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华三才子/独立文学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著名公共知识分子谢泳对中国知识分子进行“精神寻根”的作品,全书展现了罗隆基、闻一多、吴景超三位以自由个性著称的知识分子的悲凉命运和不屈风骨,用评传的形式,探索了特定的时代环境中这批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学术与社会之间艰难地判断与抉择的心路历程,揭示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在为民族走向强盛的途中所面临的尴尬与困境、所付出的终生努力乃至生命的代价。

目录

第一章 绅士罗隆基  

罗隆基的被遗忘,不是因为他曾经有过的政

治生涯不够分量,难以引起研究者的兴趣,而是

因为他的经历涉及到对一个时代的整体评价……

罗隆基的命运就是这样,他没有完全被人遗忘,但

人们又不能够经常提起他……

第二章 诗人闻一多  

如果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闻

一多是有代表性的。他的代表性体现在他的复杂

性上。他曾经和他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冲突。

这种冲突是他和他的时代共同造成的。他本来是

一个对政治生活没有兴趣的人,但最终却为政治

所缠绕……

第三章 学者吴景超  

吴景超的学术道路和他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平

坦的。他是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他有一个非常

好的学术开端……作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首创者

之一,他在自己学术生涯的开始阶段,就敏锐地

选择了一种虽然刚刚创立但却有着广阔学术前景

的学科……1949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他在学术

上没有再出现曾经有过的辉煌……

后记/谢泳

试读章节

罗隆基的被遗忘,不是因为他曾经有过的政治生涯不够分量,难以引起研究者的兴趣,而是因为他的经历涉及到对一个时代的整体评价。

罗隆基的命运就是这样,他没有完全被人遗忘,但人们又不能够经常提起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姜义华在一篇有关民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述评文章中还说:“对罗隆基、王造时等思想的研究,近些年也陆续有所涉及,但大多不够系统,也不够深入”1957年罗隆基是一个右派,二十年后,众多右派中只有六个人没有获得正式改正,罗隆基是其中一个。

对于没有改正的右派,在具体的处理上还是有一些特殊的安排。198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爱国人士中的右派复查问题的请示报告》中说:“对于维持右派原案、只摘帽子、不应改正的人(包括章伯钧、罗隆基等人),我们也要全面地历史地看待他们。他们中的有些人同我们党有过合作的历史,对人民做过一些好事,对这一点也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不要因为他们在一九五七年犯了严重错误,就把他们一概否定。因此中央认为,就是对不予改正的人,凡是在世的,也应该在政治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能够工作的予以适当安排,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不予改正的人的亲属子女,不得歧视。中央希望各级党委继续落实中央有关文件规定的各项政策,善始善终地把这项工作做好。”

1986年1O月24日,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在北京隆重纪念罗隆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会,当时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的阎明复到会讲话,对罗隆基的一生做了评价。他称罗隆基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并进一步说:“纵观罗隆基先生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总的来说,他是爱国的、进步的、为我们民族和国家做了好事,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罗隆基(1898-1965年。关于罗的出生有1898、1897、1896三种说法,本文取第一种,因为当时清华学校入学的年龄最大不能超过14岁,1912年罗恰好14岁)字努生,江西安福人。他的父亲是清末秀才,一生以教书为业。1912年罗隆基以江西考区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那时清华还是留美预备学校。罗隆基本来应该在1921年夏季毕业,秋季赴美留学,但因为北京学潮的关系,他们这一级多数人没有参加考试而多在清华呆了一年,1922年才去美国,这一级清华学生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如闻一多、何浩若、浦薛凤等,在清华校史上被称为辛酉级学生。罗隆基在美国进了两所大学,先是威斯康辛,他在那里获取了硕士学位,再是哥伦比亚大学,1925年他在那里获哲学博士学位,之后离美赴英,进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回国后历任中国公学政治经济系教授,光华大学政治系教授,暨南大学政治经济系讲师,天津《益世报》主笔,北平《晨报》报社社长,《新月》杂志主编。这是罗隆基前半生的大概简历,在他一生中,早年清华的经历对于他后来的政治选择最为重要,我们就先从这里走近罗隆基。

罗隆基一生中很少提起他自己早年在清华的生活,他后来的遭遇也使他同时代的朋友较少提到有关于他的回忆,尽管这方面的资料不是很多,我还是从他同时代清华朋友的回忆中捕捉到了一些有关罗隆基早年在清华的信息。我在以下的叙述中主要是根据梁实秋、浦薛凤、潘大逵等人的回忆录。

罗隆基在清华的时候,正是五四前后,那一时期的学生,很少有不介入学潮的,不过像罗隆基这样热衷于学生运动的人毕竟还不是很多,可以这么说,是早年清华的生活培养了罗隆基对现实政治的兴趣和才能,清华在罗隆基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背景,研究这位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不能不对清华多加留意。罗隆基正是因为清华早年的教育背景才使他先由美后赴英,从而对西方的现代政治制度产生了兴趣,并将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投入进去,他一生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主要朋友差不多都是出自清华的,二十年代晚期,他在上海的教授生活和参加新月社的主要活动,可以说都是在清华同学这个圈子内展开的。

梁实秋在他的回忆录《清华八年》中曾说:“这一段时期学生领导人之最杰出者为罗隆基,他私下里常说‘九年清华,三赶校长’,是实有其事”。罗隆基在清华是以学生领袖知名的,这也成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一个基本特征,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多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都有学生领袖的经历,比如傅斯年等人,这可以解释为他们天性中就具有关心社会,以天下为己任的素质,他们由早年的激进,最终转向理性和宽容,都是有其个人的亲身经历在其中的。

