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熊维尼(共2册)
内容
编辑推荐

米尔恩最初创作小熊维尼的故事,只是将自己在床上讲给儿子的故事写出来。虽然这看起来只是一个小男孩和一只小熊的故事,但实际上,这是世界上所有的小朋友的故事,它讲的就是美好的童年。

维尼与男孩克利斯托夫·罗宾以及小猪、兔子、老驴、小老虎、猫头鹰和袋鼠一家快乐地生活在森林里。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作家用生动的语言突出表现了小动物们各自活灵活现的性格:小熊威尼既憨厚又机智,小猪胆小怕事,老驴情绪忧郁,小老虎爱跳爱闹,猫头鹰爱思考……总之,他们具有机智勇敢的精神和团结友爱的情怀。

全世界最经典的卡通,本书共两册,中英文各一册,献给小朋友以及英语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小熊维尼是小男孩克里斯朵夫·罗宾的玩具熊,也是一只爱吃蜂蜜的熊。罗宾和这只熊住在一个叫“百亩森林”的地方,这里还有许多动物邻居,小猪皮杰、野兔、老毛驴咿呦、猫头鹰、袋鼠妈妈、袋鼠小豆……在这片充满神秘的森林里,在充满了同情心、惹人喜爱的小熊维尼及他的好朋友之间,一个个动人有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目录

序言

1.小熊维尼和一群蜜蜂

2.小熊维尼拜访野兔,被困在一个狭窄的地方

3.噗和小猪皮杰去打猎,差一点捉住了一只大臭鼠

4.咿呦丢了尾巴,小熊维尼帮他找了回来

5.小猪皮杰遇到长鼻怪

6.咿呦过生日,得到了两个礼物

7.袋鼠妈妈和小袋鼠来到了森林,小猪皮杰洗澡

8.克里斯朵夫·罗宾带领大家去北极踏写

9.小猪皮杰被大水围困

10.克里斯朵夫·罗宾为维尼举办宴会,我们就要说再见了

译后记回到儿童时代(吴卓玲)

试读章节

小熊维尼和一群蜜蜂

艾德熊来啦,现在他正从楼梯上下来,跟在克里斯朵夫·罗宾的后面。“砰——砰——砰——”,他的后脑勺撞在一阶阶楼梯上。据他所知,这就是他下楼梯的唯一方式,但有的时候,他也觉得下楼梯可能还真的有其他的方式,只要他能停下来,让头不再“砰砰”地撞在楼梯上,好好地想一想这个问题,哪怕只想一分钟,说不定他就能想出别的方式来。但是后来他又觉得,也许并没有什么别的方式。不管怎样,现在他已经来到了楼下,准备好被介绍给你们大家。他就是:维尼—噗—。

当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的时候,我会跟你们一样奇怪地问:“怎么回事啊?我还以为他是个小男孩呢!”

“我也这么想。”克里斯朵夫·罗宾说。

“那你就不能叫他维尼,不是吗?”

“我没有叫他维尼。”

“但是你刚才说的是——”

“他叫维尼一噗,难道你不知道‘噗’的意思吗?”

“啊,是的,现在我明白了。”我马上回答说。我希望你们也能明白,因为这就是你们能得到的所有解释。

有的时候小熊维尼喜欢在下楼玩点游戏,有的时候他又喜欢安静地坐在壁炉前听故事。今天晚上——

“讲一个故事怎样?”克里斯朵夫·罗宾说。

“讲一个什么故事?”我说。

“你能给小熊维尼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吗?”

“我想可以吧。”我说,“他喜欢听什么样的故事?”

“关于他自己的故事,因为他是那种熊。”

“噢,我明白了。”

“那你能给他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吗?”

