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精)/早期中国文明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丰富的文献及考古资源为依据,阐述了姬姓周族早期和西周王朝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史实,内容包括:早周文化与周族起源、商代周原文化与周族类发祥、西周铜器铭文与西周早期历史、西周铜器铭文反映的西周中期社会、从西周铜器铭文看西周衰亡、西周铜器铭文反映的典章制度等,反映了我国西周这一古代王朝的灿烂文明。

内容推荐

本书以考古与文献史料相结合,分八章阐述了姬姓周族早期和西周王朝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史实。陕西省从蓝田猿人到大荔人,经历了上百万年的漫漫长途,由蒙昧的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经仰韶文化时期的宝鸡百首岭下层文化、西安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达于野蛮时代鼎盛期;在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阶段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最初的古族群,起源于关中西部漆水流域的先周族就是其中的古族之一;夏代先周族的始祖弃开始担任夏王朝的农官,号称后稷,其后世代代相传,大约经历了十几代后稷,末代后稷之子不窗,为了逃避商灭夏的战乱,自窜于戎狄之间;至商代,不窗之孙公刘在豳地(陕西旬邑、彬县)复修后稷之业,开始振兴农业,此后其族得名为周族,形成了周族早期的文化即早周文化;商代末年,周武王灭商,中国历史进入西周时期,形成了西周文明。  作者分章叙述了周族早期及西周时期各个历史阶段上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时代特征及变革;探讨了周族的起源;论述了周族早期与西周的历史;讨论了西周宗法、昭穆、宫室等典章制度和农业、手工业、建筑业等生产发展水平,以及文字、音乐、历法等文化科技成就,从而初步揭示了西周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的轨迹。

