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刘庆邦的女儿国
内容
编辑推荐

  当社会意识形态正在全面重构之际,当人们正在对都市疯狂迷恋蜂拥而至,对财富仰止的崇拜锐意攫取,对潮流强势文化言听计从时,北乔与“中国当今短篇小说之王”的刘庆邦在心灵的乡土向遇,捡拾童年记忆的碎片,以一个个女人身体和精神成长的故事,在人性的原点上重合,共同构筑起远离都市奢华的最淳朴最鲜亮的乡村“女儿国”。以诗性语言和多维视角,进入她们不同于男性成长的文化、情感、选择、梦想、困惑,展现她们带有乡村和女性浓重色彩的精神之旅,拓展着从本土民间“草根”探测女性生存意义的文学空间。

内容推荐

  被誉为“中国当今短篇小说之王”的刘庆邦,在他发表的200余篇短篇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立足乡村女性,建立了纸上的乡村女儿国,这是当下中国文坛的一道独特景观。本书以女性主义观点和中国乡村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对乡村女性进行全方位解读。52位乡村女性,年龄从幼年到老年,涵盖了女性的一生。作者以纤细的艺术感悟力和坚实的文化创作经验,将文学研究的学术性与文学创作的诗性有机整合,保证文化研究独到性和深入性的同时,以优美的叙述,还原了乡村的诗意和乡村女人的诗情。这是一部集独具匠心研究视野与个性化叙述手法的著作,既有浓重的学术含量,又具沁人心脾,扣人心弦的可读性。

目录

幼女与少女篇

小姐姐:心灵里的母性光芒/3

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8

梅妞:至美纯真的大爱/13

猜小:成长的童话/19

何香停:无法实现的自我拯救/24

毛信:成长是件烦恼的事/30

春穗:只是因为情到深处/35

小连:苦难里生长出母爱/40

小青:在残缺中寻找诗意/45

高妮:女人本是件乐器/49

红裙:并非亲情惹的祸/54

香 :情窦初开的挣扎/59

喜如:劳动的力量/63

胡桃:可笑又可爱的求美/68

秀闺:命运一线牵/73

守明:真爱无法言说/79

星采:走在爱的路上/85

建敏:可以抚摸的梦/90

心 :守不住的最后一片净土/97

周老师:一次伟大的背叛/101

姑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106

玉 字:女人的坚韧有多强/1l 1

新妇与少妇篇

大姐:在路上成长/119

描 :堕落是没有理由的/125

小陈:外面就是外面/129

张桂良:无法彻底挣脱的外衣/134

王东芹:无爱的忠诚/139

翠环:欲望如沼泽/144

想 :心为丈夫跳动/150

小文儿:爱的迷失/155

福梅:过去,让她们成为仇人/162

换 :一步有多远/167

李青玉:生活中总会有阳光/173

小艾:无法挣脱的心结/178

月儿:智慧的成色/183

二嫂:权力平台上的肉体狂欢/188

宋春英:半梦半醒的自立/193

中老年妇女篇

宋家银:有自己的活法/201

姑姑:心灵之光/210

玉佩:一句话的力量/215

李桂常:一次失败的保卫战/220

刘水云:如草帽一般纯朴的本色情感/228

大田:一切与红鹅无关。/232

大白鹅:生活是不能完全入戏的/237

叶新荣:一个人的战争/242

姑姑:一个婚姻生意的经营者/253

方奶奶:离不开土地的滋养/258

母 亲 篇

娘 :被生活扭曲的角色/265

母亲:灵魂的甘泉/270

母亲:感动而感伤的母爱/274.

娘 :荒唐而舍身的保护/278

灯嫂:掌权者的不幸/282

对话录 诗意的乡村, 诗牲的女人们

一 诗意的乡村和乡村的诗意/289

二 由诗心而生的诗性女性王国/293

三 成长是一种柔软的痛/297

四 大写的母亲/301

五 有关女性的其他话题/302

附  录

一 人物出处/307

二 北乔主要获奖作品/311

后 记/313

试读章节

小姐姐:心灵里的母性光芒

小姐姐其实很小,只是才到了上学的年龄。在家里,她还不能和大姐二姐随母亲一道下地干活。当然,也轮不到她和两个哥哥一起上学去。没人指望她求学出人头地,也靠不到她出力养家糊口。这么一来,她在家里的地位可就低了。在弟弟平路面前,她是最小的姐姐。最小的姐姐,也是姐姐啊。