“我会尽力讲的。”我说。

于是我就开始尽力讲起了故事。

从前,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可能是在上个星期五吧,小熊维尼以桑德斯的名义一个人住在一片树林里。

“‘以桑德斯的名义’是什么意思?”克里斯朵夫·罗宾问。

“意思就是说,他的门上写着三个金色字:‘桑德斯’,他就住在那个门里面。”

“维尼不是很明白。”克里斯朵夫·罗宾说。

“现在我明白了。”一个气呼呼的声音说。

“那我就继续往下讲咯。”我说。

有一天他出门散步,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树林中一片开阔的地方,这个地方的中间长着一棵很高的橡树,从那棵橡树的顶上传来一阵很响亮的“嗡嗡”声。

维尼一噗坐到了橡树脚下,把头放到两只爪子中间,开始思考了起来。

一开始他对自己说:“那阵‘嗡嗡’的声音,意思就是说上面有什么东西,要是上面没有什么东西,你就不可能听到那种‘嗡嗡嗡’、‘嗡嗡嗡’的声音,如果有‘嗡嗡嗡’的声音,就一定是什么东西在发出那种声音,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发出‘嗡嗡嗡’的声音的,就只有蜜蜂了。”

然后他又想了很长时间,对自己说:“我知道,对蜜蜂来说,它唯一的目的就是酿蜜。”

然后他站起来,又对自己说:“酿蜜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我去吃它。”说完,他便开始朝树上爬去。

他爬啊,爬啊,爬啊,一边爬一边开始给自己唱起了一首小歌。那首歌是这样唱的:  

难道不好笑?

熊怎会如此爱吃蜂蜜?

嗡!嗡!嗡!

我不明白

为什么熊爱吃蜂蜜?

他往上爬了一点点……又往上爬了一点点……然后又往上爬了一点点。这时他又想出了一首歌。

想起来真是好笑,如果熊是蜜蜂

他一定会把熊巢修在大树脚下

如果蜜蜂真的变成熊

我们就用不着爬到高高的树上

那时他已经爬得非常非常累了,怪不得他会唱这么一首抱怨的歌。其实,他马上就要爬到树顶了,如果能再加把劲,踩到那根树枝上……可是……

咔嚓!

“啊,救命啊!”小熊维尼叫着,一下子就掉到了下面十英尺的一根树枝上。

“要是我能踩到——”他这么说着,又被弹出了二十英尺,落到了另一根树枝上。

“你看,我本来是要——”他解释说,可是话说到一半,他就已经头朝下,脚朝上地撞到了三十英尺下的一根树枝上,“我本来是要——”

“当然,这真是太——”他不好意思地承认,在说这句话的同时,他已经飞快地从六根大树枝中间滑了下去。“这下完蛋了!都怪我。”这么想着的时候,他的身子已经飞过了最下面的一根树枝,在半空中转了三圈后,维尼一噗非常漂亮地一头扎进了大树下一丛长满刺的荆豆树丛里。“都怪我太爱吃蜂蜜了。噢,救命啊!”

他好不容易才从荆豆丛里爬了出来,用爪子拔掉扎在鼻子上的刺,然后开始思考起来。他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克里斯朵夫·罗宾。

“是我吗?”克里斯朵夫·罗宾用一种敬畏的语气说,他有些不敢相信。

“就是你。”

克里斯朵夫·罗宾没有说话,但他的眼睛开始变得越来越大,脸颊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红。

于是维尼一噗跑去找他的朋友克里斯朵夫·罗宾。克里斯朵夫·罗宾住在树林另一头的一扇绿色的大门里面。

“早上好,克里斯朵夫·罗宾。”维尼说。

“早上好,维尼一噗。”你说。

“我想问问,你有没有气球之类的东西?”

“气球?”

“对,在我来找你的路上,我就一直在想:我想知道,克里斯朵夫·罗宾是不是有气球之类的东西。我一边想着气球的样子一边对自己这么说,我想知道你到底有没有气球。”

“你要气球做什么?”你说。

维尼一噗朝四周看了一看,确定没有其他人在偷听他们说话后,便把爪子放到嘴边,用非常小非常小的声音对克里斯朵夫·罗宾说:“蜂蜜!”

