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市灵魂--电视主持人张泽群谈论城市文化(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在媒体人视角下的城市文化访谈反思,全书图文并茂。对于启发城市公众的城市文化意识、推动城市文化构建将有积极广泛的影响,兼具理论价值和城市公众普及意义。

内容推荐

张泽群不仅是央视知名主持人(《12演播室》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而且师从冯骥才先生致力于城市文化学研究,本书即是他作为媒体人对城市文化深入访谈、反思的文字结晶。由此出发,主体构架包括三个板块:1.访谈篇。针对当下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诸如雷同化、缺失人本化、重经济效益轻文物保护等等,与饶会林、俞孔坚等五位城市文化学资深学者,就城市文化的背景、概念、作用和构建以对话的形式轻松展开,其中既有宏观的概要分析,又有对城市个案的具体点评。2.反思篇,是对城市化中城市文化构建的系统化、理论化阐发,并提出了一些高屋建瓴发人深省的观点:城市化是一场革命,其中的城市文化研究和构建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因为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遗传基因。3.媒体与城市文化。

总体来说,本书特色在于:其一是媒体人视角下的城市文化访谈反思,其二图文并茂。对于启发城市公众的城市文化意识、推动城市文化构建将有积极广泛的影响,兼具理论价值和城市公众普及意义。

目录

叩问一种灵魂(代序)

访谈篇

我们的城市形象陷人困惑

 一一听冯骥才先生谈城市

从城市文化的产生和作用谈起

 一一访陈立旭教授

文化,城市的根

 一一访饶会林教授

城市文化,灵魂的回归

 一一访俞孔坚教授

解读“城市文化资本”新论

 一一访张鸿雁教授

上海个案下的城市文化解渎

 一一访伍江教授

思考篇一一城市化中的城市文化构建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文化研究

城市文化分析

构建城市文化,指导城市建设

城市文化学构建

媒体与城市文化篇

媒体催生城市语系

《四合院·石库门·大世界》文稿

 一一电视视角下的京派和海派文化比较

后记

试读章节

去过阿姆斯特丹的人都会对这个城市的建筑保护有深刻的印象,在同一条街上。相差几百年的建筑鳞次栉比,你在惊讶它们和谐相处的同时,也会深深敬佩这个城市记忆的连续和久远。这种城市里的人一定是自信和从容不迫的,他们甚至不挂窗帘,从大街上就能看见他们的客厅甚至后院,他们任你观赏他们的生活。几百年的生活和建筑一同构建着阿姆斯特丹的文化,并继续下去,城市会在它已经形成的独特文化的支撑下延伸开去。犹如生命的传承一般,尽管基因的变异是绝对的,而遗传是相对的,有文化作为“遗传基因”的城市,其发展也不会走样,你能从城市

P191的每一条街道里感受到城市的气息。

人们感知城市应当从街道开始,因为街道应当是城市的基本单位,是城市的载体、城市灵魂的窗口、城市活体的细胞。《新周刊》第199期刊发了马军驰撰写的《街头史一一革命之后是时尚》一文,破译着街道作为城市细胞的信息:“如同鸡和蛋的关系,城市和街道在发生学上的纠缠常常掩盖街道价值谱系的真实脉络,但可以明确的一点在于:是广场而不是街道成为早期城市市民公共生活之源,但街道后来迅速改变了这种价值取向,街道重新界定了城市的格调和精神气质,使其数百年中积累起来的公共性被稀释为一种高度个体化的诉求。从广场转向街道是城市最激动人心的自我拯救行动,这一行动在欧洲至少经历了200年的磨难,终于在19世纪的巴黎达到高潮。”

我们不少的城市也有着悠久的记忆,如《清明上河图》,但记忆完整和连续的并不多。我们的许多城市拥有的是记忆的碎片。而更多的新兴城市年轻得还没有太久的记忆,城市的传承和发展任由外部的力量和意识支配。古老城市的残存记忆、新兴城市的无意识正面临着官僚意识和资本运作的强迫。也是在《新周刊》第199期,何树清撰文《什么时候,我们失去了我们的街头?》,提醒人们关注我们的街道:“市长出国考察取经回来后,我们的街头变了。‘拆’成了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国际化’成了城市规划的主旋律。中国的街头变成了‘巴黎+纽约+伦敦+新加坡+洛杉矶+香港+……(N个国际名城)’。今天的中国城市不是自然生长的城市,太依赖于强行的扩城和人工规划,完全是商业导向和利益导向,中华文明孕育出的传统街头,千百条小巷、胡同、里弄以及其中的市井生活,在推土机下轰然消失。”

