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间枕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枕顶绣是民间刺绣的品种之一,它兴立于清末民初,流传至今。枕顶绣出自民间妇女之手,在枕顶这块小小的天地中,她们倾注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质朴的情感流淌在针线之间,同时也用其美化了生活。枕顶绣的内容题材广泛,每一幅枕顶绣都具有象征寓意,这寓意蕴涵着丰厚的民间吉祥文化。枕顶绣既是传统刺绣工艺的针法小百科,又是传统吉祥纹样的图典大集。

本书收集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枕顶绣500余幅,以图文方式向读者全面展现民间枕顶绣的艺术风貌。其中包括枕顶的历史渊源、枕顶绣的制作工艺及各地域的风格特征,还有绣花枕上所包含的传统民俗文化。相信此书能让读者领略到民间枕顶绣的绮丽风采,品味出其中的文化蕴涵。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枕顶绣300余幅,以图文方式向读者全面展现民间枕顶绣的艺术风貌。其中包括枕顶的历史渊源、枕顶绣的制作工艺及各地域的风格特征,还有绣花枕上所包含的传统民俗文化。相信此书能让读者领略到民间枕顶绣的绮丽风采,品味出其中的文化蕴涵。

目录

概述

浅论民间枕顶绣

一、枕顶话今昔

二、枕顶的制作工艺与地域风格

三、美好祝愿道吉祥

祥禽瑞兽

花木果蔬

山水园林

器物符号

文字吉语

人物故事

试读章节

【浅论民间枕顶绣】

枕,是人们使用的寝具,这个不起眼的物品对每个人来说,却是一生都离不开的,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由枕伴随度过的。

枕的材质分为多种,我国民间曾广泛使用过一种长方体的绣花枕,两端为枕顶,又称枕头堵,枕顶部位多绣有装饰图案,我们称其为“枕顶绣”。

之所以说枕顶绣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是指其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内容多是吉祥纹样。吉凶、祸福是人类长久不衰、最为关切的话题。在中国传统祈愿文化中,形成了众多的吉祥物和吉祥图案。枕顶绣虽小,但每个绣枕的图案,无不蕴含着人们美好的祝愿与企盼,真乃:头枕吉祥,神清梦稳。

一、枕顶话今昔

最早的枕具实物为战国的木枕,它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楚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枕,卧所荐首者。从木,□声。”证实了纺织品未普及之前,枕具是竹木制作的,所以枕字从木。

枕具有软质枕、硬质枕两大类。硬质枕以陶瓷为主,兼有石、玉、铜、银及竹、木等类。软质枕则是以布、丝、绸、皮等软质材料缝制而成,内有填充物。由于软质枕材料易损,留存下来的实物就极其珍贵。新疆鄯善三个桥战国墓葬,出土了绘有斜线方格的皮枕,枕为长条形,内装皮毛碎片。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绘有几何装饰图案的长方体软质枕具。

汉代墓葬中,出土过木、石、玉、青铜、铜鎏金、漆木、丝织等材质不同、造型各异的枕具。枕具上已出现了精美的装饰图案,其中有两件柔软的丝织枕具。

新疆民丰北沙漠一号东汉墓,出土了一件织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吉语字样的织锦“鸡鸣枕”。造型呈鸡形,腹部宽厚,两端成犄角式上扬,一角为鸡头,一角为鸡尾。枕上的吉语纹样,反映了当时人们“祝寿求子”的心愿,以及对生殖繁衍的追求。

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了一个用三种纺织品制成的长方形绣枕。此枕两端的枕顶部位,使用的是几何纹起毛锦,上下两面的香色绢上用辫子股针法绣出似云气纹的“信期绣”图案,两个侧面用朱萸纹锦缝制而成。与这件绣枕同时出土了两件双层绢、绮料上绣乘云绣的枕巾,可见西汉时期使用的枕具已十分考究。枕具上抽象的云气纹和朱萸纹表现出古人观天相、仿自然,美化生活的心态。“云气纹”还表示吉祥运气;“朱萸纹”是长寿的象征。这是目前出土最早的丝织刺绣软枕,两端的枕顶已出现,虽然枕顶上没有绣制图案纹样,但同期其他质地的枕具枕顶上已有了装饰图案。

河北望都二号东汉墓出土的彩绘石枕,长方六面体,枕面与枕顶勾画有墨色单线轮廓,再以朱色和贴金绘四神、鸟兽、神话故事与云气纹,枕顶另一端绘“朱雀衔草纹”。虽然是石枕,这应是枕顶图案的最早例证。

