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滇西抗战史证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通过查阅、研究文献和史料,回顾了滇西多民族的抗战历史、40个抗日民族英雄的英勇故事、抗日战争中的傈僳打法、抗战文化以及抗战遗留下来的遗迹。以兹广大读者能记住这一耻辱历史,吸取教训。

全书语言通俗,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很强,且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查阅、研究了大量文献和史料,终于编成此书。

该书主要回顾了滇西多民族的抗战历史、40个抗日民族英雄的英勇故事、抗日战争中的傈僳打法、抗战文化以及抗战遗留下来的遗迹。

全书语言通俗,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很强。

目录

为了和平 牢记战争(代序)

举世罕见的滇西多民族抗战

一 滇西:日军溃灭的“神秘地带”

二 滇西各民族同罹惨劫

三 24家土司共赴国难

四 民族民间抗日志士、英雄的40个故事

五 不同民族、国籍的抗日军民生死相助

六 滇西多民族抗战若干问题简析

滇西抗战中的傈僳打法

 一一记战绩显赫的龙陵傈僳族游击大队

滇西抗战文化说略

抗日战争滇西遗迹及其史学价值

刻铸山川的悲壮历史

“国殇墓园效益”的启示

滇西抗战文物纳入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

腾冲抗战中的三个县长

三位文化大师的抗日爱国情结

滇西抗战与怒江三桥

半个世纪的牵挂

一一高黎贡山二战遗机追踪记

三个炸弹炸我家

滇西抗战五十年文献资料目录(1942一1994)

滇西抗战五十年文献资料目录补遗

栉风沐雨花鲜果硕

一一读《溅血岁月》一书

试读章节

日军在滇西推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阴险策略,宣传他们“不杀戴包头的、戴大耳环的、嚼烟染牙齿的、穿笼箕的”少数民族,“专门杀支那(China)汉人”,叫各土司练兵去打抗日军队和游击武装,但他们的实际行动却迅速撕光了自己的假面具。日军所到之处,各族居民的粮食、牛、马、猪、羊、鸡、鸭和其他财产被抢光,房屋和村镇被烧光,民众惨遭杀害;光天化日之下强奸妇女,老妇、幼女都不放过;日军的种种酷烈暴行,各土司头人也不能幸免:日寇带来的是滇西各民族历史上空前惨烈的浩劫。

1942年5月2日晚上,居住着12户傣族的畹町芒岭村的居民们,听到缅甸九谷山上机枪、大炮声响成一片,家家户户喊叫着收拾东西上山躲避。5月3日日军占领畹町并直趋芒市。这天天亮不久,20多个鬼子进了芒岭村,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挎着长刀的军官,第二个是扛着太阳旗的高个子士兵,他们挨家挨户搜查,把来不及逃上山的人都赶到村外,用枪对着不准动,把大米、棉布、牛、猪、鸡全部抢走,抓不到的禽畜就开枪打,同时命令老人们上山找回青壮年,否则就杀死他们。青壮年男人们回村后都被迫给日军干苦活,如砍树、破竹子、搞搬运。那些日子,还经常有两三架、十多架、二三十架日军飞机来轰炸,很多炸弹投到田里,庄稼被一片片炸毁,20多岁的小伙子岩冷被炸死在田中。畹町的其他民族村寨如法坡、南棒、南帕岭、回龙等傣族村寨、韦不思景颇族寨、雷弄德昂族寨,都遭到了芒岭村这样的灾难。法坡小伙子岩恩赛牵着水牛走到家门口,连人带牛被一个炸弹炸得粉碎,只有一块手掌肉和小片衣裳布飞起来贴、挂在篱笆上;村里的帅罕毛等4个小伙子替日军干完苦活后走过汽油库附近,日军诬陷他们要破坏油库,把他们一个个捆起来残酷吊打,然后将手脚砍下来,又把头砍下来,再把身子砍成两截埋到土里。居住着60多户德昂族的雷弄寨,财产被抢光后,又被烧光了全部房屋,全寨人背井离乡,四处流浪,有些人家家破人亡。其他各村寨的人无法生活也纷纷逃命,有些逃往内地或缅甸偏僻民族村寨,有些逃入山野,有些流浪乞讨,仅回龙村逃在山林吃野菜野果就中毒死了6人,饿死了8人,妇女在山洞中生孩子,母子都死。日军在各村寨天天搜抢东西,到处寻找妇女强奸,有的一家5个女人包括十多岁的孩子一起被轮奸,回龙村五十多岁的瞎老奶躲不脱也被轮奸;有一对躲在山洞里的傈僳族夫妇被日军发现后,把男人捆在树干上,眼看他们轮奸女人,然后用藤条把两人捆在一起,泼上汽油活活烧死,一边烧,日军在一边看着哈哈大笑。到打败日本鬼子大家陆续回家,各村寨已全部烧成废墟,村内外的大竹蓬都被砍光或炸毁,田地里都长满了荒草,许多年都难以恢复到战前生活水平。

