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方文化与百越滇越文明(精)/早期中国文明
内容
编辑推荐

在相当长的时期中,部分史学家将广袤富饶的古代南方看成是落后、愚昧的“蛮荒之地”,认为这是一个被动地接受中原文化的地区。但是近几年来的考古发现以大量的遗迹和实物雄辩地证明,南方所特有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孕育出了这一地区大量的古代文明。本书以丰富的文献及考古资源为依据,分两部分介绍了我国南方地区自石器时代至西汉初期的诸多重大发现和由这些考古发现中展现的云南地区的早期文明,展现了我国南方地区的灿烂古代文明。

内容推荐

本书首先介绍南方地区自石器时代至西汉初期的诸多重大考古发现,包括各地石器时代遗存和早期人类化石,江西吴城商代遗址和新干大洋洲的“青铜王国”,闽赣等地神秘的古越人崖葬,名闻中外的马王堆汉墓,福建武夷山汉代城址、新店闽越故城,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与御苑遗迹等,形象地展示出南方文化博大精深的蕴涵,帮助人们加深了解南方远古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其次,以考古发现的众多遗迹和精美文物生动展现云南地区绚丽多彩的早期文明。这里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开始有以元谋人为代表的猿人活动,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的足迹已遍及全省境内。云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分为梯形石器文化和有肩有段石器文化两大区系,包括五种类型。青铜时代,云南的居民有称为滇和滇越的越人,称为昆明和嶲的土著人,称为白狼的羌人,他们共同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这一青铜文化可分为以滇人文化为特点和以昆明人文化为特点的两大体系,包括六种类型。到西汉中期,云南青铜文化逐步融合于汉文化之中,其后继续不断发展和进步,终于形成今天民族众多、特色鲜明的云南新文化。

