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交响情怀--爱乐者创刊20周年文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爱乐者》创刊20周年文选集,《爱乐者》是伴随着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的诞生而起步的,到今年已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协会的广大会员及乐迷是《爱乐者》坚强的后盾,他们就各类音乐会的优劣得失、乐坛百象,畅所欲言,直言不讳,屡有新鲜而独到的见解,本书就收集了《爱乐者》中上百篇文章,分为大师心语、爱乐情怀、听乐随笔、乐苑评弹、乐坛偶思五大部分,以飨乐迷及广大会员以及关心《爱乐者》的人们。

目录

郑安平/前言

大师心语

萧乾/我爱音乐

黄贻钧/追忆卡拉扬二三事

黄贻钧/给《爱乐报》的公开信。

陈燮阳/我心中的楷模

陈燮阳/深切怀念黄先生

陈燮阳/咬定青山不放松

陈燮阳/同贺同喜共奉爱乐

朱践耳/音乐乃心灵之声

瞿维/告别寄明

王西麟/怀念我的恩师瞿维先生

王西麟/再谈现代音乐欣赏

赵丽宏/无形的手指

爱乐情怀

韩铁椿/风雨怀伊人

张蓉伟/黄先生赠我指挥棒

郑超/一段永不褪色的回忆——缅怀瞿维老师

刘大可/不曾见过面的老师——怀念杨民望先生

曲阳/温馨的生日之夜

田衣/陈燮阳的爱好

田衣/变与不变的王健

徐元甲/我眼中的郑明勋

郑菁深/深夜听克莱伯

郑菁深/我爱穆特

任海杰/百年卡鲁索

倪绍陆/瑞士指挥大师迪图瓦访沪小记

倪绍陆/感谢萨瓦利许

谷华沙/我爱长号

聂非佐/人生历程

郑安平/看指挥

达彦/指挥与我

宋宝琮/《命运》的伟力

乐迪/音乐,我的“第三产业”

陈敦/俄罗斯情结

林友声/会员是我的良师益友

张曦仑/少不了的爱乐者

李立/神交《爱乐者》

朱黎明/我心长在

布衣/《爱乐者》忆往

赵建人/协会引我走向精神充实

魏炜/理想主义的乐园

韩铁椿/归属与皈依

宫叔慧/上交将我引人音乐殿堂

曹畏/英年早逝的伟梁

刘平/费城听乐散记

默韵/我最爱读的电影音乐

聂非佐/笑谈影视音乐

聂非佐/歌如其国 国如其歌

庄容/从听布隆贝斯库的《新月》说起

赵建人/头枕在巨人膝上

赵建人/梦见了柴科夫斯基

柳逊/风之吟

听乐随笔

钟曙/也谈贝多芬

钟曙/严肃音乐上座率为何不高

钟曙/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

钟曙/陈燮阳留给我的 

钟曙/致陈燮阳的公开信

钟曙/上海需要通俗乐队

朱黎明/音乐界“洋插队”该解决了

朱黎明/出钱与索钱

柳逊/黄河乎?密西西比河乎?

柳逊/金苹果从何而来

柳逊/肖斯塔科维奇的眼神

柳逊/“永恒的爱人”是谁?

柳逊/长野的《欢乐颂》

柳逊/重听《红色娘子军》

柳逊/质朴的情怀

柳逊/孙师傅的小提琴

谢颖/回忆一路相随

谢颖/上帝,原来就在身边——舒伯特宗教作品偶拾

谢颖/心灵的自我反思——听贝多芬最后一部弦乐四j有感

谢颖/无言的倾听无尽的缅怀

谢颖/“即兴”布伦德尔

谢颖/感知帕尔曼

谢颖/初识拉特尔

谢颖/诠释与创造——浅谈版本比较

鹿鹿/话说“发烧友”

鹿鹿/“真有其事”还是“煞有介事”

鹿鹿/技术进步的忧虑

陈平安/趣谈“发烧”

陈平安/音响是音乐的一部分

乐苑评弹

陈平安/第一次听越南国交

聂非佐/严肃?高雅?经典?

宫叔慧/不必自称严肃、高雅、经典

韩铁椿/还是“严肃”好

吉曲/上交究竟属于哪一“级”

方蕾/上海交响乐团欧洲巡演纪实

詹志/也说谭盾的音乐

布衣/上海何时春暖花开

布衣/千万不要“自杀”

倪绍陆/谁将人主柏林爱乐

尼缈/风风火火的音乐会

尼维/魅力四射的基洛夫乐团

尼维/一流室内乐演奏的魅力

许锡铭/旋律必须优美流畅吗? 

许锡铭/喜听巴洛克

许锡铭/且听夏汉姆如何执牛耳

张宏良/郑京和的魅力

恒亮/“基洛夫”怎么啦?

