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介绍网络媒体在中国从诞生、发展到现在的详细历史进程的第一部专著。它对于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所做的记录与分析,对于认识中国网络媒体发展中所面临的矛盾、冲突,探索中国网络媒体的未来发展道路,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对于网络媒体工作的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对中国网络媒体发生、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首次进行了全程式、全景式的记录,并且进行了全面、深入、开拓性的研究,观点客观、平实,材料生动、有趣,又有理论深度,填补了中国网络媒体宏观发展史研究方面的空白,对于当代中国媒体发展和网络新闻传播的研究工作,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迪意义。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投石问路:中国网络媒体萌芽(1994一1995年) 9

第一节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互联网兴起 10

第二节 科技人员先行:中国迈入互联网世界 16

第三节 基础建设铺路:网络在中国延伸 19

第四节 寻求突破:中国媒体踏上新大陆 23

第二章 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网络媒体探索未来之路(1996一1998年) 35

第一节 互联网概念普及:多路媒体抢滩互联网 36

第二节 《人民日报》网络版:“国家队”出击新媒体 42

第三节 《华声报》电子版:小媒体大事业 46

第四节 新浪率先:商业网站涉足新闻 51

第三章 热火朝天:中国网络媒体大跃进(1999—2000年) 57

第一节 从热浪滚滚到寒流暗涌 58

第二节 媒体网站的第二次触网 64

第三节 众人瞩目的联合道路 73

第四节 商业网站继续前行 83

第五节 网络媒体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87

第四章 风起云涌:中国网络媒体继续壮大(2001一2002年) 91

第一节 多条腿走路:网站尝试突围 92

第二节 原生网络媒体命运堪忧 94

第三节 中国网络新闻发展气候晴朗 98

第四节 改版显示网站发展新思路 102

第五节 地方新闻网站与行业新闻网站继续发展与整合 107

第六节 网络新闻在重大报道中成长 111

第七节 商业网站新闻大战 n6

第五章 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网络媒体实现跨越(2003年) 121

第一节 网络经济继续复苏 123

第二节 网络新闻发展再遇良机 124

第三节 媒体网站改革与提高 128

第四节 非典时期网络当道 133

第五节 网络輿论一浪高过一浪 138

第六节 商业网站新闻竞争再上台阶 146

第七节 博客现象挑战网络媒体 149

第八节 规范与自律:网络媒体的新高地 151

第六章 十年磨砺:中国网络媒体事业规模初成 155

第一节 多元化、多层次中国网络媒体格局形成 156

第二节 政策法规为中国网络媒体搭建舞台 163

第三节 网民在网络媒体发展中贡献显著 167

第四节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困惑与阻碍 174

第七章 天地渐宽:网络新闻持续发展 179

第一节 从继承到革新:网络新闻业务与观念的发展 180

第二节 从内到外的认识深化:网络新闻发展模式的探索 202

第三节 主流化与边缘化:网络新闻发展的双重轨迹 214

第八章 柳暗花明:网络媒体经营之路拓宽 237

第一节 事业化还是产业化:媒体网站运行体制的探索 238

第二节 扩大产品线与提升产品价值:网络媒体产品

第三节 从一条腿走路到多条腿走路:网络媒体营利手段的探索 255

第九章 民声彰显:网络媒体干预现实生活 275

第一节 公共领域抑或公共话语空间:有关网络媒体政治功能的理论探索 276

第二节 下情上达与上情下达:网络作为对话渠道的疏通 282

第三节 舆论监督与民意表达:网络舆论力量影响日增 285

第四节 主流与支流:网络舆论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302

第十章 百花齐放:网络传播研究及网络新闻教育的发展 309

第一节 网络传播研究的发展:视野与手段同时开拓 310

第二节 网络新闻教育的发展:有待完善与提高 332

第十一章 各辟蹊径: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三地网络媒体的发展 343

第一节 中国台湾媒体网站的发展 344

第二节 中国香港媒体网站的发展 352

第三节 中国澳门媒体网站的发展 354

结 语 371

附录1:各层次的新闻网站网址 379

附录2:网络媒体及网络传播研究的著作目录 40l

附录3:新闻传播专业网站网址 407

参考文献 413

后 记 419

试读章节

节 媒体网站的第二次触网

可以说,1996—1998年是中国传统媒体的第一次“触网”潮。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全国已有1/7的报纸办起了自己的网络版。而1999—2000年,是中国媒体的第二次触网潮。对第二次触网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其一,第二次触网,使传统媒体上网的规模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记协在1999年初成立了专门的调研小组,在这一年底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建立独立域名的新闻宣传单位已达700多家。

