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二探北极/中国首套四极考察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新华社记者全球出击,地球“四极”独家揭秘!本书为“中国首套四极考察丛书”之一。1999年和2004年,李斌两次跟随考察队前往北极地区进行考察,一次是前往北冰洋,一次是前往挪威黄河站。冰上“直面”北极熊、有人掉落万丈冰渊、海鸟目中“无人”……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吧!

内容推荐

有人说,它像个女人,神秘不可捉摸;有人说,它像个男人,无情胜似有情。

1999年和2004年,一次从海洋,一次从陆地,作者随中国科考队两次探访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北极,领略人间美景,品味人生变幻。

那亘古存在的寒冰、极具特色的风情,还有特殊情境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种种故事,让人一生无法遗忘。什么叫人类渺小,什么叫生命可贵,什么叫人间重回,都在不经意间,体悟、体察和体会……

目录

前言 笔参造化 神游“四极”

序一 天长地远 山高水深

序二 四维与四极

序三 解读探险者

引子

上篇 一探北极——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纪实

第一章 6个人和3只北极熊对峙

北冰洋上直面北极熊/3

远距离作业:记者止步?/7

在甲板上三次邂逅北极熊/11

第二章 浮冰:幽灵?硬汉?

浮冰第一印象:脏乎乎的/17

流浪者之歌/19

冰海被困5天/21

冰情严重,考察队掉头向南/24

同一片海域,“珍妮特号”曾经身陷冰海/26

“即使漂走了,也不至于这么快吧”/28

冰山:比钢铁还硬/32

第三章 雾区行船难上加难

浓雾:航行的最大障碍/37

冰雾中行船难/38

浓雾中,直升机差点撞上雪龙船/40

小艇在迷雾中原地转了几个圈/42

海雾不是“北极烟雾”,是蒸汽雾/46

第四章 海鸟目中无“人”

“邂逅”鲸鱼群/49

这里的海鸟不怕人/51

白令有“神鞭”/52

海豚和我们捉迷藏/53

小海豹的眼睛/54

海象“一家子”/56

第五章 世界性大渔场“无鱼”?

拧紧的发条:有时连饭都省了/59

“泥巴是宝贝”/61

白令海的鱼都跑哪去了/63

有鱼和捕到鱼是两回事/65

最后一次努力落空了/67

这是一次计算最精确的考察/68

第六章 沾点地气咋这么难?

初识诺姆港/70

追忆诺姆港/72

诺姆港再次拒绝我们/73

锚泊图克港/74

张瑞刚眼中的图克港/75

在焦急和兴奋中等待/76

第七章 北冰洋“落水”记

北冰洋上惊险瞬间/81

极地考察:究竟危险不危险?/84

主动“跳海”/86

用绳子把人捆起来/88

第八章 雪龙船上故事多

雪龙船上“诗人”多/91

一个人的邮政支局/94

被水泡掉两辆“桑塔纳”/96

“茶馆”开张:一条船5套茶具/97

“极地酒吧”:酒水免费/99

第九章 雪龙船上“信息生活”

“收藏大户”搞收藏/102

读报容易办报难/104

冲浪“雪龙之家”/105

第十章 有的船员只晕岸

“刘少奇”的故事/108

“热线电话”一分钟三块钱/109

“家里一切都好”/111

二副的故事/113

第十一章 雪龙船上的衣食住行

雪龙号“粮草充足”/116

“辣妹子”和“老干妈”大行其道/118

我成了船上火气“最旺”的人/119

夏季考察服,抵御不了北冰洋上的寒冷/120

24小时热水:连家里都没这么好/121

出门:不是坐飞机,就是乘小艇/122

第十二章 雪龙号上的新闻故事

“武装到了牙齿”/126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127

资源“匮乏”,如何挖掘/129

初尝发稿的痛苦/130

2分钟新闻传了13个小时/131

7.7米长的贝壳和一起“冤案”/133

巡夜·帮厨/135

我的同屋老高/137

第十三章 北极上空有层“厚棉被”