“但是你用气球怎么能找到蜂蜜?”

“我会的。”维尼说。  真是凑巧,你昨天刚好去小猪皮杰的家里参加了一个聚会,你为聚会带去了一个气球,你带去的是一个很大的绿色气球。野兔的一个亲戚带去的是一个很大的蓝色气球,但是后来他忘了把气球带回家,也许是因为他年纪,太小,实在不应该参加聚会。于是你就把绿色的气球和蓝色的气球都带了回来。

“你想要哪一个?”你问维尼。

维尼把头放在自己的两个爪子中间,非常认真地思考了起来。

P1-6

序言

如果你正好读过另一本关于克里斯朵夫·罗宾的书,那你可能还记得,他曾经有过一只天鹅(或者也可以说那只天鹅有过克里斯朵夫·罗宾,我也说不清他们到底是谁拥有谁)。他曾经给这只天鹅取了一个名字:“噗”(原著此处为“pooh”,俚语即小孩子对大便的称呼)。那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到后来我们说再见的时候,我们就把那个名字收了回来,因为我们觉得那只天鹅不会再要那个名字。结果呢,有一天艾德熊说它想要一个完全属于它自己的好名字,克里斯朵夫·罗宾连想都没有想,就立刻说:“你就叫维尼一噗吧。”就这么着,艾德熊变成了小熊维尼一噗。既然我已经给你们解释了小熊维尼的名字由来,那我就得跟你们解释一下其他的事情了。

要是你在伦敦住过很长时间,就不可能没有去过动物园。有些人去逛动物园的时候总是从一个叫“入口”的地方进去,然后他们用最快的速度经过了每一间关动物的笼子,直到最后,走到一个叫“出口”的地方,但那些善良的人则会直接走到他们最喜爱的动物面前,然后停在那里,不往前走了。因此,每当克里斯朵夫·罗宾去动物园的时候,他就会直接走到北极熊那里。他会对左边第三个管理员小声说几句话,铁笼子的门就被打开了。我们跟着他走进七拐八拐的走廊,爬上一段很高的楼梯,直到最后,来到一只很特别的小笼子面前。笼子的门被打开后,从里面会飞快地走出来一个毛茸茸的棕色的东西,这时你就会听见克里斯朵夫·罗宾高兴地发出一声叫喊:“噢,小熊!”然后一头冲进它的怀抱中。现在这只小熊的名字叫维尼,对于一只熊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名字啊!但是滑稽的是,我们也忘了“维尼”是应该在“噗”后面,还是“噗”应该在“维尼”前面,以前我们的确是知道,但后来就忘了……

我刚写到这里,小猪皮杰突然抬起头,用他尖利的嗓子对我说:“那我呢?你要怎么介绍我?…‘亲爱的小猪,”我对他说,“整本书都是关于你的故事。…‘这么说它也是关于小熊维尼的咯!”他尖声说。你看,就是这么回事。他一定是嫉妒了,因为他觉得小熊维尼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长长的一段介绍,但他却没有。当然,小熊维尼是大家最喜爱的,这一点绝对不可否认,但是小猪皮杰有很多小熊维尼没有的优点。比如,如果你要把小熊维尼带到学校去,那就不可能不被别人发现,但是小猪皮杰非常小,你可以偷偷把他塞进衣兜里,在你搞不清楚7乘以2到底是12还是22的时候,伸手去摸摸他倒是非常舒服的事情。有的时候他还会悄悄地从你衣兜里爬出来,钻进墨水瓶里玩半天。从这个方面来看,小猪皮杰的确比小熊维尼懂的知识多。但是小熊维尼一点都不在意,他会说:“有些人聪明,有些人傻。”他还真的说对了,的确是这么回事。