唐、宋、元、明各朝代瓷器等硬质枕具丰富多彩。如宋代著名的瓷“孩儿枕”。

清代是刺绣工艺盛行时期,产生了著名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四大名绣,发明了多种针法,这极大地丰富了刺绣的表现性。与此同时,绣花枕的风行,代替了瓷枕的流行。绣花枕为长方体,以蓝、黑等单色土布做枕身,两端的枕顶用绣有吉祥图案的各色缎布做成,内充填谷物的干壳,枕顶纹样为枕具的装饰主体。明、清时期是我国吉祥纹样应用最为广泛的时期,“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妇女们用精彩的针法绣出一幅幅富有吉祥寓意的枕顶,流传至今。

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西方的布枕(洋枕)被广泛使用。目前绣花枕只出现在边远地区,如湖南湘西的苗族,仍使用自己绣制的绣花枕;地处黄土高原的陇东、陕北,青年人结婚时,仍习惯以绣花枕为新婚寝具,在集市上还能见到绣制枕顶出售。  绣花枕,越来越远离城市生活,枕上绣的传统文化也将随之消失。绣花枕,它承载着千年的祈福文化内涵,蕴藏着各地区的民风民俗,记录着民间历史的发展与进程,在今天提倡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之时,了解、收藏、保护与研究它,显得尤为重要。

二、枕顶的制作工艺与地域风格

绣花枕多为长方体,枕的材料有绸缎、棉布等,工艺有刺绣、织染,长约50厘米。枕顶一般为约15厘米见方的方形,还有圆形、椭圆形、扁长方形、多边形、元宝形、异型等形态。一般民间枕身用自织自染的蓝色与黑色土布,也有用红色缎子等其他面料的,深暗的枕身衬托着亮丽的枕顶绣,形成鲜明对比。

枕顶是两面为一对,纹样内容相同,构图不同;也有纹样不同,内容相对的,绣制时都是成对来刺绣。还有成套绣制的,一般2对、4对、8对为一套。

1.枕顶的绣制工艺

绣制枕顶之前,要准备好面料、绣针、丝线,将设计好的图案花样描摹至面料上,或剪成剪纸花样贴在面料上,再运用相应的针法绣制而成,最后与枕身的布料缝合,再装入填充料。

选择面料:

枕顶的材料由面料和衬料组成。面料为质地柔软的缎子、棉布或网格素纱,缎子有各种颜色的素缎或带花纹的织锦缎,棉布主要用红色布料,也有使用白色棉布的;衬料是用旧布或零散的布头,一层一层用糨糊粘合成硬挺的袼褙,俗称“打袼褙”。将袼褙与缎料粘合,做成较硬的枕顶绣板,之后,就可在上面描样刺绣了。网格素纱,则是戳纱绣专用的底料,绣线在网格中上下穿梭,形成纹样。

画样与剪花样:

画样与剪花样是将绣花稿样描摹在枕顶绣板上,又叫“替花样”。画样,是用笔将选好的纹样直接勾画在绣板上;剪花样,是先用纸剪出花样,然后粘贴在绣板上,或在绣板上依剪纸花样勾画出绣样。画样和剪花样是枕顶绣中关键的一个步骤。

刺绣: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纹样在织物上运针刺缀,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

刺绣工艺的表现特质取决于针法的选择与运用。刺绣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针法经历了由简单到丰富的发展过程。枕顶绣的刺绣针法十分丰富,堪称为刺绣针法的小百科。

枕顶绣中常用针法有:

平针绣平针是最古老的针法之一,平针绣品始见于西汉马王堆墓,唐中期以后逐渐兴盛。它是使用最多的针法,具有绣面平整、线迹精细、针法丰富的特点,宜于塑造各种形态。运针方式,起针、落针都在图案纹样的轮廓边缘,针脚排列匀称,线迹平行,不重叠交错,纹样之间的线条,靠空出底面来表现,俗称“水路”。平针绣中又包括齐针、搀针、抢针、套针、施针、擞和针、接针、旋针等多种针法。  P8-10

序言

撰文作序,以往乃政界高官或专家名士所为。似吾粗通文墨,思想觉悟不高者,为此丛书写序,岂敢贸然舒纸操笔,不知自量!然而鉴于丛书作者,皆当代爱国群英,成为传统民间工艺抢救和保护之友辈;大家为收集实物和文献资料,奔走全国,费时既久,投资也多。往日相聚炉前,将数十年之所学、所得,分科别类,依其个人所长,各据一端,今编著出诸如:《民间刺绣》、《民间剪纸》、《民间皮影》、《民间年画》、《民间玩具》、《民间木雕》、《民间石雕》、《民间砖雕》、《民间染织》、《民间银饰》十大图册。其中图版三千幅,可说均为国内一流之绝品。拍摄之精,引人入胜。阅罢合目沉思,教人不能无动于衷!笔者厕身于中国美术家行列中,半个世纪有余,虽然以民间美术专业为主,但未涉笔如此之广。今承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领导及诸友好之爱戴,谨就自己浅见薄识,随笔略述一二,权作此部丛书之总序。

