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梁漱溟说佛/名家说佛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以孔子思想为立身行事标准的儒门弟子,一个自称与哲学无缘的哲学家,一个从事事功的实干家,一个终身茹素的“最后的儒家”,这个人便是——梁漱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去世的前一年却告之众人“自己是一个佛教徒”,更甚至,“自己的前生是一个和尚,是一个禅宗和尚”;并发《佛学大意》一文。这大概是梁氏今生最后的作品,也是最令人震惊的作品。而今,就让我们走近这位最后的儒家,去了解下他的那片独特世界。

内容推荐

说到梁漱溟先生,这位以孔子思想为立身行事标准的儒门弟子,给世人的另一个形象就是——“不穿袈裟的和尚”。本书既收录了梁氏的佛学思想,同时也将梁氏的生平做了一一介绍,让我们在了解他的佛学思想的同时也能更为走近他的内心深处。

目录

序言:梁漱溟的今生与前世(麻天祥)

人生智慧编

 出生寒苦仕宦家

 天地之间一孤僧

 一生归宿于佛法

 吃饭是应酬自己,饮酒是应酬人家

 非学问中人,乃问题中人

 以利害得失,说是非善恶

 苦乐原不在外境

 梁漱溟的三种人生之态度

 无我为大,有本不穷

 人生相似相继,非断非常

 我身此心,何处着落

 践形尽性

 世事放不下,修持自难得力

 游走在出世间与随顺世间之间

 “我去也”,“我来了”

佛学思想编

 开言立论话宗教

 西化潮尖尚佛儒

 年少识愁欲出世

 身赴北大说释迦

 横亘中西说唯识

 文化人生三段式

 意欲与生命意志

 出世仍回世间来

附录1:梁漱溟先生佛学相关著述要目

附录2:梁漱溟先生生平大事年衰

试读章节

四、学然后知不足

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真是不错。只怕你不用心。用心之后就自知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到此时才知道了。问题之不可轻谈,前人所看之高过我,天地间事理为我未及知者之尽多,乃打下了一向的粗心浮气。所以学问之进,不独见解有进境,逐有修正,有锻炼,而心思头脑亦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亦锻炼得谦虚了。而每度头脑态度之锻炼又皆还而于其见解之长进有至大关系。换言之,心虚思密实是求学的必要条件。学哲学最不好的毛病是说自家都懂。问你,柏拉图懂吗?懂。佛家懂吗?懂。儒家懂吗?懂。老子、阳明也懂;康德、罗素、柏格森……全懂得。说起来都像自家熟人一般。一按其实,则他还是他未经锻炼的思想见地;虽读书,未曾受益。凡前人心思曲折,经验积累,所以遗我后人者乃一无所承领,而贫薄如初。遇着问题,打起仗来,于前人轻致反对者固属隔膜可笑,而自谓宗主前人者亦初无所窥。此我们于那年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所以有大家太不爱读书,太不会读书之叹也。而病源都在不虚心,自以为没什么不懂得的。殊不知,你若当真懂得柏拉图,你就等于柏拉图。若自柏拉图、佛、孔以迄罗素、柏格森数理生物之学都懂而兼通了,那么,一定更要高过一切古今中外的大哲了!所以我劝同学诸君,对于前人之学总要存一我不懂之意。人问柏拉图你懂吗?不懂。柏格森懂吗?不懂。阳明懂吗?不懂。这样就好了。从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先求了解他。这样,书一定被你读到了。

P40-41

序言

           梁漱溟的今生与前世

                    麻天祥

生于19世纪末(1893),卒于1988年,享年95岁的梁漱溟,几乎与20世纪同在。其文章、道德、治学与人格,都无愧于人们对他的赞誉。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梁先生是以孔子思想为立身行事标准的儒门弟子,这实在与其近一个世纪的思维、言行不尽相符,或者说对他的认识不够全面。

梁氏早年信佛,并有出家当和尚的想法,“语及人生大道,必归宗天竺”。他后因认识到佛家苦的观念与人生乐的追求相背而自佛入儒,20岁以后重新茹素,且终身不改,治学始终没有丢弃佛家唯识学的基本观念。他研究佛学,以著《究元决疑论》而名,以此结缘蔡元培,而人北京大学。在北大教授印度哲学以及《唯识述义》,进而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誉满海内。然而他自己却一再解释,“我本非学者”,“无意于学问”,“与哲学无缘”,做学问、研究哲学“只不过是生来好用心思”、“误打误撞出来的”。所以,他不安于学斋,一直深入到社会底层,为实现“团体组织,科学技术”的目标,从事他的乡村建设。不仅如此,他也敢于面对现实,敢于犯颜直谏,即冯友兰先生所称誉的“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一个自称与哲学无缘的哲学家,一个从事事功的实干家,一个被人视为“不穿袈裟的和尚”,一个终身茹素的“最后的儒家”,应当说这才是梁漱溟的形象。