在别人面前是小孩子的小姐姐,和平路在一起时,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平路是个男孩子。能在家排老小,还是个男孩子,平路本来该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可惜,平路没这个福分。平路生下来没个月,父亲死了。平路到了该走路的年龄,却不能走路。平路是一个罗锅子,只能靠细胳膊细腿儿高高拱起背在地上艰难地挪。身体上的毛病,使他的生命变得不重要。

这样的小孩注定没有朋友,连家里人也会嫌弃他。或许这个缘故,我们一直没看到平路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出现,平路的母亲也只是偶尔在我们的眼前说几句话罢了,只有小姐姐来到我们面前。在母亲眼里,平路是自己的儿子,可是个废人,是个累赘。爱总归有些,但被过多的烦恼淹没。有着“平路”一名的平路,生活之路一点也不平坦。

早上去放羊薅猪草前,小姐姐总是陪平路玩一会儿。很明显,这时间是小姐姐特意挤出来的,和弟弟玩,也非她好玩,她看重的是陪弟弟玩。她帮弟弟捉虱子,在弟弟头上绑花,教弟弟学唱儿歌,用高粱秆儿给弟弟扎卷尾巴的大黄狗,用泥巴捏个最好看的闺女,说是留着给弟弟当媳妇。这样的玩,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孩子间的玩闹或游戏。小姐姐把自己当作大人,或者说她和弟弟在一起时,已无意识地成为大人。捉虱子,是让平路干净;绑花,为了平路漂亮;学唱儿歌,是让平路有文化;扎个大黄狗,是让平路有玩具;给平路捏媳妇,是一种祝愿。别人都不在乎这个一无所能的弟弟时,小姐姐倒把弟弟看得很重,并以一种超乎寻常的爱去关心体贴。这样的关心和体贴,有物质上的,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了小姐姐作为成人的影子,处处闪现母性。

有了小姐姐的陪伴,平路高兴了,开朗了,也变得聪明起来。而当小姐姐要去做事时,他会伤心地哭。接下来,他一个人的时光,是那样的孤独和无趣。在他的心里,在这个世界上,好像只有小姐姐才是他的亲人。是小姐姐让他体味到了生活的乐趣,使他的生命有了些许阳光。

小姐姐也不忍心丢下弟弟,可她得做她每天必须做的事。在弟弟的哭声中离去的小姐姐,会躲在暗处打量平路。如果平路哭个不停,她会回来再陪一会儿。小姐姐的善良和细心,来自于对平路的怜爱。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任何的功利,所以更加的细致人微。

小姐姐知道平路活不长,所以只要平路想做什么,她都会尽量满足他。一个乡村孩子又能有多大的希望呢?平路吃到了想吃的蚂蚱,再也想不出来自己还想吃什么。他很少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的,也许他想得太多,但明白像他这样,所有的希望都不可能实现。

小姐姐会主动启发平路,探出他心里隐藏的梦想。平路想到地里去看看,这是他的梦想。他要看的不是地,而是想走出家门,走进田野。要知道,一个“走”,对他是何其的难。小姐姐晓得弟弟的这份渴望,便背着弟弟向田地深处走去。路不平,动不动还有沟,弱小的小姐姐背着平路,走起来是那样的艰难。可是她喜欢这种为弟弟走路,让自己的腿成为弟弟腿的感觉。走在田间地头,伴着弟弟享受大地带来的幸福,小姐姐的动作和表情都透着温馨。

在路过学校时,有学生嘲笑平路,一向害羞的小姐姐挺起胸膛以愤怒的目光逼视这帮学生,并做出为了弟弟的尊严而与他人拼命的准备。小姐姐以男性化的心情和行为,保护平路,传达出她因爱而生的勇敢。

小姐姐总会竭力发现平路的闪光点,并大力向母亲宣扬。其用意很明确,她觉得只有自己给平路的爱,平路是远远不够的。她是想让母亲注意到平路并不完全是个废人,他还是有优点,有让母亲可以自豪的地方。她告诉母亲,平路会加数,并鼓动平路展示给母亲看。她告诉母亲,平路能站了。平路在小姐姐的鼓励下,勉强站了一下。平路的表现不但赢得母亲的欢心,也让母亲埋在心底的那份怜爱跳跃起来。

小小的平路,由于身体的原因和天生不可思议的敏感,对死亡极度的恐惧。

“小姐姐,你不能死呀,我死,我死了还不行嘛!我是个罗锅腰,活着也没用……我愿意死……”