P5-6

序言

二十多年来,我做的多是古代地方文物的调查、保护和历史研究工作,基本不涉及现、当代。但在文物调查和保护工作中,也接触到不少滇西抗战的遗址遗迹和各方收藏的武器、其他军事用器、文献、照片。于是我一面仔细阅读、研究与这场战争有关的文献、史料,包括滇西的、中缅印战场的、亚洲与太平洋战场的以及整个“二战”的;一面回忆我8-10岁的战时经历一一隆阳古城浓烟滚滚,血流成河,难民潮涌,侵略战争带来的鼠疫、霍乱四处蔓延,军民奋起抗战,学校内外慷慨激昂的演讲,大军云集保山城乡,杀声震地……

调查、阅读、回忆和研究,使我明白了这场战争无论在我国抗日战争还是中缅印战场上,都是一场大战,在战争中我国军民打得极其惨烈悲壮并取得了重大胜利;战争的性质是反侵略、反法西斯和保卫祖国;滇西抗战的胜利,是滇西百万军民爱国主义精神的结晶,是各族军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正气之歌,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民族团结主张的巨大胜利,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硕果之一。  

但在上述过程中,我眼前还出现了来自我国、来自西方、来自日本的大量值得关注的现象:

一、中国共产党当时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及时研究并积极指导滇西和缅甸抗日战争,对滇西抗战的发展进程给予了巨大影响。远在滇缅抗战爆发之前,朱德就写信给龙云、李根源,指出战争势“将及于全亚”,“为防滇计”应有“制敌良策”,还要求“设法发动、帮助缅甸、印度广大民众起来抗战”,在和李根源七绝诗中说:“吾师气壮身犹健,扫寇归来唱大风……他年痛饮龙江水,长戍边疆卫九州。”曰军大举入侵缅甸时,在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特发社论再次警告:“滇西原为我应予严密注意的地方,日军早有攻略云南的阴谋。”首批中国远征军10万人入缅作战,《新华日报》发表重要社论《慰勉入缅国军》,指出“国军入缅是国际上的一件大事”,“我们抗战四年,战线延长数千里,牵制着百万敌军,责任已极重大,而能于此时刻,抽调劲旅远出国门,援助盟军作战,这种义勇行为自然要引起盟邦敬重,为中华民族增加无上光荣”,“敬勉你们能以中华民族最优良的传统一一忠信、英勇、牺牲、坚韧、豪情、侠义和大无畏精神,从各种接触机会中,去鼓励、去影响、去兴奋我们的盟邦战友和南洋各民族的广大人民的斗志和战意,以共同战胜法西斯强盗”。戴安澜将军在缅甸殉国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颖超等题赠挽诗挽联挽词,高度赞扬他是“气壮山河”的“民族之雄”。在日军侵进到惠通桥的第三天即1942年5月7日,在延安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腊戍失陷与国内团结问题》的社论,指出西南边境遭受日军攻击“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局面”,但只要紧紧掌握住民族团结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把“今天我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钥匙,我们就有足够的力量克服这些困难,击破侵略者的一切进攻”。其后自194Z年6月到1945年6月的三年间,《新华日报》发表了300多篇报道、短评、社论、时事问答,揭露曰寇在滇西的暴行,宣传滇西军队的战况战绩和滇西各族人民支援前线的动人情景,有力地激发着云南尤其滇西军民的抗日斗志,并且还对战局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继续给予强力引导。如1943年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对要不要反攻缅甸的问题争论不休,《新华日报》先后发表了《收复缅甸问题》《论缅甸战局》等重要社论,论述了收复缅甸“不仅是东方战略要求,而且是世界战略的要求”。又如1943年春天,日寇唆使泰军进攻车佛南(西双版纳),《新华日报》即在《滇边战事特辑》中强调指出车佛南“为旧日的十二版纳土司地”,日寇“企图以此利用‘大泰(傣)族主义’的宣传,进行其民族分化的阴谋,敌人在军事上的企图与政治阴谋齐头并进”,“寄望滇边英勇战斗的将士,粉碎敌寇的政治、军事阴谋”,此后滇西驻军英勇战斗,与各族人民始终固守住了车佛南国境线。可以说,滇西百万军民英勇战斗实施的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战略主张。

