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才郎朗(附光盘)/当代钢琴家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6年前,17岁的中国钢琴神童郎朗在芝加哥音乐节上脱颖而出,赢得世界乐坛的瞩目,如今郎朗已成为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青年钢琴巨星。这本传记新作详尽记述了天才少年郎朗曲折而多少有些离奇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父母为他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该书作者刘元举为辽宁省作协副主席,与郎朗的父母系知交,见证了郎朗一步步走向国际钢琴舞台的全过程……

目录

序 周 铿

自序

第一章:在葬礼的气氛中壮行

第一节 痛洒英雄泪

第二节 昨日重现

第二章:北京的日子

第一节 无业人员

第二节 逼儿子去跳楼,还是回沈阳

第三章:父亲的赌注

第一节 沈阳一沈阳

第二节 沈空大走廊

第三节 孤注一掷

第四章:泪洒埃特林根

第节 荧光屏上有条流动的小溪

第二节 好奇带来的好运

第三节 房东尼曼娅和一条与郎朗同龄的大狼狗

第四节 泪水的真实分量

第五章:命运之神还能朝你们微笑吗

第一节 特殊公民

第二节 这里也有陷阱

第三节 仍然受气绝不再忍

第六章:好儿郎朗

第一节 通往仙台

第二节 头顶五星红旗

第三节 一张忧郁敏感的斯拉夫面孔会被中国孩子感动吗

第七章:再起波澜

第一节 与殷承宗的缘分

第二节 又一次惊人举措

第三节 到美国考学

第八章:不清道不明的夫妻情

第一节 大病降临

第二节 风雨爱情

第三节 火车在流泪

第四节 听郎朗弹琴

第九章:在美国辉煌

第一节 这是梦吧

第二节 赶紧往家跑,告诉爸爸

第三节 跨进IMG公司大门,神气一点

第四节 在美国辉煌黝

第十章:时光奏鸣曲

第一节 世纪末纪事

第二节 迈着大师的步子

第三节 从北京到故乡沈阳

第四节 被美国人狂热追捧的中国钢琴天才

后记

我是这样用镜头记录郎朗的 刘潇

试读章节

精明的郎国任不能不深谙此道。然而,精明人也未必就能把什么事情都整明白。而一旦整不明白,他会比不精明的人更加苦恼。郎国任在1992年的春天陷入了进退两难的苦恼之中。他不能不到北京去陪儿子,儿子是他一手管起来的,儿子在钢琴上的任何一点进步无不与他密切相关。而且,儿子已经不可能离开他了。但是,工作就能放弃吗?他怎么可能舍得放弃?他最看重的就是工作。有谁知道他奋斗到今天这个份上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如果放弃工作就等于放弃了自己苦争苦熬的前程,这里边有多少难以忘却的辛酸血泪。进入不惑之年的郎国任面临着真正的抉择。其实,是一种割舍。他总想两头不耽误,他总想把什么事情都办得更贴切一点,进有进路,退有退路,横竖不吃亏。可是,哪有这样的好事?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郎国任的儿子郎朗确实天资过人,才仅仅几年的时问,他就以不可思议的进度超越了这个城市里的所有学钢琴的孩子。比他早弹半年的他撵上了,比他早弹一年的他超越了,他好像是从另外一个世界降临下来的,他那股子疯狂的弹琴劲头就像与人赛跑,他总是眼珠子瞪得大大的,紧盯着前边的人追撵,他不允许有人在他的前边跑。谁跑在他的前边他就撵谁。他曾毫不费力地夺得了首届沈阳少儿钢琴大赛的第一名。随着一片惊羡之后,便是无法逃避的嫉妒。特别是那些同样吃苦同样付出代价同样希望获奖同样渴望考进北京的琴童的家长们。他们都在盯着争强好胜的郎国任父子下一步怎么办。郎朗不是杰出吗?不是天才神童吗?去北京报考附小你郎国任能陪同?你的工作怎么办?要是换了别人去陪郎朗,那就不好使了!周围人甚至比郎国任自己更清楚所面临的难题。在他们的眼里,郎国任总是过于自傲,总是那么仰着脖子,牛逼哄哄的样子,似乎总是比别人高出一头来,甚至他的一个随随便便的笑声也搞得别的家长不舒服。他大概是那种时常叫一些俗人不很舒服的主。问题是他才不管不顾,只要自己的孩子不亏,只要比别人强,比别人高出一头就行。在他风风火火地带着儿子奔功名时忽略了自身的绅士般修养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周围人却并不这般通情达理。甚至有人似乎从心里往外希望他别这么顺利,希望他多遇到点坎坷,吃点亏、倒点霉什么的才好呢!公允地说,这也不能光指责别人的嫉妒,别人的狭隘。即便是一位相对有些修养的家长与老郎在一起大概也不会很舒服的。老郎天生一副傲骨,他就不会低头走路,就不会冲别人谦虚地笑笑,哪怕客气一些的事情他都不屑。那次少儿钢琴比赛,是沈阳这座城市头一回搞的,头一回的事情总是很新鲜很让人难忘。比赛是在沈阳的青年宫举行。青年宫的建筑很平淡,既没有什么西洋古典派的柱廊也没有重檐飞峙的中国古文化神韵。走廊的破旧阴暗使得人们敢于随地吐痰,也敢于聚堆发表对比赛的感慨和议论。家长们到了一堆儿,各怀心腹事,表面上却都是另外一种客气。彼此问到对方的孩子时,家长们都很谦逊,那种谦逊总是以夸别人的孩子贬自己孩子的方式传递。人们习惯了这种传递方式,而偏偏遇到郎国任时,却完全是另外一套。他既不夸别人的孩子,更不贬自己的孩子。人们彼此相视一笑,说几句应酬话,等老郎一转身,人们背地里议论的就完全是另外一套话了。郎国任听不到,他也不爱听,他迈着高傲的不合群的步子走向了那扇别人不敢靠近的门——那是正在比赛的那间大厅的门,大厅的门关着比开着神秘神圣,这哪是平头百姓可以随便出入的地方呢?家长们对这扇门无疑是很敏感的,每一次开合都让围聚成堆的人将目光立刻刷齐投过去。出来一个孩子,又进去一个。有的面露喜悦而有的则是一副沮丧相。当那扇门的不时开合中出现的是一位头戴大盖帽的警官时,人们聚拢的眼睛里原有的内容瞬间起了变化。这身衣服太抢眼了还是穿这身衣服的人太牛逼了?这是谁呀?这你还不认得?郎郎他爸!郎郎他爸咋的?就他特殊?P4-6