可是,当小姐姐装死而他信以为真时,他却愿意以自己的死来换取小姐姐的生。小姐姐感动得一下子抱紧弟弟。弟弟的这份心,是对她付出的最好回报。她没有更多的奢求,有这一点回报足够了。

平路生病了,病得很重。在绝望和害怕袭来时,妈妈在身边,可他却只对小姐姐表达自己的内心。

小姐姐认定快要死去的弟弟想吃鱼,便独自到鱼塘给弟弟摸鱼。

她有点着急,央求似地对水里的鲫鱼说:“鲫鱼鲫鱼快来吧,让我摸到一条吧,我弟弟等着吃呢!我弟弟快不行了,好鲫鱼可怜可怜他吧……我不要多,一条,只要一条……”这时她不知不觉地摸到深处去了,脚下一滑,就不得底了。她觉得不好,刚要喊“平路,姐姐对不起你呀……”还没喊出来,人就沉入水中了。

小姐姐对平路的母爱,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她没有对母亲、哥哥和姐姐对弟弟的漠视有任何的不满,只是认为自己有责任给弟弟尽可能的爱。也许,她并不知道责任是什么,更不知道她该有这样的一份责任,可她的心灵里的这份责任是与之俱来的。这份责任,和他与弟弟有没有血缘关系,说到底并无多大关联。

在她沉入水中的那一瞬间,她那没出口的自责,让我们不可思议,却令我们的心在流血。

我们看着小姐姐慢慢地没到水里,流血的心,只能流血,其他的一切,我们全都无能为力。

我们不该忘记,小姐姐还小得很啊。

这一次,刘庆邦又没有告诉我们小姐姐的名字,看来他只想让我们记住小姐姐这样的女孩。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如此的小姐姐并不少。P3-7

序言

北乔选择庆邦作为研究对象来写一本书,乃是聪明之举。因为庆邦的小说值得去研究。这些年来,乌泱乌泱地出来各种各样的作家专论,有的甚至厚得像块砖头,拿在手中胳膊都酸,砸人可以致命,我就一直心存疑惑:哪个作家值得你用这么奢侈宏大的篇幅去叙述与评析?我总觉得那里头是一些硬拽出的话头,是一些浮夸的道理,是一些拼凑的体系,是一些虚幻的景致,是一些价值的泡沫。牛刀杀鸡,从那架势看,还真像杀牛,但总还是让人觉得用力过猛。每每看到这些书,我一方面为写书者惋惜力气,一方面还为被分析的那个作家而感到汗颜。北乔这回做庆邦的小说解读,我就没有这样的感受。一是如上所说,庆邦的小说值得去研究(在当代,像庆邦这样讲究短篇小说艺术的作家屈指可数),二是北乔所选择的角度独特——他并没有企图对庆邦的小说做出全面的价值判断,而是择其一脉加以细致入微的梳理与分析,不扯别的,就读作品,甚至就事论事,这样就远离了吹牛皮说大话的危险。

初读北乔的这部书稿时,颇有点儿困惑:怎么尽是庆邦小说的照搬而很少有他自己的言论呢?待拿来庆邦的小说进行比较,这才发现,除了那些用楷体印刷出来的文字是从庆邦小说中引来的,其他的都是北乔自己的语言。他实际上是用另一种语言,又重新写了一篇篇小说,并且还写得非常的耐读。这是一种同文翻译。通过他的翻译,庆邦的小说变得更鲜明了。庆邦那里只有描述而没有解释,到了北乔这里就既有描述又有了解释。但这些解释是非常自然地镶嵌在描述之间的,让人几乎就觉察不出它们是一些解释性的文字。庆邦小说中隐藏着的机关、苦心、动机、留白,就在北乔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点评中被说破了。评论的功能之一,甚至说是基本功能就是说破,即将那些不易觉察到的安排与意义指给人看,说给人听。从而让人知道这篇小说妙处何在、精神何在、价值何在。小说家是隐——尽量将他的心思藏着,批评家是显——竭力将那些藏着的尽现于阳光之下。前者的功夫在隐,后者的功夫则在显。这是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较量,较量愈烈,意义愈大。最后作家不敌精明锐利的批评家,“阴谋诡计”皆被识破,以彻底失败而告终,然而作品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个真正的作家,最希望的事情其实莫过于被批评家彻底揭露与解剖。这是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玩了成百上千年了,双方是越玩越精明。北乔与庆邦又做了一场这样的游戏。庆邦输了,北乔赢了,而最大的赢家是庆邦的小说。因为,这些小说通过北乔的点击,被打开了,于是开始溢彩流金、熠熠生辉。

