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我的姐妹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里记述了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并不如烟的往事。有时,他语气热烈,激情澎湃,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甚至崇拜;有时他言辞沉郁,忧时伤民,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观感乃至批评。他说中国于捷克来说是姐妹,他为之振奋过,为之失望过,为之伤心过,但是从来不能无动于衷。因为人们不可能对自己的亲人无动于衷。

这个一生都被中国所牵动着的人,就是捷克著名的汉学家雅罗斯拉夫·普实克。

目录

前言 /1

第1章  穿过苏伊士到锡兰/1

第2章  新加坡/2

第3章  通向阳光之路/20

第4章  中国移民区的特点/27

第5章  移民区与中国/30

第6章  直上云天的木帆船/36

第7章  香港的送葬队伍/43

第8章  广州/52

第9章  中华民国的缔造者/58

第10章 澳门——赌徒之城/67

第11章 中国沿海地区/73

第12章 北平——古迹与传说之城/81

第13章 张家/95

第14章 满族的兴衰/105

第15章 我的汉语老师/123

第16章 学汉语的困难/128

第17章 将军与农民/133

第18章 农村问题/138

第19章 新老文字和语言/144

第20章 世界大战后的青年运动/156

第21章 老太太/161

第22章 饮食与文化/169

第23章 两个社团/174

第24章 北平的街头艺人/183

第25章 两位现代的中国女性/195

第26章 国外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207

第27章 大学生/224

第28章 朝鲜人/234

第29章 日本人兵临北平城下/239

第30章 难民/243

第31章 中国的士兵/247

第32章 老太太的农庄/253

第33章 诗人徐志摩/258

第34章 旧诗和新诗/263

第35章 冰心/268

第36章 寺庙与僧侣/280

第37章 中国的小说/301

第38章 购书热/313

第39章 在北平逛街/317

第40章 青楼/323

第41章 在齐白石家做客/332

第42章 中国的戏剧与演员/337

第43章 女作家丁玲/356

第44章 鲁迅以及其他人/369

第45章 老太太之死/374

第46章 西行之路/382

第47章 曾经辉煌的城市——西安府/388

第48章 洛阳之春/413

第49章 退出舞台/420

结束语  /425

试读章节

去中国的路线很多,而且沿途的风景都很美。看看旅行社散发的各种宣传品吧。法国旅行社的招贴画印着头戴宽边草帽、皮肤像巧克力一样颜色的男人,他们邀请你去参观高更的彩色风景画所描绘的那些姿态优美的宝塔。日本的宣传画则印有身着彩衣的艺妓和红色的寺庙。如此这般,不一而足。总之,除了美之外,别无他物。 实际上,如果你不属于那种无论如何也要跟别人走不同道路的人,也只有以下一些可供选择的路线。东线有两条:或者穿过苏伊士运河,绕过印度去香港,然后再到上海;或者坐西伯利亚快车穿过满洲②到北平。西线也有两条:或者穿过加拿大到温哥华,再到日本和中国;或者穿过弗里斯兰到美国,然后再像取道温哥华那样去日本和中国。最有趣的当然是第五条路线,那就是先到突厥斯坦。,然后沿着新开辟的公路到中国西部的兰州,再到西安,从西安坐火车到东部沿海。不过这条路目前只供军用,而且也不许外国人去突厥斯坦。 要是让我来选择,我会走绕印度这条路。但如果那样,我就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慢慢地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这里停下来歇三天,那里停下来歇一个礼拜,为的是一方面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一方面尽可能缩短每一次在海上停留的时间,争取一次最长不超过三天,以减轻炙热海水的煎熬。如果坐船直接从那不勒斯到上海,要走四个星期,没有比整整四个星期住在同一条船上更令人厌烦的事了。有一次我走这条路,船到香港我就受不了啦,而这才是第二十五天。其实,从新加坡起我每天就靠吃几个水煮鸡蛋和塞得港的青橙子过活。因为每条船都有自己的气味儿,这种气味儿无法描述,必须自己去体验,随着航行天数的增加,这种气味儿也会不断增强。但是,在去中国的路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为什么要去回忆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呢。 秋季的某一天,我乘火车从首都总火车站出发。隧道很快把你吞没,你永远也不会作为同一个人回到这里来了。月亮映照着南捷克平原的晚霜,白色的月亮,就像整个这片土地的景色一样。东方的月亮是黄色的,它发出耀眼的光芒,看上去是那样高贵,好像比太阳更像宇宙的主人,所以得到诗人们如此之多的颂扬。P1-2

