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名人故居游学馆(绍兴卷青藤狂狷)
内容
编辑推荐

绍兴,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那里不仅风景优美,人文景观更是多得不胜枚举。鲁迅的三味书屋,周恩来的故居,吕夲的府邸......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笔者去瞻仰一下他们的故居风采。

内容推荐

绍兴是一座黑白两色的城市。  黑色是老式台门里昂扬的屋檐,线条苍劲,在岁月的冲刷下永不磨灭的威严和庄重;白色是无声伫立的院墙,外表斑驳,在日光的变化中与身影对视,所有沧桑往昔化为淡淡的沉吟。  黑色是用想念编织的花纹,深深刻进烈士的墓碑里,划破天空的闪电照亮它,充盈天地的风雨亲吻它;白色是这一季的花朵,与晶莹的露水、盎然的新草相依偎,奉献纯净的美。  黑色是蜿蜒的河流里没有阳光的角落,幽深寂静仿佛深埋着千百年前绮丽的心愿;白色是石拱桥上重叠的足迹,被风吹散,只有依稀的泥土味道,去了,又来了......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寂寂青藤恣意人生/1

放浪曲蘖,醉梦丹青——徐渭故居/1

老莲无一可移情越山吴水染不轻——陈洪绶旧居/10

第二章 钟灵水土忠直烈骨/17

千古艰难惟死而已——刘宗周故居/17

博浪一击血色沉沉待晓曙——徐锡麟故居/27

秋容如拭血迹斑斑已化碧——秋瑾故居/35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周恩来祖居/47

第三章 桂香梅影文豪童年/55

老台门里的家族繁衍——鲁迅祖居/57

百草园里的欢欣童年——鲁迅故居/60

书屋里的懵懂少年——三味书屋/68

第四章 诗书斑斓岁月如流/73

开启间,那扇厚重的门——蔡元培故居/73

叛逆人生,从顽童开始——范文澜故居/80

被尘封的岁月——竺可桢故居/88

第五章 历史遗迹残留风姿/95

侯门风姿,寻常烟火——吕卒府邸/95

一个缙绅官僚家族的真性与矫情——孙府/104

第六章 纯粹心灵,自在乐境/113

山中花随心生灭——王阳明故居/113

纯粹心灵,自在乐境——戒珠寺/124

后 记/134

试读章节

如果不是巧遇一位绍兴市的资深导游,我们这次探访的目的地——范文澜故居,恐怕真的被林立的高楼和熙攘的车流层层包裹,难以寻觅了。导游先生在地图上标注的“龙山宾馆”上轻轻地划了一个圈,说:”范文澜故居就在宾馆院内。知道的人可不多。”

绍兴市胜利西路上的锦麟桥被重新翻修过,在阳光下,光滑的石板折射着每一丝雕刻的匠心。站在锦麟桥上,却再也看不见文字记载中的范家台门。这条精致的石桥通向在范家台门原址上修建的绍兴市龙山宾馆。我们跟在一位清洁工的后面,闻着她工作服上散发出的浓烈的消毒水味道,绕过停车场,终于在宾馆侧面一问低矮的平房里,发现了消毒水味道的根源——宾馆的洗衣房;也发现了我们的目的地——与洗衣房相距不过两米的范文澜故居。

几个洗衣房的工人从门内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我们,窃窃私语。阵阵白色的水气从房门后升腾起来,笼罩着他们疑惑的神情,也笼罩着这座清雅的院落。我们来这里,想用满腔的真诚缩短时空的距离,而真正将人、事隔膜的又岂是时空呢?P80

推门而入,被保留的范文澜故居仅剩一方小小院落,正堂、东西厢房依次而立。院内几株不知名的花草,倒也繁盛,只是时间久远,原址的大部分物品已经迁移、破损,花草成了名副其实的点缀,讲不出什么典故来了。我们瞥见院角的花盆前,一块青色的圆石台,很是别致。圆石台下部成规则的圆柱体,而上端渐自归拢,被雕成一个十分标准的圆环形状。远望,颇有几分水井的模样。

“这是什么呢?”我们询问坐在屋角的工作人员,她在打毛线,旁边还搁着没看完的报纸。“哦,我不知道,没什么人来参观,也没人会问。”她抱歉地笑笑,“也许是从原址上其他地方移来的吧。”我们有些怅然,却萌生了想象的乐趣。也许,那是一代宗师童年的玩物吧。

