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东方学人季羡林/中国学术大师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部书以大量翔实的材料、宏观的叙述、流畅的语言,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知识分子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季羡林由一个农民的儿子一步步成长为一个享誉全球的学术大师、中国东方学科的创始人;他留洋十多年,一点都没沾染洋味却保存着朴厚的农民气象。这使他成为一个“谜”一样的学者。阅读这部传记可以解读“谜”一样的大师,为成功人生树立一个参照系,尤其是对广大渴望成才的青年提供一部形象的励志书。

内容推荐

本书是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人生历程、学术思想、心灵轨迹的纪实,也是以季羡林为代表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坎坷人生的缩影,展示了一代大师朴实的人生追求。作者简介:蔡德贵,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史哲》主编、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著述颇丰,著有有《十大思想家》、《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儒学大词典》等。

目录

引子 “谜”一样的学术大师

第一章 童年的变故

第二章 中小学的转变

第三章 清华园的岁月

第四章 留德十年

第五章 漫漫回国路

第六章 任教北京大学

第七章 成为“不可接触者”

第八章 学界泰斗

第九章 学人本色

第十章 我有两个母亲

后记

试读章节

季羡林在1935年夏天办好出国手续等着办签证的时候,在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天。同屋住的一个老清华大学毕业生,听说季羡林要去德国留学,极力劝他到德国去学保险,学成之后回国有了铁饭碗,就永远不用愁了。但是他丝毫没有动心,他觉得自己从来不是搞经济的料,虽然到德国学什么还不能确定,但肯定不是学保险。到了柏林,他才知道自己在清华大学学的德语根本无法张口。当时上课用的是英语,而课外也不说德语。在这里完全不能说,也听不懂别人说。德国当局只得给这些学了德语却不会说德语的人补课,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这等于给了季羡林他们一个下马威。仅这一点,就使季羡林就对柏林没有好感,他的自尊心好像受到了伤害。这样,季羡林在柏林待了几个月。在这里接触的中国留学生人数颇多,他发现他们中认真读书者当然有,但终日鬼混者也不乏其人。国民党的大官,自蒋介石起很多官僚都有子女在德国“流学”。这些高级“衙内”看不起季羡林,季羡林更藐视这一群行尸走肉的家伙,羞于与他们为伍。“此地信莫非吾土。”无论如何,他对柏林没有一点好印象。到了深秋,强化训练一结束,他就打算离开柏林,但到哪里去呢?德国学术交换处的女秘书打算把他派到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大学去,那里是大哲学家康德任教过的地方,知名度很高。季羡林嫌那里过于偏僻,表示不愿意去。后来就改派到了小城却是科学名城的哥廷根。从此以后,他在这里一住就是10年,没有离开过。这时,季羡林想起了吴宓的一句诗:“世事纷纭果造因,错疑微似便成真。”他觉得这诗真有见地,是参透了人生真谛而吟出来的。如果真到哥尼斯堡大学,季羡林就不是今天的这个样子了,是什么样子他自己也不可能知道。

德国给季羡林的助学金是每月120马克。房租约占百分之四十多,吃饭也差不多,除此外手中就几乎再没有余钱。同官费学生一个月800马克相比,真如小巫见大巫。季羡林在德国住了那么久的时间,从来没有寒暑假休息,从来没有旅游,一则因为“阮囊羞涩”,二则想多念一点书。他不远万里而来,是想学习的。可学习什么呢?最初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楚的打算。有一个决心是他早就下了的,那就是决不学与中国学沾边的学问。在选择的彷徨中,他第一学期选了希腊文,看样子是想念欧洲古典语言文学。但在这方面,他考虑自己无法同德国学生竞争,他们在中学里已经学了八年拉丁文、六年希腊文。他心里更加彷徨犹豫,不知学什么专业是好。

P130

序言

对于当代人来说,季羡林这个名字是太熟悉了。从地方报刊、中央媒体到普通读物、学术杂志,对他的报道、介绍和研究比比皆是。他的形象出现在银屏中,他的学术业绩登载在报刊上。人们这样评价他:融会百家、学贯中外的学界泰斗,中国最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