其二,对于在此之前已经上网的媒体来说,红红火火的网络经济气氛使他们进一步审视网络的前途与命运,增强了在网络中发展的信心,并重新认识网络这一媒体的价值。大部分中国媒体上网之初,都是以网络版的形式来扩大其传统媒体的影响。在新闻理念、新闻手段方面,还明显受到传统媒体的束缚,但是进入1999年后,一些传统媒体网站已经开始认识与研究网络新闻的独特规律,并在实践中将这些认识体现出来。新闻观念的变化,也带动了经营观念的变化。

其三,对于刚刚加入网络大潮的媒体来说,他们有了一次机会站在P64更高的起点上,考虑自己的发展道路。超越网络版,走“做大做强”的道路,成为了很多媒体上网的基本出发点,事实上,这一阶段,中国媒体不再满足于与网络的浅层次的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媒体网站已经显现出要超越传统媒体的雄心。

多种探索齐头并进

1999年1月1日,成立于1996年12月的中央电视台网站改版,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在互联网上发展的第一次提速。也反映了中央电视台网站在发展模式上的新思路。

1999年,一批冠以“××网”、“××在线”的媒体网站应运而生。如:《电脑报》网站改称为“天极网”,《中国计算机报》网站改为“赛迪网”,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网站改称“申网”,《广州日报》网站改名“广州日报大洋网”,《深圳商报》网站改名为“深圳新闻网”,《浙江日报》网站除了提供网络版外,还建立了“浙江在线”这一地方门户网站。

地方媒体还开始探索联合的网络发展模式。四川新闻网是这其中的先行者。四川新闻网1998年筹备就绪并试运行,1999年工月正式开通,它先后汇聚了全省106家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媒体上网。据有关部门统计,它成为了全国各省、市中上网媒体最多的一家新闻网站。它与《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四川有线电视台并列为四川省五大重点媒体。

四川新闻网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推出原创新闻。它自称在国内首批组建了网络记者队伍,每天都有自采自写的新闻上网。2000年10月“西部论坛”举办期间,网站派出记者对论坛进行全方位采访,据统计,四川新闻网在论坛召开的3天中被中外69家媒体(网站)下载新闻769篇(次),成为这次论坛的最大新闻源。

2000年6月26日,湖北省首家获得网上新闻发布权的网站“荆楚新闻网”正式开通。这是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湖北电台中广新闻信息传呼中心承办的综合性新闻网站。荆楚新闻网是唯一代表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外发布新闻信息的权威网站,该网站有权调用湖北全省一切新闻。它以各大新闻机构在新闻采编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为依托,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互联网优势,把传统媒体与第四媒体有机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荆楚新闻网的成立、开通,标志着湖北省新闻宣传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迈出了关键的一步。P65

序言

彭兰的《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几经增删,终于问世。这是全面介绍网络媒体在中国从诞生、发展到现在的详细历史进程的第一部专著,也是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网络媒体在第一个十年中出现的与理论和实践有关的众多问题的第一部专著。

1994年,中国正式全面接入互联网,这一事件被列入当年的国家十大科技新闻之一。从这一年起,中国进入了网络时代,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也从此揭开序幕。到2003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完成了第一个十年的历程。在这十年间,网络媒体的发展经历起伏跌宕,既有辉煌,也有坎坷。十年的风雨,不仅反映出中国网络媒体变革的轨迹,也折射出中国传媒业格局的变化历程以及中国社会的变迁。对中国网络媒体起步这十年的历史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网络媒体的未来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记录中国社会变革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这十年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者对于网络媒体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网络媒体和网络传播的研究始终是一个学术热点,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但绝大部分侧重于理论与业务的探究,对网络媒体发展的史实记录、梳理及系统研究明显不足。目前在这一方向中,主要的研究者是中国社科院的闵大洪研究员,他的相关研究成果体现在《数字科技纵横》、《数字传媒概要》等著作中,也散见于他的研究论文中。可以说,闵大洪在这一研究领域做了不少开创性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相对而言,网络媒体发展史的研究仍然是网络媒体研究中一个有待进一步开掘的领域。

因此,当彭兰决定以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作为她的研究对象和博士论文题目时,我完全赞同,也希望她能充分利用这些年的研究积累,发挥跨学科的优势,在新闻史的研究中开辟一片新的领域。从总体来看,她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彭兰的这部专著以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网络媒体事业的基本格局、网络媒体新闻业务、网络媒体经营及网络舆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对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首次进行了全景式、全程式的历史记录,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网络媒体宏观发展史研究方面的空白,对于网络新闻传播的研究,以及当代中国媒体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部专著所引述的众多的史实,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为今后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工作特别是网络媒体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历史的背景,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对于中国网络媒体的业务发展、经营发展以及社会作用等方面所做的系统理论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及现实针对性。

这部专著对于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所做的记录与分析,对于认识中国网络媒体发展中所面临的矛盾、冲突,探索中国网络媒体的未来发展道路,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对于网络.媒体工作的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书中记录了大量与网络新闻传播发展相关的事件,这些事件的记录与分析,既有助于认识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进程,也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改革发展的进程,和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不仅丰富了中国当代网络媒体发展史的内容,和中国当代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的内容,也丰富了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内容。

