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化视野下的山歌认同与差异--以河州花儿与陕北信天游比较为个案
内容
编辑推荐

山歌文化是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凝聚体,是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出发,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西北高原流传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地域最为辽阔的两种山歌——“花儿”与“信天游”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对比讨论,力求在解剖“花儿”、“信天游”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提升人们对于我国歌谣学的理性认识与山歌文化的思维判断。

内容推荐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出发,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西北高原流传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地域最为辽阔的两种山歌——“花儿”与“信天游”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对比讨论,力求在解剖“花儿”、“信天游”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提升人们对于我国歌谣学的理性认识与山歌文化的思维判断。作者认为:

山歌文化是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凝聚体,是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山歌本身、民间歌手、听众群体、唱歌情境等组成山歌文化。山歌是山歌文化的本体,民间歌手是山歌文化的主体。山歌文化的个体性与集体性、随意性与表演性、含蓄性与开放性、稳定性与变异性、地域性与普及性、落后性与先进性、娱乐性与教育性、单一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许多性质是相互矛盾又自成一体的。山歌文化特质组合、山歌文化丛的衍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任何山歌文化的产生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终极原因是人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矛盾运动结果。山歌文化的“源”与“流”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山歌文化内部任何因素发生改变,往往会影响到其他因素相应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化。山歌文化的运动过程从山歌文化特质改变开始,山歌文化丛的变化继之,然后在多种创造形式并存的局面当中形成山歌文化的空间流布范围和历史传承层面。山歌文化永远处在一种量变与质变的循环过程中,永远处在一种绝对运动与相对稳定的状态里。

对于某种山歌的研究应当先从歌词曲调开始,接着深入到民间歌手的内心世界之中,然后深入到山歌文化之中,最后应当深入到与山歌相关的自然、社会、文化、人的当中而去。山歌文化特质之间,山歌文化组成部分之间,山歌文化相互之间,自然、社会、文化、人各自与山歌文化之间,无不处在一种互相独立与互相依赖、互相矛盾与互相协调、互相作用与互相影响的动态关系之中,处在一种彼此由平衡走向不平衡、由不平衡再次达到新的平衡的永恒变化之中,影响着整个山歌文化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也影响着每种山歌文化充满个性色彩的沉浮兴衰。

一种山歌与另一种山歌之问,既含有共同之点,又存在相异之处。身体力行的“田野作业”方法,原貌本真的完整描写方法,理性而审慎的认识对象方法,科学有序的逐项比较方法,“量化”到“质化”的逐级归纳方法,内外结合的联系分析方法,相关因素的换位思辨方法,典型结论与一般原理的相互推导方法等,是弄清某种山歌本来面目和所有山歌共性所在的有效研究方法。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的传统山歌文化在急剧衰落,精品山歌飞越了时代地域的界限而走向全国,进人世界。山歌文化融人世界文化圈成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因此,妥善、尽早地收集保存与适度、适时的改编创新是山歌未来最好的两条出路。

上述研究表明,建立山歌文化体系的构想能够成立,创立山歌文化学的学科构架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

目录

导言

第一编 山歌文化源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一章:山歌文化自然生态系统缕析

第一节:山岭、峡谷、盆地上摇曳的"花儿"

第二节:丘陵、沟壑、荒漠中飘荡的"信天游"

第三节:空间系统内的山歌文化

第二章:山歌文化的生成程序

第一节:"花儿"文化因子的历史沉积

第二节:"信天游"文化特质的萌生步骤

第三节:山歌文化原型的模塑过程

第三章:山歌文化的嬗变形态

第一节:"花儿"文化丛的动态进化顺序

第二节:"信天游"文化丛的纵向流变脉络

第三节:山歌文化的链式传承与繁荣轨迹

第二编 山歌文化体系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第一章:山歌文化的民族性

第一节:多民族文化系统叠合中的"花儿"