范文澜(1893—1969),字芸台、仲潭,浙江绍兴人,著名历史学家。自出生至考入上海浦东学堂,他在故居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纯真时光。被誉为我国历史学领域一代开国大师的范文澜,常以“顽劣“来形容他的童年生活,在回忆的文字中,也处处飘荡着那个“顽劣”幼童停不下来的危险游戏。P81

“池塘里摸虾蟹泥鳅,有一次几乎淹死;乱草堆捉蟋蟀,时常被蜈蚣黄蜂蜇伤,有一次几乎被蝮蛇咬死。爬树探鸟巢,上屋顶乱走眺望,送子观音殿偷小菩萨,大雪天在雪地赤脚奔跑,制造戈矛(削尖的竹竿木棍)、炮弹(鸡蛋壳装石灰)等武器和邻舍儿童打架。”

在父母面前,“顽童”装得十分恭顺,无懈可击,一旦跑出监视范围,就雀跃鼠窜,畅所欲为。玩闹的时候,“顽童”决没有想到闯祸的后果;挨打的时候,“顽童”也没有想到以后不再玩。背着严厉的父母,“顽童”的心里自有主张:打骂与玩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打骂制度,毫无用处。

范文澜的父母,绝非仅以严厉束缚作为教育方法。范文澜出生在“诗书门第”的家庭里。祖父范城”毕生游幕,行踪遍两浙”;P84父亲范寿钟,曾经科场落第,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家族振兴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聪慧顽劣的儿子身上。范文澜五岁即入塾发蒙,习读诗书,深受传统文化熏染,为他以后毕生从事的文史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步入正堂,迎面一幅条幅上书“清白世家”,下面悬挂一幅山水古画,旁边一幅对联,分别是“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淡雅的书画是对范文澜家风的最好描述。

绕过正堂,一溜几间房屋被标注曾经是卧室和书房的位置,而今已经被打通隔断,统一列为范文澜生平事迹介绍展览,旧物荡然无存。我们看着介绍文字,用脚步测量,大概估算着书房的空间和格局。夏日的阳光很烈,隔着木格窗洒进来,照亮了展柜内的范文澜幼年画像,就像曾经照在那个顽童拼命诵读的书本上吧。  范文澜七岁进书房,开始读司空图的《诗品》,接着读《大学》《中庸》。幼小的心里觉得文字模糊,纠缠不清,难免背书挨打。在先生的严格“管教”之下,活泼儿童,成了“机器人”。春秋冬三季读夜书,先生放轻脚步,从后面轮流猛击瞌睡者头部,书房术语形容,叫做“吃栗子块”。先生是紧握着右拳,中指节凸出成三角形,三角尖击头。每天夜里,先生的拳忙着送栗子块,顽童的头忙着吃栗子块,油灯暗淡,读书声时高时低,“栗子”卜卜作响.这就是范文澜幼年的读书生活。

穿过展室,屋后只有一片窄窄的花坛,绿草丛生、青树兀立,虽然只有两米见方,倒也清幽宜人。一段矮墙外,是新修建的居民小区。空调的室外机箱在风中嗡嗡作响;小孩子的哭闹声从楼上传来:还有贴着大红“喜”字的窗户……今天的阳光下,日子在温馨P85宁静中缓缓滑过。然而百年前的此地,年少的范文澜和他的邻里们,在动荡岁月中目睹着时代变迁。

那个时代,是有志之士投身于反清革命洪流的时代。范文澜的哥哥是大通学堂的学生。大通学堂,与范文澜故居相隔仅千米,是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训练革命党人、培养军事干部的地方。受哥哥影响,范文澜从小就景仰徐锡麟、秋瑾等先贤,聆听着他们的英勇故事,在他幼年的记忆中永远磨不掉秋瑾骑马而过、英姿飒爽的形象。他永远也不能忘记1907年7月的一天,亲眼目睹秋瑾被捕的场景,从此萌生憎恶清王朝的情感。后来,范文澜在《女革命家秋瑾》一文中这样写:“不知道秋瑾的人都因此知道了秋瑾,不懂得革命的人也因此受到了革命的教育。”

