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术思潮的影响,我国的美术事业呈现出空前繁荣活跃的局面,观念多元,风格多样,美术展览及学术活动丰富多彩,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许多艺术家甚至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对于曾经饱受封闭禁锢保守之苦的中国美术来说,这一局面的确来之不易,令人欣喜。但是冷静地检视中国当代美术的真实成果,仔细考察它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实际作用,我们就会发现,在当代美术看似繁荣的背后,却是它的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力的日渐微弱,当代美术已经越来越成为美术自身自说自话、自给自足的杯水世界。对于急剧变革的中国社会,美术家已经成为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的局外看客。
造成中国当代美术社会影响力衰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以及美术外部的原因,更有美术自身的原因。其外部原因有:第一,我国民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普遍低下,“美盲更比文盲多”,再好的美术作品也得不到公众的认同和赏识。对于很多还在为衣食温饱奔忙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压根儿就没有美术的需求。不关心美术存在、一辈子不进美术馆的城里人还很多,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人了。第二,迅速发展的电视和网络等新的文化传播媒体,夺走了人们的眼球,并取代了美术的许多功能,不仅使得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的原有地盘大大萎缩了,甚至使得美术的表现力相形见绌,难如人意。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我看来,中国当代美术丧失社会影响力的根本原因还在美术自身,也就是说,只有从美术内部我们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也只有从美术自身才能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
美学常识告诉我们,一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来自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彼此需要、相互满足。中国当代美术之所以在社会中受到冷遇,关键在于美术家没有真正弄清中国当代社会的需求,客观上不能够或主观上不愿意满足这种社会需求。供需之间的不对称使得中国当代美术不能产生和发挥应有的社会效应。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时代,一个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努力增强综合国力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对照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社会。这样一种时代和社会需要,看看我们的美术究竟做了什么,是否满足了社会需要,我们就不难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社会影响力的大小强弱做出判断。
中国当代美术林林总总千姿百态,但它仍然可以大致分为三种主要倾向,即“现实主流派”“传统国粹派”和“前卫西化派”。各派美术的精神追求和艺术风格各自不同甚至相互对立,唯一相同的是它们都未能真正切中这个时代跳动的脉搏,都未能真正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长期以来,现实主义美术受到我们特别的钟爱,在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时期,为政治服务的现实主义美术,作为投枪和匕首的确起到了消灭敌人、打击敌人的巨大作用。今天,尽管现实主义美术仍是被倡导的主流样式。但在经济建设取代阶级斗争成为社会中心课题的改革开放时代,以表现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生活为宗旨的现实主义美术不可避免地陷于了失语和失效的境地。对社会中的人和事,无论是歌颂还是批判,仅从形式手段角度看,美术都没有影视艺术来得直接和有效。事实上,通过美术进行道德训诫在今天已经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现实主流派美术风光不再,作为社会生活和世界表象的记录者。最终被剧变的时代抛在了身后。
以新文人画为代表的传统国粹派扮演着现实生活逃避者的角色,尽管这些生活在现代都市钢筋水泥丛林的画家正享受着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活上的种种便利,他们仍秉承农耕文明时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通过作品抒发着对小桥流水和世外桃源的向往之情。他们对社会变革和工业文明抱有发自本能的排斥和抵触情绪,但又不可能让历史回到过去。由于时过境迁,传统的笔墨和意境在新文人画家那里变成了一种空洞的符号,除了抒发个人某种虚妄的思古幽情之外,传统国粹派美术因其与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成为这个社会最无功用的寄生物。P25-27
本人从事西方艺术史研究已近三十年,并且非常幸运地三度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先后留学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和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在增长专业知识同时,还对西方社会文化生活有了切身的感受。毫无疑问,留学西方的经历对于我的学术研究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不仅使我加强了对西方艺术史尤其是当代艺术认识的深度,也增强了我更好更深地研究西方艺术的信心。
在研究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的同时,本人也深入地介入到中国当代艺术批评领域。作为1985年《中国美术报》创办时的首批编辑记者,近三十年来本人既是中国当代艺术兴起、发展和繁荣的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亲历者和研究者。随着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活跃,本人作为批评家撰写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文章。
本书是我出版的第四本论文集,收录的是本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学术报刊公开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差不多全是应约稿而写,但基本上没有超出西方现当代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这个范围,主题比较集中,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些年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界关心和讨论的热点话题。这些论文的写作基本上是建立在我对艺术现象和作品亲身考察、亦即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虽然不敢自诩自己的见解多么深刻、观点多么正确,但本人力求做到尊重事实、言之有据。除此之外,平实而不空泛、流畅而不晦涩,是我努力追求的文风。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此文集中不同文章在论及同一问题时存在着前后观点不尽一致的现象。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的变迁,人们在不断地改变着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对于中西当代艺术的认识,在我这里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隔膜到接纳、由狭隘到开明的过程。事实上,一切观念都是人的类意识的表现,我个人的任何观点都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思想。我不敢说我的学术思想已经成熟,但我相信我在学术上摆脱幼稚、追求成熟的努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学术领域所有学人的共同追求。这里部分文章虽然题目不同但都围绕的是西方现当代艺术这个总主题,因此难免出现相同史料和论据被用于证明不同论点的现象,也就是存在一些段落文字在不同文章中重复出现的情况。对此缺陷,尚望读者谅解。