其后数十年,由于国内政治形势、国共关系的变化,更主要是极“左”思潮的干扰,特别是“文革”的破坏,滇西抗战的烈士墓葬、陵园、纪念碑、塔、军事设施、器物、史料被大量损毁,历史被扭曲,长眠地下的抗日卫国官兵、民众的灵魂被践踏,滇西抗战的作用和历史地位长期得不到深入研究和应有评价,而随着日月的更替,抗战当事人和知情者纷纷逝去,滇西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淡忘了滇西抗战,遗忘得很快。

二、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学者也带着严重的政治和历史偏见,掩饰战争的本来面目,否定包括滇西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例如1972年英国出版的亨利·莫尔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对中国抗日战争只字不提,对中缅印战场,他只列写了英帕尔战役和仰光战役,而对于中国军队在滇西、缅甸进行的大规模作战不仅不列写,甚至加以贬低,至于中国军民在军事上给予英国的帮助,更是置之脑后,既不客观,更不公正。

三、来自日本的三个方面的信息:

1.日本右翼、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不愿吸取发动战争玩火自焚的教训,否认侵略,力图把侵略罪行一笔勾销;日本当权者中的一些人,对于发动侵略战争的罪恶,一直没有反省的决心和诚意。

2.日本人民爱好和平,珍重中日友好关系,但不了解战争的真实情况,许多人很想了解。 日本都留大学教授伊香俊哉和著名摄影家望月睦幸先生,为了听我介绍“真实的”日军侵略罪行,来到保山,不顾旅途劳顿,从下午一直交谈到次日凌晨,详细记录,早上又去一处处观看曰机轰炸的重灾旧址。伊香俊哉说,他“根本不想空泛地评价中曰战争的是非得失”,他“只想把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的铁的事实公诸于众,让日本歪曲这场战争的人扭转自己的立场,承认这场战争的侵华事实”。望月睦幸原本为拍中国西南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而来,并不想介入中日战争,他“生来就不愿意说是道非”,但在滇西的所见所闻使他“无法再袖手旁观了”,他说:“日本的上层人士嘴里一套,心里又是一套,他们不承认这场战争的侵略性,只是根据眼前的利益需要而口是心非地做些表面文章。我们和政治家不一样。战争过去了,我们追忆战争的目的,是教育人们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探索曰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相处的途径。”他们两人都已在日本发表了一些揭露日本侵略罪行的文章。在腾冲国殇墓园,我看到一些日本游客在烈士塔台阶上供奉香茶、清酒、净水各一瓶并焚香顶礼,祈祷和呼唤和平。