一写到这,其他所有的动物都开始叫道:“那我们呢?”也许最好的法子就是赶快停止这篇序言,我们还是马上开始这本书要讲的故事吧。

后记

我们小时候读过不少儿童故事书,也看过很多动画片,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小时候从来没有读过任何一本关于“小熊维尼”的故事书,也没有看过任何一部迪斯尼制作的“维尼”系列影片。直到接到这套原版故事书的翻译工作之前,我对于“小熊维尼”简直全无概念,只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熟。因此。当约稿人在电话里跟我说:“小熊维尼你知道吧?”,我只能不知所云地回答说:“哦——哦——”

两本薄薄的故事书,在我拿到手里时,我仍然以为那里面无非是一些简单幼稚的小故事,再配上一些天真童趣的插图——就像我们小时候读过的《小红帽与大灰狼》和《豌豆公主》那样的儿童读物,不过如此。我要做的仍然是枯燥无味的翻译工作。可是,一本书才翻译到一半,我就已经被那些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彻底折服。它们完全突破了我对儿童读物的狭隘理解:如此巧妙的构思,精彩的对白,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令人捧腹不止的幽默场景……儿童读物能写成这样,实在是大大超出我的想象。翻译到最后我才意识到,其实这套《小熊维尼》不仅是给孩子们看的故事,更是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尤其对那些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时刻困扰的成年人来说,它更像是一剂舒缓心灵的良药。在人们对于很多纯真美好的快乐已感觉陌生时,这些故事恰恰能带你回到儿时遥远而甜蜜的记忆中,仿佛你也置身于那个年代,说着同样幼稚直白的语言,干着同样无聊可笑的傻事,甚至梦见同样天真而荒诞的画面……所有这些我们天性中自然而生的快乐,都会从这套书的字里行间缓缓流出,注入到每一个读它的人的心灵,不论是无邪的孩童心灵,还是被现实繁杂的琐事污浊的心灵。

噗这头憨厚可爱的小熊是整套故事书的主角,对于它我不必再做进一步的介绍。在《小熊维尼》这本书的序言里,作者A.A.米尔恩已经给出了一个孩子气的解释——它的名字来自伦敦动物园里一头叫“维尼”的熊,以及克里斯朵夫·罗宾曾经有过的一只天鹅。如果要追根溯源,那么噗的原型实际上就是我们熟知的玩具“艾德熊”,1921年,米尔恩的妻子从伦敦的一间著名店铺“Harrods”把它买回家,作为送给他们儿子克里斯朵夫·罗宾一周岁的生日礼物。故事中的其他角色基本上也都存在于作者本人(以及他的儿子)的真实生活中——小猪皮杰和毛驴咿呦是邻居送给克里斯朵夫·罗宾的礼物,袋鼠妈妈、小豆和跳跳虎则是后来作者和他的妻子送给儿子的,只有猫头鹰和野兔出自作者本人的虚构。r故事中的动物几乎全部来自育婴室,我的“合伙人”(我太太)先为他们设计好不同的声音及语言,然后在他们的主人(我儿子)的爱心照料下,每一个动物的特质则发展呈现为一个独特的性格角色。”——米尔恩1当所有这些角色,包括儿子克里斯朵夫·罗宾,被米尔恩安置到“百亩森林”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后,一个生机勃勃的独立的世界就此诞生了。在《小熊维尼》原著的封套页上有一幅由作者谢巴德(Ernest H.Shepard)手绘的“百亩森林地图”插画,你能想象得到,“百亩森林”其实也是作者当时居住的周边环境的写真,也就是环绕着Cotchford农庄的那片名为Ashdown的森林。地图上标注了噗所住的树屋、克里斯朵夫·罗宾的树屋、猫头鹰的房子、小猪皮杰的家、咿呦的小角落、野兔住的那片沙地、袋鼠妈妈和小豆的住所,甚至还有故事中提到的发现“北极”的地方。这个独立的世界仿佛早已存在在那里,居住在其间的每一个人和动物,仿佛也和外界毫不相关地过着他们自己简单快乐的生活。

