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动荡不安而又最慷慨风流的时代,当属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三百六十余年间,无数帝王妄图霸业却宛如过眼云烟,无数文人沉迷玄谈意图忘我却终究挣脱不了现实的羁绊,战乱与清谈、剑戟与诗酒、脂粉与戎装,挥洒着天真与放纵,腐朽与绮靡,豪放与退隐……
图书 | 火烧赤壁还是瘟疫感染/中国文化探秘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动荡不安而又最慷慨风流的时代,当属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三百六十余年间,无数帝王妄图霸业却宛如过眼云烟,无数文人沉迷玄谈意图忘我却终究挣脱不了现实的羁绊,战乱与清谈、剑戟与诗酒、脂粉与戎装,挥洒着天真与放纵,腐朽与绮靡,豪放与退隐…… 内容推荐 “中国文化探秘”系列丛书的文字是通俗优美的,内容也是新奇迷人的,但它不是为了猎奇。它是通过对历史谜题的解读,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社会的功能,思考人与自然应该处于何种关系状态。 丛书故事耐人寻味,真相扑朔迷离;拨开历史迷雾,秘密层层揭开…… 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火烧赤壁,还是瘟疫感染”一册。内容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帝王枭雄、传奇人物、惊世国宝、考古发现、生活图景等。 目录 帝王枭雄 梦中杀人不眨眼 真真假假男儿泪 生儿子就要像孙权 野心勃勃难揣测 傻子皇帝并不傻 王与马,共天下 穿汉服说汉话的鲜卑王 传奇人物 娶了丑媳妇的诸葛亮 红脸的关公 黑脸的张飞 年轻才俊周公瑾 音乐才女蔡文姬 七步成诗的天才 寻找世外桃源的隐士 引领时尚的风流宰相 麻醉神医的养生之道 科技王国里的探索者 惊世国宝 差点成为赎金的“中华第一帖” 帝王行骗夺取《兰亭序》 水幕之下的大字佛经 “青瓷之王“莲花尊 千古绝唱广陵散 关键时刻 官渡之战两把火 火烧赤壁,还是瘟疫感染 当后退变成逃跑 一首胡曲退百万雄兵 屡败屡战的三次北伐 考古发现 一个道士的含财之旅 曾经消失的蒙山大佛 金碧辉煌的夺命古墓 沉睡千年的匈奴古都 天神女娲的宫殿 生活图景 做高官要有好出身 蜡烛当柴烧的奢侈生活 南朝四百八十寺 鬼神大辩论 听听小曲 弹弹胡笳 爱美好打扮的魏晋男子 不喜欢穿衣服的魏晋人 洗澡也有大学问 大庄园主的私家园林 回到魏晋过大年 试读章节 回到魏晋过大年 爆竹声声辞旧岁,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到底古人是如何度过春节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魏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么过年的吧! 魏晋的过年是从腊日开始的,当时,腊日是指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每年都不是同一天,到了南北朝之后就固定为腊月初八,也就是后来的腊八节了。 腊日这一天在魏晋人生活中非常重要,它是一年中祭祀先祖和神灵的大日子,所以出门在外的亲人们也会赶在这一天回家团聚,共同祭祖祈福。 相传,晋朝有个名叫范乔的隐士,在腊日前一天,有个同乡偷偷砍伐盗取他家的树木,范乔听说后却装作不知道,对盗树人也不惩罚。盗树人自己反而觉得羞愧,就去跟范乔道歉,范乔安慰他说:“你在节日前盗伐树木,是为了换点钱好和父母亲人团聚,没有什么羞愧的。”可见,魏晋人是很看重腊日欢聚这一习俗的。 腊日过后,除夕佳节便近在眼前。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就要开始添置新衣、打扫房屋、置办年货了。当时的人还要给家人预备一些辟邪的物品,包括松柏、桃木、芦苇等等。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在这一天,人们不仅要除旧迎新,还要驱邪避害,祈福求吉。 除旧迎新,就是除了事先整修、清扫装点房屋,更换新衣新鞋,还要准备新鲜的饭菜,邀请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送岁迎新”。除夕这一天,按照当时的习俗,人们是不能把饭菜吃光的,要剩下一部分留到正月十二,到时候将剩饭剩菜扔到大街上,象征着去旧迎新,舍弃剩菜剩饭的穷苦日子,迎来富贵安康的好日子。 驱邪避害,就是要驱除邪气,迎接福气。当时,家家户户都要在房子的四周,埋上一块石头,表示镇住家宅,鬼邪不侵,福气不跑。 正月初一,古时叫做“元日”,是新年最重要的一天。这天早晨,人们听到鸡叫就要起床,晚辈子孙先要给长辈磕头拜贺,然后一起喝椒柏酒。花椒多子,又能祛病,象征着多子多福;松柏常青不衰,代表着长寿。 而喝酒的次序又有讲究,这时候要年幼的先喝,年长的后喝。因为,小辈们在新年成长一岁,先喝酒表示祝贺,给予人生的祈祷;而长辈们则年老一岁,最后喝酒祈福,表示延年益寿,天增岁月人增寿。 喝完酒,大家都聚集在庭院中放爆竹。现在,我们放的都是硫磺做的烟花爆竹,古人可是真的“爆竹”了。