像北乔这样有耐心读文本的批评家,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时下的批评文章,倒是雪片儿一般满天飞扬,但写这些文章的人,少有细心读被他评论的文本的,往往浮光掠影,瞄上几眼就开始云山雾罩、口若悬河。那作品可怜得很,在他的文章里只是一个虚挂的点缀,一个可有可无的陪客,一个地位低下的使唤丫头。作者只是拿那个作品说事,说他的那一套,而那一套早在这个作品问世之前就在他的心中翻江倒海了,这会儿正碰上一个作品,似乎可以作为一个由头,作为一个陪衬,作为一个旁证,于是就掳了它。进入他的文章后,这个文本很快就被扔在了一边,自顾自地去吃他的理论大餐了。也许吃着吃着偶尔还会想起那个文本,问一声“吃过了吗”,还未等对方应答,就又去做他的饕餮了。说是评论文章,而实际上是理论文章。在这样的文章中,实际上是看不见文本的整体的,它只是一只胳膊,或是一条腿。我们从这些文章中无法知道那个小说到底写了什么。看多了这样的文章,现在再来读北乔的文章,就觉得很满足,很踏实。他在庆邦的文字世界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对庆邦小说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每一个细节,都不轻易地放过,完整地将那小说说与我们,解读与我们。他从头说起,一路下来,就是说这些文本,读读说说,指指点点。我有时居然有那样的想法:我不读庆邦的小说也行了,同时又被他说得有了一种更强烈地想看庆邦小说的欲望。  我以为这样的批评是一种有效的批评。

曾文轩

2006年3月9日

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后记

我首先得承认,我喜欢乡村。

我在故乡生活的时间不算长,在8岁那年走离故乡的小河和河上的那座砖头小桥,搬到另一个类似镇子的地方。18岁那年,我真正与故乡告别了。从此,我离故乡越来越远。拉长的距离,增大了我思念故乡的空间;故乡像一杯老酒,愈久愈香。乡情这根绳子系在我的心上,系在我灵魂的翅膀上。它是一条我挣脱不了也不愿挣脱的柔软而坚硬的锁链。

我还得承认,我喜欢女人。听过一首歌,名字叫《两个对我恩重如山的女人》。其实,一个人的生命中何此有两个恩重如山的女人。我总觉得女人给了我们太多的恩惠,有太多我们无法感知的秘密和美丽。她们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可却是我们坚实的生活大地。“坚硬如水”,可能是对女性最恰当的形容。

我集中大量的文学阅读是从1996年初开始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没有意识到,女性作家的作品占据了我阅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到如今,我也没弄明白,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无意识阅读趋向。但这在无意之中暴露了我对女人的偏爱,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抗拒的偏爱。

接触刘庆邦的作品,我觉得是从2001年底开始的。或许在此前,我与他的作品相遇过,但没留下任何印迹。说起来有意思,我与刘庆邦的第一次见面是我2001年初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上学时。那天,刘庆邦应邀来给我们上讲座课,题目好像是《短篇小说的种子》。不过,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只有两点,一是他肩个军挎,二是他课问在教室外的走道上和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论南沙群岛。也就是说,我的感觉上,那时我对作为作家的刘庆邦几乎没什么记忆。当2004年底我第二次与刘庆邦相遇时,一个作家的刘庆邦才站在我面前。这一次的见面他还是作讲座的,只是地点换在了北京昌平图书馆。这时,我已经读了他的许多作品,这本书中的三分之二的文字已经落笔。那天,我也只是在他讲课间隙在室外走道上和他说了几句话。到目前为止,我只见过刘庆邦这两面,加起来不到20分钟。我与他的对话,是在纸上交流的。

2001年末2002年初,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我在苏北的海边生活了18年,在徐州那个有山的城市生活了10多年。这中间到过最北的地方是北京。可在最寒冷的冬季,我北上哈尔滨。当我从南方走入北国冰城,我曾为我的呼吸而惊叹。记得那天,我一下火车,顿觉得风如利刃衣如纸片。我没有来得及注视我将要开始新生活的城市,没有来得及去找一个避风取暖的场所,我被我眼前的霜雾吸引了。那从鼻端呼涌而去的白色,是我的呼吸。是的,我看到了我的呼吸。我没想到,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翻开人生新的一页的第一刻,我是在看我的呼吸。我隐约意识到,我的人生将开始新呼吸。

