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对话的形式,对活跃在影视录音业界的十八位著名录音师进行了采访。各位录音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述,勾勒出声音艺术与技术的发展轨迹。

本书对中国当代电影声音艺术创作是很好的总结,对录音师的艺术风格有更透彻的诠释。本书是学习影视专业的学生、研究生必备的教科书,对研究中国电影录音理论的研究人员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本文将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研究内容回溯、研究对象的学术观点以及经过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对当代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家的创作态势进行全景式的扫描,以期挖掘出对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走向能够起到趋同性的学术观点,同时力图对当代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形态做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

目录

总序 电影艺术创作的系统整理与备忘

序言 当代中国电影录音师声音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

王丹戎访谈

王乐文访谈

王学义访谈

冯德耀访谈

刘海燕访谈

吕家进访谈

吴昊访谈

吴凌访谈

来启箴访谈

林临访谈

武拉拉访谈

郑春雨访谈

姚国强访谈

洪毅访谈

晁军访谈

陶经访谈

章文访谈

詹新访谈

后记

试读章节

受访者:詹新(以下简称“答”)

采访者:姚国强/张岳(以下简称“问”)

问:业内人士都知道您是一位很优秀的电影录音师,在国内也得过不少的奖。那么,拍了这么多的影片,您认为话筒员对同期录音声音质量的影响有多大?您是怎么与他们合作的?包括怎么挑选话筒员?另外在同期录音时,您会让您的话筒员注意些什么?

答:我认为挑选一个好的话筒员对提高同期录音的声音质量来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在同期录音时话筒员没有做好本职工作,话筒没对准演员,台词录虚了,声音的原始素材质量差了,那么到后期制作时再怎么加工、修改,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时甚至造成废品,需要进行重新配音的工作。我选话筒员,最主要一点是脑子要聪明、反应要灵敏,而且对艺术要有比较好的感觉。同时体力一定要好。比如举话筒杆时要能一口气举十分钟不准动,这是最基本的体力要求。还有,话筒员一定要懂戏,一定要看剧本和背台词;要求高的话还要懂得表演,对演员的表演要有预感,知道演员什么时候回头、什么时候大声说,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看到演员动作再移动话筒,这样就慢了;还要有镜头感,要知道通常的近景、中景、全景是多大的画面,知道移动镜头的运动方式,知道镜头推拉摇移的速度。也就是说,对一个好的话筒员来说,不但要有操作话筒的技能和举话筒的体能,还要学习剧作、表演和摄影,要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当然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我对话筒员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经常不留情面地指出他们的错误。有一次拍戏,恰逢过年,摄制组的朋友对我说:“都过年了,您就别再骂话筒员了。”但我一遇到质量问题,仍是很严厉批评他。那个话筒员已经跟了好

P471多部戏,但我觉得他有些地方做得还不好。既是为做好这部戏、也是为他本人能做得更好,那就一定要严厉纠正他的错误。现在好多剧组都随便地让民工举话筒,我觉得这点非常不好,因为不是随随便便的人都能来举话筒的。通常话筒员都是录音组的大助理,不仅是一份体力活,还是一份技术活、脑力活。

问:您对话筒员的性别有要求吗?您从影20多年,有没有和女话筒员合作过?

答:当然最好是男性。虽然我也曾经与女话筒员合作过,但是我不忍心看着柔弱的女孩举话筒杆。不过我曾在一个老外的摄制组里,看到过女话筒员,有1.80米的个子,举着话筒,姿势特别漂亮。

问:您对话筒员的身高也有要求吗?难道是越高越好?答:当然是越高越好了。对话筒员来说,个子高很容易找到合适的话筒位置,受灯光、摄影机机位和反光板的影响小。而且我觉得话筒员举话筒一定要举起来,尤其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录音助理,手要举过肩头,一定要举到和水平成90度,这样既有了高度、方向也比较好控制。如果不是这样举的话,话筒的控制范围、运动方向都会受到限制,比如向后仰、往前伸都会受到限制。

问:您对话筒员的举杆还有什么要求?

