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庸管理的艺术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结合中庸对中国传统管理文化进行系统深刻探讨,思路广博,论述谨严,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中国管理文化在思想结构上的灿烂恢宏与内涵中的优雅精致,使之呈现出一种特别的美感和艺术性,使之具有了一种在世界上其他管理文化形态的思想结构上,很难见到的审美意味。这一种古朴的文化,因为有这样的结构和内涵,日新又新。

内容推荐

中就能守,守就能变,变就能新;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

中是有原则的。即“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

庸是有方法的,即权衡把握事物的利害,平衡各种力量、各种倾向;选择最恰当、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达到一个更高的状态。

中庸是在变中求得中和,变中掌握为我所用的时机。君子以和为贵,和气方能生财。管理者得中庸真谛——志在必赢!

目录

第一章 执其两端——决策艺术

预则立: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布在方策:决策重在谨慎的谋划

遵道而行:不能全凭直觉进行决策

士志于道:遇事慌乱必出现差错

愚而自专:武断是拿自己的利益开玩笑

见危致命:患得患失是帮对方打败自己

尽物之性:摸清情势才能有所行动

欲速不达:只追求速度必丧失心智

进锐退速:摊子大不等于实力强

上律天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决断能力

知微之显:掌握信息,明辨时势

权衡度量:要知道什么事对自己重要

第二章 执中行权——变通艺术

动则变:以不变应万变的用权方法

变则化:以变应变的用权方法

顺应时势:跟上时代大环境的变化节奏

道之以政:必要时采取非常手段

杀身成仁:出现危机时要敢于担当

自我成全:在退步中等待进步的时机

处恭事敬:适时适地地满足对方的欲望

致曲能成:在屈中求伸,在伸中求稳

穷则思变:在困境中运用“逆取之法”

第三章 栽者培之——用人艺术

人存政举:高明的领导让大家共同做事

为政在人:以大局观念凝聚人心

取人以身:选拔人才须掌握的要领

察其所安:识人先要对人感兴趣

必因其材:不轻视资历,更重视能力

任人唯贤:把“亲信”放在什么位置恰当

无信不立:怀疑所用的人是对自己不自信

贱而自专:不以个人的喜恶取人

薄责于人:不要只盯着人家的弱点

人各有能:特殊时期利用特殊人才

第四章 大德受命——授权艺术

和而不同:把权力授予持不同意见的人

和不害义:不摆授权者的架子

智者过之:敢于分权才能用好权

居上不骄:授权不是玩权

不知不信:把权力授予“知己”

宽狭有据:把握破格提拔的“度”

过勿惮改:授权后不再盯着人家的小过错

人各有志:授权要了解被授予的对象

尽善尽美:优化授权的效果

第五章 好察迩言——沟通艺术

至诚能化:做到信息与情感双沟通

庸言之谨:寻找最恰当的沟通时机

博厚载物:在信任的基础上沟通

至诚如神:巧妙沟通以解决冲突

恭敬有实:在了解员工需求的基础上沟通

修道以仁:在情感相融的前提下沟通

从善如流:在不排斥反对意见的精神下沟通

高明覆物:用自责的话感动人心

心诚则灵:用真诚的许诺打动人心

宽则得众:不要诋毁别人

第六章 从容中道——口才艺术

费而隐:掌握谈话要领方能“口吐莲花”

嘤嘤鸣矣:与人谈话投机才显“能说会道”

叩其两端:领导者须掌握的答复技巧

言必有中:怎样才能抓住关键,一语中的

循循善诱:如何在迂回诱导中打开缺口

慎思明辨:直指人心的说话技巧

君子小人:巧妙运用对比实现心理操纵

无征不信:如何在倾听中做出决断

唯唯诺诺:把握好插话的时机

口讷木言:适时沉默是一种明智的行为

咳吐成珠:得体的幽默才能取悦人心

过犹不及:恰到好处的拒绝

第七章 宽柔以教——激励艺术

忠信重禄:用奖赏促使人勤奋效力

不欺不诈:不让善意变恶意

不赏民劝:传递信任以实现激励

不激不奋:激励下属的“攻心法”

上下同欲:激励下属的12种有效策略

不偏不倚:赞扬不一定会起到激励作用

与民同乐:共同分享激发合作力

志同道合:目标一致激发凝聚力

言而顾行:说话算数激发诚信力

以身作则:树榜样做表率激发感召力

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激发向心力

动心忍性:激励失败者振作起来

无微不至:在小事上关怀他人

第八章 正己无怨——魅力艺术

恭顺温和:以美好的形象展示魅力

君子不器:以知识涵养打造魅力

登高自卑:以人格美德彰显魅力

不陵下:以自制力折射魅力

矢志不渝:以意志力凸现魅力

博厚载物:以大度的情怀增强魅力

诚可格天:以真诚的情感巩固魅力

素位而行:以良好的官德张扬魅力

诚不可掩:以正面影响力赢得魅力

与人为善:行为失态必影响魅力

物极必反:走极端必损害魅力

行己有耻:戒掉坏毛病留住魅力

有过则改:敢于认错给魅力加分

己所不欲:为对方着想以提升魅力

不诚无物:减省欲望以增添魅力

试读章节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中庸》

中庸,就是以中为用。对于决策,不可走极端,不是为求暂时的胜或赢而作出决定性的行动,而是力图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人们熟知的战国时期孙膑助田忌赛马的故事就反映了这种智慧。孙膑并不寄希望于三盘皆胜,而是确保两盘胜以取得全局胜。在中国的谋略史上,普遍盛行的上、中、下三策或称上、中、下三计,则最鲜明地揭示了“立于不败之地而后发制人”的中庸性的特征。