在我颇为简单的行李中,有一本我从徐州上火车前买的一本书:刘庆邦的《梅妞放羊》。这是一本刚出版不久的书,书香四溢。后来,我才知道这本书对我是多么的重要。

在哈尔滨的一年多里,我的感觉只有一个:寒冷。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我仍然觉得周身冰凉。我知道这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那一年,注定是我一生中最黑暗也是最重要的一年。幸好,我可以与刘庆邦笔下的乡村女性相会,在他的叙述中感受丝丝温暖。真是这样的。

我的阅读,常常有意识地进入冷静状态,不能带有任何的偏见和无原则的喜好。可是面对刘庆邦的乡村女性作品,我做不到。所以,我还得承认,我偏爱刘庆邦的乡村女性作品。没办法,在这之前,我已经承认了,我喜欢乡村,我喜欢女性。

刘庆邦笔下的乡村是我记忆中的乡村,当然,我对曹文轩的纸上乡村也有同感。刘庆邦叙述的一个又一个女人,让我喜欢,即使她们中间的一些做过错事甚至时常泛起人性的恶,可还是不能妨碍我对她们的爱恋。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动。这让我惊讶。现在让我们心动的东西太多,我们也有太多的情感情绪的表达方式,惟独感动似乎离我们而去。感动,就如同乡村清澈的河水一样日渐逝去。故乡的河流在人类而非时光的脚步中老去,感动,这个精灵早已被我们忘却。如今,在刘庆邦的话语中,感动又在我的灵魂里获得新生。我固执地以为,感动,当是文学最基本的品质之一。

因为以上说的这些,我开始对刘庆邦笔下的乡村女性进行品读,以我的方法去接近她们,认识她们,寻找可以交流的空间。我力图回到她们生活的现场,做一个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于是有了这本书。

在解读中我借助了女权批评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以便使我的思考更具文化意义,更能接近乡村女性的生存状态。更多的时候,我抱着怀恋的心情来走进这些乡村女子的生活和心灵。我们的生活需要她们诗性的美,我应该在刘庆邦诉说的基础上再次为她们诉说。我想,我终究是出于心灵的感觉才走近她们的,因此,我的解读带有太多的个人色彩,而我的文字也十分的感性。我深知,对于一个评论者,这样的姿态和立场,是不可取的。然而,我终究无法舍弃心灵的召唤。

我得感谢刘庆邦,没有他,我就不可能与如此多的鲜活的乡村女性一同行走。在他引领下,我可以随时随地回到我那久远的故乡,回到那些我难以忘记的曾经一同生活的女孩女人们中间。而且我在解读过程中,引用了刘庆邦的大量文字,并将他的人物故事进行重新的为我所用的再叙述。说到底,没有他的这些美好的作品,我将一无所有。

我得感谢菅晓波,一位在城里长大,学业至英语专业硕士的现代女性。她是我的太太,也是我最知心的朋友。是她的贤惠能干,给了我无忧的写作时空。她对乡村对乡村女性的了解极为有限,如果有一些,也只是从影视、文学作品中获得的。她与她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从现实体验而言,她更难以理解乡村女性的成长和情感。这最终转化为我品读刘庆邦笔下乡村女性的内驱力之一。

我得感谢曹文轩和王红旗两位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我审稿作序。请他们二位,我是有私心的。请曹老师作序,是因为我觉得我、他和刘庆邦心中的乡村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童年、少年的成长环境和对于文学之美的向往是相近的。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曹老师。我是在读到他的长篇小说《红瓦》后,心绪难以平静,才有了我第一篇文学评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他的《红瓦》,似乎也难有今天我这本书。请王老师作序,是因为我从她的女性文学研究中学到不少东西,还因为她是女性,可以对我这本书有更为亲近的感受。

我得感谢宋月华编辑,没有她真诚的厚爱和相助,本书实难以问世。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只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与她沟通,从未谋面。

要感谢的人确实不少,我无法将他们的名字一一列出,但他们会铭记于我心里。

在我写下这篇后记的今晚,对我还有一种特别的意义。1995年的这个夜晚,我第一次动笔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我想,我要感谢我这十年的创作之路。我没能改变文学,但文学极大地改变了我的生活,乃至我的性情、我之于人生的态度。

2005年11月28日夜初稿于京北安福苑阳光斋

2006年3月12日定稿于京北安福苑阳光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刘庆邦的女儿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北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00552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27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