序言

雅罗斯拉夫·普实克教授(1906—1980)的名著《中国——我的姐妹》的汉译本出版了,这也算了结了我们中国波希米亚学者和捷克汉学家很久以来的一桩心愿。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为促进和加深中捷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起一份作用。 雅罗斯拉夫·普实克教授是捷克汉学的奠基人,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老朋友。1928年毕业于布拉格查理大学,随即去德国、瑞典留学,在著名汉学家高本汉门下进修。1932年来中国进行学术考察,历时两年半。他本拟研究中国经济史,但接触到中国实际之后,他的兴趣转移到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反映各阶层人们生活的民间文艺上来,尤其对“话本”和用白话文写作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他深入集市、民居、天桥的说书场、唱曲卖艺的茶馆、戏院和学校,广交各界朋友,从苦力、街头艺人到知识分子、大学生以及富商、军官,细心体察社情民意。他还结识了郭沫若、茅盾、冰心等文化界进步人士,翻译了鲁迅的《呐喊》和《狂人日记》。他始终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1937年普实克教授回国,在捷克东方研究所和查理大学工作。不久发生了“慕尼黑事件”,捷克遭到纳粹德国占领。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普实克教授仍惨淡经营,以“汉语培训班”的形式培养了一大批懂汉语的青年,为战后捷克汉学的大发展准备了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至60年代,捷克汉学事业在普实克教授领导下取得了空前迅速的发展。捷克汉学成了世界汉学界一支颇有实力的队伍,布拉格东方学院的汉学藏书曾是欧洲八大汉学藏书之一。普实克教授在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曾被选为德国科学院、萨克森科学院和巴伐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并曾应聘到欧美多所大学讲学。普实克教授毕生汉学研究论著、译著达五百余部,他可以称为欧洲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尤其是“话本”的第一人。

《中国——我的姐妹》一书是普实克教授根据他在中国考察的观感和研究成果,以及他访问日本和美国等国了解的情况写成,于1940年出版。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向欧洲读者介绍中国的书很少,像《中国——我的姐妹》这样忠实地、广泛深入地,而且满腔热情地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书简直是绝无仅有。因此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应,它曾唤起众多捷克青年对中国的兴趣和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热爱,从而引导他们献身汉学研究。为了真实地反映中国的现实情况,普实克在书中使用了尽量直观的资料,记下他亲身的经历、看到的情况和接触过的人。这样虽使书中的文字稍欠流畅,但却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一幅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真实画卷。这是本书可贵的特点之一。其二,这幅画卷是通过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的眼睛反映出来的。普实克教授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朝气蓬勃的中国新文化无比热爱甚至崇敬。他反对和鄙视那些欧洲所谓的“汉学家”们为了迎合部分欧洲人的低级趣味和猎奇心理,把中国的贫穷落后大加渲染的做法。他热爱中国文化,认为欧洲发现中国文化的伟大意义,可与当年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相媲美。他也看到中国的贫穷、落后和保守,痛斥那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丑恶社会现象,但他从不冷眼旁观,而总是站在穷苦人民一边。他预感到,灾难深重的中国正酝酿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汉学研究方面,他反对“厚古薄今”,反对片面强调研读“十三经”之类的古典作品。他对无比丰富的民间文艺、“话本”以及用白话文写的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以及《老残游记》等大加推崇。新中国成立之后,革命文艺作品纷纷出版,呈现出一片兴旺景象。外国的汉学家们也十分热情地介绍和翻译中国的革命新作品。这时普实克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顶住少数人指责他“厚古薄今”的冷言冷语,在介绍新中国文艺的同时,坚持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普实克的主张为捷克的汉学研究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后,普实克教授的处境十分艰难,他被禁止参加一切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连生活都有困难。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坚贞不屈,坚持反对苏军占领,也坚决拒绝附和世界上几次反华浪潮的陈词滥调,坚持了汉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当年他翻译出版《呐喊》捷文译本时,鲁迅先生曾为他亲笔写了序言。普实克教授到了垂暮之年,亲自将这件珍藏了几十年的宝贵文物奉献给北京鲁迅博物馆,表达了他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赤子之心。

