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赫金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术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从巴赫金理论的思想原点出发,从整体上来理解和阐释巴赫金的哲学美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揭示巴赫金的参与性哲学美学思想和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如复调、杂语、小说、时空体、话语体裁、狂欢化体裁等之间的深刻联系。

内容推荐

本书是目前国内首部全面系统地探讨巴赫金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的学术理论专著。本书通过对巴赫金哲学、美学、文论的重要范畴的深入分析,说明巴赫金的哲学美学思想及其文学批判理论是一个以其早期哲学美学思想中的参与性精神为核心的理论整体。  本书试图从巴赫金理论的思想原点出发,从整体上来理解和阐释巴赫金的哲学美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揭示巴赫金的参与性哲学美学思想和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如复调、杂语、小说、时空体、话语体裁、狂欢化体裁等之间的深刻联系。本书认为,巴赫金文学研究是一种哲学视野中的文学研究。巴赫金的文学研究总是回到人类活动的整体上来寻找文学发展的真正的事件性本质,并竭力将这种事件性本质与对象性的、物化的特点区别开来。

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巴赫金研究的整体性问题……………………(4)

 第二节 巴赫金研究在俄国和西方……………………(12)

 第三节 我国巴赫金研究………………………………(25)

第一章 巴赫金早期哲学思想……………………………(31)

 第一节 早期哲学美学导论……………………………(31)

一、巴赫金早期哲学美学思想与他的其他理论的关系(34)

二、巴赫金后期哲学思想与早期哲学美学思想的关系(39)

 第二节 巴赫金的哲学思想:行为危机和参与性精神(44)

一、巴赫金哲学思想缘起……………………………(46)

二、巴赫金的行为哲学………………………………(54)

第二章 参与性美学文论范畴的建构……………………(74)

 第一节 巴赫金诗学的核心:参与性范畴……………(74)

一、巴赫金文学研究的哲学基础……………………(74)

二、巴赫金诗学研究的参与性范畴特点……………(79)

 第二节 巴赫金美学研究的起点………………………(90)

一、作者对主人公的建构和道德哲学………………(92)

二、外位性……………………………………………(96)

三、空间、时间、形式等参与性范畴………………(98)

四、巴赫金与形式主义………………………………(101)

第三章 复调理论…………………………………………(107)

 第一节 “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和审美积极性……(113)

一、“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114)

二、作者的审美积极性与复调理论…………………(122)

 第二节 主人公、思想和语言…………………………(131)

一、自我意识和思想的互相支撑构成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133)

二、从“共在”到狂欢化体裁:思想的对话性……(137)

三、超语言学角度:主人公、思想与语言的对话性的融合(140)

第四章 小说、体裁理论…………………………………(147)

 第一节 小说语言研究:杂语…………………………(148)

一、杂语………………………………………………(151)

二、说话人……………………………………………(162)

三、小说性……………………………………………(167)

 第二节 小说时空与人的形象研究:时空体…………(169)

一、进入意义之门的时空结构………………………(170)

二、时空体与人的形象………………………………(175)

 第三节 体裁研究………………………………………(181)

一、早期体裁研究……………………………………(184)

二、话语体裁论………………………………………(187)

第五章 狂欢化理论………………………………………(196)

 第一节 狂欢化世界观、体裁、时空体和语言………(200)

一、狂欢化理论的世界观意义………………………(200)

二、狂欢化体裁和狂欢式世界感受…………………(204)

三、狂欢化的时空体…………………………………(209)

四、狂欢化的语言……………………………………(212)

 第二节 人的外在化形象和怪诞现实主义……………(215)

一、肉体和精神的分裂与他人范畴…………………(216)

二、怪诞现实主义与物质一肉体形象………………(222)

结语…………………………………………………………(231)

参考文献……………………………………………………(235)

附录 巴赫金原著及中英文译本…………………………(252)

后记…………………………………………………………(257)

试读章节

第二节 巴赫金的哲学思想:行为危机和参与性精神

本书将巴赫金的早期哲学美学分为两个部分:《艺术与责任》和《论行为哲学》奠定了巴赫金哲学思想的基础;《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和《文学作品的内容、材料与形式问题》则是巴赫金在前者的基础上建构审美事件的开端,尤其是前者,其中提出的大部分范畴影响到巴赫金一生的文学研究。

