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骚辉煌(诗经楚辞选评)
内容
编辑推荐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滥觞,代表了先秦诗歌的最高成就。本书选取了《诗经》和《楚辞》中部分名篇加以解析和导读,并对作品的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成就以及文学史上的影响作深入精当的评析。全书文字优美流畅,深入浅出,能引领大家进入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巡视。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当我们徜徉在这个王国里,追溯它那悠远的历史时,总不免要感叹其辉煌的起点——《诗经》和《楚辞》的伟大。它们是我国文学史上巍然屹立的两座高峰,代表了先秦诗歌的最高成就,在中国的诗歌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本书选取了《诗经》和《楚辞》中部分名篇加以解析和导读,并对作品的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成就以及文学史上的影响作深入精当的评析。《诗经》、《楚辞》为我国二千多年前的文学作品,古今学者研究成果甚多,对有些作品存在不同的诠释。本书在评注时适当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择善而从,尽量给读者一种较为合乎原意的说法。

目录

前言

诗经

周南

关雎/1 卷耳/2桃夭/3■苜/4汉广/5

召南

行露/6摽有梅/7小星/8江有汜/9野有死■/10

邶风

柏舟/11 绿衣/13 燕燕/14 日月/15 终风/17 击鼓/18

凯风/19谷风/20式微/23静女/24

鄘风

柏舟/25相鼠/26载驰/27

卫风

淇奥/29硕人/31 氓/33河广/36伯兮/37木瓜/38

王风

黍离/39君子于役/40 扬之水/41 兔爰/42 采葛/43

大车/44

郑风

将仲子/45 女日鸡鸣/46 山有扶苏/48 萚兮/48 狡

童/49褰裳/50风雨/51 野有蔓草/52溱洧/53

齐风

东方之/54

魏风

陟岵/55伐檀/57硕鼠/58

唐风

绸缪/59鸨羽/6l 葛生/62

秦风

 蒹葭/63 黄鸟/65无衣/66

陈风

 东方之扮/67月出/68泽陂/70

桧风

 匪风/71

曹风

蜉蝣/72

豳风

七月/73 鸱鸦/78东山/79

小雅

 鹿鸣/82常棣/83伐木/85 采薇/87 鸿雁/89 蓼莪/91

 北山/93 青蝇/94何草不黄/95

大雅

生民/96

周颂

良耜/101

楚辞

离骚

九歌

东皇太一/123云中君/125 湘君/126 湘夫人/129 大司

命/131 少司命/133 东君/135 河伯/137 山鬼/138 国

殇/140礼魂/142

九章

 涉江/142哀郢/146怀沙/150橘颂/155

天问(节选)

招魂

九辩(节选)

试读章节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一般认为,大约写于屈原被楚怀王流放于汉北时。全诗由三大部分和一个尾声“乱曰”组成。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第一部分,叙述自己的身世、政治理想和高洁的品格,以及遭谗见疏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决心。从“女■之婵媛兮”到“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通过女■劝告、向重华陈词、上天扣阍、四方求女等一系列现实与幻想中的活动,抒发了自己既为楚王所不容,又不为世人所理解、“美政”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从“索■茅以筵■兮”到“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分,通过灵氛、巫咸的劝导,抒写自己动摇于去国与留国的思想斗争和最终眷恋故国的悲痛心情。在尾声中,屈原表明了以身殉国的决心。

作品以其丰富的内容,跌宕起伏的感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献身理想和祖国、具有高尚人格精神的主人公形象,千百年来,这一形象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长诗有着高超的艺术水平,它细致地表现了主人公矛盾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诗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它吸收了《诗经》的养分,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象征体系创造了幽远而美妙的意境。作品充满了异常丰富的想像,诗人将各种神话传说、历史人物、风云雷电、日月山川、江河流沙、香草美人等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壮观的图画。全诗流动着真诚深挚的激情,加上参差不齐的句子,两句之中若连若断的“兮”字,有规律的偶句韵等,故诗篇具有低回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味。

