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维尼角落的家(共2册)
内容
编辑推荐

米尔恩最初创作小熊维尼的故事,只是将自己在床上讲给儿子的故事写出来。虽然这看起来只是一个小男孩和一只小熊的故事,但实际上,这是世界上所有的小朋友的故事,它讲的就是美好的童年。

维尼与男孩克利斯托夫·罗宾以及小猪、兔子、老驴、小老虎、猫头鹰和袋鼠一家快乐地生活在森林里。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作家用生动的语言突出表现了小动物们各自活灵活现的性格:小熊威尼既憨厚又机智,小猪胆小怕事,老驴情绪忧郁,小老虎爱跳爱闹,猫头鹰爱思考……总之,他们具有机智勇敢的精神和团结友爱的情怀。

全世界最经典的卡通,本书共两册,中英文各一册,献给小朋友以及英语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小熊维尼是小男孩克里斯朵夫·罗宾的玩具熊,也是一只爱吃蜂蜜的熊。罗宾和这只熊住在一个叫“百亩森林”的地方,这里还有许多动物邻居,小猪皮杰、野兔、老毛驴咿呦、猫头鹰、袋鼠妈妈、袋鼠小豆……在这片充满神秘的森林里,在充满了同情心、惹人喜爱的小熊维尼及他的好朋友之间,一个个动人有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目录

自序矛盾

1.在维尼角落,为咿呦修建了一座房子

2.跳跳虎来到了森林,吃了一顿早餐

3.野兔组织了一次搜索,皮杰差点又碰见了长鼻怪

4.事实证明,老虎不常爬树

5.野兔遇上了忙碌的一天,我们终于知道克里斯朵夫·罗宾在早上做了什么

6.噗发明了一种新游戏,咿呦参加了进去

7.跳跳虎被禁跳了

8.皮杰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

9.咿呦找到了WOLERY,猫头鹰搬了进去

10.克里斯朵夫·罗宾和噗来到了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我们把他们留在了那里

译后记回到儿童时代(吴卓玲)

试读章节

在维尼角落,为咿呦修建了一座房子

一天,噗噗熊发现自己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但他想他应该去做点什么,于是他出门,想去小猪皮杰的家里看看皮杰在做些什么。当他走在森林里积满白雪的小路上时,天空还在下着雪。他就希望,皮杰这时正坐在家里的火炉前,烤着自己的脚指头。结果,很让他吃惊的是——皮杰家的门却是敞开的,他越是往里看,就越发现——皮杰并没有在家里。

“他出去了,”噗伤心地对自己说,“的确是这样,他不在家,我又得把脑筋转起来,而且还得让我一个人转,真麻烦!”

他想出来的第一个办法,却是使劲地敲一下皮杰家的门,这样才能确定他真的不在家里……在他等着皮杰不作出回答的时候,他一直在门口上上下下地蹦跳着,好让身子暖和一些。这时,一段小调子突然从他脑袋里蹦了出来。他自己感觉那还真是一段好听的调子,就好像对别人唱起的一首充满希望的歌。

雪下得越大

(提的哩砰),

它越是下得大

(提的哩砰)。

它越是下得大

(提的哩砰),

这场雪。

就越没有人知道

(提的哩砰)

我脚指头,有多么冷

(提的哩砰),

我脚指头的冷

(提的哩砰),

会越来越冷。

“那么,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噗对自己说,“就是这个事情。我要先回家去,看看到什么时间了,说不定我应该在脖子下面系上一条围巾,再出去找咿呦,把这首歌唱给他听。”

噗很快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一路上他的脑子都在想着那首准备要唱给咿呦的歌,直到他突然看见小猪皮杰正坐在他最好的那把扶手椅上时,噗只有呆呆地站在那里,挠着头,心里猜想他究竟是站在谁的家里面。

“你好,皮杰,”他说,“我以为你出门去了呢。”

“不对,”皮杰说,“是你出门去了,噗。”

“是这么回事,”噗说,“我就知道,我们两个肯定有一个出门去了。”

说完噗抬头看了看他的钟,那上面指着10点55分,但是那指针停在那个位置已经有好几个星期了。

“快到ll点了,”噗兴高采烈地说,“你来得真及时,正好赶上了吃点小东西的时候。”他一边说一边把头伸进了橱柜,“然后我们就出去,皮杰,我要把我的歌唱给咿呦听。”

“哪首歌,噗?”