周蓉蓉/听清唱剧《卡尔米那布拉拿》

朱建中/听朱践耳第四、第五交响曲的断想

郑超/《江雪》——用乐谱塑造的精神奇峰

朱睿闳/用音乐注解《江雪》

萧冷/合唱作品为何稀少

钱天华/质疑“交响乐伴奏”

呼欢/这才叫音乐评论

李严欢/郎朗带来的惊喜

雅沙/欣赏莎拉张的技艺

雅沙/我昕维也纳爱乐

留卉/上海没有音乐评论——传媒与评论在上海严肃音乐历程中的作用系列思考之一

留卉/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传媒与评论在上海严肃音兴历程中的作用系列思考之二

留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媒与评论在上海严乐振兴历程中的作用系列思考之三

乐坛偶思 

布衣/由两张唱片想到的

布衣/看不懂啦,音乐会票价

布衣/看不懂的唱片价格

晓郑/“经典”唱片的遗憾

陈唯正/三千元在欧洲可以听什么

郑安平/致音乐厅缪经理

聂非佐/音乐会指南——为外国指挥赴沪献技而作

聂非佐/为大剧院辩护

聂非佐/音乐厅平移改建及票价预测

聂非佐/广播爱乐接力 上交二度出局——百年老团再次被新哪般

聂非佐/历史和理解

胡谭文/和姚笛先生聊聊

王信忠/“马后炮”的议论

靳益延/直率,还需谨慎

齐从容/戈斯林与新中国第一个交响乐指挥训练班

谭英南/读《上交建团120周年纪念画册》有感

五三/让音乐“读”你——推荐《陈丹青音乐笔记》

刘蔚/后记

试读章节

我爱音乐

1940年夏天,我同几位中国同学去威尔士滨海小城巴茂茨去度假。一天,我去一家副食品商店购买周末用品。当我正要离去时,腰问系着围裙的老板忽然轻声问我和另外两个中国同学,星期六晚上可不可赏光到他家喝杯咖啡。接着他就朝天花板指了指说:“我就住在楼上。”我就欣然同意了。

满以为他楼上必然有位老板娘,甚至个把娃娃。英国家庭还喜欢养花和猫狗。可是我们上楼之后,只见他孑然一身。自然,他特意换了一套藏青便服,领口还系了蝴蝶结,屋里甚至连张床都没有——后来才知道我们坐的就是他的沙发床。可是,沿墙一厚册地排满了古典音乐的唱片。屋角摆了一架带大喇叭的留声机。

他先为自己不了解中国音乐而表示歉意。接着就抱出一叠唱片目录要我们点。问我们要听交响乐还是协奏曲,歌剧还是艺术歌曲。这下可把我们三个难住了。我们只不过听过些《桑塔。露琪亚》或《夏天最后的玫瑰》一类的民歌。他看我们点不出,就替我们选了德彪西的《牧神午后》。他说,这支曲子总使他感到一种东方情调——当然,是他心目中的东方。

那是我爱上西方古典音乐的开始。

40年代初期,正当纳粹轰炸英伦之际,伦敦国家艺术馆却在举行一种午餐音乐会。外面放着空袭警报,人们却站在画廊边,手里拿着三明治,边吃边精神贯注地听着钢琴或提琴的演奏,而且不是巴赫就是贝多芬。我感到那是对于法西斯残暴的一种蔑视。

平时,音乐能怡人性情,在面临灾难时,它能使人镇定。如今,我老了,再也不能背起背包跑江湖了。音乐能使我坐在沙发上飞翔,神游。

(1992年9月30日第4l期) P3-4

序言

1985年9月29日深夜,几位热爱交响乐并且已经加入了在9月22日刚刚成立的中国第一个民间爱好交响乐的团体——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的青年,在一间灯火通明的小屋忙碌着,撰稿、誊印、下面条。为的是明天晚上七点之前务必把一份宣传资料送到美琪大戏院。因为这里将由新任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陈燮阳先生指挥他的乐团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对于这首世界交响乐的顶尖作品,上海市民实在是久违了。

陈燮阳先生从美国考察归来,1984年底上海市文化局把他从芭团调到上交,以接替德高望重、享誉中华而年事已高的黄贻钧团长。面对这个比柏林爱乐资格还老的百年老团,陈先生踌躇满怀,成立一个交响乐爱好者协会是他的一个理想——听众需要培养、乐队需要桥梁、交响乐需要普及、音乐评论需要加强——1985年夏天开始筹建,交响乐团的陈燮阳、秦淑兰、陈明道、钱世锦、邓周风、曹畏都参加了;业余爱好者陈敏伟、郑安平、吴申、沈坚、李文保也参加筹建工作。9月22日成立大会有88个会员。主席台上就座的有陈燮阳、黄贻钧、曹鹏、秦淑兰、陈明道、钱世锦、陈敏伟、郑安平。会长陈燮阳、副会长陈敏伟、郑安平。吴申、沈坚、李文保是理事,邓周风任秘书长。

