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战争本体的艺术转化--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创作论(精)/比较文学与文艺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从"战争美学"的角度审视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战争小说创作,作者从具体文本出发,力求论从史出,点面结合,对战争小说的创作演进、艺术建构、人物塑造、审美形态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和论述。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这一时期战争小说的创作总貌及其问题获得全方位、立体化的批评认知。

目录

序 言

緒 論

一、戰争與戰争小說

二、戰争觀、歷史觀與戰争小說

三、戰争小說作家審美觀念的嬗變與戰争小說

四、本書的思路、構架、論述的範圍與方法

第一章:創作演進

第一節 英雄史詩型的戰争小說

一、戰争要素的單一闡釋與歷史行程的原向呈示

二、崇高軍人品格的理性頌揚

三、單一對立的情感维度

四、宏大叙事與史詩構架

第二節 透視戰争與人性的戰争小說

一、封戰争中人道、人情、人性的多重探索

二、揭示戰争中人性的象徵意蘊與抒情風貌

第三節 對戰争歷史多元化的闡釋

一、對歷史本原的"接近" 

二、封自身歷史的正視與審視

三、以心靈激活歷史、重構歷史

第二章:藝術建構

第一節 戰争小說藝術衝突的構成及處理方式

一、戰火中敵我雙方衝突的構成及藝術處理

二、戰争生活中人與人衝突的構成及藝術處理

三、戰争境遇下人自身衝突的構成及藝術處理

第二節 戰争本體美向藝術美的轉化

一、戰争謀略、戰術戰鬥:戰争藝術向小說藝術的智性轉化

二、緊張與均勢、奇異與驚險:戰争力學與戰争奇觀的藝術呈現

第三節 對戰争中人的心理世界的藝術展示

一、戰火狀態中的心理展示:生命體驗與生命激活

二、戰争環境中的心理展示:人格動機與心靈搏戰

三、死亡臨界時的心理披露:生命定格與人格精神

第三章:人物塑造

第一節 軍人形象

一、必耍的闡述

二、軍人形象

三、軍人形象塑造的幾點理論思考

第二節 母親形象

一、具有黨性色彩的革命母親形象

二、傳統而本色的母親形象

三、妻性失衡的母親形象

第三節 戰争中的軍人創傷者形象

一、"挾帶型"戰士形象

二、命運多舛的失意者形象

第四章:審美形態

第一節 崇高的審美形態及其新變

一、弱化戰争場景,凸現人的心靈崇高感

二、悲愴、凝重與複合多樣的藝術基調

三、嚴正、莊重與富有力度、氣勢的叙述語言

第二節 悲劇的審美形態及其新變

一、悲劇環境的沉重、窒息與無奈

二、封英雄悲劇人物的雙重悲劇意蘊的深層揭示

三、悲劇動囚的理性考辨

第三節 優美的審美形態及其新變

一、恬淡怡然的戰争背景

二、自具品味的優美題材

三、别具機杼的人物選擇

四、淡化人物不幸的處理方式

五、柔和而富有詩情畫意的叙述語言

結 語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一:本書涉及的主要戰爭小說目錄

附錄二:革命後代視野中的革命歷史--以《我是太陽》和《英雄無語》為例

後 記

试读章节

一、戰争與戰争小說

戰争是自有文明以來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現象,也是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重、最為久遠的客觀存在。據統計,人類有記載的戰争達1.5萬餘次,世界上没有戰亂的和平日子屈指可數。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說人類的歷史就是戰争的魔劍劈殺的歷史,人類的歷史進程就是戰争的魔劍揮向的結果並不為過。