“就是我要唱给咿呦的那首。”噗解释说。

半个小时后,当噗和皮杰准备出发时,墙上的挂钟仍然指着10点55分。屋外的风开始变小了,雪花也好像玩累了,再也没有打着圈子疯跑、努力想追上落在前面的雪花的劲头,现在它们轻柔地从空中飘落下来,直到找到了一个可以歇脚的地方。有的时候那个地方是在噗的鼻尖上,有的时候又不是。没过多久,皮杰的脖子上就套上了一圈白色的围脖,他的耳朵后面比以前感觉更冷了许多。  “噗,”最后皮杰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因为他不想让噗觉得他是因为怕冷而想放弃,“我刚才正在想,如果我们现在回家去,把你那首歌好好练习一下,再找个时间唱给咿呦听,比如明天或者——或者——第二天,等我们偶然碰见他的时候,你觉得怎么样?”

“这真是一个好主意,皮杰,”噗说,“我们应该在去找他的路上练习一下,就是现在,回家去练习这首歌不太好,因为这是一首专门适合在户外唱的歌,而且必须在下雪的时候唱。”

“你确定吗?”皮杰焦急地问。

“嗯,你等一下就明白了,皮杰,等你听了就知道了,因为它是这样唱的。雪下得越大,提的哩砰——”

“提的哩什么?”皮杰说。

“砰,”噗说,“我把这个字加进去,是为了让它更压韵。它越是下得大,提的哩砰,它越是——”

“你刚才唱的是雪吗?”

“对,但那是在之前。”

“在提的哩砰之前?”

“是另外一个提的哩砰,”噗说,他自己也有些被搅迷糊了,“我现在正确地唱一遍给你听,你就明白了。”

于是他开始重新唱起来。

雪下得越大

——提的哩——砰,

它越是下得大

——提的哩——砰,

它越是下得大

——提的哩——砰,

这场

雪。

就越没有人知道

——提的哩——砰,

我脚趾头,有多么冷

——提的哩——砰,

我脚趾头的冷

——提的哩——砰,

会越来越冷。

他像这样把这首歌唱了一遍,其实这倒真的是唱这首歌最好的方式,唱完以后,噗等着皮杰说点什么。比如:在他听过的所有下雪天里适合户外唱的歌中,这首歌是最好的。但是,在仔细思考了一番之后,皮杰却说:

“噗,”他很严肃地说,“脚指头完全没有耳朵冷得厉害。”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快走到咿呦悲伤的角落那里,咿呦就住在那个角落里。但是因为皮杰的耳朵后面仍然堆积着很多雪,他们也走得很累了,他们就拐进了一片小小的松树林,坐在了修在松树林门口的一座大门上。在那里,雪花落不到他们身上,但还是很冷。为了让自己暖和一点,他们把那首歌从头到尾地唱了六遍。皮杰只唱那几句“提的哩砰”,噗则唱剩下的几段歌词,他们俩一边唱,一边还用小树枝敲着大门上的木条打着拍子。过了一会儿,他们觉得暖和了一些,才又开始聊起天来。

“我在想,”噗说,“我在想的是这件事情,我在想咿呦。”

“想咿呦的什么?”

“是这样的——可怜的咿呦,没有房子住。”

“他是没有房子住。”皮杰说。

“你有一座房子,皮杰,我也有一座房子,它们都是非常好的房子,克里斯朵夫·罗宾也有房子,猫头鹰,袋鼠妈妈和野兔都有自己的房子,甚至连野兔的朋友和亲戚都有房子或者类似房子的东西,但就是可怜的咿呦,他什么都没有。所以我刚才想:我们来给他盖一座房子吧。” P1-5

序言

序言就是为读者作一个介绍,但是克里斯朵夫·罗宾和他的朋友们已经被介绍过了,现在他们正准备说再见——这真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当我们问维尼“序言”的反义词是什么.他却回答说“什么的什么?”这简直太令我们失望了,完全帮不上一点忙。幸好,猫头鹰的脑子一直都很好使,他对我们说:“‘序言’的反义词,亲爱的噗,就是‘矛盾’。”[“序言”(introduction)和“矛盾”(contradiction)在英文发音中压韵,但并非互为反义词。]但猫头鹰一向都擅长使用很长的词,我便确定他说的没错。