何谓参与性精神?人面临着两种非参与性的存在方式,一是满足于抽象理论的世界,放弃存在的责任,使理论和存在分离,知识仅仅是知识,理论上的各种框架指导甚至代替了实际的生活;另一种是“毫不承担责任地将自己交付给存在……沉迷于存在”,这“贬低了理论设定应有的主动性”。按照艾默生的说法,巴赫金本人的学术活动就是对抽象理性的系统思想和相对主义两种思想的拒绝和修正,是为了消解理性系统和虚无思想之间的对立分裂的行为。在本书看来,这就是参与性精神和思维,目的是使人们能通过参与性行为解决现代文明的危机,即文化和世界的分裂,表现为理性、文化、生活的各行其道,其实质是对存在和世界的遗忘;在文学领域则通过对形式范畴的转变发掘出文学的参与性本质,从而解决文学艺术的封闭性危机。

参与性精神表现为一种充满情感意志语调的负责的行为,它的实质是个体性自我对存在的参与,存在因之成为事件,成为行为和应分之事,同时包含抽象涵义和实际的生活。巴赫金行为哲学的核心就是参与性精神及其建构。行为是一种事件性的存在,即参与到“共在”(事件在俄文中含有“共同存在”、“共在”之义)的世界中,存在因此成为一种共在的存在,对话的存在。换句话说,参与性精神在两个层面上凸现出来,前者它强调个体打破抽象理论的束缚,向事件性的存在(即我与你的世界)的回归,后者它说明个体必须以负责任的价值立场,在“我”与“他人”原则性区分的基础上建构世界。因此,在行为哲学中,巴赫金的着眼点主要围绕个体的“我存在中在场”(或我“于存在中无可回避”)论证行为何以产生、为什么等基本问题,而共在的状况和作用则到了他的文学研究中才得以展开。

在巴赫金看来,同样是为了弥合实际存在和理论内涵,超验哲学的思路看来却是走不通的。现在是面对哲学的错误的时候了,这就是分裂了生活和理论,存在和认识,这导致了人的非参与性存在状况。要诊疗这种错误,就需要提出行为哲学,也就是道德哲学。从行为哲学的立场出发,巴赫金实际上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把存在从抽象理论中解救出来;把人(自我)从人道主义中解救出来;把责任从专门化中解救出来;把应分从形式化范畴中解救出来……总之是把一切被超验的抽象理论占有的东西还给实际的认知行为本身,还给实际的存在世界,把现代哲学从理论和现实的对立中解救出来,确立道德哲学的核心地位。P44-46

序言

王先霈

几年前,当梅兰考虑她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有意选择巴赫金作为论述对象的时候,我很有些为她担心。国内关于巴赫金的著作和论文已经很多,以巴赫金作为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也为数不少,再要说出很有新意的话,能够构成一篇十万字以上的论文,实非易事。当时,我们有七八个人,每周在一起读巴赫金、谈巴赫金,六卷本《巴赫金全集》让我们把学术的兴趣同各自的人生的体验连接起来,把对经典文学的思考同对民间文学、大众文学、大众文化的思考连接起来,把对文学历史的回顾同对当前文学的审视连接起来,由此引出许多的话题,大家产生了颇为浓厚的兴趣,放弃这个选题又太可惜。

在这种情况下,梅兰经过自己认真的独立的思索,决定要从整体上来理解和阐释巴赫金。这是一个有创意的决定,也是一个很大胆的决定。巴赫金早年受到良好的教育,熟悉俄国的和西欧的人文传统、文化经典,一生经历坎坷,境遇屡变,远离漩流中心,得以覃思精研若干领域的问题。对所有这些领域,对巴赫金广泛的思想背景,即使只是作一番大略的扫描,也是很繁难的任务,何况研究不可能止步于泛泛的扫描。梅兰没有畏葸不前,定下这一意旨,她大约又花了一年里的大多数时间,搜集和细读中英文材料,特别是英文材料,为她的思考寻找实在的依据。除了在材料方面下了“笨功夫”之外,适应研究对象,她以更大的努力,增强自己的思辨力。论文写作过程,是艰难的跋涉,也是愉快的提升。据我从旁观察,她在这个阶段的进步,远胜于学位课程学习阶段——当然,课程学习为她的写作打下了不可缺少的基础。