北极海冰和“厄尔尼诺”有关/140

污染物质会不会进入太平洋?/141

北极上空的逆温层/143

“女娲补天”不是梦/145

第十四章 北冰洋上站岗放哨

第一个浮冰站/148

近距离观看冰芯/151

科学家的忧虑/154

“请勿吻我”/156

冰站“面目全非”海冰生态组撤退/159

北冰洋上站岗放哨/161

再见了,北极!/163

我体会到了什么叫“重回人间”/165

下篇 二进北极——中国北极黄河站考察见闻

第一章 “北极村”掠影

黄河站“建成”/169

走进新奥尔松/174

一日四餐和国际大食堂/177

第二章 我见到了著名的圆底船

第三章 冰川崩裂:有惊无险

北极也有“水土流失”/187

百米外冰川崩裂/189

第四章 黄河考察站的生灵

荒凉的北极并不是“生命荒漠”/192

只身远足:熊窝离我100米/195

第五章 黄河站上的科学考察

鸟粪成了宝贝/199

“越黑越好”:巡天遥看北极光/202

极地也遭到污染/205

中国极地科考忧思录/208

试读章节

进入北冰洋后,两位飞行员先后多次起飞,大都是在能见度较好的情况下。能见度一低,就放弃起飞。

但是,在加拿大图克港抛锚时,他们不得不顶着浓雾起飞,执行运送人员的任务。神出鬼没,没完没了的浓雾,使飞行险象环生:直升飞机差点撞上考察船。

事情还得从雪龙船前往加拿大北部的图克托亚图克港(以下简称图克港)说起。那里是一个小渔村,原来生活的都是土著居民——爱斯基摩人。考察队和加拿大一个社团组织约定的“碰头”地点,就是这里。按计划,考察队准备在8月13至14日接中国华人北极世纪行团体的60人到雪龙船上举行联谊活动,送科考队员访问图克小镇的爱斯基摩人。当船只停靠加拿大图克港时,大家谁都没有想到这里一块冰都没有了;而能想到的,却是这里由于吃水浅,雪龙这样的大船只能在离岸25海里的海域抛锚,再往前开,就很可能要搁浅了。

乘坐小艇将人员送上岸,来回要8个小时,时间已经来不及。而预报分析表明,由于锚地一直处于一个弱气旋的控制之下,大雾短时间内难以散去,气象不会有明显好转。为了确保不耽误更多的时间。尽快实现与全球华人世纪行探险队的会合,确保联谊活动在雪龙号上顺利举行,为确保不影响雪龙号的启航,给下一步的科学考察提供足够的时间,经过首席科学家陈立奇同意,决定进行特殊气象条件下的应急飞行。

北冰洋上,始终被白茫茫的迷雾笼罩着,时浓时淡。总是挥之不去,根本不具备起飞的条件。“这是一次特殊的飞行,”机长徐勤和说。

我站在甲板上,目睹了直升飞机的一次起飞:仅几秒钟的功夫,飞机就已经消失在迷雾之中,螺旋桨的声音也在雾中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直至一切重归平静。

“你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在飞行啊。”的确,有一次,飞着飞着,徐勤和眼前突然就是~个巨大的阴影,那不是雪龙号是什么?幸好眼疾手快,飞行员一拉操纵杆,飞机擦着船就飞了过去。

而在飞行员眼里,他们的飞行竟然还有章可循。“我们采取了大量保障措施。”徐勤和说。

——雪龙号这边的气象条件虽然比较差,但是图克机场那边的气象条件还是有保障,能见度也还可以,为此,我们加足了油料,可以在船和机场之间连续飞行4到5个架次,如果飞到雪龙号没有办法降落,就可以保证重新返回机场降落待命。

——船上也尽量保持和机场方面的通讯联系,通报锚地气象情况,气象情况一有变化我们就赶紧起飞。

——我们同时使用两台全球定位仪进行飞机导航,锁定雪龙号的位置,预计好飞行的航线。

——直升飞机接近雪龙号的时候,我们提前把飞机的速度减下来,在离海面10到20米进行超低空飞行,因为,越靠近海面,能见度就相对好一些。

——我们两名驾驶员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焕清注意观察前方,争取尽早发现雪龙号,以保证飞机及时安全降落甲板。我则注意观察飞机仪表,保持飞机的飞行姿态,其他都不管。

虽然在办理进关手续时,加拿大具体办事的人员办理得非常“认真”乃至拖延了一天的时间,但是加拿大方的机场仍然对我们的飞行员十分友好,不仅优先安排直升飞机降落,而且允许飞行员和塔台上通过中文进行导航,这是破天荒的。

锚泊的两天里,直升飞机在迷雾中先后起降6个架次,飞行4小时48分钟。

P41

序言

“一南一北,一高一深,很好啊,不仅形象,而且符合咱们中国人的审美观。”当我们说明来意,曾经做过中科院地学部副主任、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副主席的汪品先院士点头首肯。

人们过去常把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喻为地球三极,而2005年至2006年的几次大规模科考活动——珠峰复测、人类首次穿越可可西里核心地带、第22次南极科考、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让我们突然意识到:南北极是一南一北,那青藏高原和大洋深处不就是一高一深吗?“四极”概念犹如电光般在脑海中闪过。

高寒、缺氧、高压、生命“罕至”……极端环境是“四极”的共同特点,但考察的情况究竟怎样?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全程参与“四极”考察仅有的两家媒体之一,新华社5位青年记者见证了“四极”考察。我们和考察队同行,同吃同住同劳动。《二探北极》、《探秘高极》、《迷津深极》、《咫尺南极》——四极,在我们的“笔”下延伸……

北极考察——1999年和2004年,李斌两次跟随考察队前往北极地区进行考察,一次是前往北冰洋,一次是前往挪威黄河站。冰上“直面”北极熊、有人掉落万丈冰渊、海鸟目中“无人”……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也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

