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铮铮铁骨的无产阶级战士,也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毕生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他都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作者很久以前就认识了林枫同志,因些对他的生平事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作者收集了大量从抗日战争时期以来他的有关资料,包括林枫同志的数册谈话记录,并将这些珍贵的史料串联起来,写成了这部林枫人生的精彩传奇。
图书 | 林枫传略 |
内容 | 编辑推荐 他是一个铮铮铁骨的无产阶级战士,也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毕生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他都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作者很久以前就认识了林枫同志,因些对他的生平事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作者收集了大量从抗日战争时期以来他的有关资料,包括林枫同志的数册谈话记录,并将这些珍贵的史料串联起来,写成了这部林枫人生的精彩传奇。 内容推荐 林枫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毕生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他都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枫同志青年时代在白色恐怖下从事地下工作,后又经历长期的战争生活,早年活动的有关资料多已散佚或毁于战火。十年浩劫期间,林枫同志惨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所有文件、资料以及收藏图书都被彻底毁坏。同时,作者从抗日战争时期以来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包括林枫同志的数册谈话记录,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有的毁于战火,有的毁于人祸,只有极小部分得以幸存。作者仅仅凭借这些少量的珍贵史料,就写描绘出了一幅关于林枫的不俗的人生画卷。 目录 第一章 战斗的青春/1 苦涩的童年/2 迈人无产阶级先锋队行列/7 第二章 在黑暗中拼搏/15 九一八的惊雷/16 战斗不能中断/24 第三章 风雷激荡的年代/3l 划时代的一二九运/32 引向与工农相结合的路/40 “职业革命家”/48 摆脱“左”、右倾干扰/55 卢沟桥事变前后/63 第四章 开辟晋西南抗日根据地/67 山西当局新的决策/68 太原失守以后/72 八路军在吕梁山展开/77 新军的组建和发展/82 初具规模的民主建设/86 “当时能做的都做到了”/91 第五章 晋西事变的风暴/95 山西政局的逆转/96 新派旧派斗争的激化/100 “他打你,你就打他嘛!”/103 决死队二纵队首当其冲/109 顽固派以惨败告终/118 富有远见的策略/127 “不要机械了解‘不为天下先”’/133 第六章 在晋绥解放区/137 得来不易的根据地/138 愿对民主政治贡献全力/141 “把敌人挤出去!”/157 劳力与武力结合起来/167 “基本问题是发动群众”/178 “愿意接受文学的熏陶”/184 第七章 夺取东北的斗争/195 告别晋绥边区人民/196 进军东北的艰险历程/200 与反动派争夺东北/206 “照顾‘山头’是为了消灭‘山头’”/212 “有什么倾向反对什么倾向”/217 和民主人士真诚相处/225 第八章 致力于东北民主建政/231 “脱离群众就是最大的官僚主义”/232 精心指导农业生产/239 改造旧教育,发展新教育/247 抗美援朝的日日夜夜/252 既坚持原则,又团结同志/257 第九章 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265 全力倾注于教育事业/266 做冷静的促进派/269 制定《高教六十条》/275 “春节谈话”前后/282 在中央党校/289 第十章 面对史无前例的灾难/293 “我的历史中央清楚,无须对你们说!”/294 大墙里面的搏斗/300 “现在的中国不会出女皇帝”/307 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313 一版后记/315 新版后记/317 试读章节 从7岁起,林枫进私塾读书。启蒙老师是他的四叔,同窗学友也多是郑家子弟。四叔名郑元臣,字品三,是一个为人正直,颇有旧学根底的士人。他痛恨贪官污吏,不愿参与政界混事,决心从事教育,愿把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他在众侄儿中,发现林枫待人忠厚,聪慧爱学,是一个有见识、有抱负、有希望的孩子,对他加意培育。四叔常以自己的见识对他讲今比古,谈论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在学习上则以“学问之道无穷,如天地之大非一管所窥,沧海之深非一蠡所测”的道理来指点他。林枫经过这样的启发诱导,粗浅地明白一些事理,逐渐懂得了学习文化的重要,以及刻苦读书,永不骄傲,才能获得知识的道理。他的学习劲头特大,成绩超过同辈。11岁他就读完了“四书”、“五经”的主要篇章,而且能够熟练地出口成诵,善写会讲,深受师长和同窗学友的赞赏。品三先生的严肃和善,诲人不倦,也给林枫以良好影响。 全家定居县城以后,12岁的林枫考入望奎县第一高等小学校(简称“南高等”)高级班。这所学校初等、高等二部共有六个年级。高级班的学生来自全县城乡,年龄较大,多是在念过几年私塾后考进来的。高级班两年毕业,开设六门课程:国文、算术、地理、历史、音乐、体育。当时国文课教的是文言文,对他说来并不生疏;其他课程都是先前没有接触过的。但他学习的兴致很高,勤于钻研,这些新学的课程,也都取得良好的成绩。