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共党史百人百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沈玄庐与衙前农民运动,罗章龙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李立三与五卅运动,王一飞与中共早期军事运动,彭公达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曾山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王稼祥与红军政治工作,博古与西安事变,李富春与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涌现了无数的革命英雄跟革命故事,本书重新讲述了这些感人的故事,给你一次全新的革命精神的洗礼!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生动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全书多方面吸收了亲历者的回忆和党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沈玄庐与衙前农民运动,罗章龙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李立三与五卅运动,王一飞与中共早期军事运动,彭公达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曾山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王稼祥与红军政治工作,博古与西安事变,李富春与延安大生产运动,陈潭秋与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彭真与国共争夺东北等

目录

前 言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传播/1

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1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3

影响整个青年一代

何叔衡与新民学会/7

新民学会执行委员长/7

“驱张运动”的胜利/9

参与领导湖南新文化运动/9

主持长沙会友会议

马骏与“五四”天津学生运动/12

学生运动领袖/12

“马天安”的由来/14

被捕入狱前后/15

赵世炎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7

远渡重洋/17

发起成立“勤工俭学学会”/19

“拒款斗争”和“进占里大”/20

创建“旅欧少年共产党”/21

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23

浙江一师风潮/23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问世/25

非同凡响的《共产党宣言》/26

李汉俊与共产党上海发起组/28

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28

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代理书记/29

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做出重要贡献/31

俞秀松与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33

上海青年团首任书记/33

青年团临时中央书记/35

出席青年共产国际“二大”/36

杨明斋与上海外国语学社/38

上海外国语学社校长/38

外国语学社的活动/39

选送优秀学生赴俄深造/4l

李达与《共产党》月刊/43

主编《共产党》月刊/43

思想理论战线上的主将/45

呕心沥血办刊物/46

谭平山与广州共产党组织/47

建立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47

创办《广东群报》/48

广东共产党支部书记/49

王尽美与济南共产党组织/52

发起成立“励新学会”/52

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54

创建济南共产党组织/55

施存统与旅日共产党组织/57

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57

留学日本的革命活动/58

旅日共产党组织负责人/59

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成立/61

“五四”时期思想界的领军人物/61

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首任书记/63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65