我和彭兰相识近十五年,有过较长时期的学术切磋和若干次研究工作上的合作。深知她是一个胸藏锦绣,腹隐珠玑,文理兼容,好学深思的青年学者,也是国内较早从事网络传播研究的新闻传播学者。《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这部专著是她把网络传播的研究和新闻传播史研究结合起来的一次尝试,不仅是网络传播研究的一项新的成果,也是新闻传播史研究的一项新的成果。对这两个学术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都有所贡献。相信它的出版,不仅嘉惠学子,也将会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重视。是为序。

方汉奇

2005年1月13日

后记

本书是一个与网络一同成长的新闻传播研究者,献给中国网络媒体第一个历史时期的礼物。

中国网络媒体成长的十年,也是我作为研究者成长的十年。从1997年开始,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成了我教学与研究的中心,我有幸成为这一领域的探路者之一。1999年后,我逐渐有了一些研究的积累,也受到同道的关注。当时,我对网络媒体的关注重点在于它的业务。但是,2001年成为方汉奇先生的博士生后,我对于网络媒体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角度与思维方式,那就是从个别的、暂时的现象中跳出来,用一种历史的、联系的眼光,去看待网络媒体中发生的变化。我的视野顿时开阔了。

走到今天,我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我的导师方汉奇先生。这三年的学习,使我较为系统地了解了中国媒体的发展历史,这不但给我从事网络媒体的研究打下了更深的基础,也使我从历史的参照中获得很多感悟。这个阶段的学习,使我对于网络媒体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在这几年先生给我的教诲将使我受益终身。

最让我钦佩的是,方先生虽然年事已高,而且主要从事的是古代新闻史的研究,但是,他对于网络新媒体却抱以极大的热情。他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网络媒体的学者,也是资深网民。他关于网络的很多见解,都使我茅塞顿开,感觉眼前一亮。

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在与先生共同商定博士论文的选题后,先生对于研究原则与写作方向提出了重要的建议,在写作过程中,先生还不时介绍与提供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先生的厚望与关怀,我丝毫不敢懈怠。虽然最终觉得还有很多目标没有达到,但是,我内心是尽了全力的。

在三年期间,先生及师母不仅关心我的学习与工作,还非常关心我的生活,让我时时感到温暖,也获得不少精神动力。

在完成本书的写作时,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闵大洪老师。这些年,我们有过很多学术上的交流,他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他的学识与为人也是我的榜样。可以说,在网络媒体发展史的研究中,闵大洪老师的成果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很多时候,我都受益于他的研究。

在这些年的研究以及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还得到过很多网络媒体的管理者和从业者、网络传播研究的同道以及网络新闻教育的同行们的关心与支持.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的是:北京市新闻办原办公室主任兼网络处处长佟力强、北京市新闻办网络处陈华、人民网负责人蒋亚平、人民网强国论坛负责人单成彪、新华网总裁周锡生及办公室主任袁健、原千龙新闻网副总裁张成刚、神州学入网站负责人王焕现、《中国日报》网站总经理张平、中青在线总经理刘学红、中国经济网负责人吕彤、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北京大学程曼丽教授及谢新洲教授、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及巢乃鹏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白润生教授、紫金网的秦州(他现在还是南京大学新闻学院的副教授)、浙江在线的陈洁及陈惠娟、中华传媒网的何伟佳、千龙网传媒频道的张国伟等,还有其他很多人,恕我不能一一致谢。

感谢所有网络传播的研究者们,他们的研究给了我许多的启发与养分。

感谢长期从事IT报道的新闻记者们,没有他们的工作,关于网络媒体发展的很多历史性资料就不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无论是作为网络媒体的开拓者,还是网络新闻教育的同仁,他给我的帮助都是非常大的。

感谢台湾武陵客公司的刘一赐先生、澳门大学的林玉风小姐、香港《东方日报》的王婉勤小姐,以及我的研究生刘琰和牛芸,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有关港、澳、台三地网络媒体的研究。

我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的郑兴东教授和陈仁风教授,在学习与工作中,他们两位都给了我非常重要的帮助与指导。在我的论文开题及论文答辩时,他们也给予了我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所有领导与同事们,这些年我的每一点进步,都与他们的关心与帮助分不开。特别是姚乡棣老师和钟新老师,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她们都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热情支持本书的出版。感谢编辑纪海虹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心血。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以及我所有的亲人们。

彭 兰

2004年12月31日

书评(媒体评论)

此书对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首次进行了全景式、全程式的历史记录,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网络媒体发展史宏观研究方面的空白。对于网络新闻传播的研究,以及当代中国媒体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汉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彭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110538
开本 16开
页数 4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7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5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9.2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6: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