P192

序言

无数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城市里,甚至在城市里终其一生,有多少人想到过城市的灵魂?灵魂属于生命,城市也有生命吗?也有出生、经历、心律、命运、个性乃至精神情感吗?那什么是城市的灵魂?它是与其俱来、自然呈现的,还是不断形成、可以塑造的?在同质化的商品世界的浪潮中,那些固有的个性的城市灵魂将遭遇到怎样的挑战?当泽群沉浸于这些思考时,他已经进入城市文化学的研究中了。

然而,严格意义的城市文化学在我国并没形成。社会学界与经济学界的脱节甚至不相匹配,鲜明地表现着当代学术界相对落后的现状。我国城市已翻天覆地20年,但是与之对应的城市文化学尚在雏形中,这也是当前城市陷入缭乱无序和非理性演变之根由。

在这样的背景下,泽群提出他要做关于城市文化的研究,自然使我惊讶。在我决意安身立命于天津大学时,他是进入我院(指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一一编者注)的第一位研究生。我没想到,他竟把自己置身于当前学术界一个最尴尬的地方,但也是当前需求最为急渴的学术课题。

做教师的幸运是能遇到极具悟性的学生,同时他又勤奋,有清晰的分辩力和逻辑化的能力,思维和视野都不设边栏,文字功力也很好,这些优点都充分表现在本书中了。这样,在本书的“访谈篇”中,他就不仅是以一位节目主持人或记者的身份,而是学术讨论的一方,来进行城市文化深层问题的追索与探究。

记得第一次与泽群谈话时,我说希望他将来的毕业论文是一本能够摆在书店里的书时,泽群说他力争做到,现在他做到了。从考官变成读者,这也正是我从教的一种愿望。读这本书时,我一直在想:泽群若是沿这条路走下去,改行做研究,必定会成为一位出色的学者,甚至能在建设城市文化学方面做出贡献。但转念又想,我们的电视不正需要这种视野开阔、有思想、有修养的主持人吗?对此,他一定能做出更好的回答,因为我已看到他前程之宽广,相信他会有一个彩色的未来。

是为序。

后记

中午时分,导师冯骥才先生来电话,告诉我序已在上午写完了。我问:“书稿都看了?”先生笑答:“不看我咋给你写序。”这让我万分感动。2006年3月25日上午我才将书稿的二校样送到天津,当面呈给先生。那天,座落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北洋艺术馆要举行来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展。学院空前热闹,来了很多贵宾,仅中国文联的副主席就来了好几位。前一日先生亲自将一幅幅作品安顿妥当,当天更是一早便来迎接各路宾客。一见面我清楚地看到先生脸上流露的喜悦与疲惫,当把拙作捧到先生面前时,先生迅速翻阅了一下,并且问我:“已经有对我的访问了,还需要我写序吗?”我说:“我是您的第一个学生,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先生随即说:“那我十天内写完。”到今天整整十天。

整整一年前的这个上午一一2005年的3月26日,就在我们学院对面的天津大学体育场,我领到了研究生的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那天,三千多博士、硕士逐个上台,场面热闹得像开运动会。等终于拿到两个证书后,早没了期待时的兴奋,但我还是给先生打电话汇报了情况,并说自己遗憾没能得到先生亲授证书的荣幸。先生回答得很有意思:“这样授学位我不大想去,场面有些像困难年代领副食本。”电话里我们师生俩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后先生叮嘱我要在论文的基础上完成一本有关城市文化的书,这是他在指导我做研究生之初就有的想法。

我按照他的指示出发了,历时一年初见成效,先生接到书稿时的微笑让我有成就感和幸福感,自己至少没有辜负先生的教诲与期望。我至今认为,让亲朋好友失望是我最大的痛苦,得到别人的认可是莫大的幸福。先生的笑容让我感慨、感激。  