但是情况却并不是这么简单,当故事一步步展开,所有的角色都陆续登场后,这个独立的世界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画面。有人憨厚愚钝(例如维尼熊),但却总能逢凶化吉,招人喜爱;有人胆小谨慎却又好大喜功(例如小猪皮杰),结果却常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有人悲天悯人,孤傲地生活在自己忧郁的世界中(例如毛驴咿呦);有人满腹心机(例如野兔),最后却搞得聪明反被聪明误;有人喜欢摆出一副学究形象(例如猫头鹰),却又总是不懂装懂;还有现实生活中操心柴米油盐的平凡家庭妇女(袋鼠妈妈)和顽皮天真的幼龄儿童(小豆和跳跳虎)。克里斯朵夫·罗宾在故事里已不再是个儿童形象,反而更像是这个“百亩社区”的领袖,他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成人的关爱和冷静,会在你气馁的时候给你鼓励,会在事情最困难的时候及时出现,帮你解围。与此同时,他也保留着孩童的语言和行为方式(例如带领所有的动物去寻找“北极”)。作为一部儿童读物的作者,米尔恩并没有狭隘地把眼光放在儿童单纯的心灵世界中,他试图通过“百亩森林”里的居民来对照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居民,讲述这些动物们的故事,其实也是在讲述人世间的故事,或者说,现代社会里成人世界的故事。

说到这里,有必要谈一谈米尔恩本人的经历。米尔恩因《小熊维尼》而成为闻名于世的儿童文学作家,他本人却并不满于这个名声,因为他的个人志向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剧作家。从小米尔恩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数学天赋,进而就读剑桥三一学院研究数学,但他却在同时为该校的一本地下期刊《Granta》撰写文章,最后担任了《Granta》的编辑。毕业后,米尔恩加入了英国以讥讽时事著称的杂志《Punch》,担任编辑助理,一直工作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期间米尔恩服役于英国皇家沃里克郡军团,在此之前他已经开始创作剧本。1917年,他将自己在服役期间发表的一部儿童剧改写了一本儿童诗集《从前从前》(《Once LJpon A Time》)。对此他本人的评论是:“没人搞得清楚这是给儿童看的,还是给大人看的。我自己也不知道,反正好玩……他至少暂时让我们忘记战争。”也许正是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米尔恩和很多20世纪初的作家一样,开始无比向往和缅怀孩提时代纯真美好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曾经说的——“儿童的书是一定要写的,不过不是为了儿童,而是为了作者本人。”1924.年,他的另一本儿童诗集《我们非常小的时候》(《When We Were Very Young》)在英国出版后,立即赢得英美评论界的一片赞誉。1926年,在儿子克里斯朵夫·罗宾6岁时,米尔恩着手创作这两本不朽的儿童名著《小熊维尼》和《维尼角落的家》。这两本书为米尔恩带来了巨大的名声,但他却在1928年后停止了儿童文学的写作,转而投身于神学辩论法。1938年,56岁的米尔恩发表了一部自传《现在已经太迟了》(《It’s Too Late Now》),根据儿子克里斯朵夫·米尔恩的说法,米尔恩在自传里对于“小熊维尼”只提及了“很不愉快”的八页。由此不难看出,《小熊维尼》这套儿童故事书倒更像是米尔恩无心插柳的结果。虽然他一生出产了数量众多的戏剧和小说,其中却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小熊维尼》那样引起世人瞩目。然而,也许能让米尔恩内心里获得些许安慰的是:他在儿童文学之外的写作经历,竟也不由自主地渗入了他笔下的百亩森林中——他所擅长的讥讽调侃,他所喜爱的戏剧化表现形式,这些特征都转变成了天真无邪的笔触,散布在《小熊维尼》的角角落落。

