念以具体形式,象征主义就作为一个自觉的文艺运动而发展起来。在这个通称为前期象征主义的文学运动中,法国的韩波(1854—1891)和玛拉美(1842—1898),比利时的维尔哈伦(1855一1916)和梅特林克(1862—1949)是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中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主要却是抒写直觉和幻想;他们既重视艺术想像和艺术形式,也有唯美的形式主义、神秘主义倾向。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现代派文学确立并获得极大发展的时期。当时欧洲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劳资冲突尖锐,社会矛盾深化。各种现代主义流派应运而起,后期象征主义由法国遍及欧美,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和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几乎是同时兴起的现代派文学的新品种。他们的共同倾向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怀疑和否定,对内心世界和无意识领域的开掘,在艺术手法上进行了广泛的实验,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这些流派的作家出现向两极分化的趋势,有的向革命势力靠拢成为文学界的左翼,如德国的表现主义者托勒(1893—1939)和凯撒(1878~1945)。法国的超现实主义者艾吕雅(1895—1952)和阿拉贡(1897—1982);有的向保守反动阵营靠拢而成为右翼,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者马利涅蒂(1876—1944),美国的现代派诗人庞德(1885—1972)和艾略特(1888一1965)。左翼歌颂十月革命、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右翼吹捧法西斯主义和宗教势力。当然,也有基本上居于中间的重要作家,如法国的瓦雷里(1871—1945),德国的里尔克(1875—1926)和英国的沃尔夫(1882—1941)等等。这批作家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们的精神创伤,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应当说是现代派文学中的佼佼者。

欧美的三十年代文学是被称为“红色的三十年代”的,主要倾向是革命的进步的。当时在世界经济大恐慌和法西斯主义的威胁下,许多作家向左转,一时声势浩大,形成了一个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人民文学运动。这些作家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流派,但也吸收了某些现代派手法,因此其中有些人可以称之为广义的现代派作家,而典型的现代派当时虽然还在发展,但势头已经削弱,处于相对停顿的状态。这是现代作家向左转、向外转的时期,与二十年代现代派作家的向右转、向内转很不相同;现代派技巧的影响扩散了,但作为一种倾向却受到了进步文艺界的抵制和批判。这种批判有合理的成分,也有教条主义的极左表现,是需要具体分析的。  三十年代后期,由于苏联清党扩大化以及欧美各国共产党内部的斗争和分裂,原来以共产党为核心的革命文学运动出现了深刻的分化,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现代派文学的新品种逐渐抬起头来,最后在战后的悲观气氛中占领了文学舞台的中心地位。荒诞文学,新小说,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虽然各有特点,却无不带有存在主义的烙印。他们反映了当代西方人对世界和人类的存在意义的深刻怀疑,对中产阶级传统价值观念的全面否定,也描绘了西方社会的种种现实矛盾,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虽然同时散布了种种错误的思想,常常采用荒诞不经的手法。他们可以看作现代派文学的又一个高潮。

西方现代派文学经过百余年来的发展,呈现出非常复杂矛盾的图景。现代派文学将如何发展,目前还很难判断,虽然西方有些评论家已经宣告它的结束①,提出“后期现代主义”或“超现代主义”的概念②,但现代派文学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只要这种条件没有根本的改变,它是不会突然从地平线上消失的。它还将有不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应当注意研究它的动向。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特征

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来的产物,它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近百余年来西方社会的动荡变化;重大的历史事件、政治经济运动以及文化、艺术思潮,当然都在现代派文学中有直接间接的表现。反映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现代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恐慌和国际法西斯主义,原子弹恐怖以及形形色色的哲学艺术思潮的作品,在现代派的文学里并不罕见。但我认为这还只是现代派与其他现代流派共同之点,而不是现代派独有的、典型的特点。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③: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它的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我们知道,西方资本主义由来已久,少说也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畸形的社会关系和心理状态,在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的各种流派的文学里当然早有大量的、深刻的反映,但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文学作品中的这种反映,从总体上讲,远不像现代派那样的全面、尖锐和严重。

就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说,现代派表现出从个人的角度全面地反对社会的倾向。个人与社会的正常关系本来是部分与整体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典型的现代派自居于社会的对立面,以局外人、流亡者、精神贵族或刑事犯的身份向西方中产阶级体面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观念、自由主义教育、商业文明、审美观和性道德等——进行全面的攻击。这些攻击有些是与传统作家相同的,但由于现代派作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他们所反对的往往不只是中产阶级社会中的某些目标,而是整个现代社会或人类有史以来的社会,甚至“社会”这种组织形态本身。这种两重性就使得他们的攻击一方面具有揭露中产阶级社会的意义,一方面又隐含反对一切社会形式的无政府主义倾向。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所作《青年艺术家肖像》中的主人公说:“流亡是我的美学,不管它的名字是社会、教会或祖国!”美国垮掉的一代对现代文明的攻击,都可以包含这两重解释。但不管怎样,他们与传统作家相比,在反对社会这一方面确有很大不同。十八、十九世纪的作家一般是从社会人的角度去揭露批判某个具体社会的具体现象,如专制政体、官僚统治、道德腐败等等,目标比较明确具体,而现代派则是从个人的角度、与社会游离的角度去作笼统的攻击,因此现代派的反社会倾向往往带有个人的、抽象的、无目的的、全面的特征。这种特点使现代派文学具有一定的揭露现实的作用,但又带有很大的破坏性。美国的“垮掉的一代”一面攻击资产阶级文明,一面咒骂共产主义,就是一个例证。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代派文学揭示出一幅极端冷漠、残酷、自我中心、人与人无法沟通思想感情的可怕图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让-保尔·萨特(1905—1980)在《门关户闭》一剧中有一句名言:“别人就是(我的)地狱!”这可以看作现代派在这个问题上的宣言。美国“垮掉的一代”认为,到二十世纪中叶,对人的信任已经完全丧失。十八、十九世纪的小说当然也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尔虞我诈的人间关系,但它一般局限于具体的条件和环境之中,例如老板与工人,店主与雇员,资本家与资本家,坏人与好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的斗争、欺诈、愚弄等等。现代派的特点则是从本体论哲学的角度对人性沟通作了彻底的否定。存在主义者认为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宇宙和人生的中心,离开了它,宇宙和人生便没有意义;而意识必须具有对象,别人和你接近,势必要把你作为他的意识的对象,而你又必然要反抗他这种意图,要求他成为你的意识的对象。由此看来,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来说,只能是矛盾冲突的关系,而不能是息息相通的关系。这就从人性的本质上否定了人间交往的可能性,不仅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阴暗可怕,而且取消了人类彼此了解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要性。这当然是一种严重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歪曲,然而却是现代派(特别是存在主义和荒诞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的主题。表现主义戏剧中的某些作品,把父子、夫妻、朋友、邻居之间外表上亲亲密密、内心里阴险狠毒的状态表现得真是淋漓尽致,使人怵目惊心,不寒而栗!一个丈夫早上见到妻子,嘴上说得怪甜的:“祝你早安!”心里想的却是:“愿你早死!”由于表现主义者描写的并非个别入而是人的“原型”,这个揭发就揭到全人类头上去了。