沈玄庐与衙前农民运动/67

发动家乡农民开展斗争/67

成立衙前农民协会/68

为农民领袖树碑立传/69

李启汉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71

领导上海工人运动/71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72

编辑《劳动周刊》/73

被捕入狱/74

苏兆征与香港海员大罢工/76

罢工的中心人物/76

谈判中挺身而出/77

欢呼罢工的胜利/79

邓培与唐山早期工人运动/8l

投身于五四爱国运动/81

站在工人斗争最前列/82

领导唐山制造厂工人罢工/84

何孟雄与京绥铁路工人罢工/86

关注京绥铁路工人运动/86

京绥铁路密查员/87

领导京绥铁路车务工人罢工/88

林育南与武汉早期工人运动/90

指导武汉工人罢工/90

领导粤汉铁路工人二次罢工/91

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93

彭湃与海丰农民运动/94

在家乡组织“六人农会”/94

海丰总农会会长/96

海丰农民运动的指导者/98

宣中华与浙江早期革命运动/100

领导浙江学潮/1OO

参与指导衙前农民运动/101

筹建国民党浙江临时省党部/102

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勇士/103

高君字与山西早期革命运动/104

心系山西的革命运动/104

成立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105

筹建山西共产党组织/106

蔡和森与《向导》周报/108

主编《向导》周报/108

《向导》的灵魂/109

中国革命的真正向导/111

刘少奇与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13

参与领导安源罢工斗争/113

安源路矿大罢工的胜利/115

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116

罗章龙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18

筹备京汉铁路总工会/118

参与领导京汉铁路总同盟罢工/119

编写《京汉工人流血记》/121

周恩来与黄埔军校/123

军校政治部第三任主任/123

关心军校的党组织建设/125

开展东征军的政治宣传工作/126

杨阍公与四川早期革命运动/128

结识志同道合者/128

开展各种革命活动/129

迎接大革命风暴的到来/131

向警予与早期妇女运动/132

负责党中央的妇女工作/132

杰出的妇女领袖/134

五卅运动中的妇女旗手/135

王荷波与早期铁路工人运动/137

领导津浦铁路工人运动/137

全国铁路总工会总干事/139

李立三与五卅运动/141

上海总工会委员长/141

“五卅”游行总指挥/143

领导上海全市总罢工/144

周士第与铁甲车队

改组铁甲车队/146

支援广宁农民运动/147

铁甲车队队长/148

刘尔崧与广东早期工人运动/150

发动领导广东工人罢工/150

组建广东工团军/153

推动广东工运不断发展/153

阮啸仙与广东早期农民运动/155

足迹遍布广东农村/155

广州农讲所第三届主任/157

广东农运的主要领导人/157

邓中夏与省港大罢工/160

赴香港发动罢工/160

中共罢工委员会党团书记/162

全面总结经验教训/163

杨匏安与广东国共合作/165

负责国民党中央组织部/165

参加审讯“廖案”案犯/166

推动广东国共合作迅速发展/167

王着飞与中共豫陕区羲/169

帮助国民二军开展工作/169

关注河南工农运动/170

中共豫陕区委书记/171

注重总结斗争经验/171

陈延年与中共广东区委/173

参加广东区委工作/173

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174

领导广东工农运动/175

同国民党右派作坚决斗争/177

陈乔年与北方革命运动/178

中共北京区委书记/178

参与发动“首都革命”/179

“三·一八”惨案的勇士/180

吴玉章与国共首次合作/182

做四川国民党的统战工作/182

筹备召开国民党二大/183

坚决同国民党右派作斗争/185

萧楚女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87

农讲所惟一的专任教员/187

编写多科教学大纲/189

扶病回答学员的提问/190

叶挺与北伐战争/192

北伐先遣队威名大振/192

两湖战场连战皆捷/193

攻占武昌城/194

赢得“铁军”的荣誉/195

王一飞与中共早期军事运动/197

专心中央军事部的工作/197

向中央作北伐江西战地报告/198

参与指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200

刘伯坚与冯玉祥国民军/201

在莫斯科初识冯玉祥/201

促进国民军的新生/203

开创政治工作的新局面/204

刘伯承与泸顺起义/206

主持四川军事工作/206

川军各路起义总指挥/207

举义泸顺/209

一代名将战孤城/209

罗亦农与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211

总结前两次起义失败的教训/211

第三次起义的最高领导成员/213

“有纠察队才有说话的地位”/215

魏野畴与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217

协助杨虎城解西安之围/217

驻陕总部政治部副部长/218

对驻陕总部的贡献/219

恽代英与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221

武汉分校政治总教官/221

武汉中央军校的实际负责人/222

参加讨伐夏斗寅叛乱/223

贺龙与南昌起义/225

跟着共产党走革命之路/225

南昌起义总指挥/227

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228

实现了平生最大的夙愿/229

瞿秋白与八七会议/231

参与八七会议的筹备工作/231

代表中央常委作报告/233

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234

彭公达与湘赣边秋收起义/236

湖南新省委书记/236

筹划湖南秋收暴动/237

决定停止长沙暴动/238

主动承担起义失败的责任/240

谢子长与清涧起义/241

潜入军阀部队秘密活动/241

酝酿发动武装起义/242

西北地区的第一面红旗/243

谭震林与湘赣边第一个红色政权/245

茶陵县总工会主席/245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247

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248

张太雷与广州起义/249

草拟广州暴动计划/249

起义总指挥/251

红旗在广外上空飘扬/252

倒在苏维埃政权火花中/253

朱德与湘南起义/255

保存南昌起义的火种/255

点燃湘南革命烈火/257

同毛泽东会师井冈山/259

毛泽东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61

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261

改造袁文才、王佐的地方武装/263

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264

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265

刘志丹与渭华起义/267

发动领导起义/267

建立革命军队和苏维埃政权/269

滕代远与平江起义/271

赴平江接上党的关系/271

参与领导平江起义/273

红五军党代表/274:

陈为人与中共满洲省委/276

组建中共满洲临时省委/276

中共满洲省委书记/277

为东北地区革命做出贡献/278

方志敏与赣东北苏区根据地/280

领导弋横农民起义/280

开辟苏区根据地/281

抵制“立三路线”/283

创建“苏维埃模范省”/284.