P123

这是一首悼念父母的诗。诗共六章,第一、二章哀悼父母的劳苦。第三章言失去父母的悲伤。第四章追念父母的养育之恩。第五、六章抒发抱恨独深的凄怆。全诗赋比兴手法交替使用。前三章皆先比兴而后赋。第四章纯用赋笔。第五、六章亦先比兴而后赋。这三种手法灵活运用,使诗意于跌宕中有呼应,回环往复,浑融一体。此诗的比喻十分贴切。莪环根丛生,又名抱娘篙,以其喻人成材且孝顺;蒿、蔚则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末二章的比兴也很有特色。养育之恩犹如南山,失去父母的剧痛犹如飘风,诗人不言悲怆,而悲怆之情尽在比兴之中。作为悼念之作,情感深切动人。第四章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可见对父母养育之恩体念至深,写得有泪有血。因连用了九个“我”字,声调促急,如泣如诉。此诗的结构也很特殊。首二章与末二章都重叠复沓,似双起,双结,强化了悼念的悲痛之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赞其为“千古孝思绝作”。

P92

此为守边士卒归家途中的唱叹之作。诗共六章。前三章写因■狁的侵扰,士卒远别家乡,饥渴劳苦,久戍不归。第四、五章描述行军征战的紧张实况。终章表达了士兵凯旋耐忧伤悲哀的复杂心情。诗以倒叙手法写起,前五章均为追述之词,作为终章抒情的铺垫。终章写的最为精彩。诗人言归途景物,忆来时风光;以柳带春,以雪代冬,写景记时,历历如在眼前。在自然景物的变迁中,深感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不免黯然神伤。然而归途漫漫,又饥又渴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末句借景抒怀,悲怆之情化作沉重的叹息,伴随着诗人走向雨雪霏霏的家乡。绝世文情,留给后世一个可以无限想像和诠释的空间。此诗的艺术表现技巧也多有值得推崇之处。前三章以采薇起兴。薇由“作止”、“柔止”到“刚止”,越长越老,象征着时光的流逝、戍役的漫长。诗中善用烘托手法,以车马服饰之盛可见军容之壮;以戍卒不敢定居之劳可见远征戍守的苦况。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写景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王夫之《姜斋诗话》赞其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可谓会心之语。

P89

这是一首西周初年的诗歌。它反映了奴隶们终年繁重的农业劳动和饥寒交迫的悲惨遭遇。全诗八章,每章十一句。诗歌按季节时序铺叙奴隶的劳动与生活。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采桑养蚕。第三章写织染并为奴隶主制衣。第四章写狩猎,为奴隶主获取裘衣和肉食。第五章写奴隶为己修理房舍过冬。第六章写果蔬稻酒的收获与生产。稻酒上献,苦菜臭椿留为己用。第七章写收成完毕还要为宫室服役,第八章写凿冰备暑,贡献祭品,为奴隶主的享乐服务。奴隶们就是这样在繁重的农活和杂务中一年忙到头,而且年复一年,无尽无休!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奴隶社会奴隶生活的真实图景。此诗以叙事为主,几乎都用赋笔。诗中形象鲜明,诗意浓郁。诗中真实的描写、深刻的揭露、鲜明的对比,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了解奴隶社会的宝贵史料。

P77

三月上巳节,郑国青年男女在溱、洧两河岸边欢乐聚会。按当时的习俗,人们在三月上旬的巳日要在东流水中洗掉宿垢,拂除不祥。于是人们出游到河边共度这一美好时光。青年男女则趁此机会互诉心中的爱慕之情。诗人则以旁观者的语气描述了这一景象。

诗共二章,每章三节,首四句、次五句、末三句各为一节。诗人先写溱洧两水岸边之景和众士女的郊游,次写男女相约的对话,再写他们谈情说爱和互赠信物。二章之间只换了几个字,但在重章叠句的递进中写出了活动的进程,第二章的场面也要比首章来得欢乐热烈。诗人写风景、写风俗还写风情。第一章的首二句,以相同的句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风景到风俗的转换;而此章的末二句,从手持的茼草换成了芍药,于是完成了风俗到风情的转换。诗中有全景、有特写;特写中还有对话和动作。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美丽生动的图画,情景历历可见。故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称它“在三百篇中别为一种,开后世冶游艳诗之祖”。