戰争,是政治的繼續,是不同的階級、民族、國家和集團之間為了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武裝鬥争,它既是人類生存中最為荒謬、最為慘暴的一幕,又是人類生存中最為激蕩、最為振奮的音符。它是對人的生命、人類文明野蠻粗暴的戕害與踐踏,又是對人的生命、人類文明烈火濃焰般地鍛造與昇華。它或許是一個民族走向毁滅的淵藪,或許是一個民族邁向新生的開端。造就是戰争對於人類的社會學意義。“戰争是人類本質力量的最高表現形式,人類通過戰争這一特殊的對象化表現形式,達到全面而深刻的自我觀照,在苦難、悲傷、毁滅、傷亡的高昂代價裏,凝聚着人類力量和智慧的總和。由於戰争把人置於幸福與痛苦、希望與绝望、創造舆毁滅、正義與邪惡、死亡與再生交織在一起的煉獄,在求生本能和死亡本能的雙重推動下,人類本質力量的全部内涵必然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又因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構成了對象化過程的慘烈背景,使人們對被戰争所激發出來的自身的巨大能量感到震顫、驚奇、崇仰和敬畏。”造就是戰争對於人類的美學意義。正因為戰争自身蕴含着如此豐富的内涵,對人類的生活、人類的歷史及人類的美學起着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的作用,激蕩起無數的作家將他們的才情投入關於戰争的藝術創作,也就不足為奇,一些著名的戰争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游傳》、《戰争舆和平》、《第二十二條軍規》、《静静的頓河》、《一個人的遭遇》、《這裹的黎明静悄悄》等在中外小說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也就無可置疑了。P1-2

序言

記得兩年多以前,陳思廣在我這裹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談到研究課題的選擇時,他就提出這樣一個題目:研究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戰争小說。開始我確實有點猶豫,因為中國現代的戰争小說,數量雖不少,但質量却不太高,以此為研究對象,是否會限制研究的深度?但陳思廣又提出,他主要是選擇這樣的角度來進入:從戰争本體的特點出發,去探索它的藝術轉化。我聽了倒覺得有點新鮮,也就支持他,希望他的研究能創造出新意。現在,他的研究成果即將送到廣大讀者面前,遵他之囑,要我作為這部書稿的第一個讀者,在此先談點感想,我自然衹好應命。

戰争,并不是每代人、每個人都會親歷到的。特别是今天,當我們逐漸習慣了平静、安稳,習慣了“歌舞昇平”,戰争似乎離我們已經是那麽遥遠;可是,人類的歷史和現實又在不斷提醒我們,戰争時時還在我們身邊,而且還時時以它特有的威力和魅力誘發着人們去面對它,審視它,描述它。戰争確實也是一種生活,但它本身,所蘊含的又是人類生活中一些特質性的元素,諸如:殺戮、死亡、血泪,又諸如:超常的智慧,超常的勇敢,震撼山河的豪氣和撕心裂肺的傷悲等等,都貯存在戰争的本體中。而這種種元素,當它進入文學藝術時,自然就成丁藝術轉换的基礎。因此,在研究戰争文學時,特别注意戰争的本體特徵,並從這種本體特徵出發,來審視文學創作,我覺得,這正是把握到一種與研究其他題材文學的不同思路。而作者主要也正是從小說的藝術建構、小說的人物圖譜和小說的審美形態等幾個重要方面來探討戰争小說的藝術轉化和藝術特點的。造就使他的這部著作超出了單純對一部部戰争小說作品的具體闡釋和評判,而是側重於從探討和總結戰争的藝術轉化中去尋求這類文本的特殊審美功能。

戰争本身就是一種强烈的衝突,但在藝術轉化中,確實有許多不同的處理方式,作者特别注意到這種衝突中的智力與戰力的處理方式及其因果的互動關係,這個問題對我國當代的戰争小說來說頗具針對性,值得我們深思。確實,不管是今天的現代戰争還是當年的“小米加步槍”,實際上都不僅存在着戰力的較量,更存在着智力的較量。而我們過去許多作品的描寫,往往注重的是戰争行動,以為這纔顯示出戰争的豪情舆氣概,造就容易形成藝術建構的單一,也使戰争的表現流於表面化。當然,要真正使戰争的本體美轉化成藝術美,還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如何從戰争力學的客觀顯現中創造戰争小說的力學美,如何使奇險迭出的戰鬥舆散淡平和的生活描寫相交錯,以創造戰争小說的色調美,以及如何通過對戰争進程描寫的適度把握以創造戰争小說的節奏美等等。論著作者都在結合具體作品的分析中,闡述丁自己的見解,作出一些理論概括。當然,衹要我們不把它當作可以套用的條律,而是作為啟悟創作靈感的聲音,那麽,這樣的理論概括還是很有價值的。