学潮可以说是一个政治家最早的素质训练,没有这样的经历,他们是成不了优秀的社会和政治活动家的。那时清华学校的入学规定是“考生年龄以不超过十四岁为限”,这样小的年龄,在清华这样的留美预备学校中受过八年的教育,自由和民主的观念在他们身上是从小就有的一种素养。梁实秋回忆说“一九二二年三月间罗隆基写了一篇《彻底翻腾的清华革命》,发表在北平《晨报》,翌年三月间由学生会印成小册子,并有梁任公先生及凌冰先生的序言,一致赞成清华应有一健全的董事会,可见清华革命之说确是合乎当时各方的要求。”罗隆基的同乡,也是清华学生的王造时在他留下的遗稿中也记述了罗隆基早年在清华学校时的一些情况,特别是罗隆基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他说:“罗隆基与同学何浩若得到城内各校学生游行示威,及火烧了赵家楼、学生多人被捕的消息后,天时已快到黄昏,但他们还是赶进城里进一步打听详细的情形。当时知道各校为设法营救被捕的同学,决定一致罢课之后,即连夜赶回学校,次日紧急开会,决定与城内各校取一致行动。罗隆基以学生领袖的身份,走在示威游行队伍的最前列,成为一名勇敢的五四战士”。从此,罗隆基积极投身学生的爱国运动,担任过清华学生会主席,与闻一多等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并担任《清华周刊》编辑和集稿人。1921年6月,北京发生‘六.三’惨案,他参加罢课斗争,并拒绝参加学校的大考。罗隆基以‘九载清华,三赶校长而自豪。许德珩晚年回忆说:那时“经常出席‘学联’的各校代表有:北大的黄日葵、段锡朋、许德珩、易克嶷、张国焘、康白清、陈宝锷(轮流出席);清华的罗国(即罗隆基)”。据许德珩回忆,在五四前后的学生运动中,罗隆基一直是个比较活跃的人物,全国学联成立时,他也是北京方面的代表。在同时代的清华朋友中罗隆基是一个将对政治的兴趣终生保持下来的,他的那些清华同学,在赴美之前多数和罗隆基一样,但在留美归来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人走上了学术道路,比如当年在美国和罗隆基一起组织“大江社”的二十九名成员中,像梁实秋、吴文藻、闻一多、潘光旦、吴景超等人,都走了学术一途,对于现实政治已没有了早年做学生时的热情,而罗隆基却没有放弃自己早年在清华时培养起的对现实政治的参与热情。罗隆基的清华同学浦薛凤曾说过:“同级好友咸知吾辛酉级同仁之中,有兴趣与能力搞实际政治者当推(罗)努生、(何)孟吾与吴峙之三位。”浦薛凤是罗隆基清华的同级校友,也是著名的政治学学者,后来到了台湾。他晚年回忆起清华旧友时,对罗隆基的早年性格和气质有非常生动的记述:

“九载清华,三赶校长。”此是努生引以自豪的口供。当然努生有其学识,具其口才,弄其手腕,但自多是一位自觉得意的政客,而非一位真正的政治家。在水木清华读书到辛酉那年春季,有一次彼此率直相互较量性格,并预卜前途。努生说过这句:“逖生,你有你的才气,但只是一个书生,不够现实,除非你改变作风,恐你成为一位政治理论家而非政治实行家。”予答以“保留书生本色,实在甘心情愿。”彼要我对他忠实地予以批评。我只好含蓄相告:“努生,我只觉得你读‘子’书(此指所谓诸子百家)多于‘经’书,你喜欢‘法家’甚于‘儒家’,盼你将来官运亨通,但慎防宦海风波。”此番谈话,回想起来,具有相当意义。

浦薛凤还回忆了他在清华时许多人对罗隆基写作才能的赞扬,他说:“在中等科上国文各课,常有作文及札记两种,由几位教师批阅,同班同学号称写作佳者,往往彼此调阅其所做文章与教师批语。当时以闻一多、罗努生、何浩若及笔者为侪辈所称道。就予当时认识,努生文字,最有波澜最富曲折;而(沈)有乾与(钱)宗堡之文字则甚简洁老练。”从许多罗隆基同时代朋友的回忆中我们大体可以知道当年罗隆基在清华的情况,总起来说,那时的罗隆基是一个热血青年,对政治活动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而且他本人也具备这方面的才能。比他稍晚的清华校友潘大逵也说罗隆基:“他是清华的一个高才生,中英文俱佳,能写作,善辩论,得过清华国语演说比赛第一名。他颇有领导才能,是个才华横溢的政治家。”“那时清华学校的国文教师是赵瑞侯,他曾对人说过:“我一生教过的学生不下万人,但真正让我得意的门生,只有四人”这四个人就是罗隆基、浦薛凤、何浩若和闻一多。……P3-9

后记

这本小书是我断断续续写成的,原来计划就是出一本小书,但始终没有实现这个想法。现在完整合集出版还是第一次。

我近年的写作兴趣已有所转移,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大体是我那时的看法,如今虽然有些新的认识,但基本没有变化。关于清华早年历史人物的传记目前已不少见,但完全分析性的传记还不多,本书在这方面有一些努力。材料力求新,努力选择不常见的史料。观点试图平实,尽可能理解这些历史人物个人选择的复杂性,特别是对于这些历史人物在政治上的最后选择,我取了解之同情的态度。

本书今天能以这个样子和读者见面实在不易,我要特别感谢叶匡政先生的耐心和努力。

                        谢泳

                        2005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华三才子/独立文学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71972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1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