本书能够被收入北岳文艺出版社“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本人深感荣幸。感谢该书系主编刘淳先生的赏识,感谢社长、总编辑续小强博士敏锐的目光,感谢责任编辑贾江涛女士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为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学无止境,本人将更加勤奋治学、刻苦钻研,为我国的中西当代艺术研究事业竭尽全力。
王端廷
2014年3月1日
论中国当代艺术
中国没有现代艺术
——从新潮美术的模仿性谈起
新潮美术的盲目性
杜尚离我们有多远——从徐悲鸿到吴冠中
用西方文化活中国人
——洋建筑落户北京之我见
什么样的艺术才能成为中国品牌
中国当代美术的社会影响力不可高估
为什么我们特别留恋写实主义
国学不能救国,更不能强国
有位置,是配角
——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艺坛的地位与角色
风景这边独好
超民族主义:中国当代艺术新思潮
可喜的历史进步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中国当代艺术院有感
中国抽象艺术:是正道还是歧途
艺术概念的演变:从美术到视觉艺术,再到全觉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离百姓有多远
看多少中国人假冒抽象绘画欺世盗名
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
国际学术视野中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处境
——水墨热中的冷思考
我看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尼斯
写实绘画在中国当下的意义
从反美学重回美学的装置艺术
数字艺术与数字艺术批评
体制的艺术与艺术的体制
无边的公共艺术
科技改变艺术 虚拟创造世界
——从“中国当代数字艺术展”看我国数字艺术的现状和未来
当代艺术还需要美术学院吗
论西方现当代艺术
论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科学精神
窃火者的火——评鲁迅译著《近代美术史潮论》
有的何止是绘画——西方当代艺术现状评说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现代艺术
我们为什么看不懂抽象绘画
非洲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异同辨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缩影
——“英国皇家艺术院院士在中国”展览述评
超前卫:火与冰的统一体
杜尚与美国当代艺术
西方现代抽象绘画的源流和意义
一样的花朵,不同的美丽——中西花卉绘画比较谈
塞尚的隐居与中国文人的出世
走向美学的观念主义
——超前卫之后的意大利当代艺术
意大利罗马四年展档案图书馆收藏管理和服务
当代艺术,何谓当代
——斯塔拉布拉斯《当代艺术》译后感
西方现代、后现代和当代艺术的分期与区别
巴黎——艺术家的天堂
后记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肇始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无论将其起点归结何时,中国当代艺术都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密不可分。强烈的时代精神指向既催生了中国当代艺术早期对政治、社会、历史、文化意义的强调,也助力了后来的反传统、反美学标准和批判性、个体化特质的形成。与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观念和艺术实践上的反哺,也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事实上,当代艺术批评在与当代艺术并辔而行的同时,自身的思考和表达也渐趋成熟,并一直引导、推动着后者的发展。
我们推出这套《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在见证和记录当代艺术的成长史、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及可能未来趋势的同时,更直接的指向则是,全面展现当代艺术批评的整体实绩。
所有这些设想的实现无疑有赖于好的作者,即具有敏锐判断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艺术批评家。我们所延请的二十位作者便是如此,他们尽管职业和身份不同,研究方向和艺术旨趣亦有差别,但均对中国当代艺术予以了长期的关注和思考,并在当代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有的甚至一度引领了当代艺术发展的潮流和走向。即便到现在,他们的身影仍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现场,努力去寻找着当代艺术新的价值和意义。
文库收入的每一本“自选集”,都是他们各自在过去二三十年间从事艺术批评的菁华,也是他们一贯的学术思想的集中展现。我们期望,通过这些批评家“自选集”的出版,能够让艺术家和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并对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至于它的文献和学术价值自是其中应有之义,此不待言。
中国当代艺术从诞生那天起便具有一种开放的胸怀,域外文化艺术的成果对本土艺术创作的影响有目共睹,先不论这种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形象,至少这种开放的姿态是不容我们置疑的。与艺术创作相伴而生的艺术批评也是如此。事实上,正是批评家们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思想交锋,才使当代艺术批评变得鲜活起来,有意义起来。另一方面,当代艺术正在发生或将要出现许多新的征候和变化,比如当代艺术市场的日趋活跃以及艺术与资本的联姻对艺术纯洁性的挑战,再比如当代艺术是秉承新传统还是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拐点,如此种种,恐怕是任何一个批评家都无法回避的。换句话说,艺术在今天呈现了什么,将要呈现什么,应该是每一位批评家思考的重要课题。这些都表明,当代艺术批评的使命远没有结束。
这套文库的出版只是一个开端,开放包容是我们一贯的姿态;我们期望有更多的批评家、学者加入进来,一道为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批评的建设不懈努力、添砖加瓦。
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续小强
《王端廷自选集》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之一。分为中国当代艺术和西方当代艺术两大部分,收集了作者王端廷1990年代以来对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成果的菁华,这些文章既高屋建瓴,又见微知著,以历史和全球的视野论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有对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忧虑,也寄予了殷切期望。
王端廷从事西方艺术史研究已近三十年,《王端廷自选集》是出版的第四本论文集,收录的是本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学术报刊公开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
本书分为中国当代艺术和西方当代艺术两大部分,这些文章既高屋建瓴,又见微知著,以历史和全球的视野论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