3.参与侵略中国的一些日本军人,陆续前来表示真诚悔罪,有的还以崇敬心情反证了一些抗日英烈。83岁满头白发的日本老兵盐谷保芳,2002年12月1日来到成都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恭恭敬敬献上黄白菊花扎成的花圈,低头忏悔,泪水泉涌而下,他坦言死在自己枪下的中国军人有十多人,他说:“我还要日本年轻人了解我们这代人在中国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明年,我还要带2。名日本老兵到四川来谢罪。”当年驻守龙陵松山的日军护旗官、后侥幸逃脱的木下中尉一行,1990年夏天来到松山长跪不起,抱头痛哭,在专程登门拜访龙陵大坝原中国远征军少校军医傅先生时,谈起两件“小事”。一件是松山开战前夕,日军抓住了两个中国“女嫌疑犯”,从她们发辫中搜出了日军战地图。在对她们轮奸并使用令人发指的酷刑时,连日本士兵也为之侧目。但怎么也不能使这两个中国女人开口,她们始终挺住了,直到被一刀刀割成碎片喂了日军狼狗。后来查明她们是来自江东的学生兵。都不超过19岁。日本客人问:“你们是否知道她们的名字,并为她们修建了纪念碑?”另一件是松山一批日军在突围途中伏击了一支正在赶路的中国运输队,打死了大约二三十个运输兵。当他们动手剥下死人的军衣好化装逃跑时,赫然发现死者全都是女人,日军被震撼了:当一个民族的男人和女人都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这个民族绝对是不可战胜的。日本人破例而又匆忙地把她们的尸体掩埋在山谷里并默默致敬。日本客人又问:“你们有过关于这支失踪女兵运输队的确切记载吗?”傅先生无言以对。

这些矛盾重重的信息和错综复杂的现象,又使我明白了:要使国内外对滇西抗战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要使我们的同胞和日本人民从这场战争中各自得到应有的教训,我们有很多的工作需要认真做好。必须使我们的同胞清楚了解和深刻铭记历史事实,懂得落后就要受欺挨打,以更好地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更加奋发图强,努力增强综合国力。对于掩盖、否定战争罪行和为侵略辩护的日本右翼与军国主义势力,必须坚决斗争、严厉谴责,斗争的最有力武器是揭露事实真相和摆出证据(我们的主要证据就是滇西抗战的各类文物),事实和证据对他们是照妖镜。对于广大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来说,我们的任务是让他们了解事实,认清真相,反思战争,和我们共同走向真理,世代友好,而不是用过火的言语、行动去伤害他们的民族感情,引发人民之间的仇恨,那样做反而帮了日本右翼的忙,客观上助长了日本右翼势力。无论对哪一方面的工作,都要求我们全面深入进行滇西抗战文物、史料的调查、搜集、保护和研究,提出更多的有说服力的事实和证据,展示和传达给千百万同胞以及日本人民、世界人民,决不能让滇西抗战历史风化了、湮灭了。因此我在积极作好古代地方文物、历史调查研究的同时,认真作好滇西抗战史的查证、取证、护证工作,包括日军侵略罪行证据和我国军民的反侵略活动证据,并断断续续写了一些研究、介绍这些文物、史料的文章,这些文字长长短短,内容和结构也并不系统,但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文章发表后,大多数都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1993年秋撰写的《抗日战争滇西遗迹及其史学价值》首次较全面地罗列出了滇西抗战地面文物遗存,被多种刊物、文集转载,并引来了成批史学工作者、作家、记者、摄影家沿线考察、研究和进行创作。台湾退役将军曹英哲等,1994年出席在保山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战场国际学术讨论会,下车伊始,就一路寻找到舍下,说:“我们因为读了你在《抗日战争研究》的文章(《刻铸山川的卫国战史一一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和抗日遗址》),才下决心到大陆、到保山来。国殇墓园和那些遗址还保存得那么好,我们一是想不到,二是太感动了!”参加会议的学者们说《滇西抗战五十年文献资料目录》及时满足了大家的迫切需要,表示十分高兴,并纷纷协助作出《补遗》篇。《滇西抗战与怒江三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军事科学院合编的大型论文集《中国军事文库》中云南唯一入选作品。《腾冲抗战中的三个县长》在《保山日报》纪念滇西抗战胜利60周年征文发表的1500多篇文稿中荣获一等奖。《滇西抗战,举世罕见的多民族壮丽诗篇》更是一边连载便一边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鼓励……这些文章在收入本书时,又进行了一些修订、补充。