他们会把竹子放到火中烧烤,竹子受热膨胀,竹节爆裂,便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 为什么人们要“爆竹”呢?这就说到“年”的由来了。 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山中有一只极其凶猛的怪兽,它的名字就叫做“年”,它常常出来害人,扰得人人不得安宁。有一次,怪兽跑进竹林,碰巧天降雷火,竹子被烧得啪啪作响,怪兽吓得转头就跑。从此,人们便每年都燃烧竹子,以驱赶怪兽。后来,这种方式就演变成一种习俗,这就是过“年”了,意思就是度过“年”这种怪兽的骚扰,迎接吉祥如意的幸福生活。 除了喝酒祈福,爆竹驱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还会在自家大门上刻画公鸡的形象,或者贴公鸡剪纸,或者挂着木刻的雄鸡,还有的甚至杀鸡淋血。古时候的人们觉得公鸡打鸣,太阳就升起了,就想象着公鸡一定和太阳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日出之后,鬼怪就不会上门,所以,古人就将鸡作为驱邪避鬼的法宝了。还有另一种传说,据说在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长着两个眼瞳的鸟,它长得像鸡,但能作凤凰的呜叫,所以能够驱除妖魔,防止它们危害人间。可惜的是,这种鸟来无影去无踪,人们为了保家安宁,就刻画了这种鸟的样子,时刻悬挂张贴在门上,这样一来,任何妖魔鬼怪都不敢来侵犯了。 到了正月初七这一天,又是古人喜庆的“人日”了。 魏晋人在人日这一天最重要的就是吃“七菜羹”,具体吃哪七样菜如今已经不知道了,大概包括葱、蒜等在内的一些驱邪菜肴。据说,现在潮州人在正月初七依然保持着这种风俗,只不过,“七菜”也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当今的佳肴了。 吃完“七菜羹”大家就要互赠礼物。人们会剪贴人形或是镂空金箔成人样,张贴在屏风、鬓角之上作为装饰,相互赠送。还有一种叫做“华胜”的头饰,媳妇们会自己制作花样作为礼物相送,又或者装饰在孩童的帽子上,送给子女,寓意着万象更新,人也要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俗话说,过完正月十五,才算真正过完年,古人也是如此。不同的是,魏晋人正月十五不看花灯、不吃元宵,这些习俗都是魏晋之后才兴起的,而当时人们要做的是祭祀各种神明。 首先要祭祀的是自家的门户神。古人认为,家宅各处都有神灵掌管,门户之神是守护家庭平安的重要保障,必须予以尊敬和祭祀。方法就是把一段杨树枝插在门户之上,盛上饭菜、端上酒肉,诚心祭祀祈求。家宅门户神祭祀完,还要祭祀蚕神、厕神等等,这些神灵各司其职,各有所用,人们在新的一年予以祭祀,保佑家人健康、生产繁荣。 度过正月十五隆重的祭神仪式,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春节也就过完了。 新年新气象,魏晋过年虽然和我们现在的过年习俗有些差异,但辞旧迎新、祈求来年幸福生活的希望却是一模一样的。 P146-148 序言 人类还在动物时代的时候,除了本能的遗传,不会有文化的记忆。而自从语言产生,文字发明以后,人类的创造就不再是清风流云,消失得无踪无影,文明随着口头传述和文字记载累积起来,并以一种加速度发展的态势,使人类奔驰在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因此,人类的求知欲望日益强烈,求知的能力不断提升,知识的积累不断地改变人类自身。 人类的知识积累,是从对于自然和人生的神秘属性的探寻开始的,自生物体的生存之道到生存的意义价值,人们对于自我与世界神秘的探索一步一步把人类带人文明之境。 人的生存,需要吃喝与穿住,但人类自身不能提供这些,要仰赖自然赏赐。自然尽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却要通过人类的劳动才能获得。土地怎么能够长出养育人类的果实来呢?这样的神奇催生了人类思维的发展。简单的形体劳动只能造成动物世界的简单的世代循环,而创造性的思维及其劳动,则成为人类进步的彩色双翼。渔猎采集方式的生存,尚是动物化的生存,农业则是人类高尚的创造性活动,人工栽培、养护、收获,哪一样不是在对于自然的神奇的观察探讨中获得的灵感而用于人自身生存的劳动呢?农业的栽培,需要对于自然气候的掌握,在看似凌乱日复一日的时间中,找出其运行规律,于是就有了历法,自然的盛衰荣枯之理,生产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就被发现出来了。农业不断发展,人类的生存能力于是大大提高。 人类迈进文明的门槛,更源于对人自身的神秘的思考。如果人仅仅是通过创造性生产获得更多的资源,而没有人文精神的增进,这样一群没有理性的生物体,不仅不是世界的福音,还可能是世界的灾难。如果不能控制调节本能,不能建立规则,人类将是悲剧性的存在,将会陷入相互残杀的灾难境地。一位伟人的词这样描述丧失人性的苦难:“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如果没有人文,世界将是多么的悲惨!于是,我们发现,关于人与人性的思考才是人成为“人”的前提。