1907年,范文澜开始接受现代学校教育。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文预科,次年入文本科国学门,至1917年6月毕业。他与郭沫若并称为我国历史学领域开国一代的两位大师。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等论著,是我国学术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的开创之作。  综观其一生,范文澜走过的是一条叛逆者的道路。范文澜早年沉浸于传统国学,他的一生,经历了由“追踪乾嘉老辈”到信奉马克思主义、从宁静的学者成长为革命斗士的转变过程。P86

“1969年7月29日范文澜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在故居西侧屋内,“范文澜生平事迹展览”的最后一页,写着这样短短的一行字。那张放大的黑白旧影中,老先生端坐桌前,手中的笔仿佛还在史书典籍中采摘精华、创造神奇。

范文澜的叛逆一生,从“顽劣”的童年开始。P87

序言

雨中的绍兴是一幅黑白古画。高楼、广场、交错的马路,现代化的城市线条浸泡得柔软而模糊;繁华的商业中心里,机器生产出的颜色被轻易地冲刷,在瞬间脱落鲜亮的表层。在连绵的雨丝中,愈加清晰而美丽的,是永远的黑色和白色,涂满成片的院墙,勾勒树阴间的屋檐,描摹水中的倒影,点染小巷深处的竹丝大门。

当观者的心渐渐沉静,聆听得到雨滴跌落在树叶,碰撞出清脆的天籁之音。眼前的黑白古画渐渐生动,古朴的轮廓里,雕刻着隆重的威仪,埋藏着萧瑟的凄凉,淹没着刚烈的忠诚,一幕幕人世间的悲喜交加从心头掠过。仿佛舞台上的“绍戏”,轮番上演着历史的慷慨悲歌。而这方舞台,是前世今生的绍兴台门。

民谣说:“绍兴城里五万人,台门足足三千零”。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座绍兴台门矗立在这一方江南的水土,无声无息中目睹岁月的沉浮。台,是旧时对高级官吏的尊称,如抚台、藩台、府台等,不一而足。因此,绍兴台门开始时多属当时的官宦府第。绍兴的台门,无论名称、品种、数量、质量都有其独特之处。以官衔分,有天官台门、尚书台门、状元台门、翰林台门。以行业分,有轿店台门、药店台门、当店台门等。以建筑形式分,有石箍台门、竹丝台门、黑漆台门、漏底台门(有后门通另一街巷者)等。

前世的绍兴台门,雍容而尊贵地生活着。门斗里悬挂着皇帝御赐的牌匾,金光闪闪的光辉笼罩着气派的门庭,天井、堂屋、侧厢、座楼、团地,一进进地延伸进去,仿佛漫长的家族繁衍历史和深不可测的家族秘密。光线明亮的大堂里,祖先的肖像被高高地供奉,青烟缭绕,更像是神圣的庙堂,书写在横幅上的治家思想是代代相传的家族信仰。幽深黑暗的回廊里,狭窄得仅容一人走过,森严的等级观念像黑暗一样侵袭着受它掌控的心灵,匆匆留下惶恐而压抑的脚步。

宏大的绍兴台门的命运,也似飘零的秋叶一般,在历史的风烟中无奈地翻转、归于寂静、归于尘土。时代交错的愤懑和痛苦,随着日出日落的光影,一缕缕投射出台门日渐衰弱的侧影。台门中走出的人,无暇回顾台门里的融融往昔,义无反顾的身影离台门越来越远了。他们曾经是台门里嫩绿的青藤、欢欣的新芽,笑声和朗朗读书声还藏在青石板下面。诗书斑斓、岁月如流。当追求理想、渴望真诚的纯洁灵魂,最后一次回望台门屋檐上丛生的青草,信念的光彩照亮了他们一生的足迹,顽强执著的清冷,渗透了绚丽的才情。