在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本性、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上,现代派同样表现出全面否定的态度。美国批评家欧文·豪在《文学艺术中的现代性》(1967)一书中指出,在现代派笔下,大自然消失了,它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自在物,而成为人物意识的象征。在热衷于描写“死的向往”的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1914—1953)看来,天空不过是一块尸布,地球不过是柴炭和灰烬的混合物,风景用自己的线条表明它只是一具巨大的尸体。从波德莱尔到王尔德(1856—1900)这些现代派的先行人物,异口同声地说自然是丑的、恶的,只有人工(艺术)才是美的、善的。“一个艺术家的首要任务…一是向自然抗议”(波德莱尔);王尔德说,艺术不是自然的镜子,而是对自然缺陷的抗争。对于人本性的非人化现象,在现代派作品中是非常突出的。在弗朗兹·卡夫卡(1883一1924)的小说里,人不过是个虫子;在狄兰·托马斯的诗里,男人缺臂断腿,女人像风笛,有的只是一根燃烧着的蜡烛;法国的新小说家要以“物”来取代人的地位;荒诞派剧作家酷爱把人贬低为动物。对于物质世界的敌对态度,也是从象征派到荒诞派共有的倾向。这些方面,现代派的态度和浪漫主义者歌颂自然、肯定人的价值,现实主义者重视物质世界的态度是很不相同的。正是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中的某些人在物质畸形发达的情况下深受压迫因而仇视物质文明的精神危机。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家在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下,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他们对自我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意义产生了严重的怀疑。由于现代心理学认为自我的核心不是理性而是本能(欲望)和下意识,它变化多端,高深莫测,现代派作家力图在作品中表现人物意识的复杂变化。维吉尼亚·沃尔夫的著名小说《波浪》就是专门写这个问题的。书中一家六个兄弟姐妹以独白的方式畅论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系列问题:自我是什么?这个自我和那个自我之间的影响如何?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里,自我是固定不变的吗?一个人死了以后自我又变成什么?伯纳特——作者的代言人——时刻意识到自我的千变万化,不可确定。他读拜伦的诗,感到拜伦成了“自我”的一部分;他结交朋友,又觉得友谊改变了“自我”的面貌;有诗人气质的纳维尔即使在诗名大震以后,口袋里仍然放着一张自己的名片,作为自我的证明。丧失自我的悲哀,寻找自我的失败,是不少现代派作品的主题。当代英国批评家马丁·艾思林把荒诞派概括为“寻找自我”的文学。在尤金·尤奈斯库(1912一1994)的《秃头歌女》一剧中,不仅夫妇关系不能得到确认,甚至本人的身份也无从明确。捷克现代派作家卡莱尔·恰佩克(1890—1938)的《万能机器人》描写现代人沦落为机器人,失去了人的本质,也就失去了自我的悲剧。在人从属于物的情况下,人失去了本性,成为非人,成为对自己、对别人来说都是异化了的分子。尤金·奥尼尔(1888—1953)的名剧《毛猿》更把自我归属的问题,看作人类永恒的命运问题。剧中的主人公轮船上的伙夫扬克是现代人(也是古代人)的象征,他在丧失了宗教信仰和与大自然的和谐以后,精神上处于悬空状态。他不能前进,就企图后退,到动物园和毛猿结交,不料毛猿也不认他,把他用力一抱使他重伤。作者在给《纽约时报》的信中认为这个现代工人无所归属的问题实际上象征着人类始终面临的命运问题,因此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意义。此外,自我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分裂倒置也是现代派作品中常见的现象,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物理性与直觉、意识与无意识、意志与本能的尖锐冲突,而现代派作家一般都是支持直觉、无意识和本能这一边的。在对待自我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家的表现是过去任何一种传统文学所少有的。

从我们的观点看来,无疑正是资本主义关系进一步恶化的腐蚀作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四种基本关系遭到如此严重的扭曲和脱节,造成如此严重的畸形和变态。这种关系的全面异化反映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和精神的尖锐危机,具有很大的认识意义。它的产生和发展当然具有深刻而久远的、阶级的、时代的和思想的根源,这些我们将在本文后半部分“西方现代派文学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根源”里加以分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A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可嘉//董衡巽//郑克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07939
开本 16开
页数 4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92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1
丛书名
印张 3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72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