关于季节的观察发现,会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自然的荣枯与社会的兴衰可以关联起来,与人的生命可以关联起来,这样就是天人合一。人类也从动物世界选择学习了一些良性的规则,如猛虎不食子、乌有反哺之义,从中人们体悟出慈爱与孝敬的道理,形成了社会的伦理。中国古代的哲人把天文与人文奇妙地结合起来了,天理与人欲于是处在一个和谐的状态,带来人世间的和谐与宁静,人文让世界变得美好起来。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是谁?这些在今天的哲学家看来都还需要不断解说的论题,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开始思考了,并留下了丰富的充满幻想的关于人类由来的解释,也留下了充满理性的关于人性的思辨,我们不仅知道有女娲造人的故事,我们更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认为天道也是至善的,天人合一,人性就自然是至善的了。人性如何展开是自己描绘的,无论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自私的表述,还是大公无私普度众生的崇高理念,让精神左右自己的方向,而不是凭着欲望的驱使,这就是人! 当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世界上唯一不曾间断的文明历程,我们发现,人们对于“我是谁”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对天发问,而更多的是从前人走过的足迹中寻找依据,也就是说,历史是现实之师。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这样的智慧资源,只有中华民族在过去的岁月里才会留下浩如烟海的珍贵文献和口头传说。而当我们在享受这份巨大的文化资源的时候,却时时会陷入迷茫,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不解的谜题。一般说来,丰富的历史资源会留下清晰的过去岁月的图像,但事实恰恰相反,文化资源越是丰富,其谜题就会越多。就像浅浅的水流平淡无奇,而浩瀚的大海宝藏无限一样,中国文化中的无尽奥秘正是其博大精深的体现。或者因为文献有缺,事件不能连贯;或者叙述多样,表述不一,让人无所适从;或者时过境迁,往日的平常之举今日已不可思议;更有珍贵遗产的无奈失落,令人满眼迷茫……文化的迷宫让人流连忘返! 文化神秘如今已成为一种娱乐资源。但是,本丛书却不仅仅是提供给大家开心一笑的。丛书的文字是通俗优美的,内容也是新奇迷人的,但我们不是为了猎奇。我们是通过对历史谜题的解读,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社会的功能,思考人与自然应该处于何种关系状态。古人其实很早就在这样做,如屈原就是一个文化探秘者,他在《天问》里这样说:“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就是两个最大的谜,关于最初的宇宙形态是谁传下来的?宇宙是一片混沌的话,怎么能够考察得到呢?这是关于宇宙奥秘的问题。还有关于人生由来的困惑的问题,如:“女娲有体,孰匠制之?”中国的神话说,人是女娲造出来的,那女娲的身体又是谁造出来的呢?屈原的这个问题,我们至今还回答不完善。探秘不就是探究宇宙人生的重大问题吗?岂会仅仅是猎奇?对文化的神秘性的探寻是一条漫漫长路,永远地不停息地行走在这条充满艰辛而又喻快的道路上,这就是人类的本性,也就是人类崇高而又伟大的精神! 我们寻找失落的玄珠,我们想揭开千古的谜底,其实是想和读者朋友一起反思人生的价值,话题是严肃的,但我们的表述是轻松的,因为我们想和大家一起享受人生的趣味。苦思冥想不会产生思想的巨人,也不会理解人生的意义,相反会背上沉重的负担,丧失生存的乐趣。当我们感到文化的历史是深邃和奇妙的时候,就会产生探索的欲望,我们的境界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我们绝不愿意大家在历史的迷宫里不能自拔,而是希望把神奇的历史事件当做一个个突然落下的苹果,触动人们的灵感,开出新的精神之花……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火烧赤壁还是瘟疫感染/中国文化探秘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严婷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48152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4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3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35.09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1 |
宽 | 171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