序言

值此书出版之际,我认识郎朗已经整整六个年头了。

记得1999年,郎朗在芝加哥音乐节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中大获成功,当晚就有好几位朋友给我打电话,都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位钢琴神童的横空出世。从那时起我便对他格外关注。2001年在英国伦敦,傅聪老师第一次听完郎朗的演奏也兴奋不已,说从未见过任何一位青年钢琴家琴能弹得如此精彩,而他身上流淌着的是炎黄子孙的血液!如今郎朗的艺术造诣已经更加成熟,成为音乐界举世瞩目的青年钢琴巨星,活跃在国际钢琴演奏的舞台上。

刘元举兄写的这本书,是郎朗生活的真实写照,详尽地叙述了郎朗曲折而多少有些离奇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父母为他的成长付出的艰辛努力。这本书为喜爱郎朗的读者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郎朗的机会,从中也可以获得诸多启迪。当然,钢琴家的成长没有固定的模式。郎朗的经历与成就令人惊叹,但并不意味着读者或琴童的家长都应该去效仿郎朗的教育模式。他的成功有许多特殊的因素——非凡的才华、高超的造诣,也因为他不可多得的机遇。因此,也不是说其他人照搬同样的模式也一定会获得同样的成就。在欧美,有成百上千背井离乡的中国青年钢琴家们含辛茹苦,同样作了巨大的努力,只有极少数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绝大多数至今仍然默默无闻,也有不少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并没有遭遇太多的坎坷艰难,却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因此,我想说的是,天才的成功是没有定式的。而热爱音乐、不计成败地投身于艺术,无论如何是人生的一种财富,是生命的一个最好的礼物。而这是所有音乐爱好者都能够拥有和把握的。郎朗非常年轻,他还有不可估量的前景与更辉煌的事业!让我们共同期盼并祝福他最终能成为他所景仰的霍洛维茨那样的伟大的钢琴家!

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主任教授

2005年9月29日

后记

开始动笔写这部书的时候,郎朗是个15岁的少年。在我的周围几乎没有一个人赞同我给他写书的。他们的理由倒很简单:即使肖邦15岁也没有传记的,何况郎朗将来会怎么样呢?

将来,也许正是将来的意义,我才毅然动笔于1997年。

现在,郎朗已是名满天下。到任何一个城市的音像店,都可以看到郎朗的光盘。郎朗走遍世界弹遍世界也“光盘”世界。

我这样回味当初的写作选题,并非要表白我的见识,而是想说明一种态度。这既是写作的态度也是人生的态度。这个态度,无论对于作家钢琴家还是普通读者都是重要的。

人生在世,态度可能决定你的成败。一个火热的夏天,差不多零上40度了,人们坐在家里都难受得要命,可一个仅有15岁的少年却仍每天弹琴10个小时以上。每天如此。他光着膀子,汗流浃背。他从琴凳上起身时,屁股下边是黏的,一圈汗迹灼痛过我的眼睛。那时候,他虽然考入了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但是仍然前途未卜。到美国留学的人有多少?而能够征服美国的中国钢琴家又在哪里?何况,那时候即使最有远见的钢琴界人士也未必会预见到七年后,郎朗豪迈地进入卡耐基音乐大厅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刮起雄劲的郎朗旋风。并且一直持续升温——今年3月下旬,郎朗到柏林参加名闻遐迩的柏林音乐节。24日晚上,郎朗与巴伦博依姆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在柏林爱乐大厅演奏巴托克《第二钢琴协奏曲》。据在现场目击的加拿大钢琴家朱贤杰说:

“那晚的演出连乐队后面的合唱队席都坐满了听众,而巴伦博依姆与内田光子的音乐会就没有坐得这么满。郎朗弹得比白天排练时更投入,更倾注,更疯狂,他在台上有非凡的个性魅力,听众全体起立,鼓掌,跺脚,叫好,几次谢幕以后,他拉了巴氏一起弹了一曲四手联弹。

“演出结束后,芝加哥乐团的中提琴首席张立国换下演出服走来,我和陈唯正也到后台准备向郎朗表示祝贺。大家在一起,为郎朗的成功感慨不已。张说,真了不得,郎朗旋风已经横扫世界各大城市。陈说,奥地利与德国的乐评一向较保守,但是现在对郎朗评价都很高。号称德语世界乐评界‘教皇’的凯塞著文说郎朗如果想让钢琴歌唱,他的斯坦威琴就好像有了人的声带……凯塞还套用肖伯纳当年对海菲兹说的话,‘郎朗你能不能哪怕弹错一个音?’”

接下来到6月份,郎朗还要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祖宾·梅塔合作,在维也纳音乐季闭幕式上演奏,演出将在原奥匈帝国的皇宫内搭台,将有九万观众到场。然后,他还要在明年德国举行的足球世界杯开幕式上演奏李斯特《匈牙利第二狂想曲》,届时,“郎朗的旋风”将会更加势不可当。

我们的央视主持人动不动喜欢用感动一词,感动中国有一大批人,但是,能够感动世界的中国人又有多少呢?感动,可能就是我所要说的态度。郎朗弹琴的态度是具有震撼性的。这或许比他对于钢琴的天才更能够令我没齿不忘的。如果说他的超常,首先在于他超常勤奋超常流汗超常自控自制。天将降大任于斯,必先苦其筋骨哟!还有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都是千古态度呀!

我很怀念那些日子,每天陪在他的身边听他弹琴,他喜欢有人陪在身边。他边弹琴边跟你聊天。他还会给你讲一些有趣的事情,还讲有趣的弹法。我惊叹他能够从别人看来如此枯燥的弹琴中寻找到那么多有滋有味的快乐。当然,我更惊叹一个孩子会有他这样的耐心与意志,这样永不枯竭的激情。当然,他也有烦躁的时候,而他最烦躁的时候,就是弹够一个小时,从湿黏的琴凳起身,找一双拖鞋折磨。他将拖鞋当作足球去踢。然后,他会喝上冰冻的橙汁,一个冰柱在透明的塑料瓶里被他晃荡出微弱的细流,而他仰头喝水的感觉,是那样的纯朴且执著。

现在,他早已告别了少年时代的这种喝水方式了。他每一次回国,每一次在屏幕上亮相,都是一个新的感觉:发型不同,或者服饰不同,演奏的曲目也不同,但是,我仍然感觉他还是我所熟悉的郎朗。

2005年的新年音乐会,我事先并不知道郎朗走进了上海这座移动了七十多米的豪华音乐厅演奏。但是,那个晚上,我接到了几十条短信,所有的短信都是激动的。他们在争相告诉我郎朗弹奏的《黄河》多么棒,多么令人激动不已!

可惜我打开时,只看到了一个流光溢彩的镜头,郎朗头型由一年前的平头而甩成一头长发,飘洒而时尚。

算一算,他今年已经22岁了。真正的风华正茂。他赶上了好时代。他什么都具备了,他的进取的步子,是我这个写书人怎么赶也赶不上的。以前这部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的,题目是出版者硬加的:《爸爸的心就这么高》,出版社讲的是经济效益,而我却始终为此遗憾着。

现在好了,这部书重新出版之际,我将名字改回来了。不仅如此,我也重新进行了修订,并且又加入了郎朗这几年来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然而,仍然还有遗憾,那就是我始终没有能够真正与赵屏国老师坐下来,听他谈谈他的一些想法和过去的事情。他对郎朗是有着知遇之恩的恩师,不久前,我竞突然在沈阳一家小小音像店见到他:一头华发,高贵地弥散着光晕。我感觉面熟,却怎么也不敢想象这就是那一头黑长额发笑容灿烂的中年教授呀!感叹岁月的同时,也只能感慨人生。我当时就想与他坐下来聊聊,我们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机会,却一直没有找到。他告诉我他和女儿到沈阳音乐学院演出,他马上要回去有事。他说话时,还从兜里摸出药片,他要定时吃药。作为郎朗的老师,与当年相比,他真的老了。但是,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更多的是人性的温情与宽容,还有一种令我难忘的宗教目光。我不知道是不是钢琴家到了老年时,眼睛里都会漫溢出宗教的光泽的,但是,我从赵屏国老师的眼睛中实实在在看到了,这真正打动了我。

最后,我要深深感谢贤杰和他的同学周文华先生,还有上海音乐出版社的编辑们。他们要将此书精心做成一部正宗的音乐传记书,以满足海内外读者的需要,这令我深感欣慰。

2005年4月16日于南国东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才郎朗(附光盘)/当代钢琴家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元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677674
开本 其他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6
丛书名
印张 18.6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1
167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