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草原上的小木屋/小木屋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小木屋系列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劳拉一家人怀着对西部生活的无限向往,一路远行,在堪萨斯州大草原搭建起了小木屋。他们遭遇了狼群的袭击,印第安人的不断骚扰,突如其来的冷热病毒,来势汹汹的草原大火等。最终,由于印第安保留区拒绝向定居移民开放,劳拉一家人只好离开草原上的小木屋。

内容推荐

美国著名作家劳拉·英格斯·怀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荣获世界著名儿童文学奖——纽伯瑞奖。

以雅俗共赏的简明文字,细腻描写拓荒时期的生活,展示另一种“与狼共舞”的生活态度。

这部充满爱的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用浅显的语言造就致命的感动,教会孩子勇于面对、乐观向上,曾多次被搬上银幕,深刻影响美国几代人的成长,是美国孩子最喜爱阅读的百种图书之一。

目录

第一章 到西部去/001

第二章 渡河/010

第三章 在草原上扎营/018

第四章 在草原上的日子/024

第五章 草原上的房屋/032

第六章 搬进新房/043

第七章 狼群/048

第八章 两扇坚固的门/059

第九章 壁炉里的火/064

第十章 小木屋大功告成/070

第十一章 印第安人进屋了/077

第十二章 新鲜的饮用水/086

第十三章 得克萨斯长角牛/094

第十四章 印第安人的营地/100

第十五章 冷热病/105

第十六章 烟囱起火了/114

第十七章 爸到镇上去了/119

第十八章 高个子印第安人/129

第十九章 圣诞老人的礼物/137

第二十章 深夜里的尖叫声/146

第二十一章 印第安人聚会/152

第二十二章 草原大火/158

第二十三章 印第安人的战斗呐喊/164

第二十四章 印第安人走了/172

第二十五章 爸的决定/178

第二十六章 告别大草原/184

试读章节

劳拉和玛丽紧紧地抱着她们手中的布娃娃,什么话也不说。堂兄妹们围在旁边看着劳拉和玛丽。奶奶和阿姨们一次又一次地拥抱着她们,亲吻着她们,与她们依依道别。

爸把枪挂在车篷内的篷架上,这样他就可以很快地从座位上拿到它。他把角制火药筒和子弹袋挂在枪的下面。他又把提琴盒小心翼翼地放在枕头间,这样不管车子怎么摇晃,都不会弄坏它。

叔叔们帮爸把马套上马车。叔叔阿姨让堂兄妹与玛丽和劳拉吻别。爸抱起玛丽和劳拉,把她们放在马车后边的床上。然后爸扶着妈上了马车,奶奶把小卡琳抱着递给了妈。爸跳上了马车,坐在妈身旁,而那条大花狗杰克则在马车下跑来跑去。

就这样他们离开了那座小木屋。小木屋的百叶窗是关着的,所以它看不见他们离开时的情形。小木屋被围在木栏里,静静地站在两棵高大的橡树后面,一到夏天,橡树就会为玛丽和劳拉搭起绿色的“屋顶”,她们就在下面快乐地玩耍。马车越走越远,小木屋渐渐消失了。

爸许诺道,等他们到了西部,劳拉就可以见到印第安小孩。

“印第安小孩是什么样子的呢?”她问道。爸回答说:“印第安小孩个儿矮矮的,皮肤红彤彤的。”

他们沿着被雪覆盖的树林走了很长一段路,终于到了披平城。玛丽和劳拉曾经来过这儿,不过,现在城里的面貌看起来和以前不大一样了。商店和房子的门都紧闭着,树桩上也覆盖着雪,户外根本就看不见有孩子在玩耍。树桩之间堆着一捆捆木材。两三个脚穿靴子,头戴皮帽,身穿色彩鲜艳的呢子大衣的成年人在路上走着。