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早周文化与周族起源 /15

第一节 后稷时代与周族世系 /15

第二节 周族的得名与早周文化 /18

第三节 早周文化的探索历程 /23

第四节 姜戎与姜戎文化 /31

第五节 早周文化的特征与分期断代 /48

第六节 早周文化所反映的早周社会形态 /74

第七节 早周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80

一 早周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 /80

二 早周文化与寺洼文化的关系 /82

三 早周文化与光社文化的关系 /87

第八节 关于周族的起源 /93

第二章 商代周原文化的更迭与周族发祥 /105

第一节 周族的发祥地——肥美的周原 /105

第二节 周原甲骨文与周族周原立国 /lll

第三节 姬姜联盟与周族的兴起 /115

第四节 宝鸡强国墓地与太伯、仲雍奔荆蛮 /119

一 “荆蛮”的族名 /121

二 吴国族名的来源 /122

三 鱼国文化性质 /123

四 弓鱼人为什么被称为“荆蛮” /139

五 西周鱼国墓地与“荆蛮”有关的文物 /142

六 西周鱼国的南迁 /146

七 吴国国名的来历 /148

八 矢国不是虞国 /150

九 虞国早期在陇县境内 /152

十 太伯、仲雍为什么要奔“荆蛮” /158

十一 西虞的改封 /160

第五节 京当型商文化的消失与太王翦商 /163

第三章 西周铜器铭文与西周早期历史 /183

第一节 利簋与武王克殷 /183

第二节 周初铜器铭文与分封诸侯 /191

第三节 微史家族铜器群与西周接纳异族人交 /205

第四节 丰镐遗址与宗周 /215

第五节 洛邑遗址与成周 /236

第六节 周原遗址与岐周 /247

第七节 金文中的康王拓疆 /265

第八节 金文中的昭王南征 /275

第四章 西周铜器铭文反映的西周中期社会 /291

第一节 穆王中兴与礼仪盛行 /29l

第二节 塞种人头像与西王母部落 /301

第三节 共王盛世与礼制变革 /3l 1

第四节 淮夷反叛与王室衰微 /323

第五章 从西周铜器铭文看西周衰亡 /333

第一节 堕盔与国人暴动 /333

第二节 金文中的宣王中兴 /340

第三节 幽王丧国与平王东迁 /353

第六章 西周铜器铭文反映的典章制度 /359

第一节 宗法制度 /359

第二节 昭穆制度 /369

第三节 官爵制度 /386

第四节 采邑与世族制度 /403

第五节 册命制度 /419

第六节 法律制度 /423

第七节 土地制度 /430

第八节 西周墓葬反映的用鼎制度 /438

第九节 周原建筑基址反映的宫室制度 /447

第十节 西周人物雕像反映的服饰制度 /465

一 玉人、铜人反映的西周贵族服饰 /465

二 玉人、铜人反映的下层平民、奴隶服装 /472

三 疆国铜人反映的西周少数民族服装与发型 /474

第七章 西周的物质文明 /481

第一节 农业、畜牧业、渔猎业 /481

一 农业 /481

二 畜牧业 /495

三 渔猎业 /498

第二节 手工业 /502

一 陶瓷业 /503

二 纺织业 /512

三 漆木器业 /516

四 骨器制造业 /525

五 造车业 /530

六 玉雕业 /537

七 冶铸业 /565

八 建筑技术 /587

第三节 商业与交通 /611

第四节 经济管理模式 /619

第八章 西周文字及其反映的礼乐、历法、易卦 /631

第一节 西周文字 /631

第二节 甲骨、金文中的西周礼乐 /636

第三节 甲骨、金文中的西周历法 /644

第四节 西周易卦 /646

附录 /65l

图版资料来源表 /651

主要参考文献 /663

试读章节

陶器最能说明考古学文化的性质,鱼国文化陶器虽然具有多种文化因素,呈现出复杂的文化面貌,但是我们仔细观察和分析,就不难看出鱼国文化陶器的来龙去脉。鱼国文化陶器中少量为周文化陶器和寺洼文化陶器,而大量是夹砂绳纹小口圆肩深腹平底罐、夹砂绳纹小口溜肩深腹平底罐、夹砂球腹平底罐、泥质尖底罐、尖底杯、尖底盏、圈足罐、圜底罐等陶器,显而易见,这些陶器占据着鱼国文化陶器中的主流地位。从纸坊头鱼伯墓出土的折肩罐、圆肩罐、三足瓮,以及竹园沟七号墓出土的仿铜器陶 、竹园沟四号墓出土的罐形 等陶器看,西周早期,鱼国虽然吸收了一些周文化陶器,但是进行了改造,例如纸坊头鱼伯墓的折肩罐,是在周式折肩罐的基础上,又在肩部增加了对称的角状纽,在口部加上了盖。三足瓮虽为周式的三袋足,但是口小,腹部圆鼓,器型不同于周文化中的大口深腹三足瓮。竹园沟四号墓的陶 ,是在周式折肩罐的基础上,加上了流和 ,与周式陶 不同。鱼国文化中的周文化陶器,是鱼国从周文化中接受过来并经过改造的外来文化因素,不是其国族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因素。寺洼文化陶器,在鱼国陶器中所占比例最小,而且鱼国墓葬和遗址中所出为数不多的寺洼文化陶器,有的陶器在器型方面也经过改造,例如竹园沟一号墓出土的单把双联罐,从其单体观察,形制与庄浪徐家碾寺洼墓地所出工式单耳罐相似”“,因此它是在寺洼文化单耳罐的基础上,被改造成单把双联罐。由此而知,寺洼文化陶器,也是鱼国接受过来并经过改造的外来文化因素。P125

既然康王的生母名“康”,这就揭示出他生称康王的秘密。康王可能是以他母亲的名字生称康王的。商代甲骨文中有“司母太室”,即嗣母太室,应是商代某一王嗣亡母宗庙的太室。由此可知,成周的“康宫”可能是康王为其亡母姒康建造的庙,是以康王母亲的名字命名的宫室,而绝不是康王死后为其建造的宗庙。正因为成周的“康宫”可能不是康王的庙,所以金文中成周的“康宫”从未出现“昭宫”、“穆宫”、“夷宫”、“剌宫”等昭王庙、穆王庙、夷王庙、厉王庙。成周的“康宫”与金文中的“周”即岐周的“康宫”有别,唐兰当年把成周的“康宫”与岐周的“康宫”混为一谈可能是弄错了,当时还没有金文资料证明金文中的“周”不是成周。成周“康宫”的建造年代应该是在康王初期,因此不能因为令尊、令彝铭文中有“康宫”,就断定二器的时代晚于康王而列于昭王世。令尊、令彝的时代为康王后期,因为铭文中的明公是继召公夷之后官为太保,担任卿事寮的长官,“尹三事四方”。他于八月甲申这一天在宗周镐京受命,于十月初吉癸未这一天早晨到了成周,发布“三事四方”令。康王前期太保召公爽还在世,明公被任命为太保应在康王后期。明公在成周发布了“三事四方”的政令后,接着就开始了祭祀活动。“甲申”这一天“用牲于京宫”,祭祀“京宫”中的祖先,“乙酉,用牲于康宫”,祭祀康王的母亲。这两次祭祀活动结束后,又“用牲于王”。P375

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文明素以其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彪炳于世。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也是其间惟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不仅对于复原中国古代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探讨人类文明的产生及其发展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要学术课题。近年来随着中国境内考古工作的不断展开,数量众多的重要考古遗址和遗迹相继发现,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也方兴未艾、日渐繁荣,正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最为引人注目的显学领域。