我要感谢工作生活,感谢老师亲朋,也感谢自己。

是工作让我有机会采访冯骥才先生;是工作让我找到了这样的导师;是工作让我在1994年偶然在比较北京人与上海人文化异同的节目中触及到城市文化的问题;是工作造就的职业习惯让我敏感地捕捉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脉搏,我基本还是以做节目的方式完成了这部书稿。在感谢工作的同时,也希望大家不要以著作的标准来审视,这些东西实在是一个电视主持人的门外之作,但请相信它是工作多年来打造出的责任和良心,让我知无不言。也许它肤浅,但却是满怀真情的呼喊。不奢望得到您的赞许,只期望书中的一些观点能对您有所触动;不奢求您能仔细阅读,只期望哪怕仅是随手一翻,也能记住这四个字一一城市灵魂一一城市本是有灵魂的生命。

感谢生活。感谢那一段烦心却不繁心的日子,逼迫我以读书解闷,也让我有时间遐想。

感谢天津大学的老师们:宣传部的老师,社会科学与外语学院的老师,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所的老师。从2001年春和天津大学宣传部联系采访开始,是这些老师们把我接进天大,送上考场,辅导基础,教授专业,安排答辩,甚至负责照料食宿。他们细心的呵护,让我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愉快而高效。在此难以逐一尽数我要感谢的老师,这里送上拙作,请老师们再次批阅我的作业。但此处我还要特别提到一位老师,因为她现在已经到了天津师范大学,第一次去采访冯骥才先生是她帮助我联系完成的。她就是时任天津大学宣传部长的石凤妍老师,现在我习惯叫她姐姐,也实在是几年交往下来,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与亲情,根本的原因就是两个字一一缘份。

也正是缘份,让我与许多友善和睿智的人成为朋友,并得到他们的鼎力帮助。这本书也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完成的。在河南省青联侯红秘书长的引见下,我与大象出版社握手,终使在家乡出第一本书的梦想成真,而且耿相新总编和魏淑民编辑的鼓励与支持让我为这样的携手而骄傲。在上海青联、江苏青联、浙江青联和大连青联秘书长们的帮助下,我顺利地采访了诸位专家学者。

我感谢我的朋友们,他们像承担着扶危济困的天使一般来到我的身边,伸出援助之手,有些机缘巧如传奇。如2004年,在我动笔开写论文之初,在我主持的青年歌手大赛上遇到了参赛选手张然同学,他是北大的研究生,学的就是城市规划。我们一见如故,从歌声进入城市文化,张然和他的同学郑童帮我做了很多辅助工作。再如2006年3月我正为出书选用照片发愁的时候,著名肖像摄影家张建设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本书中的肖像照都是在他的风范摄影棚内完成的。就在今天,我接到先生告知序已写成的电话后,又接到了建设兄通知我可以去看样片的电话。

我也因此而感谢自己:感谢自己有这样的好运气,感谢自己深深珍存这些友谊。我还要感谢许多我未曾谋面的陌生朋友。感谢你们把镜头中的城市和生活展示于网上,我得以选择这些宝贵的影像去丰富文字,感谢我们共同关爱城市的这一份缘份。

感谢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张先生是我景仰的同乡长辈,我曾经向他讨得“听雨”两字一一既为概括自己听友人谈论的职业特点,也为自己客厅的顶棚常被雨点击打而题一一那“雨”字写得水珠四溅、动感十足。张海先生是河南偃师县人,那里有个二里头村,不但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也发掘出6000年前的城市遗址,请古城的后裔题写“城市灵魂”真是名正言顺。也感谢全国青联委员一一我的河南老乡李大东先生,他从事文化传播工作,此次向出版社订购了一批本书,寄赠城市的管理者以及全国青联委员。我们设想:主动向更多的朋友传递《城市灵魂》的言论,多多少少也是在建设城市文化。在此,更感谢从书店购书的读者,并感谢您把读后感传达给别人。

最后,我要感谢我最至爱的父亲、母亲。他们都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多年来肉体和精神的病痛时时折磨着他们,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生活着,并祝福、呵护着自己的儿子。看到儿子在电视上出现时,他们总是全神贯注。他们甚至还不太清楚我读研究生是做什么事,但他们向来“恭敬字纸”、恭敬书本。我相信看到儿子的新书,他们要比在电视里看到儿子还要高兴。但我的第一本书并非故事传记,无法书写他们,只能简短表达我对他们的敬爱和感谢。本书扉页上写的是:为了我们的生活,呵护自己的城市。此刻,在后记的结语我想写是:为了自己的父母,热爱我们的生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市灵魂--电视主持人张泽群谈论城市文化(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泽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41708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2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2.8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2
出版地 河南
230
18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5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