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写一个矛盾,是因为上周克里斯朵夫·罗宾对我说:“你要给我讲的那个关于噗后来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当时我正巧飞快地对他说:“9乘以107是多少?”等我们把这道数学题做完之后,我们又做了一道题:有一群奶牛要穿过一道大门,每分钟有两头奶牛穿过大门,现在田野上一共有300头奶牛,一个半小时之后,田野上还剩下多少头奶牛?我们觉得这道题非常有意思,就开始算了起来,直到最后,我们都算得有些累了,就钻进被窝里睡觉去了……而噗呢,他还很清醒地坐在椅子上,靠在我们的靠垫上,独自想了一小会儿,但是他想的全是一些和什么都沾不上边的伟大的想法,最后他自己也闭上了眼睛,耷拉下了脑袋,和我们一起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蹑手蹑脚地跟在我们后面,一起走进了森林。当然,我们在那里经历了很多神奇的冒险故事,比我曾经给你们讲过的任何故事都还要精彩。但是后来,等我们醒过来以后,还没来得及去回忆呢,那些故事就一溜烟全跑掉了。最后一个故事是怎么开始的?“一天,当噗走在树林里的时候,大门口站着107头奶牛……”不对,你看,我们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是我想这样也好,因为我们还有一些别的故事,那些故事我们现在全都记起来了。当然,这并不是真正说再见的时候,因为森林永远都在那里……任何喜爱熊的人都能找到它。

后记

我们小时候读过不少儿童故事书,也看过很多动画片,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小时候从来没有读过任何一本关于“小熊维尼”的故事书,也没有看过任何一部迪斯尼制作的“维尼”系列影片。直到接到这套原版故事书的翻译工作之前,我对于“小熊维尼”简直全无概念,只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熟。因此。当约稿人在电话里跟我说:“小熊维尼你知道吧?”,我只能不知所云地回答说:“哦——哦——”

两本薄薄的故事书,在我拿到手里时,我仍然以为那里面无非是一些简单幼稚的小故事,再配上一些天真童趣的插图——就像我们小时候读过的《小红帽与大灰狼》和《豌豆公主》那样的儿童读物,不过如此。我要做的仍然是枯燥无味的翻译工作。可是,一本书才翻译到一半,我就已经被那些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彻底折服。它们完全突破了我对儿童读物的狭隘理解:如此巧妙的构思,精彩的对白,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令人捧腹不止的幽默场景……儿童读物能写成这样,实在是大大超出我的想象。翻译到最后我才意识到,其实这套《小熊维尼》不仅是给孩子们看的故事,更是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尤其对那些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时刻困扰的成年人来说,它更像是一剂舒缓心灵的良药。在人们对于很多纯真美好的快乐已感觉陌生时,这些故事恰恰能带你回到儿时遥远而甜蜜的记忆中,仿佛你也置身于那个年代,说着同样幼稚直白的语言,干着同样无聊可笑的傻事,甚至梦见同样天真而荒诞的画面……所有这些我们天性中自然而生的快乐,都会从这套书的字里行间缓缓流出,注入到每一个读它的人的心灵,不论是无邪的孩童心灵,还是被现实繁杂的琐事污浊的心灵。