当然,限于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普实克教授对当时中国的一些看法带有鲜明的时代及个性色彩。对此,我们已在翻译过程中通过注释、删节或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加以修改等方式,作了一些相关处理。但为了保持著作的历史原貌,给作者以最基本的尊重,对于普实克教授比较关键的一些思想观点,即使是言辞偏激,本着以之为鉴的想法,我们没有作过多改动。这一点还请读者注意加以鉴别。

普实克教授关于中国及汉学的著译颇丰,并因此而享誉欧洲乃至世界汉学界,但他的文字翻译介绍到中国的并不多见,这与他的声名实不相称。此次,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汉语事业部的鼎力协助下,《中国——我的姐妹》得以首次同中国的读者见面,对所有喜爱、关注普实克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快事一件。本书既是普实克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所观所思的忠实记录,同时又是一部他同胡适、鲁迅、郭沫若、茅盾、沈从文、冰心等一批影响了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路向的文化精英的交往史,具有相当可观的社会、历史乃至文化价值与意义。全书行文自然朴实,不尚修饰,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相信读者诸君一定能从中有所收获。

让我们用《中国——我的姐妹》汉译本的问世来纪念这位杰出的汉学家——普实克教授诞辰100周年吧!

译 者

后记

我给本书起名为《中国——我的姐妹》。这一名称是我按照帕斯捷尔纳克①的诗集“生活——我的姐妹”套用的。它很合我的意,它比我曾经考虑过的其他名称更能体现我与这个国家的关系。我热爱这个国家,她对我来说亲如姐妹。但即便如此,我对她也很严厉,我看到了她的贫困,知道她的缺点。我为她振奋过,失望过,伤心过,但是我从来不能无动于衷。人们不可能对自己的亲人无动于衷。

我本来不愿写这本书。过了许久,过了两年多我才下了决心。或许这是环境使然。当我必须写时——我一向是懒得动笔的——摆在我面前的唯一解决方式是:抓住亲身感受、印象,来叙述我最熟悉的事物,回忆那些我最亲近的人。 我不是在写游记。一般的游记,什么地方有什么人到过等等,那是很枯燥的。我主要是谈知识阶层,作家,新文学,这是我最熟悉的,而大多数有关中国的书籍对此缄默不语。至今为止,欧洲语言中有关中国的新文学几乎什么记载都没有。我这本书里也不是什么论述,而只有只言片语的回忆。

我略掉了政治题材。关于政治已经有如此之多的论述,而历史事实也是改变不了的。

我是在歌德堡、哈雷和莱比锡学的汉语。然后我在中国呆了两年,在日本呆了两年半。在中国的学习经费是我们的东方研究所提供,在日本的学费部分是由国际文化关系会社慷慨资助的。我对此感激不尽。

我是在中国国内和国外了解到中国生活的几个主要领域的。我的美国之行,193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暑期班里讲授中国文学史,使我加深了对中国侨民区的印象。前后13年我不间断地研究中国,但是,在构成中国画面的成千上万的问题、人、形态和事物中,我又能知道多少呢?

我自幼喜欢历史。到20岁以前我几乎没有读别的书,我不停地看书。我曾经为桑巴特(Wemer Sombart),韦伯(Max Weber)和E·梅耶(E Maye)而热情激动。他们给了我学习的目标、工作方法和对一切事物的规律性的信仰。

可是当我来到了中国,这一切就都破灭了,就像在碗边磕一个鸡蛋一样。 就一个概念,社会科学的抽象概念来说,它仅适用于构成它的那个文化环境,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绝不是客观观念的体现。如果我们说外语一在文化意义上,而不是语言学范畴内——我们的思想方法就会有不同。我们会有另一种感情基础,确定另一种目标。 我不因此而预见未来。在美国受教育、懂英语的中国人,尽管是讲他的母语,他身上永远会保留许多过去的东西。

