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名人故居游学馆(南京卷潮落金陵)
内容
编辑推荐

南京,曾是古代几朝京都,民国也曾建都于此,其厚重的文脉、繁多的人文景观自然不胜枚举,如李香君故居,蒋介石、宋美龄公馆,李瑞清旧居等等。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笔者的脚步,来瞻仰一下名人故居的风采。

内容推荐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古往今来,沧桑变换,在南京留下过足迹的名人如恒河沙数,安身立命的也若星河灿烂。其中一些人的老屋旧宅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那些保存下来的,历经岁月的冲洗,跟当初的规模、格局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毕竟籍籍可寻。拂去其上的尘埃,政治的更替、文化的兴衰、家族的枯荣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一朝天子一朝臣,来来往往雨飞云起之间,凝结出南京这座城市厚重的文脉。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灯火阑珊秦淮韵/1

桃花扇底送南朝——李香君故居/1

乌衣巷口夕阳斜——王谢故居/6

桃叶渡头观儒林——吴敬梓故居/9

第二章 金陵如梦鸟空啼/15

梦里依稀见红楼——曹雪芹故居/15

深柳堂前刻经处——杨仁山故居/23

五福巷里李公祠——李鸿章故居/28

南捕厅外袅余音——甘熙、严凤英故居/33

第三章 千年沧桑龙蟠里/43

小卷阿下暗香浮——魏源故居/44

教忠祠颓文脉存——方苞故居/48

清凉扫叶绘丘壑——龚贤故居/50

第四章 恩恩怨怨傅厚岗/55

“危巢”里的“无枫堂”——徐悲鸿故居/55

暗流汹涌李公馆——李宗仁故居/59

第五章 钟山风雨起苍黄/61

百年巨变总统府——洪秀全、孙中山、蒋介石旧居/61

梅园风范万古青——周恩来、董必武旧居/71

第六章 老木寒云满故城/79

三庐犹在人已去——蒋介石、宋美龄公馆/79

冠盖云集北极阁——宋子文公馆/90

财神爷的安乐窝——孔祥熙公馆/93

蒋家天下陈家党——陈立夫、陈果夫公馆/97

第七章 民国IB事颐和路/99

无人知是“美人肝”——汪精卫公馆/100

七天之“痒”——阎锡山公馆/103

最后一眼的故乡——于右任公馆/107

戎马生涯原是梦——陈诚公馆/110

“和”的艰难——马歇尔公馆/112

别时容易见时难——汤恩伯公馆/115

第八章 “金陵四老”会一山/117

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故居/117

卫管重来主帖坛——萧娴故居/120

兰亭论辩秉直言——高二适故居/123

孤峻绝物见风骨——胡小石故居/126

第九章 钟阜鸡鸣第一声/131

汉儿发愿建新邦——陈裕光故居/132

外事办的“显赫”往事——何应钦公馆/135

乘风归去恋《大地》——赛珍珠故居/139

“南京的辛德勒”——拉贝故居/143

第十章 春风化雨育桃李/147

挥毫落纸如云烟——傅抱石故居/148

金陵桃李晚来香——吴贻芳故居/156

昨夜西风凋碧树——唐圭璋故居/160

第十一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163

梅庵节著遍江南——李瑞清故居/164

“杨氏烙印”六十年——杨廷宝故居/167

园林大师的小洞天——童寓故居/172

第十二章 爱满天下行知园/175

陶行知故居/175

后  记/182

试读章节

自孔尚任的《桃花扇》于1699年问世后.”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遂闻名于世。

李香君旧居在秦淮河南岸的媚香楼,香君曾是这里的艺伎。据史料记载,她身材小巧玲珑.肤理玉色,慧俊婉丽,才艺双全,时人誉之”香扇坠”。河南才子侯方域当年来南京参加秋试,与她一Pl见钟情,李香君以身相许,投身反清。丈夫变节后,李香君便遁入空门,长斋礼佛。

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新婚洞房紧临秦淮河,在一座两层小楼二楼的最东面,白色的绫罗帐、粉色的丝缎让人油然想起当年的婉约缠绵。在这香浓衣翠的绣楼里,楼外叠泉叮咚、芭蕉舒展。楼内李香君的香衾抱枕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推开挂着绣帘的花格窗,秦淮河桨声依旧,灯光中,层层叠叠的马头墙倒映水中,水波荡开,P4金波点点,微风习来,犹如佳人行过的一缕香风,总有那么一点嗳昧、一点混沌。