他在校中专长文史,喜读《左传》、《史记》,深受书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观点的感染,逐渐萌发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他在这时留给同学的印象是:沉默寡言,憨厚可亲;学习勤奋,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对同学友好,凡遇有事找他,都能热心帮助。 1920年,林枫从南高等毕业的时候,父亲经营的钱庄岌岌可危,手头拮据,打断了他升学的希望。第二年,金大钱号就被“大鱼”吃掉。林枫是这个家庭中的长子,父亲托人在县邮政局给他找了个差事,盼望他能赚几个钱补贴家用。 P5 后记 作者很久以前就认识了林枫同志,而有较多的直接交往则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1937年至1945年,从晋西南到晋西北地区,我都在林枫同志领导的地区做新闻工作。当时同他直接接触虽不很多,但他所特有的顾全大局、沉着坚定的风度,踏踏实实、不尚空谈的精神,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作风,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日本投降以后,林枫同志带领干部团北出榆关,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不久我就随军南下粤桂滇,到达祖国的南疆,其间很长时间没有机会见面。建国以后到了北京,从1957到1967年,我在《光明日报》工作。这张报纸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党的文教方针政策为宣传重点。当时林枫同志正在北京,曾先后任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国务院业余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校长等职,从1957年3月起又是中共中央文教小组成员。林枫同志一向重视舆论的作用,注意运用报纸指导工作。这个时期,《光明日报》经常得到他的关注、支持和指点,我也同他有了比较多的交往。 我在《光明日报》工作的十年,正当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在此期间,一方面,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和重要经验;另一方面,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这种风气也波及到文化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大跃进”期间,举国上下热气腾腾,不少的人头脑发热,忘乎所以,有的领导同志也不容易冷静下来。那个时候,许多事情“一阵风”,忽热忽冷,大起大落,使人感到迷惘。每逢遇到我们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就去请教林枫同志。尽管他的工作异常繁忙,对于我们提出前去拜会的要求,总是慷慨应允,及时安排时问,亲切接谈。每次带去请教的一些难题,总能得到圆满的回答。当时林枫同志比较冷静稳重,经常注意抑制某些错误倾向的发展。他对文教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差错十分重视,总是认真对待并加以正面引导,及时解决。有时看到我们报纸上某些报道或评论偏颇欠妥,也都主动地打招呼,提醒注意,热情指点,及时地纠正了所出现的差错。他不单是对文教方针宣传中的问题提出意见,有时还就报纸编辑业务方面给予富有卓识远见的指点。这段交往持续10年,得到的教诲和启示是深刻的。以后,自己时常怀着感激的心情,缅怀那些难忘的时刻。现在,当他含冤逝世已12年的时候,谨以此书表达对于林枫同志不尽的哀思和无限的敬意。 本书的写作,数年前就已着手准备。林枫同志青年时代在白色恐怖下从事地下工作,后又经历长期的战争生活,早年活动的有关资料多已散佚或毁于战火。十年浩劫期间,林枫同志惨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所有文件、资料以及收藏图书都被彻底毁坏。同时,作者从抗日战争时期以来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包括林枫同志的数册谈话记录,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有的毁于战火,有的毁于人祸,只有极小部分得以幸存。这使传记写作遇到很大困难。本书能写成现在的样子,是与许多同志的关注、帮助分不开的。林枫同志的夫人郭明秋同志,尤其给予了热诚的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帮助。曾在林枫同志身边工作过的韩乐风同志,也积极帮助查找有关资料,热情支持传记的写作。此外,在写作中先后访问过一些曾跟林枫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阅读过一些同志所写的回忆林枫生平的文稿,对于所有直接、间接帮助过本书写作的同志,谨在这里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同时希望了解林枫同志生平的同志,能对本书的差错与不足之处予以赐教。 1989年2月5日(农历除夕) 北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林枫传略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穆欣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99556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0 |
出版时间 | 2006-09-01 |
首版时间 | 2006-09-01 |
印刷时间 | 2006-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7=7 |
丛书名 | |
印张 | 2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1 |
宽 | 164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