噗这头憨厚可爱的小熊是整套故事书的主角,对于它我不必再做进一步的介绍。在《小熊维尼》这本书的序言里,作者A.A.米尔恩已经给出了一个孩子气的解释——它的名字来自伦敦动物园里一头叫“维尼”的熊,以及克里斯朵夫·罗宾曾经有过的一只天鹅。如果要追根溯源,那么噗的原型实际上就是我们熟知的玩具“艾德熊”,1921年,米尔恩的妻子从伦敦的一间著名店铺“Harrods”把它买回家,作为送给他们儿子克里斯朵夫·罗宾一周岁的生日礼物。故事中的其他角色基本上也都存在于作者本人(以及他的儿子)的真实生活中——小猪皮杰和毛驴咿呦是邻居送给克里斯朵夫·罗宾的礼物,袋鼠妈妈、小豆和跳跳虎则是后来作者和他的妻子送给儿子的,只有猫头鹰和野兔出自作者本人的虚构。r故事中的动物几乎全部来自育婴室,我的“合伙人”(我太太)先为他们设计好不同的声音及语言,然后在他们的主人(我儿子)的爱心照料下,每一个动物的特质则发展呈现为一个独特的性格角色。”——米尔恩1当所有这些角色,包括儿子克里斯朵夫·罗宾,被米尔恩安置到“百亩森林”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后,一个生机勃勃的独立的世界就此诞生了。在《小熊维尼》原著的封套页上有一幅由作者谢巴德(Ernest H.Shepard)手绘的“百亩森林地图”插画,你能想象得到,“百亩森林”其实也是作者当时居住的周边环境的写真,也就是环绕着Cotchford农庄的那片名为Ashdown的森林。地图上标注了噗所住的树屋、克里斯朵夫·罗宾的树屋、猫头鹰的房子、小猪皮杰的家、咿呦的小角落、野兔住的那片沙地、袋鼠妈妈和小豆的住所,甚至还有故事中提到的发现“北极”的地方。这个独立的世界仿佛早已存在在那里,居住在其间的每一个人和动物,仿佛也和外界毫不相关地过着他们自己简单快乐的生活。

但是情况却并不是这么简单,当故事一步步展开,所有的角色都陆续登场后,这个独立的世界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画面。有人憨厚愚钝(例如维尼熊),但却总能逢凶化吉,招人喜爱;有人胆小谨慎却又好大喜功(例如小猪皮杰),结果却常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有人悲天悯人,孤傲地生活在自己忧郁的世界中(例如毛驴咿呦);有人满腹心机(例如野兔),最后却搞得聪明反被聪明误;有人喜欢摆出一副学究形象(例如猫头鹰),却又总是不懂装懂;还有现实生活中操心柴米油盐的平凡家庭妇女(袋鼠妈妈)和顽皮天真的幼龄儿童(小豆和跳跳虎)。克里斯朵夫·罗宾在故事里已不再是个儿童形象,反而更像是这个“百亩社区”的领袖,他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成人的关爱和冷静,会在你气馁的时候给你鼓励,会在事情最困难的时候及时出现,帮你解围。与此同时,他也保留着孩童的语言和行为方式(例如带领所有的动物去寻找“北极”)。作为一部儿童读物的作者,米尔恩并没有狭隘地把眼光放在儿童单纯的心灵世界中,他试图通过“百亩森林”里的居民来对照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居民,讲述这些动物们的故事,其实也是在讲述人世间的故事,或者说,现代社会里成人世界的故事。

说到这里,有必要谈一谈米尔恩本人的经历。米尔恩因《小熊维尼》而成为闻名于世的儿童文学作家,他本人却并不满于这个名声,因为他的个人志向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剧作家。从小米尔恩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数学天赋,进而就读剑桥三一学院研究数学,但他却在同时为该校的一本地下期刊《Granta》撰写文章,最后担任了《Granta》的编辑。毕业后,米尔恩加入了英国以讥讽时事著称的杂志《Punch》,担任编辑助理,一直工作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期间米尔恩服役于英国皇家沃里克郡军团,在此之前他已经开始创作剧本。1917年,他将自己在服役期间发表的一部儿童剧改写了一本儿童诗集《从前从前》(《Once LJpon A Time》)。对此他本人的评论是:“没人搞得清楚这是给儿童看的,还是给大人看的。我自己也不知道,反正好玩……他至少暂时让我们忘记战争。”也许正是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米尔恩和很多20世纪初的作家一样,开始无比向往和缅怀孩提时代纯真美好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曾经说的——“儿童的书是一定要写的,不过不是为了儿童,而是为了作者本人。”1924.年,他的另一本儿童诗集《我们非常小的时候》(《When We Were Very Young》)在英国出版后,立即赢得英美评论界的一片赞誉。1926年,在儿子克里斯朵夫·罗宾6岁时,米尔恩着手创作这两本不朽的儿童名著《小熊维尼》和《维尼角落的家》。这两本书为米尔恩带来了巨大的名声,但他却在1928年后停止了儿童文学的写作,转而投身于神学辩论法。1938年,56岁的米尔恩发表了一部自传《现在已经太迟了》(《It’s Too Late Now》),根据儿子克里斯朵夫·米尔恩的说法,米尔恩在自传里对于“小熊维尼”只提及了“很不愉快”的八页。由此不难看出,《小熊维尼》这套儿童故事书倒更像是米尔恩无心插柳的结果。虽然他一生出产了数量众多的戏剧和小说,其中却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小熊维尼》那样引起世人瞩目。然而,也许能让米尔恩内心里获得些许安慰的是:他在儿童文学之外的写作经历,竟也不由自主地渗入了他笔下的百亩森林中——他所擅长的讥讽调侃,他所喜爱的戏剧化表现形式,这些特征都转变成了天真无邪的笔触,散布在《小熊维尼》的角角落落。