P54

序言

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当我们徜徉在这个王国里,追溯它那悠远的历史时,总不免要感叹其辉煌的起点——《诗经》和《楚辞》的伟大。它们是我国文学史上巍然屹立的两座高峰,代表了先秦诗歌的最高成就,在中国的诗歌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一)

《诗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它在孔子时称为“诗”,或“诗三百”。列为儒家“六经”之一。其称为“经”,最早见于《庄子·天运》,文中记孔子对老聃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诗》正式被官方确认为“经”,并获得尊崇的地位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置五经博士”(《汉书·武帝纪》),崇《诗》为“经”,这才有了《诗经》的名称。

《诗经》产生的时代大致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编成于春秋时代,共有诗305篇。(现存目31l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6篇为《小雅》中的“笙诗”,有目无辞。)相传孔子曾删过《诗经》,《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与礼仪”,定为“三百五篇”,但据对近年出土楚简的考定,孔子删诗说疑为误传。《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何以如此分类?古今学者诠释不一。现多据“《诗》皆入乐”之说,认为风、雅、颂从音乐得名。关于“风”的解释历来也多有歧义。《毛诗序》从封建的伦理观出发,解释为:“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又说:“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则从民俗的角度出发,谓:“风土之音日‘风’。”而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处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现在学界比较认同“风”指音乐曲调的观点。《国风》即诸侯所辖地域的乐曲。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不同地方的乐调。全部风诗产生的地域,北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拓展到江汉流域,覆盖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它们具体是: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凤、豳风,共160篇。“雅”是正的意思。“雅”又与“夏”通。“夏”就是“夏族”,周王畿一带原为夏人旧地,周人亦自称夏人。王畿之地的音乐便称“夏”音,也就是“雅”音。周人认为首都的乐调为正乐,“雅”即是对各地“土乐”而言的正乐。雅有大小之分。余冠英认为可能原来只有一种雅乐,无所谓大小,后来有新的雅乐产生,便叫旧的为《大雅》,新的为《小雅》。全部雅诗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还有6篇“有目无辞”的笙诗),共105篇。“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颂”分为《周颂》、《商颂》和《鲁颂》三部分,以《周颂》最为近古。其中《周颂》3l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表现的题材很广泛,有祭祀颂歌,有记述周人开国的史诗,也有政治讽刺诗和宴会酬答诗,但更多的则是民间抒情诗。它们较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其中尤以风诗中表现爱情、婚姻和日常生活的抒情诗最为精彩。这里有爱情欢乐的歌唱,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还有婚姻幸福的咏叹,如《郑风·女日鸡鸣》、《唐风·绸缪》;这里有相思之苦和挚爱之深的表白,如《周南·关雎》、《周南·汉广》,还有反抗礼教和追求自由恋爱的呼告,如《廊风·柏舟》、《郑风·将仲子》;这里有思妇念远的叹息,如《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还有弃妇哀怨的悲吟,如《邶风·谷风》、《卫风·氓》……

《诗经》中的抒情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不少作品成了以后诗人表现各种情感主题的原型,如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提到《邶风·燕燕》为千古送别之祖,其中的“瞻望弗及”和“伫立以泣”成了表现惜别情境的原型。《王风·君子于役》则为“暝色起愁”的原型。许瑶光有诗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见《雪门诗钞)卷一《再读(诗经)四十二首》)另外,《王风·黍离》所显示的沧桑感,使它成为凭吊故国以寄凄怆之心的原型。而《秦风·蒹葭》中的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即,则成为后世“企慕情境”的原型。……也可以这么说,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某些人生体验,或许都能在《诗经》中寻找到相应的作品。