妈、劳拉和玛丽在马车里吃着面包和糖蜜,马则吃着粮袋里的玉米,爸到商店去用毛皮兑换了一些旅途中所需的物品。他们不能在城里久待,因为他们必须赶在当天越过湖面。

晶莹的湖面像绸缎一般光滑柔顺,一直延伸到灰色的天边。湖面上有马车车轮留下的痕迹,这一道道车辙跨越了湖面,消失在湖面的尽头。

爸驾着马车走到结冰的湖面上,然后沿着那些车辙前进着。马蹄发出单调的嘚嘚声,车轮跟着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响声。身后的小镇变得越来越小,最后那高耸着的商店也变成了一个黑点。在车篷周围,除了一片空旷寂静之外,别无他物。劳拉不喜欢这儿。不过,爸坐在马车上,杰克还在车下跟着跑着,她知道只要爸和杰克在,就没有什么可以伤害她。

最后,马车又上了一个土坡,她看见了一片树林,在树林中还有一座小木屋,劳拉一下就觉得舒服多了。

没有人住在那座小木屋里,那只是一个露营的地方。房子很小,但很奇怪的是,墙的角落还放着一个大壁炉和一张简陋的床。爸在壁炉里生起了火,房子一下就变得温暖了。那天晚上玛丽、劳拉、小卡琳和妈一起睡在壁炉前搭起的地铺上,爸则睡在外面的马车上,守护着马车和马。

到了深夜,劳拉被一种奇怪的声音闹醒了。那声音听起来就像枪声一样,但比枪声更响亮更持久。她一次又一次地听到这种声音。玛丽和小卡琳都已经熟睡了,可劳拉无法入睡。黑暗中,她的耳旁传来妈那温柔的声音。妈说:“睡吧,劳拉,那只是冰裂开的声音。”

第二天早晨,爸说:“真幸运啊,我们昨天就越过了湖面,卡洛琳。真没想到冰会在今天就裂开,还好我们昨天经过湖面的时候,冰块没裂开。”

“昨天我就想到这点了,查尔斯。”妈温柔地回答说。P004-005

序言

走进温馨甜蜜的小木屋

大约在1930年的美国,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奶奶劳拉·英格斯·怀德写了一本名叫《拓荒女孩》的自传。她满怀希望地寄给出版社,结果却遭到出版社的拒绝。她的女儿罗丝是一位出色的新闻作家,建议她把自传改写成小说。此后,母女俩一起收集有关拓荒时代的资料,共同探讨写作的技巧,在1932年,劳拉的第一本《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诞生了。

谁也没曾想到,小说一出版,立即引起了轰动,读者们的书信如雪片一般飞来,他们纷纷央求劳拉奶奶继续讲下去。这位老奶奶大受鼓舞,写作的热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在连续十年间,她一共写了九部小说,构成了题为“小木屋”的系列作品。

现在,这九部小说已经成了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的经典,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在美国白宫的网站上,列为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梦之队”的只有三位:一位是写《夏洛的网》的E·B·怀特,一位是写《戴高帽的猫》的苏斯博士,另一位就是劳拉·英格斯·怀德。

那么,劳拉·英格斯·怀德是如何讲述“小木屋”故事的呢?是什么让“小木屋”保持久经不衰的魅力的呢?

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这部系列小说的历史背景。为了推进西部的拓疆运动,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宅地法案》,规定每个美国公民只交纳十美元登记费,便能在西部得160英亩土地,连续耕种五年之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合法主人。在这一政策的号召和鼓励下,美国开始了波澜壮阔的西部拓荒运动,大规模向西部移民。劳拉一家人就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开始了辗转的拓荒者的生活,年幼的劳拉也在这漫长的生活历程中成长起来。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从劳拉的出生地——威斯康星大森林写起。五岁的劳拉和爸、妈、姐姐玛丽、小妹妹卡琳生活在大森林的小木屋里,她以小女孩天真而好奇的眼光观察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温馨甜蜜的世界中。

第二部《草原上的小木屋》是“小木屋”系列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劳拉一家人怀着对西部生活的无限向往,一路远行,在堪萨斯州大草原搭建起了小木屋。他们遭遇了狼群的袭击,印第安人的不断骚扰,突如其来的冷热病毒,来势汹汹的草原大火等。最终,由于印第安保留区拒绝向定居移民开放,劳拉一家人只好离开草原上的小木屋。