正因如此,米尔恩创造的那头没什么脑筋的熊,以及百亩森林里的所有性格各异的动物们,共同上演了一幕幕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跌宕起伏的戏剧。戏剧离不开巧合,《小熊维尼》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很简单短小,但却不乏巧合。例如维尼帮咿呦找到尾巴的那个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咿呦丢了尾巴,维尼帮他找,于是维尼去请教猫头鹰,因为猫头鹰非常有学问。在维尼敲猫头鹰的门的时候,其实作者已经给出了暗示,但是他通过一连串的幽默的环节——门牌上的错别字和猫头鹰与维尼滑稽的对话——把读者的注意力岔开,最后才引向答案:原来咿呦的尾巴正是猫头鹰门口的拉铃。与此相似的巧合也体现在其他的故事中,通常,米尔恩也采用了现代故事片的叙事手法,分几条线索叙述同时进行的事件,最后,当这些事件汇聚到同一时间地点,故事的戏剧性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例如小猪皮杰和维尼为咿呦修房子的故事)。

米尔恩诙谐幽默的文体也在《小熊维尼》中有突出的表现,这种幽默着重地体现在人物的语言上。例如“小猪皮杰遇到长鼻怪”的那个故事,经过米尔恩在前面讲述的几条线索的层层铺垫,最后,当皮杰把困在陷阱里的维尼当作长鼻怪后。他惊恐万分地跑去找克里斯朵夫·罗宾,一路上高声呼救。为了表现出小猪皮杰有多么紧张,米尔恩重复了四遍皮杰的呼喊,但每一次皮杰的话都有些不一样——由于太紧张了,皮杰把“救命”喊成了“救密”,把“一头丑丑的长鼻怪”喊成了“一头长长的臭鼻怪”。看到这里,读者无疑会进发出畅快的笑声。

当然,除了这种直接的幽默形式之外,米尔恩还在故事中随时随处地放置了更多的冷幽默。例如猫头鹰搬新家的那个故事——袋鼠妈妈发现猫头鹰屋子的地板上长了羊肚菌,但是好面子的猫头鹰(同时也想证明自己学问渊博)硬说那是他洗澡用的海绵,结果被童言无忌的小豆捅破……像这样带有嘲讽色彩的幽默,显然米尔恩不是想让读《小熊维尼》的孩子们去参悟了解的,但是成年人却能一眼看透,报以会意的一笑。

谈到儿童文学中的幽默这个话题,我在翻译《小熊维尼》这套故事书的时候曾经和一个好友讨论过。回想我们小时候读过的儿童故事,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儿童故事,严肃说教的成分居多,而像《小熊维尼》这样风趣幽默的东西实在是不曾见到。好友的结论是:中国人天生就缺乏幽默感。此话的确有一定道理。“小熊维尼”所诞生的英国,向来崇尚自由开放的文化环境。儿童文学的创作其实没有既定的条条框框,没有限定只是写给儿童看而必须灌输伦理美德。至少米尔恩打破了传统——《小熊维尼》是给儿童准备的,但它也是写给成年人看的。或许米尔恩只是随着自己的心意,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描写孩童时期的美好回忆,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教育下一代,但是,这样一部随意的作品却成为世界儿童著作的经典。回顾国内。今天中国的文化也逐渐摆脱了正统礼教的束缚,日趋开放。我们本国人若要创作新的儿童读物,何尝不可引荐《小熊维尼》的方式,多为孩子们添加一些轻松而贴近生活的幽默元素呢?