世事沧桑,今生的绍兴台门生活在平凡的人世间,记录历史的遗迹,讲述盛衰间的往事。绍兴台门里的大户人家,有的家道中落,有的几易其主,昔日封闭神秘的大台门逐渐成为普通人家杂居之地。从同姓聚居到多姓杂居,大部分的绍兴台门经历了这一演变。城南的刘家旧宅(刘宗周故居),本姓仅剩三户,而异姓有二十余户,仅当地人仍称“刘家台门”。目前,绍兴城区仍保存较好的明代台门尚有北海桥直街的高家台门、府山直街的何家台门、延安路的谢家台门等;清代台门尚有下大路的杜家台门、周家新老台门等。目前全市有30多个台门被列入绍兴市级文物保护点,还有好几个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鲁迅故里(周家新老台门)、吕府等。

绍兴四周多石质坚硬、岩壁陡峭的青石山。厚重的绍兴台门,是用一层层的青石搭起来的。绍兴台门黑白的色调里,处处闪动着青石台的光泽。当精细雕琢的花纹在风尘中渐渐面目全非;当新生的树苗在旧址上吐放翠绿、挺拔身姿;当用简短的文字总结跌宕的一生,展示在曾经苦读的窗下;当张望幽深的井底,想像月下孤傲的背影……布满院落的青石台沉默在风中,像身下的土地一样意味深长。源自秉性,永不磨灭的坚硬和刚直,是青石的品质,是绍兴台门的性格,在前世今生的绍兴台门里永恒。

后记

走进绍兴,是从一群群外表淳朴而性格各异的三轮车夫开始的。

一走出绍兴市客运中心,就有三五个青壮年迎上来,他们手里拿着打印好的旅游路线图,热情地向我们兜售他们的“三轮车旅游服务”和“环市游”的收费价格。雨丝飘洒,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配备雨具,浑身上下几近透湿。无论我们如何拒绝,他们依然执拗地跟在身后。这些常年守候在交通集散中心的三轮车夫,明显地稍具“商业头脑”,他们把各条线路的特点背得烂熟,还能模仿导游的口吻做些小小的“推销式介绍”。我偷偷打量这些本地车夫的面孔,几乎有着一样的线条轮廓:颧骨稍凸,清瘦而目光凝滞。

每一个景点旁都有聚集的三轮车夫,多则几十,少则三五个。往往是年龄偏大的三轮车夫才会选择这样“守株待兔”式的候客方式。他们斜坐在自己的三轮车上,或是蹲在近旁的台阶上吸烟,偶尔之间有短暂的招呼,却不似汽车站的车夫那样尽力吆喝。看到有游客走近,他们的目光会倏地跟随过来,看着游客的表情以作出判断,却宁愿等着游客主动发问。而这时的价钱也是好商量的,一般不超过5元,只要车轮能转起来,少一点也是可以成交的。

车轮飞起来,小城的景色也活起来,一幅幅城市生活画卷从眼前滑过。清风徐来,很是惬意。虽然三轮车行驶完全依靠车夫的脚力,但因为绍兴城路面平缓,青壮年的车夫自然脚下生风,年纪稍长些的也可以做到轻松自如。如果我们不是主动发问,绍兴的车夫们通常会一直保持沉默。如果问及名人故居旧址变迁和市井传说之类的细节,他们的回答往往很简短,声音低沉。当我们询问三轮车夫生活的感受时,他们仅以无声的浅笑来作答。穿过狭小的弄堂时,青石板颠得车轮“咯吱咯吱”的响,车夫提醒我们注意“坐稳了”,算是途中惟一的主动对话。

坐三轮车的,不仅仅是游客。本地的市民也极喜爱这种交通方式。两三个逛街的女孩子走累了,停下脚步,只一挥手,便有马路对面的三轮车飞速地滑过来。刚买了电脑的小伙子叫辆三轮车,轻轻松松地回家去了。绍兴的三轮车“统一着装”,黄色的“遮雨蓬”,翠绿色油漆的车身,飞奔在巷角、街头,渐渐连成线,是这座小城流动的风采。

离开绍兴前,一位戴着眼镜的三轮车夫向我们推荐了旅游资料里没有介绍的龙山后街。在距离霓虹闪烁的商业街不足十分钟路程的小街上,不仅有古色古香的台门楼阁,还有最富特色的绍兴风味餐馆。我们探访了文墨书香中清丽的绍兴,此时此刻,便借着醇香的绍兴黄酒、诱人的风味美食,领略绍兴丰富而柔美的生活韵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名人故居游学馆(绍兴卷青藤狂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读图时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249297
开本 16开
页数 1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6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2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9: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