经常接触季羡林的人,会在他身上发现一种奇特的吸引力。他既有学术的吸引力,也有人格的吸引力。

胡适对台湾“中央研究院”李亦园说:“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香港学界泰斗饶宗颐说:“他(季羡林)是一位笃实敦厚的人们乐于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一定要‘竭泽而渔’”;“季老领导下的多种重要学术工作,既博综,又缜密,放出异彩,完全是‘海涵地负’的具体表现,为中华学术的奠基工程做出人人称赏的不可磨灭的劳绩”。刚刚过世的国学大师张中行也曾说过:“季羡林先生是中外知名的学者。知名,这‘名’确是实之宾,与有些人,舍正路而不由,也就真像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不同。可是这‘实’,我不想说,也不能说。因为他会的太多,而且既精且深,我等于站在墙外,自然就不能瞥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他“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像他这样的难于找到第二位”。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说:“和他在一起,矜可平躁可释,一切多余的雕饰的东西都成为不必要的了。”他“是集中了朴实的美德并展现了朴实的力量的典范”,他的“朴实带有豪华落尽的真淳,好像元好问所称颂的陶诗,这就更加令人尊敬”。著名学者谢冕说:“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他是极为单纯的,单纯到不染毫纤的自然”,“从他那朴素、平淡和普通中感受到那种崇高人格的震撼力”。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说:“我在他身上发现的不只是博学,而且是睿智。不仅是睿智,而且还有非常的谦恭有礼和幽默。他的博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完全具备知识分子品格的人,决心要做出最好的学术成果”,“他尊严的人格,他的对于物质利益的毫不动心,他对于书的热爱,他的耐心,还有他的充分的真诚。对我来说,他将永远是气节的象征”。梁披云为季羡林题写了这样的条幅:“为天地立心,为万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题写的对联是:“德寿无量,日月长明。”

2005年8月6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北京举行季羡林研究所成立暨揭牌仪式,汤一介教授、郝斌教授等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高度赞扬了季羡林对中国人文学术的伟大贡献。郝斌教授深情地指出,季羡林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北京大学的“镇校之宝”。

著名诗人臧克家不无深情地歌颂道:

满头白发,

根根记录着你的寿长,

标志着你的业绩受到众多的赞扬。

你兼有诸家的同能,

你的独秀孤芳,

有几个能够赶上?

季羡林自己说:“我向不敢以名人自居,我更没有什么名作。”“我追求的风格是: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万勿率意,切忌颟顸。”对于自己一生的学识,季羡林一向都非常谦虚谨慎,自我评价十分低调。他不止一次地说过:“不要提什么‘国学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

初次和季羡林接触的人,从他身着的中山装往往会得出他又像一个农民的印象。季羡林自己也曾多次说过,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一个“土包子”。

两种印象综合在一起,构成了“谜”一样的季羡林。

是什么力量,使一个农民的儿子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成为名闻遐迩、卓尔不群的国学大师?又是什么力量,使一个留学德国十载的学者,没沾染上一点洋味而终生保持着一种朴厚的农民气象?有人说岁月把季羡林塑造成北京大学的“元老”和“活字典”,塑造成高等院校内硕果仅存的文科大儒,但他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岁月积累的结果,而是他一生勤奋的结果,还有他那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的结果。他在《留德十年》一书中深情地写道:“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伟大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爱国情怀使他家事、校事、国事事事萦心,爱国情怀使他中学、东学、西学学学贯通。成为著名学者是来自于这一情怀的激发,终生保持农民气象也是来自于这一情怀的激发。

解开季羡林这个“谜”,对于卑微者来说,他们能从季羡林身上看到自己未来的成才之路;对于成功者来说,他们能从季羡林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任何人来说,季羡林都是可圈可点的。阅读季羡林,会给人以很多。

季羡林说自己的一生“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他认为自己的生活,包括治学经验,都是卑之无甚高论的,比较有点价值的也许是一些近乎怪话的意见。我们看季羡林的经历,视点截然不同。他丰富的人生,是平淡中有传奇,严肃中有幽默,是一个“非凡人”的“非凡经历”。他的一生,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正好是20世纪的一个缩影。它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本来命中注定要当农民的,然而靠社会的造就,靠自己始终如一的艰苦奋斗,最后成长为一个国内外著名的学术大师的艰难历程。成才后的季羡林不谋名利,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他一生重精神轻物质,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的丰富内涵。

季羡林的历程给人们一个启示: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季羡林把自己最重要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就是“勤奋”。他经常给自己的学生讲鲁迅讲过的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这个郎中的一个纸卷,它是层层用纸严密裹住的,打开一看,里面写着的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你说它不对吗?不是,它是完全对的,但是说了等于不说。治学靠勤奋,也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人们都知道,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季羡林的历程,无一不在证明着这样一个真理。

季羡林的历程还给人们另外一个启示:一个成了名的人,只有不图私利,勤勤恳恳地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尽职尽责,不图回报,才能名垂青史;两眼只盯着钱,争名于朝,逐利于市,即使腰缠万贯,也只能是一只空躯壳。所以,一个人要把精神世界的超升作为一生永不松懈的奋斗目标。

季羡林的历程,将会让人们真切地发现,它浓缩的是百年人生,再现的是泰斗风范。

后记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他对印度古代语言、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有杰出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宗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季羡林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成立的季羡林研究所,2005年8月6日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季羡林研究有了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告别了“零敲碎打”的阶段。闻知季羡林研究所成立的消息,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虽然卧病在床,仍然题写了“季羡林研究所”的大字匾额。

李玉洁老师始终支持季羡林研究工作,对成立季羡林研究所贡献很大,对季羡林研究所编辑有关书籍也大力支持,并想尽一切办法收集季羡林先生的照片,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感谢的。北京大学出版社王炜烨先生为策划、出版这部《东方学人季羡林》,出力颇多,一并表示感谢。

             蔡德责

        2006年5月于季羡林研究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东方学人季羡林/中国学术大师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德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09502
开本 16开
页数 3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3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50
174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5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