《诗经》的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它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感情,还因为它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当我们细心讽诵涵咏它的时候,它那浑朴自然的风格,写实的手法,四字句为主、灵活多变的句法,复沓的章法和口吻调利的音韵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后代对《诗经》的艺术特征讨论和研究最多的则是赋、比、兴这三种基本创作方法。对赋、比、兴的解释现一般多用朱熹在《诗集传》中的说法。即:“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说,赋就是叙述和描写事物,抒发情志;比是比喻和比拟;兴是先描绘某种事物的形象,用以引起所要咏唱的内容。实际上,赋、比、兴是对诗歌创作中情物关系的概括和提炼。《诗经》中赋、比、兴交替使用,互为补充,创造了无数形象生动、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优秀诗篇。

总之,《诗经》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开拓了中国诗歌文学的光辉历史,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文学遗产。

(二)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他创作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一些楚辞作家。但当时,并没有“楚辞”之称。“楚辞”这一名称最初见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酷吏列传》,其中有“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的话。大约在西汉后期,楚辞又成为屈宋等人作品的诗歌总集名。它由西汉刘向编集定名,以后又由东汉王逸作注释,称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还常称“楚辞”为“赋”。《史记·屈原列传》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后人沿袭,遂有“屈赋”、“骚赋”以至“楚赋”之称。

楚辞这种诗体虽说在思想内容和形式方面曾受到过北方文化的影响,但它具有鲜明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汉书·地理志》说,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赢蛤,食物常足。”由于地理环境的缘故,楚人物质生活较为优越,生活情感较少压抑而显得颇为活跃;有富于幻想与爱美的倾向;也由于那高山大泽、云烟变幻的自然环境,楚地风俗信巫鬼而重淫祀,殷商的巫文化得以保留。由此又孕育着各种神话传说。宋人黄伯思曾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其实他只说出了楚辞具有楚文化特征的一些表象。事实上楚辞中丰富的想像、华美的文采、浓厚的巫教情调、美丽的神话传说、热烈和奔放的情感都深深烙上了楚文化的印迹。

楚辞脱胎于楚地的歌谣,故句多错落,犹近口语。但它又与篇幅短小、语言简朴的歌谣大不一样。它意象瑰丽,词采绚烂,内涵丰富。那是因为楚辞的创造者屈原除了吸取民间歌谣的营养外,还发挥了个人的独创精神,把当时的口头文学提高到空前未有的高度。他具有深厚广博的文化修养,还有一颗赤诚的心。他用自己的精神和情感去歌唱那一悲剧时代。在他创作的楚辞里,我们仿佛看到楚国由盛而衰的历史,感受到诗人疾恨丑恶的激情。在诗人充满奇异想像的描述中,我们仿佛跟随诗人一起上天入地,寻求着理想与光明。我们为诗人百折不回的追求而感动,为诗人深沉浓郁的忧伤而叹息。

屈原以其千古不朽的作品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在屈原的楚辞中所体现的炽热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精神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在屈原的楚辞中因表现强烈而激荡情感的需要,借助了丰富多彩的神话和奇丽的幻想,扩展了诗歌的境界,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大道。

《楚辞》和《诗经》一起共同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文化留下了璀璨的瑰宝。

《诗经》、《楚辞》为我国二千多年前的文学作品,古今学者研究成果甚多,对有些作品存在不同的诠释。本书在评注时适当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择善而从,尽量给读者一种较为合乎原意的说法。为本书的编撰,关于《诗经》,笔者参考了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7月版),清王夫之《诗广传》(中华书局1964年2月版),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2月版),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版),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版),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二版)。关于《楚辞》,笔者参考了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版),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9月版),刘永济《屈赋音注详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版),陈子展《楚辞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陆侃如、高亨、黄孝纾《楚辞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4月版),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月版)、《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等著作。

我们为大学生和古典文学爱好者提供的这一《诗经》和《楚辞》的选读本,只能起到引领大家进入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作一番大致的巡视,至于有志者想进一步探寻,那么还需阅读全本,乃至广泛阅读《诗经》和《楚辞》的各种注本和相关的论著。我们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在巡视古代文学的源头中获得滋养,也期待有志者在不断的探寻中获得新的瑰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骚辉煌(诗经楚辞选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惠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62950
开本 32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2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1
15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1: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