答:最好左手和右手全能举话筒。

问:左手右手全能举,这是在处理什么场景呢?比方说我们提出了“同期录音三原则”,其中第三点就是话筒员在正常情况下要永远面对摄影机和演员。

答:对。左手、右手都能举话筒,就能保证话筒员保持处于面对摄影机和演员的最佳位置。一般话筒员都是用右手来举话筒,当画面的右边有一个强光时,就要求话筒员到摄影机的左

P472边举话筒杆,这时话筒员用左手就能保持面对摄影机和演员来操作话筒。就是说有时候你这个手的位置调不过来时,便可以换另一只手举。

问:也就是说,现场有一些话筒员背对着摄影机,尽管他省力了,但实际上是不行的,因为这违背了同期录音原则?答:对。因为话筒员不但要看演员的表演,还要照顾到摄影机的运动。现在有了监视器可能会好一些,通过监视器可以确定话筒的位置以及它的运动轨迹。当然要操作好话筒、录好声音,不管多费劲、多困难,话筒员必须面对摄影机和演员。问:所以作为录音师,要求你的话筒员时刻注意演员的变化和机位的变化?

答:对。话筒员要看镜头、懂镜头和懂演员表演规律。

P473

序言

电影作为人类近代传播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文化史以及社会发展史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认真研究中国电影录音师的艺术创作历程以及创作体会,作为研究中国电影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弥补中国电影历史、理论、批评、美学和教育的学术研究空白,更是我们电影声音工作者献给“中国电影百年诞辰”的一份丰厚的学术礼物。

到2005年,电影传入中国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中国电影高等教育也已经走过了55年的坎坷道路。作为电影理论的研究,关于电影历史和理论的单项研究已经十分丰富,并且有了《中国电影发展史》(编年史)和相关研究的理论学术专著。但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目前仍缺乏纵向研究和学术梳理电影艺术创作的理论。因此,我们认为,未来的中国电影艺术创作研究,将会呈现在历史发展的横向与纵向的坐标上,将会凸显在艺术创作与美学理论的观念上。由此,特别需要在我国电影的高等教育中,对电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历程进行一个比较清晰和系统的理论廓清。

电影录音艺术专业(专业代码:050417)作为中国电影学科中最年轻的学科专业之一,从1978年由北京电影学院在全国首创至今已走过了27个年头。如今中国不少杰出的电影录音师,绝大多数出自电影学院录音专业,他们不仅为中国电影在“文革”后的勃兴做出了艰难的努力,同时也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影坛立下了汗马功劳。

虽然当今任何一个电影观众都知道:失去了声音的电影将会是非常难看的电影。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任何一个理论研究课题是围绕着电影录音师本体艺术创作的实践和理念而展开的,这不能不说是当今我们理论工作者在电影声音学术理论方面的一个研究盲区。

特别是电影录音师作为电影艺术创作中的特殊创作群体,相比起电影行业其他兄弟专业的许多艺术家而言,多年来其所从事的艺术创作状况一直不为观众所熟知。他们仿佛被一层层的雾霭所笼罩着,显得神秘而离观众相距甚远。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电影录音师之所以不像电影其他专业为广大的观众所熟知,其中首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是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幕后工作者。他们所从事工作的行规要求他们远离嘈杂、屏声静气和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地干好电影的艺术创作和技术保障工作;同时,他们又是一些工程技术专家出身的艺术家们,多年来的逻辑思维及工作习惯,使他们天生就不好在喧闹的场面上口若悬河、招摇过市。其实,自从1931年中国电影步入有声时代以来,中国的电影录音师们就作为电影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和导演、摄影师以及美术师等艺术家们一起为电影作品的一次次诞生而默默地奉献着。在电影艺术创作和技术制作的第一线上,通过录音师严谨的工作作风、谦和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工作技艺,使得一部部经过他们灵巧的双手侍弄过的电影作品熠熠生辉。

然而,长期以来,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和录音技术制作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相比起其他兄弟电影专业却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有关电影声音创作本体的研究性理论专著也极为少见,而对电影录音师的艺术创作进行总结性的理论研究课题,以及对电影本体的系统性理论研究课题更是罕见。在我国,反映当代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家创作的最新观点的研究性专著也极为少见。其中,既有电影录音师客观方面的缘由,如中国电影录音师的教育背景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艺术素质也各不相同,因此没能做到对自己的艺术成就进行及时地总结;如我们仅能在少数的电影专业杂志上,才能阅读到一些电影录音师对拍摄方面的有关经验介绍;另外,还有中国电影理论研究者主观方面的原因,如许多的中国电影理论研究者关注更多的是电影历史、理论、批评和美学方面的纯理论东西,而不愿对电影声音方面的理论课题进行研究或者根本就是不屑一顾。于是这就对电影声音艺术的有序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使得我们对于电影声音方面的研究严重地滞后于电影其他专业领域的研究,这不仅严重地妨碍了电影各专业领域之间的学术沟通与理论交流,同时,也直接地影响了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质量水平。所以,探索、研究和总结有关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艺术创作成就的研究课题,就刻不容缓地摆到了我们电影声音理论研究者及教育者的面前。