珠峰复测——在海拔5000多米的珠峰脚下,张景勇随测量、登山、科考队员坚守岗位两个月。面对高寒缺氧、人和电脑都“呼吸”困难的严酷环境,在大批队员和记者被送下山去治疗时,他仍然坚持每天敲动键盘,传递消息。

穿越可可西里——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氧气含量“减半”的高原上,连有的司机和厨师都中途折返,血氧饱和度一直“不饱和”的杨维汉却和绝大部分队员一样善始善终,坚持到底,赢得了胜利。回来时,“蓄积”满脸胡子的他,已经面目全非,从接机的同事眼前走过,竟没人认出来。

环球大洋科考——“大洋一号”考察船2005年冲出中国海,几代海洋人“挺进三大洋”的夙愿终于实现。邱红杰随船两过赤道,穿越大西洋和印度洋腹地,历时近百天,行程两万余海里。这次中国航海史上空前的航行,也是向600年前“郑和”们的致敬。

南极考察——这是新华社记者17年后重访南极大陆。130多天里,张宗堂随考察队从亚洲东岸到地球南端,行程近3万公里,在“白色大陆”工作生活了两个多月,并两次进入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考察的艰辛与欢乐、极地的壮美与神奇,都在笔下流淌……

我们见证了“四极”考察的分分秒秒,记录下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考察故事,当然,还有自然和万物的鬼斧神工、天地与海洋的辽阔壮美。我们感谢,如果没有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的邀请和许多人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的“四极”之旅和这套丛书。

“四极”考察加上新华社记者全球范围内的“集体”出击,是这套丛书的最大特色:

——我们希望用自己的笔和照相机,留下历史的瞬间,传递出造化的神奇;

——我们期待书中的文字和图片,能够引领读者来一次“四极”神游。

人类探索自然的脚步,永不停歇;我们忠实的记录,也决不搁笔。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期盼,有更多的中国人走向高山荒原,迈向天涯海角……

丛书作者

2006年3月18日

后记

我从小就生活在“北极”。

父亲当铁道兵,铁路修进了漠河,我们全家都随军到了那。堆雪人,打雪仗,玩冰灯……从3岁至6岁,素有“中国北极”之称的漠河,留下了我人生最初的记忆,难以磨灭,以至于今天还清晰记得儿时的好玩,却忘记了漠河到底有多冷。

没想到达几年,因工作之便,去了两次北极。一次是1999年夏天,参加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雪龙船上一呆就是71天;一次是2004年夏季,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一一黄河站在挪威落成,我到了位于北冰洋深处的北极“科学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

一次船行海上,足履浮冰;一次飞跃天空,脚踏实地。

两次北极之旅,让我领略到了极地的神秘和美丽:浮冰将小艇撞弯了腰;天气像女人的脾气说变就变;海象“一家子”相依相靠;手都伸到鼻子下了海鸟仍“目中无人”;太阳有时像皮球一样在海平线上弹跳、有时在升起时被云气分割成了四五个部分……

两次北极之旅,让我发现了许多有趣和值得深思的现象:钱在雪龙船上花不出去,纪念封成了硬通货;记者们争先恐后争取采访机会,没有千方百计也是绞尽脑汁;网络时代初现端倪,两份报纸都敌不过“雪龙之家”内部网站;望穿陆地,想尽办法,考察队就是上了不岸,沾不了地气;在世界性大渔场——白令海,几十网下去,就是一条鱼没捞着,邪了门了;而浓雾中,直升飞机差点撞上雪龙船。最令人叫绝的是,有人意外坠落深达数千米的冰海,竟然自己爬了上来……

两次北极之旅,让我对人生、自然和世界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认知和新感悟:知道了什么叫重回人间,知道了探险和危险的区别;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渺小,我们必须珍惜生命,珍惜生活,珍惜每一天;只有当你的思维脱离空间的局限,才能避免成为一只井底之蛙;天地之大,世界之奇,我们走过的路、穿行的海,也正是数百年来先行者们涉足的地域和海域,只是命运迥然,有的折戟沉沙,有的凯旋而归;正是在对未知的一次次探索和跨越中,人类才实现了对自身的一次次超越,视线越来越远,直至数百亿光年深处……

两次北极之旅,我所经历的种种新奇、紧张、惊喜、担忧和兴奋,科学家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热爱生命的种种表现,至今仍然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偶尔想起,仍如饮佳酿,难以自己。也正是基于这些感念和思考,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所经历的这一切,一起去重新感受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

为此,我要感谢许多人。没有国家海洋局尤其是极地办的支持,没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慧眼识珠,没有诸多同事和朋友的鼓励,没有夫人孙敏莉的支持,我想,我是很难痛下决心重新整理材料和图片的。尤其是,每每想起6岁幼子——李一鸣、李一飞小哥俩清澈透明的目光,总是给我无穷的动力……

李斌

2006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二探北极/中国首套四极考察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90955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816.6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8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5: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