第二节:多源合流的汉族"信天游"文化

第三节:山歌文化与民族文化

第二章:山歌文化的社会性

第一节:河湟社会与"花儿"文化

第二节:陕北社会与"信天游"文化

第三节:社会与山歌文化的辩证统一

第三编 山歌文化本体的同一性和多样性

第一章:山歌曲调的构成分析

第一节:"花儿"的乐体组合框架

第二节:"信天游"的曲式结构体系

第三节:山歌音乐模型的内部排列组合

第二章:山歌歌词的整合模式

第一节:"花儿"词句搭配的有序性

第二节:"信天游"唱词编制的规律性

第三节:山歌歌词的程式化组装

第四编 山歌文化主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第一章:山歌文化的情境构成

第一节:"花儿"演唱场合的风俗酿造

第二节:歌唱"信天游"的社会情境

第三节:山歌演唱场景构成剖析

第二章:群体歌唱观念视阈与山歌文化差异

第一节:河州"花儿"的文化观念

第二节:陕北"信天游"的文化意识

第三节:心想口唱的歌手与观众

第五编 山歌文化流变的共同性与个别性

第一章:山歌文化的效用之力

第一节:"不死了就这个唱法"的"花儿"

第二节:"信天游永世唱不完"

第三节:山歌文化的功能自足系统

第二章:山歌文化的流布体系

第一节:"花儿文化"的扩散途径

第二节:"信天游"文化的传播方式

第三节:山歌文化的流布与"涵化"

第三章:山歌文化的蜕变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世纪之交的"花儿"文化现状

第二节:时代变革中的"信天游"文化

第三节:山歌文化的困境与展望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试读章节

“花儿”研究的第二个高潮是20世纪50—60年代中间的十七年,其基本材料见于1982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编印的《“少年”(花儿)论集》、1955年至1976年的《民间文学》杂志。

本时期“花儿研究”与20世纪50年代举国上下的民歌运动有极大的关联。特别是1957年前后,全国宣传媒体为这场活动摇旗呐喊,甘、青、宁、新各级政府大量收集“花儿”,出版《“花儿”选》,召开“新花儿”现场会议,以听报告、现场观摩、“花儿”竞赛、讨论、贴大字报、举办“民族民问文艺汇演大会”等形式催发“新花儿”产生。一时间,“开拓了诗歌创作新道路”、控诉旧社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反映大跃进高潮中英雄事迹的“新花儿”到处都是,“花儿”进入城镇,登上舞台,有乐器伴奏,与舞蹈结合,出现了群众创作的“花儿”表演唱、男女联唱、老小对唱、婆媳合唱、小孩合唱、全家合唱、全村合唱等形式,唱“花儿”的禁忌全部被打破,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群众性创作、演唱“新花儿”运动,概念化、口号式、生搬硬套、重复空泛、就事论事、有啥说啥、粗糙简单、易记易忘的“花儿”连篇累牍地出现了。各种集子收集上来的传统“花儿”虽有一些文化价值,了无新意、假大空的“花儿”多而又多,连不是“花儿”的山歌也充斥于《“花儿”集》中。应和着这种“新花儿”的创作局面,不少研究者的文章一味赞颂时代、赞颂人民、赞颂生活、赞颂民歌,一派歌舞升平、阿谀奉承之词。民歌运动与两条道路的斗争被结合在一起,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被大力提倡,特定时代以政治任务动员或命令“花儿”创作,以政治标准要求“花儿”创作,以群体规模展现或标榜“花儿”创作,以文人眼光评价“花儿”质优质劣,要求“花儿”创作按照文人思路进行。多数学术文章总是一个总论点下几个分论点,按次序往下顺延,不是去论证,倒好像事先想好了,分量不够,例子来凑。多半文章是政治回音或时代“马后炮”,了无学术价值。学术论争局限于小范围的几个人,没有实质性结论。