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其背景、契机及其演进规律,复原中国文明产生和早期发展的历史途径,展现中国早期的灿烂文化,纠正对中国文明研究的各种偏见,已是当前历史、考古学界的重要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早在十年前,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鼎力相助下,我们会同国内历史、考古学界的一批硕学精英商讨多次,开始组织撰写这部十三卷本的“早期中国文明”。经过十多年来大家的共同努力,虽然历经周折,现在终于逐步完成,开始陆续出版面世了,我们自然有难以自禁的喜悦。

十多年前,有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许多学者还在讨论一些概念和框架性的问题,但已使我们感到这项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我们赞同苏秉琦先生在分析中国境内考古文化时提倡的区系类型理论和张光直先生对于中国考古文化发展所持交互作用圈的理论,根据对已有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将早期中国文明的发展源头大体分为若干大的文化区系,并且明确提出,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应是多源一体的。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将本书的总体结构构拟为纵横两条线索交叉结合,力求能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全面反映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进程。

尽管学术界对于中国文明的形成时代迄今仍有分歧,但对夏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史可凭的王朝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而在夏王朝建立前,中国文明应当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酝酿和演变过程,也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对于夏代以前的历史,就文献资料来讲,尚属传说时代,但从考古文化的角度看,已有丰富的资料证明,在考古学所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正是中国境内各个地区逐步从社会复杂化走向文明时代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将本书的第一卷定为《新石器文化与夏代文明》。应当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到了夏代中国才步入文明时代,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它的脚步早在夏代之前已经接近并跨入了文明的门槛,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才确定这样的标题。关于这点,读者可以从本书的内容中清楚地看出。历史上所谓的夏商周“三代”,旧史家普遍认为是接续发展的三个王朝,从今天的观点看,他们的认识仍有一定的意义。实际上,灭夏而建立起来的商王朝,在许多方面正是承袭夏代已有的文明成就发展起来的。这可以从主要部分属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和后续的商代的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中的包括青铜器、玉器在内的各种文化因素的传承现象中得到证明。西周和商代之间,文明因素的接续与传承也是一样。商代的考古学文化中以殷墟文化的发掘与整理最为完备。西周则以周原为其立国的发祥地,这里历年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近年又出土有时代颇早的甲骨文,这里发现的周人文化应当说也是颇具代表性的。因此,我们将本书的第二、三两卷分别以《殷墟文化与商代文明》和《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为题。

西周以后,天子衰微,诸侯坐大,打破了中央集权的一统天下,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而它们的前源几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将中国境内的考古文化分成十个大的区系,以便进行横向的共时划分,但在每个区系内部则仍依时代的先后作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初年的纵向的历时分析。这是基于我们认为中国的早期文明的下限应当在汉武帝前后。汉代初年,历史虽然进入了一个新的王朝时期,但原有的文化因素和社会风尚还在延续,到了汉武帝前后才真正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出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我们将各个区系文化分别以《中原文化与三晋文明》《关陇文化与赢秦文明》《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江淮文化与徐舒文明》《江汉文化与荆楚文明》《东南文化与吴越文明》《三星堆文化与巴蜀文明》《南方文化与百越滇越文明》《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等为本书其他各卷的标题。当然这些标题也只是对各个考古文化区系的文化与地域性、民族性文明的概括,容有不尽妥当之处。

读者可以看到,本书的各卷,除了必要的文献资料外,大多是依据考古资料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中国考古学中有关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是一幅展现当今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和战国秦汉考古工作和研究最新成果的画卷。中国考古学诞生至今已七十多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北及西北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尤其是龙山文化时代的大量遗迹和遗物,使我们对夏王朝成立之前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状况都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夏商周和战国秦汉时期的都城、居住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的发现及大规模发掘,使我们对夏商周和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及其文明的发展脉络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些都为我们撰写本书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本书的撰写与出版,除了应当感谢各卷作者多年不懈的努力外,还应当深深感谢那些常年工作在各地考古发掘工地的考古工作者所作的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没有他们的努力与奉献,要想做好这项工作是不可想像的。

参加本书各卷撰写的作者,都是在其所承担部分的领域中多年研究、卓有建树的专家,他们在写作中,都在学术见解和认识角度上多有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因而读者会在各卷的叙述中发现一些并非完全一致的看法,其实这正是我们当初设计本书时特别留有学术争论余地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特色。相信读者可以从不同的学术见解中悟出更多的东西来。果能如此,就不违我们当时设计本书撰写原则的一点初衷了。

当前,有关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的研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发展的态势十分喜人。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能够为构建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进程研究的学术大厦增添一些基础性的砖瓦,对于这方面工作的推进和深化也将产生积极影响和作用。我们热切期望能有更多新的重要考古发现为本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丰厚的资源,能有更多的学术界同仁加入这一重要学术领域的探索和讨论。同时,我们也欢迎国内外同道对于本书进行批评和指正,以便我们今后进行有效的修订与改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精)/早期中国文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尹盛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39142
开本 其他
页数 66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58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9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1.3
丛书名
印张 42.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6
168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