本书认为:巴赫金的哲学美学思想及其文学批评理论是一个以其早期思想中的参与性精神为核心的理论整体。书中对此虽然做了绝非粗略的论证,这个说法也还是需要进一步检验,读者自可提出各种质疑,我这里不能从正面或者反面提出多少有价值的意见。我想要说的是,本书作者在论说巴赫金的同时,也是展现她本人的学术理念。本书说到,巴赫金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范例提出的复调理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实际存在显而易见的抵牾,巴赫金言之凿凿的作者和主人公之间的平等的对话关系,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创作时的强烈的思想意图南辕北辙。那么,复调理论是否因此就失去存在的根基呢?当然不是。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和在他以前的相关评论,作了十分细致的研究,而后从自己的思想出发,引出复调理论,这种理论闪耀着天才创造的光辉。现在我们面前这本书的作者,对巴赫金的著作和此前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作了主客观条件容许的尽可能详尽的研读,而后提出“整体理解和阐释”的见解,我觉得这个见解,这种认识角度,值得认真对待。

整体理解和阐释巴赫金,不是无来由的追新逐异,而是有现实针对性。十多年来,巴赫金的名字在理论研究、文学评论中密集出现,本书形容为“狂欢式滥用”的现象,或“产业化过程”,各种学派、主义尽管彼此相异、相斥,却没有妨碍他们都把巴赫金引为同调。巴赫金的语汇:对话性、广场空间、复调、杂语、时空体、狂欢化 ……几乎被当作万应的词语在使用。在这样的语境下,本书作者向我们提问:在其纷繁复杂的理论创见中,有没有巴赫金作为一个思想家留下的内在的沉思的线索?她的回答是:有,巴赫金文学思想与她的哲学美学思想紧紧结合在一起,巴赫金文学研究是一种哲学视野中的文学研究,巴赫金文学研究总的特点是,总是回到人类活动的整体上来寻找文学发展的真正的事件性本质。我以为,探寻巴赫金思想的整体性,体现出对学术理性的尊重和追求。不仅对巴赫金的研究需要这样,对引进、移植、吸收、汲取的其他重要学说,也不应该零敲碎打、各取所需,而应该努力整体地理解。在这个意义上,梅兰的学术态度和学术作风是值得肯定的。

真正要整体理解、整体阐释,比之于见木失林、立竿见影的应用要困难得多,本书的观点如若引起商榷、论争,那是十分正常的。此次出版,作者已经在学位论文基础上作了不少改进,例如,补充论述了康德、新康德主义与巴赫金的关系,“小说研究”一节更有大幅度补充;当然,继续改进的空间还很大。无论如何,本书是作者在丰富材料基础上做的认真思考的有创见成果,我以十分喜悦的心情,祝贺它的出版。

2004年11月25日于武昌桂子山

后记

本书是我于2002年12月19日通过答辩的一篇博士论文,后略有改动。写下的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了我对时间的不信任。文学也是一样,任何对现实的介入都需要或者说只能是持着怀疑态度的,这应该是文学最难面对的领域:和自身的对话。巴赫金的文学研究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对话是如何开始和无限延续下去的,这成了文学的秉性。如果说关于巴赫金的这篇论文对我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让我第一次了解了一位思想者,并重新开始尊重文学。

 在开始研究之前,我没有预料到自己将会面临多大的困难。这当然是套话,因为任何困难或者苦难都不是给有准备的人的,那样就不是难处了。但是这是总结,而任何对生活的总结几乎都是世故的,缺乏美感的。对艺术的总结却是相反,和生活拉开距离,但又在另一层涵义上返回了生活,介入了生活。所以人类总是有两种生活的,并且应该是惟一具有两种生活的种群。不仅如此,包围我们的那些方方面面总结这两种生活的精神产品也越来越多。幸运的是,不再有人期望能够用对一种生活的总结影响到对另一种生活的判断,它们早就应该各行其是。本书是对艺术的总结,因此和生活无关。

关于这本书,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王先霈先生。不论是此前的博士论文,还是现在的书稿,论文从选题、写作到修改都得到了王先霈老师的大量指导和帮助,王老师在百忙之中还为本书撰写了序言;论文在选题方面得到了白春仁老师和程正民老师的指导和批评;论文在概念阐释上得到过赵宪章老师的指点;论文在主题构想、学术规范尤其是英文注释等方面得到了周宪老师的悉心指导。我要感谢评阅论文和参加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刘纲纪、白春仁、童庆炳、程正民、盛宁、周启超、周宪、邓晓芒、彭富春、俞汝捷、孙文宪、张玉能、胡亚敏等老师,他(她)们不仅肯定了论文的成绩,而且对论文提出了恳切的批评和建议,对我帮助很大。我要感谢我的同事蒋济永老师,他对论文提出了相当中肯的批评和建议,本书得益于这些批评建议。我还要特别感谢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主任何锡章教授,在他的推荐下,拙作才能顺利入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文科学术丛书并出版。

梅 兰

2004年11月2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赫金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术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梅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933160
开本 32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4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09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03
14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