另一方面,本时期“花儿”的搜集、改编、创作、研究也有一些成绩。“花儿”旧唱腔得到了加工提高,新曲调创作出来了,出现了“花儿”器乐合奏曲、“花儿”曲舞、“花儿剧”。“花儿”曲调发展成的多声部小合唱进入了电影艺术,不少“新花儿”、特别是控诉旧社会的“花儿”变为经典之作。“花儿叙事诗”有了发展,各种“花儿”选集越来越多。“花儿”歌手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有了类似歌手、作者、研究家三位一体的人物。“花儿”研究队伍越来越壮大,研究层面向更加广阔、更加深入的地方掘进。上一阶段“花儿”研究涉及的领域被更加全面、细致、理性地展开以后,“花儿”的称谓、定义、内涵、主题、作品、作者、“花儿会”等,衬词、衬句、格律等,曲调名称、唱腔技术、歌唱原因、歌唱禁忌、不同唱法等,曲调与情感、曲调与歌词等,“散曲”、“番曲”、“凉州豪嘈”与“花儿”的关系等,步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花儿会”称谓得到了学界与社会的统一认可。很多学者开始从民族学、历史地理学、诗体学的视角研究“花儿”,提出“花儿”抢救搜集的重要性和整理原则,强烈建议:编唱者深人群众生活,加强学术修养,研究并总结“花儿”的艺术特色和发展规律,着重从“花儿”的格律形式和创作过程入手,找出其内在的科学性,对“令”、衬句、歌词要有机结合,思想和艺术不能偏废,夸张要有现实基础,在“花儿”唱词形式上注意要求,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有关“花儿”形式的提高和创新、“花儿”来龙去脉的学术争论,更是把“花儿”研究引向深入。P6-7

后记

当最后一个方块汉字在屏幕上悄然落下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幻现出陕北一道又一道起伏连绵、一直同天际连在一起的黄土山峁。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矗立了不知多少年。沟底里是水,是石头,褶皱之处是窑洞,是人家,半空里是袅袅升起的乳白色炊烟,山梁梁上是躬着腰劳作的农人,空气中传来老公鸡的咯咯声,老黑狗的汪汪声,老绵羊的咩咩声,老黄牛的哞哞声,老叫驴的啊口午声,老奶奶的呼唤声,老爷爷的吆牛声:“牛噢——晌午了——”这一声又把我叫了回来。小的时候,在总是红格当当的太阳、蓝格英英的天底下,提着草筐,握着小镢头,一脸黄尘的我就站在山顶顶上面,无数次地目睹了这些景色,不觉得厌烦,也不觉得可爱,更不觉得自己已经成了这副千年不变剪影当中的一个鲜活部分,尤其没有觉得这幅画里还能有什么让人平静、让人成熟、让人沉着、让人木讷起来,让人思考、让人比较、让人向往、让人浮想联翩,让人惆怅、让人忧愁、让人哭泣、让人五内俱焚,让人愉快、让人喜悦、让人大笑、让人手舞足蹈,让人幽怨、让人仇恨、让人愤怒、让人豁出性命的生活!现在想来,啊呀呀——那遍山连洼、沟沟渠渠成年四季密格茬茬茂格腾腾长满了的,不是“信天游”,还能是什么哩!

陕北,生我养我的地方!当原生的“信天游”在高原的天际消失以后,我便是你传承当中的一个音符。只要活一天,我就要不住声地为你歌唱!然后,再叫我的女儿唱,孙子唱!