试想如果能有一部既总结了中国最优秀的电影录音师在声音艺术创作或录音技术制作方面的工作经历,又能起到激励电影声音界从业人员去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高水准电影声音艺术作品的实践性专业理论书籍,除了能满足和指导培养国内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影视声音艺术创作或录音技术制作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以及文学门类的艺术学(一级学科)下属的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二级学科)等专业“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学需求外,还能对进一步地拓展我国电影声音艺术和技术领域的学术视野、以及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带来极大的益处,作为正在从事影视声音艺术专业教学工作的我们,应该当仁不让地率先迈入这个学术研究领域最前沿的阵地。

缘此,怀着对当下中国电影声音学术研发现状仍不满足的朴素理念,在至今仍活跃在当下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第一线的优秀电影录音师们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始了对国内最优秀的电影声音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经历、艺术创作思想和艺术创作理论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工作。尽管他们的艺术创作工作是那么的繁忙、时间又是那么的宝贵,但他们却无一例外地欣然接受了我们课题组的研究要求,并同意担任我们的采访对象。如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将无法完成。

本文将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研究内容回溯、研究对象的学术观点以及经过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对当代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家的创作态势进行全景式的扫描,以期挖掘出对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走向能够起到趋同性的学术观点,同时力图对当代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形态做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们期待着!

后记

四年前,我的大学同学——时任教学副院长的张会军教授在教学之余,推出了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专著《银幕创造——与中国当代电影摄影师对话》。这本实践性专著的出版,让我们眼睛一亮,原来与影视艺术大师零距离的面对面结识竟是如此这般地容易。缘此,还在影视声音教育一线工作的我,也萌发了将国内最优秀的电影声音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经历、艺术创作思想和艺术创作理论也结集出版的想法。然而,想不到的是,从策划务虚到安排落实、从讨论论证到教委立项、从联络专家到确定落实、从口述实录到录入校对、从文字整理到学术梳理,我和我的课题组竟经历了四年多的光阴。这中间的日日夜夜,已数不清有多少个日子我们是在时而兴奋、时而期待的状态下度过的。好在有强大的精神理念,强大的学术氛围和强大的理论素质在支撑着我们这个课题组。而且,所有知道我们正在从事这一重要学术研究工作的中国电影声音业界精英都毫无保留地支持着我们、并关注着这项学术活动的研究进展情况。