正因如此,米尔恩创造的那头没什么脑筋的熊,以及百亩森林里的所有性格各异的动物们,共同上演了一幕幕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跌宕起伏的戏剧。戏剧离不开巧合,《小熊维尼》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很简单短小,但却不乏巧合。例如维尼帮咿呦找到尾巴的那个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咿呦丢了尾巴,维尼帮他找,于是维尼去请教猫头鹰,因为猫头鹰非常有学问。在维尼敲猫头鹰的门的时候,其实作者已经给出了暗示,但是他通过一连串的幽默的环节——门牌上的错别字和猫头鹰与维尼滑稽的对话——把读者的注意力岔开,最后才引向答案:原来咿呦的尾巴正是猫头鹰门口的拉铃。与此相似的巧合也体现在其他的故事中,通常,米尔恩也采用了现代故事片的叙事手法,分几条线索叙述同时进行的事件,最后,当这些事件汇聚到同一时间地点,故事的戏剧性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例如小猪皮杰和维尼为咿呦修房子的故事)。

米尔恩诙谐幽默的文体也在《小熊维尼》中有突出的表现,这种幽默着重地体现在人物的语言上。例如“小猪皮杰遇到长鼻怪”的那个故事,经过米尔恩在前面讲述的几条线索的层层铺垫,最后,当皮杰把困在陷阱里的维尼当作长鼻怪后。他惊恐万分地跑去找克里斯朵夫·罗宾,一路上高声呼救。为了表现出小猪皮杰有多么紧张,米尔恩重复了四遍皮杰的呼喊,但每一次皮杰的话都有些不一样——由于太紧张了,皮杰把“救命”喊成了“救密”,把“一头丑丑的长鼻怪”喊成了“一头长长的臭鼻怪”。看到这里,读者无疑会进发出畅快的笑声。

当然,除了这种直接的幽默形式之外,米尔恩还在故事中随时随处地放置了更多的冷幽默。例如猫头鹰搬新家的那个故事——袋鼠妈妈发现猫头鹰屋子的地板上长了羊肚菌,但是好面子的猫头鹰(同时也想证明自己学问渊博)硬说那是他洗澡用的海绵,结果被童言无忌的小豆捅破……像这样带有嘲讽色彩的幽默,显然米尔恩不是想让读《小熊维尼》的孩子们去参悟了解的,但是成年人却能一眼看透,报以会意的一笑。

谈到儿童文学中的幽默这个话题,我在翻译《小熊维尼》这套故事书的时候曾经和一个好友讨论过。回想我们小时候读过的儿童故事,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儿童故事,严肃说教的成分居多,而像《小熊维尼》这样风趣幽默的东西实在是不曾见到。好友的结论是:中国人天生就缺乏幽默感。此话的确有一定道理。“小熊维尼”所诞生的英国,向来崇尚自由开放的文化环境。儿童文学的创作其实没有既定的条条框框,没有限定只是写给儿童看而必须灌输伦理美德。至少米尔恩打破了传统——《小熊维尼》是给儿童准备的,但它也是写给成年人看的。或许米尔恩只是随着自己的心意,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描写孩童时期的美好回忆,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教育下一代,但是,这样一部随意的作品却成为世界儿童著作的经典。回顾国内。今天中国的文化也逐渐摆脱了正统礼教的束缚,日趋开放。我们本国人若要创作新的儿童读物,何尝不可引荐《小熊维尼》的方式,多为孩子们添加一些轻松而贴近生活的幽默元素呢?