《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毁书发愤”,使刘璋的使者逃回了成都,为避免“前情尽弃”,庞统献计三条。刘备问他:“哪三条计?”庞统说:“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之名,二将闻之,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刘备听后想了一会后说:“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

献计,是一种为决策准备的谋划。决策提前有谋划就不会绊倒,做事提前有决定就不会受困,行动提前有安排就不会错乱,道路选定以前有目标就不会穷途末路。有一位著名的企业家曾经说:“我无论与任何人谈判一件事,在此时此地此事上,应该怎样言辞,以及对方大概会怎样回答我,我又应当怎样回答对方等等,许许多多问题,在没有考虑妥当以前,我是情愿在他门外徘徊几小时,甚至回家思索几天,等到有把握以后,才与他会晤谈判。”

任何一位成功者,不是成功于他成功的时候,而是成功于他距成功很久以前的许多时间、许多事件。儒家认为:存在于内的人,为学问的储藏,道德的储藏;存在于外的人,为计划准备,力量的准备。经营国家天下的大业,就要以这些作为根本原则。

《诗经·幽风·鸱鹗》上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撤到那桑土上,修理好房屋窗户。现在的平民百姓,不敢侮辱他们。”

孔子评论这首诗时说道:“做这首诗的人,他知道吗?能治理这个国家,哪个敢侮辱他们。人必是自我侮辱,然后别人才侮辱他。国家自己有内战,然后才会受到他国的攻伐,有了准备就不怕祸患。”

尉缭子在他的《十二陵》中也说过:“有威在于不变动,有好处在于因时,机会在于应付事情,打仗在于鼓舞士气,没有困难在于有准备。”

决策者在做决策时,如果不预先有准备,很难成功;尤其是做重大决策,如果没有严格的准备,那么非常危险。可以这么说:“没有计划和准备,就是正在计划和准备失败。”你是否也正在计划失败呢?当然,没有人愿意计划失败,但是,你可能犯了这样的错误——没有计划。

成功的人士都善于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们知道自己要达成哪些目标,拟订好优先顺序,并且拟订一个详细计划。为什么要拟订详细计划呢?因为计划百密一疏是没有用的。你可能不会被大象踩死,但你可能会被蚊子叮到,蚊子就是你疏忽的地方。你的计划一定要详细,要把所有要做的事都列下来,并按照优先顺序排列,依照优先顺序来做。

俾斯麦无论做任何大小事情,经常是一个在很长时间内作好准备,甚至在几年前就有所考虑。他在估计到一切事件的价值、变化情况后,便小心谨慎地做多方面的预计,思考多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再画上适当的路线,在计划决定以后,就选择适当的时机全力以赴地去做,以致他取得了巨大成功。

有人评论墨索里尼在进军罗马以前,早就夺取了意大利的政权,因为他在人们还不知道他的名字时,他就在做准备了,给自己后来的大小决策提供了充足的计划方案,他自己也承认说:“我们的发展,在于平常对军事、政治方面,都有周密的计划和强大的实力准备,所以才有以后进军罗马与夺取政权的成果。”P2-3

序言

曾几何时,人们曲解和摒弃中庸思想,认为它腐朽没落,殊不知中庸是一种“权变”智慧,权,即权衡,把握事物的利害;变,即“时中”,也就是与时俱进。管理者得中庸真谛,手中的权力不再是冷酷的工具,而成为实现凝聚人心的一种有效途径。

不变不通,不通不变,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权力,情理通,上下通,将产生巨大的能量,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包含有提倡人性化管理,追求持续的远景发展;不偏听偏信,不浮躁急躁,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作为管理者当以本团队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持续发展比快速发展更重要,快速也是需要的,但快速只会是短期的,不可能长时间保持快速,快到一定的时候,突然停下来怎么办?六十米、百米或千米可以快速奔跑,五千米、一万米就不可能始终保持快速,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能行吗?很快就会休克,垮下来.。持续发展,长远的利益价值取向,正符合“欲速则不达”的中庸精神。

中庸智慧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觉得,这是由于它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致中和”,达到中正和谐的境界。君子以和为贵,和气方能生财。可以说,“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的立足点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要求人们能够倾力合作、精诚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对于一个团队、集体或组织来说,只要上下戮力同心,事业自然就会兴旺发达;内部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内耗,这样就更有竞争力和创造力。

宋代大儒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另一位宋代大儒程颢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历史经验证明,实施中庸之道,避免过激和片面性,有助于上下属关系的改善和问题的正确处理,而搞“反中庸”,“矫枉必过正”那一套,则会给社会、集体乃至个人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不过,要真正实施中庸之道,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它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努力揣摩。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是有原则的,即“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作为管理者,无论决策、用人、授权,还是谈判、沟通与激励,都要“执其两端,用其中”,必须把左右两个极端把握住,善于平衡各种力量、各种倾向,对事物洞、察了解,清醒明智,选择最恰当和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状态。如果做过了和不及都没有好的效果。

在这里,不是宣扬折中主义或调和主义,而是提供一种“优位”思考方法,一种精当选择和合理决策技巧,以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管理艺术。

中庸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将没有生爷力。它是在变中求得中和,变中掌握“为我所用”一的时机。这也是编辑此书的良好初衷,我们虚一心接受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庸管理的艺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者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001028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3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5: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