目录

导论 /l

第一章 南方文化的曙光 /19

第一节 南方旧石器文化 /19

一 考古发现综述 /19

二 南方的古人类 /26

第二节 南方新石器文化 /28

一 赣江流域新石器遗存 /28

二 闽江流域新石器遗存 /34

三 湘江流域新石器遗存 /37

四 珠江流域新石器遗存 /42

五 西江流域新石器遗存 /49

六 海南新石器遗存 /53

第二章 南方进入文明时期 /59

第一节 江西商周时代遗存 /59

一 吴城文化与万年类型文化 /59

二“青铜王国”与南方青铜文明 /69

三 铜矿采炼遗址的启示 /76

四 印纹陶文化 /81

五 西周遗址与遗物 /85

第二节 福建商周时代遗存 /87

第三节 湖南商周时代遗存 /93

第四节 广东商周时代遗存 /10l

第五节 广西商周时代遗存 /102

第三章 南方文化的昌盛 /107

第一节 江西春秋战国时期史迹 /107

一 “吴头楚尾”的考古发现 /107

二 神秘的越人崖葬 /11l

三 粮仓遗址与封建经济 /118

第二节 福建春秋战国时期史迹 /119

第三节 湖南春秋战国时期史迹 /122

第四节 广东春秋战国时期史迹 /127

第五节 广西春秋战国时期史迹 /13l

第四章 南方文明的持续发展 /141

第一节 南方地区汉初史迹 /14l

第二节 马王堆汉墓大观 /150

第三节 闽越与南越文化 /155

一 闽越国与南越国的兴亡 /155

二 闽越与南越经济的发展 /157

三 武夷山汉代城址 /159

四 福州闽越故城 /167

五 广州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与御苑遗迹 /169

第五章 港澳台地区早期文明 /175

第一节 香港与澳门古文化遗存 /175

一 史前时期遗存 /175

二 历史时期遗存 /182

三 东湾仔北遗址的发掘 /183

第二节 台湾古文化遗存 /185

一 古人类化石与旧石器文化 /187

二 新石器文化遗存 /188

三 青铜文化遗存 /193

第六章 红土高原上的早期人类与文化遗存 /199

第一节 人科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199

一 云南开远腊玛古猿的发现与研究 /199

二 云南禄丰腊玛古猿的发现与研究 /200

三 云南元谋蝴蝶腊玛古猿 /200

第二节 人类的出现及旧石器文化遗址 /20l

一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及石器 /20l

二 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及石器 /203

三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及文化 /203

四 云南旧石器的特点及与周围石器文化的关系 /208

第三节 云南新石器文化 /209

一 梯形石器文化 /210

二 有肩有段石器文化 /223

三 云南新石器文化特点 /227

第七章 滇人及其青铜文明 /237

第一节 滇人及其遗迹 /238

一 滇人 /238

二 文献、文物中的滇人 /240

三 滇青铜文化的起源 /242

四 滇入遗存 /243

五 滇青铜文化的分期 /246

第二节 色彩斑斓的青铜器 /247

一 先进的生产工具 /247

二 精良的兵器 /259

三 丰富的生活用具 /276

四 贝和神秘的贮贝器 /283

五 礼乐器及乐舞 /294

六 造型生动的扣饰与饰件 /307

第三节 金银器、官私印章及陶器、漆器 /319

一 金银器 /319

二 官私印章 /320

三 陶器 /32l

四 漆器 /322

第四节 高超的冶铸技术 /322

一 金属的认识和冶炼 /322

二 先进的铸造工艺 /329

三 加工方法 /331

第五节 宝石的开发和利用 /333

一 文献中所见古代宝石的情况,333

二 出土文物中所见宝石 /334

三 贴嵌宝石饰品 /336

四 宝石制品 /339

五 宝石加工技术 /342

六 宝石贸易 /343

第六节 农牧业 /344

一 陂池水利发达 /344

二 重视农田建设,大力开垦梯田 /347

三 水养殖业兴旺 /348

四 种植作物 /349

五 耕作技术 /35l

六 畜牧业及家禽 /352

第七节 滇人社会 /358

一 社会活动 /358

二 观念及意识 /36l

三 贸易 /362

第八节 滇文明与汉文化 /365

一 滇人青铜文化与中国青铜文化 /365

二 汉文化的影响 /370

第八章 滇西南、滇南的青铜文化 /379

第一节 滇西南的青铜文化 /379

一 分布与遗迹 /379

二 青铜文物 /381

第二节 滇南青铜文化 /386

一 分布和遗迹 /386

二 出土文物 /387

第九章 滇西各族及其青铜文化 /395

第一节 昆明人及其青铜器 /396

一 昆明人青铜文化的起源 /396

二 冶金技术的发明和创造 /402

三 浑厚的青铜器 /407

四 宝石制品 /428

五 陶器、木器、石器 /429

六 与周围文化的关系和经济贸易 /430

第二节 篱人及其青铜文化 /433

一 分布及遗迹 /433

二 物质文化 /437

三 族源及其社会 /442

第三节 白狼人的青铜文化 /443

一 分布及其遗迹 /443

二 物质文化 /446

三 社会经济及与周围的文化关系 /450

附录 /457

图版资料来源表 /457

主要参考文献 /467

试读章节

其次,以考古发现的众多遗迹和精美文物生动展现云南地区绚丽多彩的早期文明。这里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开始有以元谋人为代表的猿人活动,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的足迹已遍及全省境内。云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分为梯形石器文化和有肩有段石器文化两大区系,包括五种类型。青铜时代,云南的居民有称为滇和滇越的越人,称为昆明和甾的土著人,称为白狼的羌人,他们共同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这一青铜文化可分为以滇入文化为特点和以昆明人文化为特点的两大体系,包括六种类型。到西汉中期,云南青铜文化逐步融合于汉文化之中,其后继续不断发展和进步,终于形成今天民族众多、特色鲜明的云南新文化。

闽越地区的青铜器发现较少,仅在福建崇安汉城遗址发现若干铜钟、弩机、盖弓帽、鼎、镜等器物的残件。南越地区发现的青铜器在数量和品种上大大超过了闽越,仅广州发掘的100多座西汉前期墓葬中就有90多座随葬有青铜器,青铜器的器形可分为储容器、盛置器、炊煮器、日用器、车马器、乐器等10余类50多种,其中蒜头壶、钫、温酒樽等在器形和装饰上带有明显的楚文化及中原风格。有一批模印羽人船纹样、几何形纹样的铜鼓、提筒则应是越人自己铸造的产品,表明当时南越的青铜铸造业比较发达。P158

垦丁鹅銮鼻出土的旧石器文化遗物包括打制石器72件,骨器2件和贝器10l件,打制石器均系采用砂岩砾石制成,含砾石砍砸器、石片砍砸器、石片刮削器、凹石和具有使用痕迹的石片。该处先民选择近海低地的洞穴和岩棚作为聚落,文化层中出土有大量海螺、龟甲、野猪骨等遗骸,未见有任何植物果实及家畜遗存,说明他们以海洋捕捞、狩猎为经济生活来源,当时尚未出现生产经济;从石器打制技术看,与长滨文化的砾石石片器、砍砸器文化传统一致,它仍处于旧石器时代。

龙坑遗址采集标本有石片砍砸器、石片刮削器,有使用痕迹的石片、骨凿、贝刮器等文化遗物,以及贝壳、螺壳、龟甲、兽骨等自然遗物,其内涵与鹅銮鼻遗存类似。台北芝山岩出土1件很典型的砾石砍砸器,采用扁平椭圆形天然砾石在一端打击,再修理出偏锋,其表面尚附有海生动物壳体,证明其所在地层曾一度浸泡在海水中。台中大肚山台地的北庄村、社口村采集到打制的砾石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和刀形器。南投叶厝、中原村采集到打制的砍砸器。这些零散发现大多由于缺乏地层根据而使人难以确断其性质,但也为台西平原地区旧石器考古增添了有价值的资料。P188

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文明素以其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彪炳于世。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也是其间惟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不仅对于复原中国古代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探讨人类文明的产生及其发展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要学术课题。近年来随着中国境内考古工作的不断展开,数量众多的重要考古遗址和遗迹相继发现,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也方兴未艾、日渐繁荣,正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最为引人注目的显学领域。