西方国家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媒体甚为丰富,迪斯尼就是其中的一个巨头。我们中国人接触到“小熊维尼”,多半都是通过迪斯尼推出的一系 列《小熊维尼》动画片。但是,稍微做一下考证就知道,“小熊维尼”其实并非美国土生土长的卡通形象,而是从英国,也就是米尔恩以及插画作者谢巴德的笔下引进过去的。1929年,米尔恩把《小熊维尼》及其所有派生产品的权利卖给了美国的一家施莱辛格公司,该公司股东斯蒂芬·施莱辛格(Stephen slesirager)于1953年去世后,《小熊维尼》的版权转而由他的遗孀谢利·施莱辛格(slaidey slesinger)继承。谢利又在1961年与迪斯尼签约,将“小熊维尼”形象使用权租给迪斯尼公司使用。1966年,迪斯尼推出了第一部小熊维尼动画片《小熊维尼与蜜蜂树》,从那以后,迪斯尼的维尼系列影片轮番上阵,小熊维尼也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卡通形象。由它派生出的产品比比皆是,从玩具、儿童服饰到电脑桌面和学习软件,谁能想到,这头憨厚可爱的小熊最后竟会成为迪斯尼最大的一棵摇钱树!

对比迪斯尼的系列影片和《小熊维尼》原著,我们能发现很多不同点。首先在人物形象上,迪斯尼对原著中的维尼熊和其他动物都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原著的插画更突出写实,尽管只是简简单单的素描,却又不失生动细腻,画面中渗透出的一股灵气不经意间就会把你带回遥远的儿时浪漫中。谢巴德在《小熊维尼》中的创作堪称儿童文学插画的经典,这也是为什么迪斯尼的维尼影片推出后,立刻遭到了众多谢巴德推崇者严厉抨击的原因。再说到人物性格,迪斯尼也在原著的基础上做出了修改。米尔恩笔下的每一个动物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它们更像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善恶兼备,不时地也会泛起私心杂念。而迪斯尼动画片中的动物们几乎都是干净纯洁的,即使有它们各自的小毛病,最终表现出来的还是友爱互助这些人们更愿意向孩子们灌输的美德。这里并不是想评价迪斯尼的改编与《小熊维尼》的原著到底孰优孰劣,毕竟,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心境也会让作家写出不同寓意的作品。

从一个普通孩子手边的玩具,到一本儿童故事书的主角,再到响誉全球的卡通形象,噗从它诞生那天起,已经度过了漫漫的80年岁月。而今,我终于弥补了小时候从未读过《小熊维尼》的遗憾,同时也庆幸能有机会翻译如此一套精彩的故事书。《小熊维尼》的原著语言淳朴优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它的很多幽默之处也正是通过一些双关语和词语的拼写表现出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尽量反映出原著的特色,同时又便于中国读者理解,也就依据中文习惯做了相应修改。翻译中若有错漏,希望读者予以谅解。但愿这套中文版的《小熊维尼》故事书能尽量如实地展现出英文版的原貌,让所有读它的人,无论孩童还是成人,都能跟随这头没什么脑筋的熊,走进那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书才翻译到一半,我就已经被那些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彻底折服。它们完全突破了我对儿童读物的狭隘理解:如此巧妙的构思,精彩的对白,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令人捧腹不止的幽默场景……儿童读物能写成这样,实在是大大超出我的想象。翻译到最后我才意识到,其实这套《小熊维尼》不仅是给孩子们看的故事,更是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尤其对那些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时刻困扰的成年人来说,它更像是一剂舒缓心灵的良药。

从一个普通孩子手边的玩具,到一本儿童故事书的主角,再到响誉全球的卡通形象,维尼——噗从它诞生那天起,已经度过了漫漫的80年岁月。而今,我终于弥补了小时候从未读过《小熊维尼》的遗憾,同时也庆幸能有机会翻译如此一套精彩的故事书。

但愿这套中文版的《小熊维尼》故事书能尽量如实地展现出英文版的原貌,让所有读它的人,无论孩童还是成人,都能跟随这头没什么脑筋的熊,走进那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吴卓玲(译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熊维尼(共2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A.A.米尔恩
译者 吴卓玲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9056202
开本 32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88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