然而,梁氏在去世的前一年却告诉我们说:他“自己是一个佛教徒”,“我前生是一个和尚,是一个禅宗和尚”,只是“怕人家笑语’,所以“从来没有向人说过”等等,并发《佛学大意》一文。这大概是梁氏今生最后的作品,也是最令人震惊的作品。

梁氏的治学之途,显然是以佛学始,并以佛学终,而《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所剖析的人生三路向在本质上仍是以佛学为极致的,难怪有人猜测他“一度暗中出了家”。现在看来,这个猜想不无根据,不过不是“曾经一度”,而且前生“是一个禅宗和尚”。

赵朴初居士回忆此事时,曾赋诗一首。诗中有句曰:

昔年佛会邀众宾,翁先到席发高论:

我乃瞿昙弟子,达摩裔孙,前身是一禅宗僧,三生信有去来今……

藏身人海最后露一鳞,不及期年翁遂行。

世人于翁多评述,独于此事知者无多人。

吾今记之告后昆。

诗显然是梁去世后作的。此事不可不信,彼话则不可尽信。三生之说实基于佛家因果论,特别是十二缘生说而形成的世俗观念,谓一个人若不能觉悟,便不能脱离生死之海,从而在生死之间无尽轮回,故有前世、今生和来世之说。当然这与中国传统“福善祸淫”的“承负”观念也有密切关系。是佛门对复杂生死问题的一种假说。所谓“不可尽信”绝非对梁先生的不敬,只是不敢自作聪明,而谨依孔子“不知为不知”、“未知生,焉知死”的古训,存而不论而已。与儒家不同,佛家更愿意直面生死。在他们看来,生死不只是生命的存灭,而且是诸苦无尽的流程,所以只有断灭生死,准确地说是超越生死,才能达到佛,即觉悟的最高境界。佛门行事,上契无生,下教十善,无生自然也就无死,无生死何来前世今生与来世?不过,上契无生,确非易事,一念之差,还得堕入生死流程。谭嗣同尽管已勘破生死,能舍生取义,杨仁山还说他心念一动,即堕轮回。当然,即使不能上契无生,于今生而修来世,能为来世而检讨今生,也正是下教十善的方便之事。这又是佛学说理的圆融之处。

作为一个佛教徒,梁氏也是当之无愧的,至于是剃度受戒,以身相许;还是至诚皈依,以心相许,都是不重要的。鉴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其他各种社会因素,梁氏不愿因为有无几根头发而遗人笑柄,这也是常情。有朋友曾告诉我,有一位以研究佛教的著名学者,在一次国家级的会议上因被列入宗教行列而拒绝接受,这大概是出于与梁氏同样的苦衷。张大干出家又还俗,不也是由于一次偶然的事件吗?梁氏晚年坦然地道出自己是一个佛教徒,而且前生是一个禅僧,如此率直、诚恳,实性情中人,亦佛教以平常心做人行事者。梁氏行事则以耿介、坚韧、无畏名。说它们由儒家思想孕育可,说它们受佛家精神熏陶亦无不可。于人生问题,儒、佛趋向实殊途同归。梁氏兼祧孑L释,躬行不怠,亦难能可贵者。如今大多数人认为,梁氏由佛人儒,由出世而人世,由中西方文化研究而复兴中国传统精神,甚至说他“成为纯粹的儒”,是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应当说是不够准确的。袁鸿寿先生评价梁氏,说其一生行宜完全合乎佛门的六度五戒,百年沧桑,相似相续,非断非常,所以他的结论是:“梁老是不穿袈裟的和尚。”(《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77页)可惜的是,他不知道梁氏有这样一段自白,否则,他也会由于自己独有“峨峨兮泰山”,“洋洋乎江河”之叹,而被认为是梁氏知音。

其实,说他像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到底是什么人。梁氏是不是和尚实在不在几根头发而论,更不在于穿不穿袈裟,而在于他的立言行事是否符合佛家的精神。且不言梁氏恪守佛戒,实施六度,于僧徒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一生研究佛学,弘扬佛法,一般僧人只能望其项背。其传世之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虽然认为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为其根本精神,而应予以排斥,但这只是由于时机不成熟,人类生活还没有达到那一步,换句话说,佛法的普遍实行应当是将来以后,即人类社会再向前发展的事。所以,他虽没有出家为僧,放弃佛家的生活方式,但是他却始终没有改变佛理浇铸的人生观念和佛家的理想追求,始终把佛学作为人类文化最高妙的一种而孜孜以求。这才真正是近代法相唯识大师欧阳竞无说的“弘法利世之才”,而非“出家自利之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梁漱溟说佛/名家说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璐//段淑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47197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7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61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6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