扬一扬酸痛的胳膊,转一转僵硬的脖子,由不得慨叹:读一回博士是艰苦的,进来难,出去难,一门功课一道关,关关艰难。学位论文这一关,需要在两三年内付出异常复杂甚至痛苦的劳动,读书积累不到一定的程度,所写从何而来?今儿磨蹭到明儿,明儿磨蹭到后儿,倒好像去赴“杀场”!一声写吧,你伸头弯腰,搜肠刮肚,两手成犁,银屏作田,没明没黑地“往干里挤”。一天又一天,看着春来桃红柳绿,夏至鸟语花香,秋到瓜果上市,冬回瑞雪纷飞,凡夫俗子们一个个吃饱喝足、披挂一新、拖儿携女、结朋引伴地在房门呼啸而过,你简直觉得心里发酸,手里发狠,恨不能一眼窝瞪出两眼窝血来!半年下来,把个活蹦乱跳的后生写得腿如麻柴,脸似黄蜡,眼珠珠发红,碎头发铺枕,白胡子丛生,脑仁子生疼!弄不清楚今夕何夕,你是谁来谁是你!读一回博士又是幸福的,进来高兴,出去高兴,从进到出闯一关高兴一回。读书的过程苦中有乐,常有所获。十天种一回“谷子”,半月割一次“稻”,三天两头儿也有“进项”。一点点“没事儿”的成绩哄得你关起门来掩嘴偷着乐了半天,望着报纸、杂志、书籍里面你的高名大姓赫然印在上面,肚肚里想甚上面就是甚,而且变成了一个个黑白分明的铅字齐刷刷排在那儿,你心里开了一朵牡丹花!理论的灌输能让渺小的你三年之内就觉得“高大”起来,喊一声写——思维在空灵里畅游,十指在键盘上跳舞,一章一章的写作过程叫你痛并快乐着。望着一天一天摞高起来的学位论文,想一想正为着全人类干着一项多么伟大的事业,你连半夜三更睡梦当中满嘴里都直喊着快哉!快哉!这个世界并不是人人能够读上博士的,你不快乐,叫谁快乐?

像我们这些上有老、下有小、中有事业、将近不惑之年的人再要心平气稳地摆上一张桌子,平平静静读上几年书,然后带一顶梦寐以求的博士帽子一脸疲惫地返回家来,上学是一种福分还是一种折磨,是一种痛苦还是一种欢乐,书山取道、学海作舟的味道好极了?糟极了?要我说,你觉得它苦,它苦不堪言。你觉得它甜,它甜到心底。苦和甜常常是相对不同的人而言的,就看你怎么看待了。攻取一个最高的学位,没苦哪有甜,要甜就得苦,苦就是甜,甜就是苦,苦中有甜,甜中有苦,最后只能是甘苦自知了。看看周围,芸芸众生处心积虑钩心斗角起早贪黑你争我夺,卖不尽的智慧力气,买不尽的柴米油盐,赊不尽的养老抚幼,看不尽的人情事理,完不尽的责任道义,爱不尽的高官厚禄,想不尽的荣华富贵,贪不尽的锦绣前程……是苦是甜?孰苦孰甜?苦不常来,甜不常在,苦是少见的极品,终生受用!甜倒显得一晃而过,腻味!试想,当生命与我们每一个人挥手作别的那一天真正来临,谁能自己拥有什么呢?不是经历吗?我呢?爱念书,想爱能爱爱得过来的前半辈子就要爱到根子上了,还有后半辈子能继续深化这种爱,能让像我一样也爱念书的书生们再来爱它几十年,“准不后悔”!

在这种说也说不清楚的苦苦甜甜、甜甜苦苦的缠绕中,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里,每周五天,除了给我上课和我给上课的时间之外,清晨,我登上龙尾山,作蛇行虎跃、前倾后伏之状。傍晚,我打一场乒乓球,一身虚汗出得七十二个毛孔清清爽爽。大部分光阴,我把自己关在隔壁一问租来的屋里,泡一杯清茶,点一支香烟,不停地阅读,不停地琢磨,不停地写作。每个星期五晚上是“金午不禁夜”,会朋友,看电视,打扑克,出去溜达,任自己玩来任自己耍。周末,早晚正常上班,下午我会跑到兰州市的老年公园,看“花儿”,听“花儿”,记“花儿”,偶尔也唱唱“花儿”,沉浸在拙朴自然的山歌氛围里不能自拔。“前世里扭来后世里唱,这世里只就这人模样。”嗜好民歌已经成了我的一种生活习惯,烦了,苦了,累了,高兴了,激动了,唱上两声,我便是歌,歌便是我,满世界都是鲜花美酒,味道直往你鼻子里钻!坐上公共汽车返家的时候,我会一次次回到高楼林立、店铺密集、马路纵横、车辆如梭、噪音喧嚣、灰尘四起、男女如云并匆匆奔走的人群里,有时候简直怀疑自己是否从一个城市的乡里世界来到另一个乡里的城市世界,我自己是否成了一个行走在两个世界当中的边缘人,莫非同一个城市的两个世界真的就这么并存着?