20年前那个深夜过后迎来东方第一缕阳光,忙碌了一夜就让《爱乐者》给诞生了。当晚在美琪大戏院散发有600份,A3贴面、钢板蜡刻、双面印刷带着油墨的清香。记得当时有两个版子,内容排版完全一样,因为一张蜡纸印了二三百份就好了,所以刻了二张。文章现在看起来是很稚嫩的,就像现在20岁的青年看新生的婴儿一样。20年来,一条好汉长成了。它的名称最早叫《交响乐爱好者》,后来称《爱乐报》,现在叫《爱乐者》。油印了二三期后就成铅印了,当时并没有分什么主编编委,到后来才逐步明确,他们是邓周风、吴申、沈坚、朱黎明、洪为中、张永明、朱伟梁、倪绍陆、刘蔚、曹畏。前二任主编是朱黎明、朱伟梁,现任主编刘蔚。他们全部是业余兼职的,他们是工人、教师、医生,检察官、税务员、编辑。

20年出了100多期,被专业人士和广大音乐爱好者所喜欢,是因为它有东西可看。看看后面的文章就可以看出它的特色来。作者绝大多数也是业余音乐爱好者。

《爱乐者》是做过几件大事的。朱践耳先生的交响乐作品,《爱乐者》为他开过三次研讨会。由业余爱好者组织对专业的音乐工作者的新作开研讨会,在中国音乐史上也是第一回吧。上海举办过三次全市性的交响乐知识竞赛,也是《爱乐者》组织的。国内十大指挥集中一周在上海举办交响乐音乐会,《爱乐者》是组织者和参与者。  

我们向《爱乐者》致敬。我们希望它再继续下去,不要半途而废。祝《爱乐者》越办越好。也请大家支持它——再多写一些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吧!

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常务副会长郑安平

2005年6月

后记

“五一”长假,终于完成了长久以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编好了《交响情怀——(爱乐者)创刊20周年文选》的集子。

《爱乐者》是伴随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的诞生而起步的,到2005年9月,已走过20年的风雨历程,其间起起落落,坎坎坷坷,甘苦备尝。它的成长发展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已故的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黄贻钧先生、现任总监陈燮阳先生,始终对它关爱有加,呵护备至,每遇困难都伸出有力的援手;文坛泰斗萧乾先生,著名作家赵丽宏,乐坛名家贺绿汀、李德伦、朱践耳、瞿维、曹鹏、郑小瑛、陆在易等,都曾为它撰稿或题词,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前两任主编朱黎明、朱伟梁,为它的创建、发展殚精竭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还有先后担任过编辑工作的洪为中、倪绍陆、张永明、赵澄、曹畏等,也留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可贵的足印。

协会的广大会员及乐迷,更是《爱乐者》坚强的后盾。他们或者是热忱的投稿者,就各类音乐会的优劣得失、乐坛百象,畅所欲言,直言不讳,屡有新鲜而独到的见解;或者用各种方式关心和宣传《爱乐者》。假如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鞭策,《爱乐者》是难以坚持到今天的。

我并非协会的“元老”,大约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才加入协会,随即加盟《爱乐者》(当时名为《爱乐报》)。平心而论,当时根本没有想过,自己参与这张业余小报的编辑工作,竟然能够坚持到今天,超过了15个年头。15年在岁月的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转瞬即逝。但我们的国家却在此期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商品大潮的汹涌冲击,或裂变,或彷徨,或更新。而《爱乐者》这张民间小报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就我个人而言,完全是出于对古典音乐的挚爱,出于对传播古典音乐知识、活跃音乐评论的一点小小的使命感。

如果说《爱乐者》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能够获得乐坛前辈和专家的肯定,得到广大乐迷的喜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职业的精神办业余的报纸。编辑部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几乎没有专业的背景,但大家的职业精神,即敬业、认真、执著,没有索取,只讲奉献,却是高度一致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在迎来协会诞生2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把这本见证了协会成长、同时也见证了新时期中国交响乐事业发展历程的薄薄的小册子,献给广大的会员和乐迷,献给所有关心它的人们。其中的许多文章也许不太成熟,但却是坦率真挚的,是《爱乐者》20年努力的结晶。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的沈庭康副社长,感谢陈燮阳先生及上海交响乐团陈光宪总经理。正是因为他们的鼎力支持,本书才得以问世。我们也真诚地期待着读者朋友的批评和指正。

刘 蔚

2005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交响情怀--爱乐者创刊20周年文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21814
开本 32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627-53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