關於戰争小說中人的研究,作者集中於三類人物:軍人形象、母親形象和戰争中的創傷者形象。這種選擇,來自於創作實踐,也來自於他的獨特思考。軍人是戰争的主體,對此,作者的理論出發點是:戰争小說中的軍人,除了具有人的性格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外,他還應具備“作為戰争主體的規定性”,也就是在“人同戰争的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自覺能動性、自衛超越性和自主創造性”。所以他對軍人形象的考察,也是以此為基礎,尤其注意到軍人的藝術形象是否具備軍人的基本素質,這自然是有道理的,如果分析軍人形象衹混同於一般人物形象的分析,那麽研究的意義也就會與戰争小說游離。另外,我們都會發現,在近一二十年的戰争小說創作中,出現了一些比較獨特的形象,他們是戰争的受害者,但主要不是體現在肉體上的損傷,而是體現在精神上的創痛,心靈受到無法抹平的創傷。他們當中有些是因身上帶有某些缺點或經歷存有某些疑點的指戰員,他們雖有愛國之心和在戰場上拼搏的勇氣,但却處處受到“重點”監視和控制,無法得到完全的信任,行動帶着精神镣銬;有些則因戰争的複雜經歷而在戰後的命運中受到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以至終身難以洗刷。這類形象,它所蘊含的意義也許更為深沉,他們是用自己的特殊命運展現戰争的更為殘酷的一面。論著作者對這類形象的出現給予了重點的論述,無疑是有見地的,它其實已觸及到今天戰争小說所開拓的一個新的意義層面。

對戰争小說審美形態的考察,作者採用一種動態的眼光,這是明智的。因為創作實踐本身的演化往往會溢出或“修改”着美學理論上的那種“崇高的”、“悲劇的”或是“優美的”的規定性。我們的文學研究在面對具有生命靈性的創作實踐時,不是用現成的理論去框囿它,而是從實踐中攫取出理論智慧的火花,造纔是一種更為聰明的選擇。當然,能做到後者也是不易的,但毛糙的理論心智總比平直的套用更為動人。

說到這裏,我也不妨坦誠指出,這部著作,儘管帶有許多智慧的閃光,但許多獨到的見解還期待着更深入透徹的展開。所以我總期待着作者能將這一課題的研究更進一步深入下去,包括將視野打開,在中外戰争小說的比照中探討一些戰争文學創作的更帶普遍意義的問題。就我舆他的幾年接觸中,他應該是具有這樣的條件的。他對戰争小說情有獨鍾,我覺得他本人就有着軍人的氣質和性格,粗獷豪放,處事果斷利落,雷厲風行,又喜歡急公好義,相助不平,我常跟他開玩笑,說他就像個没穿軍裝的軍人。而更重要的是,這好動的性格並没有妨礙他坐下來鑽研和思考。記得在畢業選擇工作崗位時,他曾面對着兩難的選擇:一個是薪水豐厚但學科發展缺乏可能性的學校,一個是學科基礎好薪金却相對微薄的學校。他在猶豫中曾徵求過我的意見,我當然不想以我的意願去左右他,衹能尊重他的自由選擇。最終他還是選擇了有利於專業發展的四川大學。這使我更相信他對專業的追求是執著的、無所反顧的。我非常敬重這樣的年輕學者,也基於這點,我相信他在科研和教學的實際磨煉中,會不斷使自己登上新的臺階。