张云逸与红七军/286

准备武装起义/286

参与领导百色起义/288

领导红七军转战千里/289

周逸群与湘鄂西苏区根据地/292

点燃湘鄂西革命烽火/292

开辟鄂西苏区根据地/293

红二军团总政委/295

冯白驹与琼崖苏区根据地/297

开辟琼崖苏区根据地/297

中共琼崖特委书记/299

母瑞山的艰难岁月/300

邓子恢与闽西苏区根据地/302

从龙岩暴动到创建闽西红军/302

中共闽西特委书记/304

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305

曾山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308

赣西地区的主要领导人/308

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委员长/309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310

王明与六届四中全会/312

投反“立三路线”之机/312

抛出《两条路线》的“左”倾纲领/313

依仗米夫扶持上台/314

赵博生与宁都起义/317

起义前加入中国共产党/317

组织策动部队起义/318

起义胜利实现/320

王稼祥与红军政治工作/322

总政治部首任主任/322

创办《红星》报/324

主持红军首次全国政工会议/325

徐海东与红二十五军长征/327

撤离鄂豫皖苏区/327

开辟鄂豫陕游击根据地/329

最先与陕北红军会师/330

红十五军团军团长/331

张闻天与遵义会议/332

不满“左”倾错误的领导/332

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333

作“反报告”批评“左”倾军事错误/335

接替博古在党中央“负总责”/336

张国焘与长征左右两路军/338

反对中央北上战略方针/338

提出分成左右两路军/339

走上分裂红军的道路/341

任弼时与红二方面军长征/343

红二、六军团会师/343

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344

组成红二方面军/345

同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作斗争/346

促成红军三大主力会师/347

徐向前与红四方面军长征/349

撤离川陕根据地/349

力促一、四方面军的团结/351

拥护中央的北上方针/352

陈毅与粤赣边游击区/355

留守中央苏区/355

突围到油山/357

“北山事件”/359

梅岭遇险/359

“南天一柱”/360

张鼎丞与闽西游击区/362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362

粉碎敌人的“清剿”/363

积极开展抗日统战工作/364

薄一波与山西牺盟会/366

开展对阎锡山的统战工作/366

改组牺盟会/368

组建“决死队”/369

博古与西安事变/371

中共谈判代表成员/371

研究应付西安事变的对策/373

赴西安协助周恩来工作/374

李先念与西路军/377

奉命西渡黄河/377

苦战河西走廊/379

血战倪家营子/380

败走祁连山/381

杨靖宇与东北抗日联军/383

从磐石游击队到东北人民革命军/383

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385

为抗日救国壮烈牺牲/387

罗瑞卿与抗日军政大学/389

从“红大”到“抗大”/389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391

惜别抗大寄深情/393

谭政与八路军政治工作/395

对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建树/395

《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397

全党全军重视《报告》/398

彭雪枫与豫东敌后抗日/400

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400

创造豫皖苏边抗日新局面/401

总结豫皖苏边的斗争经验/402

罗炳辉与新四军华中抗战/405

奉派到新四军工作/405

三打来安城/406

开辟淮宝根据地/407

迎来华中抗战的最后胜利/408

聂荣臻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410

创建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410

建立模范抗日根据地/4ll

辉煌的战绩/414

林伯渠与陕甘宁边区政府/416

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416

领导陕甘宁边区建设/417

块甘宁边区的大发展/419

李富春与大生产运动/422

负责领导大生产运动/422

掀起大生产运动热潮/423

大生产运动的巨大成就/425

罗荣桓与山东前期抗战/427

开辟泰西根据地/427

创建鲁南抗日根据地/429

渡过最困难的日子/430

彭德怀与百团大战/433

提出大破袭战的设想/433

定名为“百团大战”/435

奇袭的巨大成功/436

书写抗战史上的辉煌一页/437

左权与华北敌后抗战/439

战斗在晋东南/439

参与指挥百团大战/442

血染太行/443

项英与皖南事变/445

蒋介石预谋聚歼皖南新四军/445

项英对北移踌躇不决/446

皖南部队奋起抵抗/448

项英惨遭谋害/449

陈潭秋与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50

中共驻新疆代表/450

与军阀盛世才作斗争/451

惨遭杀害/453

彭真与国共争夺东北/455

先机进入东北/455

力争控制东北/456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458

叶剑英与军事调处执行部/461

“军调部”中共代表/461

与国民党据理力争/463

完成光荣使命/466

乌兰夫与内蒙古自治政府/467

领导内蒙古自治运动/467

统一东蒙和西蒙/469

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470

陈云与东北解放战争/472

开辟北满工作/472

坚持南满根据地/475

创建东北解放区/476

邓小平与千里跃进大别山/478

鲁西南大捷/478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479

在大别山立住脚跟/481

林彪与辽沈战役/484

对南下作战顾虑重重/484

发起辽沈战役/487

第一个决战胜利/488

粟裕与淮海战役/490

建议举行淮海战役/490

制定战役的作战方针/490

淮海战役的巨大胜利/492

董必武与华北人民政府/493

关注华北财经建设/496

华北人民政府主席/497

领导华北人民政府工作/498

李维汉与新政协召开/50

主管新政协的筹备工作/501

成立新政协筹备会/503

新政协会议的胜利召开/505

陈赓与南部边疆追歼战/507

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507

解放两广/508

挺进滇南/509