西方国家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媒体甚为丰富,迪斯尼就是其中的一个巨头。我们中国人接触到“小熊维尼”,多半都是通过迪斯尼推出的一系 列《小熊维尼》动画片。但是,稍微做一下考证就知道,“小熊维尼”其实并非美国土生土长的卡通形象,而是从英国,也就是米尔恩以及插画作者谢巴德的笔下引进过去的。1929年,米尔恩把《小熊维尼》及其所有派生产品的权利卖给了美国的一家施莱辛格公司,该公司股东斯蒂芬·施莱辛格(Stephen slesirager)于1953年去世后,《小熊维尼》的版权转而由他的遗孀谢利·施莱辛格(slaidey slesinger)继承。谢利又在1961年与迪斯尼签约,将“小熊维尼”形象使用权租给迪斯尼公司使用。1966年,迪斯尼推出了第一部小熊维尼动画片《小熊维尼与蜜蜂树》,从那以后,迪斯尼的维尼系列影片轮番上阵,小熊维尼也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卡通形象。由它派生出的产品比比皆是,从玩具、儿童服饰到电脑桌面和学习软件,谁能想到,这头憨厚可爱的小熊最后竟会成为迪斯尼最大的一棵摇钱树!

对比迪斯尼的系列影片和《小熊维尼》原著,我们能发现很多不同点。首先在人物形象上,迪斯尼对原著中的维尼熊和其他动物都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原著的插画更突出写实,尽管只是简简单单的素描,却又不失生动细腻,画面中渗透出的一股灵气不经意间就会把你带回遥远的儿时浪漫中。谢巴德在《小熊维尼》中的创作堪称儿童文学插画的经典,这也是为什么迪斯尼的维尼影片推出后,立刻遭到了众多谢巴德推崇者严厉抨击的原因。再说到人物性格,迪斯尼也在原著的基础上做出了修改。米尔恩笔下的每一个动物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它们更像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善恶兼备,不时地也会泛起私心杂念。而迪斯尼动画片中的动物们几乎都是干净纯洁的,即使有它们各自的小毛病,最终表现出来的还是友爱互助这些人们更愿意向孩子们灌输的美德。这里并不是想评价迪斯尼的改编与《小熊维尼》的原著到底孰优孰劣,毕竟,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心境也会让作家写出不同寓意的作品。

从一个普通孩子手边的玩具,到一本儿童故事书的主角,再到响誉全球的卡通形象,噗从它诞生那天起,已经度过了漫漫的80年岁月。而今,我终于弥补了小时候从未读过《小熊维尼》的遗憾,同时也庆幸能有机会翻译如此一套精彩的故事书。《小熊维尼》的原著语言淳朴优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它的很多幽默之处也正是通过一些双关语和词语的拼写表现出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尽量反映出原著的特色,同时又便于中国读者理解,也就依据中文习惯做了相应修改。翻译中若有错漏,希望读者予以谅解。但愿这套中文版的《小熊维尼》故事书能尽量如实地展现出英文版的原貌,让所有读它的人,无论孩童还是成人,都能跟随这头没什么脑筋的熊,走进那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书才翻译到一半,我就已经被那些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彻底折服。它们完全突破了我对儿童读物的狭隘理解:如此巧妙的构思,精彩的对白,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令人捧腹不止的幽默场景……儿童读物能写成这样,实在是大大超出我的想象。翻译到最后我才意识到,其实这套《小熊维尼》不仅是给孩子们看的故事,更是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尤其对那些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时刻困扰的成年人来说,它更像是一剂舒缓心灵的良药。

从一个普通孩子手边的玩具,到一本儿童故事书的主角,再到响誉全球的卡通形象,维尼——噗从它诞生那天起,已经度过了漫漫的80年岁月。而今,我终于弥补了小时候从未读过《小熊维尼》的遗憾,同时也庆幸能有机会翻译如此一套精彩的故事书。

但愿这套中文版的《小熊维尼》故事书能尽量如实地展现出英文版的原貌,让所有读它的人,无论孩童还是成人,都能跟随这头没什么脑筋的熊,走进那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吴卓玲(译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维尼角落的家(共2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A.A.米尔恩
译者 吴卓玲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9056660
开本 32开
页数 1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88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