非常可喜的是,近十多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文化文物部门的积极努力,社会各界认识的迅速提高,滇西抗战文物、史料的调查、搜集、保护、宣传工作,已经取得相当显著的成绩。例如隆阳区调查了滇西抗战指挥机关的7处旧址(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第十一、二十集团军总部,云贵监察使行辕,五十三军反攻作战指挥部,八十八师江防指挥部,保山军民抗战动员大会会址),我军在潞江沿线的9处江防阵地(前沿观察所、粮弹交付所、钢筋混凝土碉堡、机枪掩体、战壕、炮台和炮兵阵地等40余项),高黎贡山东面5个反攻作战遗址(大量土石碉堡、掩体、战壕、弹坑等等);施甸在长达工Z5公里江岸沿线的许多险峻地带,调查发现了保存良好的12个前沿碉堡、炮兵观测站、高射炮指挥所掩蔽部、炮车路、作战掩体;龙陵在2004年查清十余处曰军侵华罪证建筑遗存,收集了100多件军事遗物;保山、德宏、怒江抢救、维修了绝大部分已遭严重损毁的烈士墓葬、陵园、纪念碑、塔和其他地面遗存,龙陵城还就日军碉堡所在地建起了令人自省自警自强的抗战文化广场;一大批滇西抗战地面遗存已分别公布为国家级和省、市(州)、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陵建起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实物、图片200多件;隆阳潞江乡抗战展览馆和芒宽农民吴朝民的抗战文物陈列室,各展出文物近百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腾,中和顺乡原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旧址改建即将竣工开放的滇缅抗战博物馆,陈列了段生馗先生20多年艰辛收集的文物3000多件,老照片1000多幅,其中多有精品、绝品,陈展设施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化综合技术;馆徽是当年美军士兵在滇西战场上用弹壳制作的和平鸽雕塑,这件文物曾作为中美并肩抗击法西斯以争取世界和平的见证,随江泽民主席访美,用它来做馆徽,体现了博物馆的主题是不忘历史,珍惜和平。滇西抗战文物景点,每年游客都达到数十万人次,其中,腾冲国殇墓园十多万,龙陵松山最多时6.3万。

本书是在中共保山市委书记熊清华、纪委书记杨明佑以及文化局局长赵家华、副局长张建华等领导同志的关心、鼓励和支持下出版的。照片除自摄的外,还蒙范南丹、张国阳、罗英华、肖正伟、杨升义、李根志、康定永等同志提供了14张。本书还主要参考了辛开纯《历史屐痕一一<新华日报>对滇西抗战的报道》(载中共保山地委机关刊物《活水》1995年第2、3期)、张望《密切注视,亲切关怀一一中国共产党对滇西抗日战场的支持》(载《活水》1995年第3期)、郑光路《川人的抗战》(载2004年7月4日《成都晚报》)、李光启《寻找日本侵华罪证的日本人》(载2004年10月13日《保山日报》文化周刊)以及邓贤《大国之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等。谨此衷心致谢!

本书中《腾冲抗战中的三个县长》《滇西抗战五十年文献资料目录》系笔者与女儿梅共同完成。我的妻子常惠兰帮助查找资料,并在我完成几部书稿的过程中,多年操持家务,为我解除后顾之忧,每部著作中都凝集着她的辛劳,可以说撰著出版甘苦共尝。

本书缺点错误在所难免,诚挚欢迎学界师友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滇西抗战史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耿德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47273
开本 32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06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10
14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