附录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辛亥革命后,面对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和社会黑暗,激发起爱国热忱的青年李大钊,含愤留学日本,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立志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留日期间,他通过阅读进步学者幸德秋水、河上肇等的著作,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回国1年半以后,听到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报道,更受到极大的震动和鼓舞。可是,阶级敌人和一切反动势力却视十月革命为“洪水猛兽”,诬蔑布尔什维克党为“过激党”。在这种险恶的环境里,李大钊不畏危难,刻苦自励,经过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鉴别、比较,于1918年7月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文章阐明了俄国革命的本质及其对于世界的影响,认为“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这是中国最早讴歌和介绍十月革命的文字。11月,为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胜利,北京大学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举行3天讲演大会,大多数讲演者无不高谈阔论“公理战胜强权”的抽象道理,惟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之演讲,欢呼十月革命是“庶民的胜利”,是“劳工主义的战胜”,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指出中国必须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接着,李大钊又撰写《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一文,论证了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世界各国革命的必由之路,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是赤旗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当时,宣传十月革命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密不可分的。这些脍炙人口的语言文字,虽然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但实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河,为五四运动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也标志着李大钊由急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P3

序言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过了长达28年光辉而曲折的历程,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英雄业绩。我在数十年的中共党史教学工作中,时常被这些革命英烈们的丰功伟业,所动容、振奋、鼓舞和启迪,并且认为,以先辈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英勇感人事迹和奋斗牺牲精神,去教育和影响后生晚辈,是党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建85周年,为了庆贺党的华诞,缅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英勇奋斗的先辈们,继承、弘扬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编写《中共党史百人百事(1919—1949)》一书,以志纪念。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有以下3个方面:

首先关于选题。近些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硕果累累,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其中有关党史人物传记、评传等著述,更是层出不穷,数以千计。但在已出版的人物传记著作中,或多全面介绍传主的一生,或专门介绍传主的某个侧面,而将诸多传主最精华、最突出的事迹汇编在一起,写成一本综合的书,尚属鲜见。

其实,对于撰写这类综合性著作,自己较早就萌生过念头,只因在职期内,教学与研究任务繁忙,力不从心,抽不出时间去进行这项工作。退休以后,才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经过5年的努力,终成此书,将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共产党人及其所作的最重要事件融合一起,这也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吧。

在一本书里,究竟该写多少人物为宜?自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或现成的模式。最初,我读过美国迈克尔·H.哈特著的《千秋功罪——世界最有影响的100入》(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年1月第一版),此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平心而论,可写的有影响的中共党史人物何止成百上千?!不过这类书,写少了,可能会走全面介绍传主的老路,缺少新意;写多了,限于篇幅,可能造成对传主的蜻蜓点水,意思不大。所以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写“百人百事”为好,一则按照我国民俗,以“百”为吉利,二则迄今国内已有不少以“百人”、“百事”、“百种”、“百篇”、“百部”为体裁的各种著作问世,如《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人》、《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个人》,等等。

选定编写《中共党史百人百事》,需要精选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100个人及其所经历的100件最重要的事,融于一书。当然,如前所述,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史人物,其重要者,远远不只是“百人”,就中所经历的重要之事,也决不会只有“百事”,但还是希望通过所选之“百人百事”,力求能够大体上涵盖党史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影响中共历史的100个人。

其次关于选择人物和事件。确定“百人百事”之后,接下来就碰上选哪些人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我个人水平而言,很难选得那么准确、恰当。但总体设想是,绝大多数应以讴歌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业为主,极少数也可侧重总结某些历史教训。