因此,当书稿的校样静静地放在我的书桌上,散发着油墨阵阵的清香时,我便不由得回想起已经过去的那段难忘时光以及和我曾经在一起工作的课题组的成员们。首先我非常感谢我的同学——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教授所给予我们课题组的大力支持,是他的关心才使本项目得以顺利地开展及按时付梓;其次,我非常感谢本课题研究的合作者——我的同学、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孙欣教授所给予我的无私帮助。孙欣教授在百忙之中不仅参与了本书的策划和主编工作,同时也在采访人选、采访内容、文稿修改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那些接受我们的采访、被我们所研究的、至今仍活跃在当下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第一线的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家们,他们是(按年龄排序)——冯德耀、郑春雨、来启箴、林临、王乐文、章文、姚国强、刘海燕(女)、洪毅、陶经、晁军、吴昊、吕家进、吴凌(女)、詹新、王学义、武拉拉和王丹戎。尽管这些艺术家们的工作是那么的繁忙、时间是那么的宝贵,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要求;尽管我们的提问可能有些稚拙、甚至可能带有某些倾向性的观点,但他们依然向我们敞开了艺术家无私的心扉,让我们在采访中体会到了声音艺术创作中的种种愉悦、在研究中理解了录音实践工作中的种种艰辛,使我们与他们在艺术创作精神上和专业道德操守上进行了心灵的交流和融合。在这里,我谨代表所有中国电影声音业界的同仁们以及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们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当然,最让我应当感谢的是课题组那些可爱的学生们,是他们承担了本课题的大量采访、录音整理和文稿的录入工作。从严格意义上讲,如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以及所具备的专业精神,本书的研究工作将无法得以彻底完成。我想,他们所参与的研究工作无疑为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理论研究事业奠定了重要的和坚实的基础。他们是——韩璐(男,北京电影学院2003级电影学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方向硕士研究生)、曾笑鸣(女,北京电影学院2003级电影学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方向硕士研究生)、王旭锋(男,北京电影学院2003级电影学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方向硕士研究生)、潘冰(女,北京电影学院2004届录音艺术专业本科生)、杨晓辉(女,北京电影学院2004级电影学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方向硕士研究生)、郝昕(男,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2003届动画专业本科生,浙江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助教)、张岳(女,北京电影学院2003届电影学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方向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动画艺术学院讲师)、姚睿(男,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02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朱玲(女,北京电影学院2005届录音艺术专业本科生)、罗丹(女,北京电影学院2002级电影学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方向硕士研究生)、曲宁(女,北京电影学院2002级电影学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方向硕士研究生)、孙寒冰(男,北京电影学院2004届录音艺术专业本科生)、李嘉(女,北京电影学院2003届录音艺术专业本科生、英国西敏斯特大学传媒专业2004届传播学硕士)、高翔(女,北京电影学院2000届录音艺术专业本科生,北京电影学院助教)、甘凌(女,北京电影学院2003届电影学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方向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录音艺术学院讲师)、宋国艳(女,北京电影学院2002级电影学中国电影史声音艺术史方向在职研究生)、吕甍(女,北京电影学院2004级电影学中国电影史声音艺术史方向硕士研究生)以及刘桐(女,北京电影学院2004级电影学中国电影史声音艺术史方向硕士研究生)。

在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抱着学习和思考的态度,边采访、边学习、边思考和边研究。由于目前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还不强大,使得我国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影视声音艺术的创作实践和学术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不仅表现在财力上,同时还表现在学术观念和创作理论上。因此,尽管本人的理论学术研究资历还很浅、尽管本人除了担任电影学院录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但是,出于对影视声音艺术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出于对影视声音艺术教育体系和学术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出于对从事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的敬意,我还是带着我的学生们毅然地坚持了这个长达四年有余的重要学术研究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何将艺术家口述中的专业词汇概念变得通俗易懂,特别是一些在创作实践中形成的新词汇能让读者看得明白,是我们面临的一道学术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这些内容先行吸收,然后在消化概念的基础上,把握新词汇的核心意义,在忠实被研究者原创学术概念的基础上力图达到书面语言的准确表达。因此,从这个意义讲,我们研究这个课题的过程还具有一定的学术前瞻性,它对今后我国再开展此类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研究平台,特别是对中国影视声音艺术创作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同时,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同一个问题,不同艺术家的诠释在某些情况下是完全相左的。我们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观点就一定是矛盾的。因为,每个艺术家的生活经历的不同、学习背景的不同、创作境遇的不同和理论程度的不同,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对待和处理艺术创作实践问题时的专业态度也就不尽相同。从哲学意义上阐释,事物就是在经久不息的矛盾中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在本书中依然将各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保留其中,除了尊重被研究者的学术权利和个人独创性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希望各类读者能从中悟出艺术创作实践中的各种真谛,以便在今后的中国电影声音的艺术创作实践中能更好地为中国电影艺术、为中国广大的电影观众服务。

今天,这个经过我们和各位声音艺术家们多次修改和完善的、凝聚着我们汗水和心血的研究成果,在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电影出版社的共同关心和支持下终于问世了。我在这里,对所有在本成果的研究工作中,关心和支持我们工作的各界专家、学者和朋友们,真诚地表示衷心的谢意!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尽管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参阅了以往有关声音领域的各种文献,以便能尽可能地做到内容通俗易懂、概念准确,但由于本人的学识水平有限,因此错误在所难免,敬请业界同仁不吝指教,以便再版时予以修订!

我们希望本书能对当下中国当代电影声音的艺术创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还希望本书能对那些期待尽快进入电影声音艺术和技术领域的莘莘学子,特别是已在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领域内学习的在校生们起到学术奠基的作用。

我们真诚地希冀着!

姚国强

2005年3月6日于北京玉泉路“逍遥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姚国强//孙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6022532
开本 32开
页数 4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8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33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