当年的媚香楼已废圮,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根据史料仿建的。院宅三进,前面两进为客厅,间以精巧细致的小天井。当年有客来时,便在前院稍坐,由环婢去后面的花楼请挂牌的姑娘下来见客。花楼的门窗雕镂细腻,镶着玻璃,从底层一路通到二层的檐下,华美而恍惚。后屋临水,底层镂花的门扇外是凌空架于水上的“美人靠”。门扇开启时,”水殿风来蝉香满”,凭栏处华灯映水,红楼翠袖,这便是秦淮的河房。据说以前河边设有岸阜,可由小舟登临入榭,所以这水榭虽在后面,却是宅第中装饰得最精巧的构筑。水榭的上面是琴房、书房。

明清之际,秦淮两岸繁华似锦,“一带红妆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当年南明复社的文士经常在此聆琴议政。复社文士与秦淮八艳过往甚密,李香君血溅桃花扇,柳如是倾囊资助南明军队,这群烟花丛中卓然不群的女子,为秦淮两岸的河房亭榭,留下了无尽的怀想。P5

序言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你可以聆听,可以感慨,可以凝思。

建筑同时也是城市的名片。提到卢浮宫,人们就会想到巴黎;提到大英博物馆,就会想到伦敦;提到国会大厦,就会想到纽约;提到故宫,就想到北京……一座城市因为有了其美丽独特的建筑而气韵生动,形象饱满。或繁华,或恬静,或摩登,或古朴。

提到南京,首先映人人们脑海的可能是雄伟壮阔的长江大桥,巍峨庄严的中山陵。而那些散落在城市街角的深宅老院,往往为人所忽略。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古往今来,沧桑变幻,在南京留下过足迹的名人如恒河沙数,安身立命的也若星河灿烂。其中一些人的老屋旧宅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那些保存下来的,历经岁月的冲洗,跟当初的规模、格局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毕竟籍籍可寻。拂去其上的尘埃,朝政的更替、文化的兴衰、家族的枯荣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一朝天子一朝臣,来来往往雨飞云起之间,凝结出南京这座城市厚重的文脉。

南京的名人故居主要分三类。一类为文化名人故居,一类为政界官员故居,一类为军界名流故居。从历史的沿革来看,有古代的,近代的和现当代的。

从新街口以南到十里秦淮,可以搜寻到南京现存最大、最完好的民居群甘熙故居、写出中国古代第一本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故居、《桃花扇》里“血痕一缕在眉梢,香炉懒待烧”的李香君的故居……斜阳里,一座座古色古香的老宅,就是一页页文明的遗存,一片瓦,一丰不土,皆可化为纸上春秋。

本书主要以近现代名人故居为主。

从1840年到1949年,一个世纪的刀光剑影,在南京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以南京为都,又匆匆云散高唐,潮起潮落之间,南京被推到了近代史的前沿。洪秀全、孙中山等在此谱写了惊天动地的篇章,今天,原总统府里仍保存着他们官邸的一部分遗址。

在众多的名人故居中,民国政要的故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数量多,而且风格多姿多彩。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建都的第二年,就成立了“首都建设委员会”。蒋介石亲自挂帅,孙科和孔祥熙分别任工程建设组和经济建设组主任,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特聘美国建筑师墨菲为顾问。根据国民政府于1929年12月制定的《首都计划》,住宅区计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住宅区是达官显贵们的公馆区,计划设在今山西路、宁海路、颐和路一带。全部独门独院,花园洋房,宅院绿化面积平均占整个住宅用地的60%以上,计划十年完成。1937年12月,上海沦陷,南京岌岌可危,国民党政府仓皇西迁,庞大的首都建设计划只好搁浅。待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国民党还都南京,国力凋敝,人心涣散,已无暇顾及首都的建设计划了。即使蒋介石有那个雄心,但留给他的时间已不多了,三年后,“金陵王气黯然收”,首都建设计划也就夭折了。

到南京解放为止,这个公馆区内,建有花园洋房9265幢,宫殿式官邸25幢。为表现公馆区的文化品位,道路命名选择我国各地名胜,主干道叫“颐和”,两侧有“珞珈”、“灵隐”、“普陀”、“赤壁”、“天竺”、“莫干”、“牯岭”、“琅琊”诸路。而且在成片的西式建筑风格的官僚住宅中,一个比一个有情调,形状各异,找不到式样重复,有仿美的,有仿法的,还有西班牙式的,日本式的。称之“万国公馆”,毫不为过。根据当时的城市规划,这里有宽阔的沥青道路,整齐的行道树,完善的供水和排水系统。花园洋房每户平均占地400平方米,室内水电、卫生、冷暖设施齐全。室外庭院宽敞,花木茂盛。国民党高级官员如汪精卫、陈诚、陈布雷、于右任、阎锡山、汤恩伯、周佛海等以及后来的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都曾住在这里。今天,漫步于掩映在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下的民国公馆区,浅黄色的围墙、紧锁的铁门,仍让人感到其阔绰和神秘。