我们离能够提供出一幅完整的中国文化图像的时代还很远。我们的研究目前仅仅像一束探照灯光,捉摸不定地触及个别事物。所以当我在书中谈论起我稍微熟悉一些的中国文化时,保留了比较杂乱的描述。我想直观地描述我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客体,而且同样,更多地涉及到认知过程中的人物以及认识事物的方式,特别是在陌生的环境中。所以,我谈起许多对我产生影响的人物和我读过的书籍。我宁愿强调认识过程中的个人因素,而不想造成一种虚假印象,仿佛我说的就绝对符合实情。正是在中国我意识到,一切判断,甚至包括所谓科学的判断,都是相对的。

在与外国文化界人士接触中,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能力直觉地领会他们的内心活动,“读懂”他们。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我们喝茶时与他们聊得挺痛快就算是了解了他们。谁这样说,他就永远不了解问题之所在。但是没有“直觉的”理解,我们就不能使历史和整个文化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过去的历史人物——甚至是现代的人物对我们说的话,大概同斯芬克司一样。克服这一障碍的唯一出路就是深入去读所涉及的国家的文学书籍,尤其是在小说中去认识各种类型的人物,认识他们的思想、行为等等。于是有朝一日,我们会突然从我们身边的人们身上发现相似的人物,类似的思想活动,从而弄清楚在类似的环境下人们的所作所为。这便是理解外国人思维方式之路。因此我是如此地强调文学。当然我也并不忽视文学中的纯艺术方向。我头一次在日本读到维克多·史克劳夫斯基的书的时候——后来我又熟悉了他的其他作品——我见识到了真正的文学作品分析。

再谈一点个人体会。由于接触了中国的环境,我失去了一定的历史感,或者说失去了评价历史重要性的能力。如今,我觉得那些“瓦子”里的江湖艺人的生活比成吉思汗传奇更显重要。这或许是中国历史的功绩,它总是在没有任何杜撰的浪漫气息下,罗列一件件的史实,没有任何大范围背景的相互关联以及对前景的描述。实质上是些非常枯燥的编年史,但是令人惊叹地忠实于事实。这些事实被加以道德批判。或许正因为如此,欧洲与中国的史学家们不能达成一致。欧洲学者们歌颂秦始皇,他是公元前2世纪伟大的中国统一者,而中国史学家却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血腥的无情的暴政统治者。是的,这位超人统一中国以及其他壮举确是伟大的事业,我也承认。但是站在对立面的有关于孟姜女的传说。这是一位哭着寻找自己丈夫的女子,她丈夫被派去修长城,如同千百万无名的小人物一样去实现这一伟大的创举。他死在那里,躯体被抛进灰泥中。而孟姜女哭到城墙倒塌,露出了丈夫的尸骨,那段倒塌的城墙永远不能修补。直至今日,农民们还在诅咒这位暴君。这就是那段传说。孰是孰非?失去丈夫的妻子的控诉,还是成为中国北方边界安全保障的伟大工程?这里反映了中国和欧洲思想方法的矛盾。

我不能预见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未来。但是如果我们环视四周,关注正在上升的对这一文化的兴趣——对曾经在上个世纪那样被嘲笑和被曲解过的中国文化的兴趣——答案也许就清楚了。跨过一切混乱,中国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古希腊罗马文化同等重要。这是一门充满智慧的生活学问,它教人谦虚谨慎,与世无争,注重自然之美,它的哲理是“自己活,也让别人活”。

我为本书选择的插图仅仅是那些中国的艺术品,中国画,书籍插图等等,我想,它们比照片更真实,因为它们表明了中国人对自己周围事物的看法。照片不能说明任何事情,因为它体现的事物似乎并不存在。唯一的例外是我在书中谈到的几个人物的肖像。① 我要感谢我的妻子伏拉斯塔·普什科娃·诺沃特娜博士,没有她的不断帮助,出主意,提批评建议和探索,我几乎写不成这本书,还要感谢尤丽亚·诺瓦科娃博士,她为我校阅了全书。

雅罗斯拉夫·普实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我的姐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捷克)雅罗斯拉夫·普实克
译者 丛林//陈平陵//李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049908
开本 32开
页数 4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9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9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