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其背景、契机及其演进规律,复原中国文明产生和早期发展的历史途径,展现中国早期的灿烂文化,纠正对中国文明研究的各种偏见,已是当前历史、考古学界的重要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早在十年前,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鼎力相助下,我们会同国内历史、考古学界的一批硕学精英商讨多次,开始组织撰写这部十三卷本的“早期中国文明”。经过十多年来大家的共同努力,虽然历经周折,现在终于逐步完成,开始陆续出版面世了,我们自然有难以自禁的喜悦。

十多年前,有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许多学者还在讨论一些概念和框架性的问题,但已使我们感到这项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我们赞同苏秉琦先生在分析中国境内考古文化时提倡的区系类型理论和张光直先生对于中国考古文化发展所持交互作用圈的理论,根据对已有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将早期中国文明的发展源头大体分为若干大的文化区系,并且明确提出,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应是多源一体的。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将本书的总体结构构拟为纵横两条线索交叉结合,力求能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全面反映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进程。

尽管学术界对于中国文明的形成时代迄今仍有分歧,但对夏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史可凭的王朝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而在夏王朝建立前,中国文明应当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酝酿和演变过程,也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对于夏代以前的历史,就文献资料来讲,尚属传说时代,但从考古文化的角度看,已有丰富的资料证明,在考古学所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正是中国境内各个地区逐步从社会复杂化走向文明时代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将本书的第一卷定为《新石器文化与夏代文明》。应当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到了夏代中国才步入文明时代,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它的脚步早在夏代之前已经接近并跨入了文明的门槛,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才确定这样的标题。关于这点,读者可以从本书的内容中清楚地看出。历史上所谓的夏商周“三代”,旧史家普遍认为是接续发展的三个王朝,从今天的观点看,他们的认识仍有一定的意义。实际上,灭夏而建立起来的商王朝,在许多方面正是承袭夏代已有的文明成就发展起来的。这可以从主要部分属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和后续的商代的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中的包括青铜器、玉器在内的各种文化因素的传承现象中得到证明。西周和商代之间,文明因素的接续与传承也是一样。商代的考古学文化中以殷墟文化的发掘与整理最为完备。西周则以周原为其立国的发祥地,这里历年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近年又出土有时代颇早的甲骨文,这里发现的周人文化应当说也是颇具代表性的。因此,我们将本书的第二、三两卷分别以《殷墟文化与商代文明》和《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为题。

西周以后,天子衰微,诸侯坐大,打破了中央集权的一统天下,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而它们的前源几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将中国境内的考古文化分成十个大的区系,以便进行横向的共时划分,但在每个区系内部则仍依时代的先后作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初年的纵向的历时分析。这是基于我们认为中国的早期文明的下限应当在汉武帝前后。汉代初年,历史虽然进入了一个新的王朝时期,但原有的文化因素和社会风尚还在延续,到了汉武帝前后才真正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出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我们将各个区系文化分别以《中原文化与三晋文明》《关陇文化与赢秦文明》《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江淮文化与徐舒文明》《江汉文化与荆楚文明》《东南文化与吴越文明》《三星堆文化与巴蜀文明》《南方文化与百越滇越文明》《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等为本书其他各卷的标题。当然这些标题也只是对各个考古文化区系的文化与地域性、民族性文明的概括,容有不尽妥当之处。

读者可以看到,本书的各卷,除了必要的文献资料外,大多是依据考古资料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中国考古学中有关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是一幅展现当今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和战国秦汉考古工作和研究最新成果的画卷。中国考古学诞生至今已七十多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北及西北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尤其是龙山文化时代的大量遗迹和遗物,使我们对夏王朝成立之前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状况都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夏商周和战国秦汉时期的都城、居住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的发现及大规模发掘,使我们对夏商周和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及其文明的发展脉络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些都为我们撰写本书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本书的撰写与出版,除了应当感谢各卷作者多年不懈的努力外,还应当深深感谢那些常年工作在各地考古发掘工地的考古工作者所作的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没有他们的努力与奉献,要想做好这项工作是不可想像的。

参加本书各卷撰写的作者,都是在其所承担部分的领域中多年研究、卓有建树的专家,他们在写作中,都在学术见解和认识角度上多有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因而读者会在各卷的叙述中发现一些并非完全一致的看法,其实这正是我们当初设计本书时特别留有学术争论余地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特色。相信读者可以从不同的学术见解中悟出更多的东西来。果能如此,就不违我们当时设计本书撰写原则的一点初衷了。

当前,有关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的研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发展的态势十分喜人。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能够为构建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进程研究的学术大厦增添一些基础性的砖瓦,对于这方面工作的推进和深化也将产生积极影响和作用。我们热切期望能有更多新的重要考古发现为本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丰厚的资源,能有更多的学术界同仁加入这一重要学术领域的探索和讨论。同时,我们也欢迎国内外同道对于本书进行批评和指正,以便我们今后进行有效的修订与改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方文化与百越滇越文明(精)/早期中国文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智范//肖明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39197
开本 其他
页数 46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94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7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2.7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5
168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