中华民族已有5000多年历史,祖先创造的物质和无形文化遗产数之不尽,教我们炎黄子孙用之不竭,尽情享受。可是从19世纪末,中华民族遭到了东、西方帝国主义者侮辱和侵略;大片领土割让给侵略之国家,祖宗传下来的文化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到海外各国,陈列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回忆70年前,中国学者袁同礼先生曾著《我国艺术品流落欧美之情况》一文。说:“晚近以来,西方学者竞尚东方艺术,每成立大规模组织,为系统之收集,又不惜重资,百方购求;奸商渔利,助其盗窃,而荒山僻寺,废墟野冢,亦遭洗劫。我国文物之损失,以最近20年为尤甚,良可慨也!”外国人有组织地涌入中国,勾结民族败类盗卖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可悲可叹!更有可恨者:溥仪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将120O余件书画等故宫文物精品盗运出来,经过变卖、群小混抢,绝大部分流失到海外,致使国家珍藏的金石书画、壁画彩塑、石雕造像等等,空存其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日本帝国举兵全面侵华,抗日战争起,硝烟弥漫全国,交通受阻。欧美各国盗运中华民族历史文物之途径断绝。中外古玩商店洋行,纷纷倒闭。惟有日本侵略者为装点伪满傀儡政府门面,从华北各地搜集到大量民族民间文物,充作“满洲国”文化遗产,出版了《满洲之民艺》等图书。但日本帝国吞并中国之梦难圆,终于战败投降。傀儡溥仪便成了戏剧《末代皇帝》之主要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政策中,对于中国民族民间传世之文物,一律不准走私出口,出土之古物,亦不得私人占有。因此,幸存于国内传世之宝和新近出土的历史文物,得到政府各部门之保护。其中民间文物,例如:皮影、刺绣、玩具、剪纸、年画、神像、砖雕、木刻等辛亥革命前之遗物,皆属禁止出口文物。当时社会皆以无产者居上,私有者心忧,所以大量民间艺术珍品,得以保存下来。未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6年8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红卫兵”《向旧世界宣战》的奇文:“我们是旧世界的批判者。我们要批判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即所谓“破四旧”,在这一运动中,全国各地收藏的民间文物遭到彻底破坏。例如苏州桃花坞清代年画古版遭朽无遗,北京西湖营顾绣绸缎店架上的绣品已空,无锡明清泥人完整者几稀,各地名胜古迹建筑上的砖雕、石刻多被砸破……忆及当时中华民族文化遭到破坏之惨,心悸犹存。

古训有云:“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十年浩劫过后,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建设有冲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法治国,同时开发土地,拆房建楼。而一些不法分子乘机盗窃文物出口,收购民间珍贵遗产外运,所造成的损失有甚于抗日战争之前。在此非常严峻形势下,丛书作者们为唤起民众保护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展示民间工艺美术之精华,编著出这套《中国民间工艺风采》丛书。每卷内容除叙其历史发展、探索文化内涵以及制作技艺和材料外,并逐图释名、注解来历及年代、出处等,文图并重,堪称民间工艺美术丛书中“晚成”之作。当今金石玉器,陶瓷家具,铜佛古币之类的丛书,已引起世人注目,而涉及到历史、文学、民俗、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民间工艺美术的丛书不多。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开发和破坏……亟待抢救它们。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今已启动,谨以此丛书率先推出,借以引玉。倘若得到读者赏阅并增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爱国思想,当是喜出望外,功德无量了!

后记

在键盘上敲出书稿的最后一字时,我似乎觉得我可以“一枕清风,长庚入怀”了。喜爱民间刺绣已有二十多年,对枕顶绣的痴迷只是启于4年之前。那时常去逛北京市潘家园旧货市场,曾多次面对精美的刺绣品大量流向国外的情景,囊中羞涩的我倍感心痛。一天与王树村老先生谈起此事,王老笑慰:量力而行,选一个专项来收集和研究就好。一句话点醒了我,从此,一头扎入枕顶绣的“四寸世界”之中。

小小的刺绣枕顶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越研究越喜爱,也就越想介绍给世人知晓。感谢中国轻工出版社给了出版的机会,可以让更多的人对这“四寸世界”有所了解。

本书在编写中得到了王树村老先生的指导,同时得到了王抗生、孙千、蓝先琳、王金华等各位老师的大力协助,王洪坚、姜长淼、唐建华等先生为我提供宝贵资料,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间枕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友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955862
开本 24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6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23.6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0
21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5: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