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和陈果夫等四大家族在南京的豪门大院,据不完全统计,达十多处。游人身临其境,除了想象他们当年的奢靡之外,也自然生发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慨叹。

南京同时也是一座文化名城,活跃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的许多人文大师们,也在南京长期居住过,他们中有李瑞清、徐悲鸿、傅抱石、林散之、陶行知、吴贻芳、杨廷宝……静静地走过这些国学大师、艺林巨匠们曾经的宅院,使人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浓浓的儒雅气息,如品一杯浓茶,酽酽的,醇厚而绵长。

由于篇幅有限,相对于南京众多的名人故居,本书所能介绍的仅是其中的部分,但最精华的应该都已经囊括其中。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海内外大量的书刊资料,并吸收了文史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限于全书的体例,所引资料不再一一注明出处。在此,谨向有关作者学人致以诚挚的谢意。

后记

南京真正意义上建城应该始于公元前210年,至今它已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从东吴开始,东晋、南北朝时的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曾先后在这里建都,所谓“六朝胜地,十代都会”。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政客幕僚曾在这里留下生活痕迹。他们过去居住的地方,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早已湮没在瓦砾堆下。即使保存下来的,又因诸多原因,今非昔比。

搜寻这些名人的故居,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撰写南京的名人故居这样一本书,对我们来说,同时也是对生活于其中的这座城市重新了解和熟悉的过程。

根据有关资料,自古至今,曾在南京活动过的名人有迹可寻的将近200人。我们主要遴选了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50多位近现代人物,着力予以介绍。

实际写作过程并非开始预想的那么顺利。首先,实地探访这些名人故居非常费时费力。比如,作为四大家族的陈立夫、陈果夫的故居,有关资料记载是在今常府街30号。可是,当我们来到这里后,发现常府街30号是一家银行的门牌号。问遍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这儿有过陈立夫、陈果夫的故居。第一次无功而返。但我们又不甘心。几番周折,最后才找到已破败不堪的陈公馆。这样的情况有很多,就不再赘述。

其次,在摄影方面也遇到不少的困难。比如,前面提到的陈公馆,好不容易找到后,当我们刚举起相机要拍照时,这个平时无人问津的废墟上,突然一下子冒出来四五个人,阻止拍摄,看他们气势汹汹的架势,我们只好作罢。至于为什么不让拍,个中原由,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了。在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禁止拍照的事就更常见了。如今,这一带或高门深锁,或有卫兵把守,要想入内拍照,压根儿不可能。只好拍拍墙内露出的半截屋顶了。即使这样,还随时有哨兵过来赶我们走。类似的情形,起码有五六处。鉴于此,本书中部分故居所配的照片难尽如人意,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文中有些资料援引了有关单位提供的宣传资料,这些单位包括南京民俗博物馆、总统府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中山陵园风景管理局、求雨山文化园、清凉山公园等;有些资料则是吸收了卢海鸣博士、作家薛冰先生等的部分研究成果在此,表示真挚的感谢。由于行文的原因,引文未一一标明,深表歉意。

当然,感受最深的还是文物的保护问题。按一般的逻辑,一处文物,它的时代越久远,就越有价值,理应珍惜和保护,但现实的情况常常是:越是这样的文物,破坏得越严重。在魏源故居、李鸿章祠前,这种感受特别强烈。魏源是林则徐的挚友,如果说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中国人,那么,魏源无疑是第一个使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的《海国图志》堪称当时的世界知识百科全书,为当时关心时务的知识分子所必读的经世致用之作。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家,其影响和历史地位都是不该轻视的。南京人可以不惜财力在秦淮河畔重建歌女卖笑的香君楼,却任凭像魏源这样的思想家的故居不断遭到蚕食和破坏,这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李鸿章位极人臣、权倾一时,又是洋务运动的首要人物,其故居的多层意义自不待言,可是如今被毁坏得只剩残垣断壁。

在本书的编写中,南京大学的姚军、任玲玲,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的戈玲,中山陵风景管理局文物处的廖锦汉,都给予了中肯的建议和热情的帮助。在此,也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最后,对本书的疏漏与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名人故居游学馆(南京卷潮落金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读图时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249044
开本 16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2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6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