陳美蘭

2004年深秋作於珞珈山居

后记

書要出版了,我心情很複雜。這本小册子是在我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稍加擴充修改而成的。客觀地說,原本我是想進一步充實、完善後再尋求出版機會的,之所以又同意以目前的樣子呈現在讀者面前,一是因為院裏提供了一個公開出版發行的機會,二是想藉此了結一度對中國當代戰争小說的關注之情。說實在話,這次以當代戰争小說作為博士論文的選題與寫作,主要是因為學業的需要而非學術動因的需求。也因此我不止一次地想這是不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2000年9月,我從山東烟臺南下武漢大學師從陳美蘭老師。陳老師的當代文學研究特别是長篇小說研究久負盛名,我考陳老師的博士生最根本的動機就是想在現當代長篇小說方面學點什麽,做點什麽。在陳老師的指導下,我完成了這一設想的最初的成果。在閱讀第二個時段即二十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的長篇小說時,我發現我所搜集的作品目錄與我所讀過的作品還有較大的距離,一些在我看來較為重要的作品武大圖書館没有收藏,南京大學中文系或其他圖書館雖有但遠水不解近渴。其間我曾動過去南大訪讀的念頭,陳老師也表示支持,但終因期末外語考試與專業討論課的壓力而未能成行。通常,我的閱讀與寫作的習慣是全部讀完所要論及的作品後再考慮具體的寫作内容,但目前讀全顯然已不可能,而以已讀之作鋪寫成文又明顯有遣珠之憾。就在這猶豫之間,非但未能成文,時間也一晃而過。造成為我武大三年期間無法彌補的最大的遗憾。在接下來的時間裹,我曾想過將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長篇小說按已讀的情况寫成文章,但已没有時間和機會。武大文學院培養博士生的模式之一是按時段討論相應的問題,我衹得按部就班地準備17年文學以及新時期文學的相關問題。待這些討論都進行完之後,開題在即了。寫什麽呢?繼續關於二十世紀長篇小說方面的探討,一年内顯然無法完成。期間陳老師曾考慮到我在陝西呆了七年,如果寫陝西的某位作家可能要便利一些,我又不想將博士論文限定在某位具體的作家身上,這一選題也就没有進入議事日程。我的專業方向是當代小說,博士論文的基本要求是出新意,如何能在當代小說方面出新就成為我思考選題的重要尺度。當代小說就題材而言,農村題材、戰争題材、歷史題材小說成就輝煌,城市小說方興未艾;博士論文就現狀而言,農村、歷史、城市等題材都有人涉及,唯戰争小說尚未見成文。於是,我就想,乾脆寫戰争小說吧,男人多少有點“戰争”的欲望,多少有點“軍人”的影子,尋找感覺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可能的話再將外國戰争小說作一比較,應該是有新意的。就這樣,我憑着自己的想象確定了寫戰争小說的選題,隨後又將這一選題向陳老師作了匯報。陳老師雖有些許担心題材本身的質感,但看我言之鑿鑿的樣子,也就同意了我的選題。豈料當我真正開始閱讀並着手寫作時,問題的嚴重性隨之暴露出來。首先是時代的局限性使題材本身强烈的意識形態性顯得極為功利,致使大量的作品在今天看來難以言陳;其次是作者的戰争觀與歷史觀的狹隘性,阻斷了戰争小說通向豐富性的藝術通道,使真正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厚重作品寥寥無幾。也就是說,50年的戰争小說創作,能够進入文學史視野而不是走進歷史深處的作品屈指可數。這一始料未及的“惨狀”的確在催化我這位理論功底相對薄弱的博士“生”變“熟”的過程中,增添了不少的難度。許多想展開的地方難以展開,想深入的地方深不下去,幾經到了為寫而寫的地步。原先設想的將中外戰争小說進行比較的意圖,也因時間關係被迫搁淺,原想轉换觀念甚至重新推敲的打算,也因生計問題被迫放弃。好在終於寫完了,儘管存在着不足。好在終於過去了,一切不再期待。

這本博士論文自始自終得到導師陳美蘭教授的悉心指導,如果有什麽可取之處,完全是導師指導幫助的结果,而文中的不足,完全是本人才學淺陋所致。感謝武漢大學陸耀東教授、易竹賢教授、於可訓教授、龍泉明教授(願他地下有知)、張潔教授以及西北大學趙俊賢教授等曾給予的關愛。感謝華中師範大學黄曼君教授、王慶生教授曾給予的理解、支持。感謝父親生前的鼎力支持。感謝母親、妻子的無私關愛。感謝所有關心和幫助過我的親人和朋友們。感謝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提供的出版機會。

附錄二的《革命後代視野中的革命歷史》一文,是我讀博期間撰寫的惟一一篇有關戰争小說的論文,曾被删節後刊於2002年1月19日《文藝報》上。現原文收錄於此,半是紀念半是告别。

陳思廣

2004年11月14日於四川大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战争本体的艺术转化--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创作论(精)/比较文学与文艺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思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巴蜀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97248
开本 32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2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3
14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