书中所选人物,一部分是有文献依据的,即党史文献上经常提及的英烈人物。如(一)最早提到的烈士名字,是1927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致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的信》,信中列举被军阀屠杀者有:李大钊、邓培、李森(启汉)、刘尔崧等。(二)中央档案馆编的《革命烈士传记资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4月出版),书中汇集了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期间组织代表所写的材料和1929年中国济难总会编辑的小册子《牺牲》的烈士传记。在200多位英烈中,知名者有:向警予、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罗亦农、宣中华、王一飞、李大钊、王荷波、张太雷、萧楚女等烈士的事略。(三)张闻天1937年5月2日在苏区代表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提到牺牲的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有:李大钊、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罗亦农、王一飞、彭湃、杨殷、张太雷、苏兆征、王荷波、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邓中夏、向警予、方志敏、何叔衡、宣中华、赵博生、刘伯坚、谢子长、刘志丹等英名。(四)1948年8月1曰李立三在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上致开幕词中提到英勇牺牲的烈士有:赵世炎、邓中夏、李启汉、罗亦农、王荷波、张太雷、苏兆征、项英、杨殷等英名。选定这些人,是理所当然的。但加在一起,也不对30人。

除此之外,还需要去综合、权衡其他人选,经过反复考虑,觉得应有下列标准:一是重要性或权威性。人与事的关系最为密切,甚至可以说,非其莫属,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如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杨明斋与上海外国语学社;彭湃与广东海丰农民运动;邓培与唐山早期工人运动;乌兰夫与内蒙古自治政府,等等。二是代表性。有些人虽说也相当重要,但因限于“百人”,并未能列入其中。如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人,有王尽美和邓恩铭,因写了王尽美,不好再写邓恩铭,而再去写邓的其他事情,又显得不那么重要。又如,熊雄曾任黄埔军校代理政治部主任,因写了周恩来与黄埔军校,故不便再去写熊雄与黄埔军校。诸如此类,黄公略、韦拔群、邓发、罗登贤、陈昌浩、董振堂、张浩、杨尚昆等,都存在这种情况。书中写了十大元帅,这是无法回避的。但10名大将,就难以都写进去,不得不将黄克诚、萧劲光、许光达、王树声“割爱”,这也是十分遗憾的。三是平衡性。实际上是人与事的关系,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处理好存在的碰撞。因受一人一事的限制,除了要看选谁或选什么事最为合适外,还要兼顾这些人与其他事件的关联。因在同一事件上,往往不会是一个人,某甲可能比某乙更重要,但因在另一事件上同样重要,故只好放弃某甲,将某乙选入。如周恩来与黄埔军校、南昌起义、西安事变这3个事件的关系都十分密切,作用和地位至关重要,将周放在其中任何一处都顺理成章,但因只能写一处,周究竟与哪件事连在一起更好,还要看其他人的选位而定。经过权衡,决定写周恩来与黄埔军校,而南昌起义、西安事变改写他人。南昌起义可与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联系,因决定写贺龙,其他人就得改百别的题目了。当然,贺龙也可以与湘鄂西苏区根据地相连,但因写了南昌起义,湘鄂西苏区根据地就让位给了周逸群,如此类推。其二,要照顾五湖四海。如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党的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各地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军事运动,国民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各地武装起义,各苏区根据地建设,各路红军长征,三年游击战争的各游击区域;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各解放区、各大战役,等等,都要有代表人物,尽量能照顾方方面面。总之,尽管缜密权衡,所选人物仍只具有相对意义。

最后关于体裁。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约500种以上的相关书目,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力求做到求真、直书。严格地说,这是一本学术著作,而非纪实文学或文艺史学,但又希望能写成通俗读物。努力做到既要保持历史的真实性、严肃性,又要力求文字朴实、易懂。限于篇幅,每人每事以三四千字左右为宜,较大的题目写得笼统些,较小的题材写得具体些。繁简力求搭配得当,因人因事而定。基本上是按传主事迹的时间排序,以叙事为主,个别地方作些少许的评议。每位传主,都有一个三五百字的简历。

本书的选目,尽可能多出一些新意。如沈玄庐与衙前农民运动,罗章龙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李立三与五卅运动,王一飞与中共早期军事运动,彭公达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曾山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王稼祥与红军政治工作,博古与西安事变,李富春与延安大生产运动,陈潭秋与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彭真与国共争夺东北等,都是鲜为人知的。

本书的撰写,多方面吸收了亲历者的回忆和党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参考书目附后)。在此向亲历者、老前辈和党史同仁,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教。

最后,本书的撰写得到了一向热心扶助学术著作出版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支持,贵社审读室副主任、第一图书编辑部主任陆宗寅先生对本书的编写与出版始终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和帮助。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肖  姓

                 2006年1月28日于国防大学二号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共党史百人百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62399
开本 16开
页数 5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4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5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231
丛书名
印张 3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6
15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