真的。兰州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镇,老式土坯房子还未拆完,周围就是乡下,如今的城里民工多。另一个原因,我是一个城里的乡里人,穿衣打扮、走路吃饭、言谈举止、所思所想,一副十足的老农民样子。民歌一次次把我带回了乡下世界,我便永远赶不上城里人,永远融入不到城市里了。自己为此不感到自卑,不感到遗憾,不感到落寞,更没有急躁。民歌是一种好东西,我享着城里的福,唱着乡里的歌,琢磨着那万古千年还流传着的调调,在城里不断发出一个乡里人的学术声音,您说,神仙他算什么?顶得上我?

我的这种比神仙还要神仙的感觉一方面来自于导师吴小美教授、武文教授,两位先生指导我阅读了诸多令我神思飞扬的理论著作,不厌其烦地再三启发我,点化我,为了我的学业屡屡催促甚至“严辞督战”,时时令我脑不能停来手不能闲。兰州大学的三年里,我出版了一本二十六万字的书稿,展开了另一本拙作的前三章,写了两篇自认为满意的论文,完成了二十二万字的博士论文,收获可谓不菲!这些成果,有我的一半,也有他们的一半。另一方面,我的这种比神仙还要神仙的感觉来自于学友们。他们与我相处三年,互相在生活上关心,互相在学业上勉励,互相在学问的竞技场内飞奔!新的集体令我在友谊、快乐和这个年龄本不该有的纯真之中,始终保持着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兰州大学的三年里,我交往了一批新的同学,翻开了生活的另一页,找到了自己下一站的精神投宿之地,完成了人生观的又一次转换,生活待我实在不薄!离别在即,我要真诚地祝福他们:好人,你有好报!

我把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献给栽培过我的许多老师和学术前辈们,他们不计报酬,不取名利,乐于奠基,甘当人梯,引导、激励、鞭策冥顽不化、惰性常在的我最终进入了民歌研究的殿堂。我却天性愚钝,屡战屡败,达不到他们的理想要求,只能在他们和世人的面前一次次地丢人现眼。

我把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献给生养我的父母,他们辛辛苦苦地把我拉扯大,为了供我念书曾经使尽了一家受苦人的全部力气。我因为个人前面一盏又一盏理想之灯的诱惑而没有让他们得到早该应有的物质回报,多少年来很少回家,与他们交流太少,不能让他们在精神上满足,为人子者,实在愧对于他们。  我把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献给我忙忙碌碌的妻子和两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她们陪着我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少的罪,三年来我对她们关心很少,她们对我倒呵护有加,我成了她们当中的一个“大娃娃”。我现在只能以这么一厚沓黑艳艳的汉字谢谢她们了。我的婆姨,我的娃娃,来生转世,我还选择你们。

我把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献给我在陕北高原和河湟流域的乡亲们,他们在尘世上默默地来,默默地走,默默地劳累了一生一世,奉献与收获在他们身上永远不成比例。他们以生命的歌唱使我懂得了山歌的一点真谛,我却恼恨自己浅薄拙劣的才情永远表达不了他们凝聚在山歌上的厚重思考、复杂情感和悲剧命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化视野下的山歌认同与差异--以河州花儿与陕北信天游比较为个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雄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5072538
开本 32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7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