第三部《农庄男孩》,描述了劳拉的丈夫阿曼乐少年时代的故事。阿曼乐是纽约州北部的一个农庄男孩。他勤快、机智、灵活、调皮、好奇、正直。他一直渴望能拥有一匹小马,最终如愿以偿。

第四部《梅溪边》,讲述的是劳拉一家人来到明尼苏达州,在离小镇不远的梅溪边安居下来的生活故事。眼看他们就要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一场扑天盖地的蝗虫风暴却让庄稼颗粒无收。爸只好去东部做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第五部《银湖岸边》写的是劳拉一家人在银湖岸边的生活经历。自从闹过蝗灾后,家里收成极差,玛丽患了猩红热后双目失明,家境异常艰难。于是,劳拉一家搬迁到达科他州的银湖岸边,爸历尽艰辛终于申请到放领地。

劳拉一家人在放领地上安居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可是他们遭遇了一个长达七个月的冬天。这就是第六部《漫长冬季》。气温低达摄氏零下四十度,小镇与外界完全隔绝。劳拉一家食物吃完了,煤炭燃尽了。就在这危急时刻,镇上的阿曼乐和另一个男孩冒着生命危险,走出小镇,带回食物,帮助全镇居民渡过生死难关。

在第七部《草原小镇》中,劳拉已经是十五岁,她又回到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为了帮助玛丽能在盲人学校学习,劳拉刻苦努力,终于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得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

第八部《快乐的金色年代》讲述的是阿曼乐与劳拉的爱情故事。劳拉不得不独自一人去外地教书,日子过得十分艰苦。阿曼乐用真心打动了劳拉。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走到了一起。

最后一部《新婚四年》描写的是劳拉婚后四年的生活。婚后他们历经磨难,然而,这些不幸并没击倒劳拉和阿曼乐,他们始终以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面对生活,携手开创幸福美好的明天。

19世纪的美国西部荒原,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世界。“小木屋”系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温情脉脉、爱心永驻的世界。在小说的世界里,我们沿着劳拉成长的足迹,追随着劳拉一家人迁徙的步伐,以一双充满童稚的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沉醉于变幻多姿的大自然中,沉醉于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沉醉于那些精雕细刻的故事情节中,沉醉于劳拉一家人优雅、积极、乐观的人生状态中。劳拉一家人其乐融融,父母相亲相爱,姐妹间的手足情深,父母与孩子间融洽相处,劳拉与阿曼乐含蓄而深厚的情感,亲戚朋友间的互帮互助,甚至他们对狗、马、猫、牛等家畜也充满了柔情与眷恋,这一切的一切,劳拉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是那么叫人迷恋,又那么让人沉醉。

“小木屋”系列作品,可以说是劳拉前半生的自传,书中的主角劳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真实的劳拉。幼年时的劳拉并没有多少机会接受学校教育,但是父母成为她人生中最好的启蒙老师。父母的勤劳、仁爱、宽容、乐观、自信、热情、不屈不挠等优秀品质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家庭的潜移默化下,在父母循循善诱下,劳拉逐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拓荒者,成为美国那个时代的社会中坚力量。

劳拉的个人成长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国那一代人的成长史。美国的西部拓荒运动,是美国人心中永远的记忆,而劳拉的这套小说正好唤醒了美国人的深沉回忆。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一代美国人的真实写照,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是这部小说在美国久经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部小说中所描写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开拓精神,自我实现、自我奋斗的开拓意识,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家庭成员间的融融亲情,邻里之间纯洁友善,书中所展示的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以优雅的姿态对待生活,以坚定的信念拥抱明天,等等,这些主题激起了全世界读者的共鸣,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读完这部小说,我们的眼前再次浮现出那一幅温馨而甜蜜的画面:小木屋外寒风凛冽,屋内炉火正旺,一家人围坐在炉灶旁,爸拉着小提琴,大家随着悠扬的琴声唱起了快乐的歌……一年、两年、十年、百年,琴音绵绵,经久不衰。

该系列小说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教师刘华负责翻译、审译,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干玲,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何洹洹,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李华彪参与翻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草原上的小木屋/小木屋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劳拉·英格斯·怀德
译者 刘华//刘千玲
编者
绘者 郑歆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30236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84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8
15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