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神大吉(潘家园旧货市场苗族群落考察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随笔形式记录了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苗族绣女的故事。主人公潘凤等人在作品中真实地讲述了苗族几代人的历史故事以及她们为了传承民俗文化所付出的艰辛。作品中附有大量的相关图片,照片,更增添其真实生动感。透过作品使人可以更多的了解苗族的民俗、民情,了解苗族绣女她们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在潘家园旧货市场的生存状况。这也是第一部描写潘家园旧货市场摊贩的作品。

内容推荐

有人说,苗族的绣品是“穿在身上的史诗”。按照所谓主,流文化的理解方式,创造史诗和传承史诗的人。都应该是一个民族的精英人物。而苗族人的历史恰恰颠覆了这种思维方式,他们创造史诗的人没有“青史留名”,而是“草根阶层”,那些遍及各个苗寨的平民百姓。

潘家园旧货市场的苗族绣女们——她们把古老的史诗带到了北京;她们把“田野”带到了北京;她们把苗族的绣品带到了北京。她们是文化产业的经营者,她们留下了苗族唱不完的古老的歌声。

目录

序:苦难最多,怎么可能笑声最多?  ·1

听潘玉珍摆故事 ·6

我有过一次逃婚的经历 ·12

头一次来北京 ·15

第一个进潘家园旧货市场 ·18

陋室里的精品 ·21

杨兰姜:我干什么能挣这么多钱? ·27

张荣兰:结婚时穿的衣服都是我自己绣的 ·34

五朵金花:潘凤、潘文英、潘文珍、刘诗丽、廖兰英 ·44

那个美国人就要买我这架织布机 ·51

苗家人的布永远都织不完 ·55

廖仰荣唱:太阳家有九姊妹 ·59

张三妹、廖仰荣唱:我们的头上是什么? ·68

“文盲”传承着史诗 ·80

汉人不堪其忧,苗人却不改其乐 ·87

背带上的故事 ·94

这三天和一百天,就能看她一辈子 ·102

祖先在彼岸还扮演着一个角色 ·109

我们的祖先苦难当 ·122

追远之深与民德之厚 ·126

孔子留下的一组密码 ·130

是精英文化,还是百姓的精神支柱? ·134

他们为什么不“放下筷子骂娘”? ·138

编故事是一种能力 ·142

祖先保佑我们发贝才 ·146

招魂续魄 ·154

扶乩 ·160

安神大吉:六合寨j记 ·171

感恩与教养 ·230

终于明白了什么口““岁月如歌” ·233

“克己复礼”新解 ·240

后记:苗族人生存的秘密  ·246

试读章节

杨智塘说:“我当医生,从参加工作起就一直在苗族地区工作。开始还不太习惯,因为不懂话,你接触病人你要问他,他说苗话,你旁边还要有个翻译,不方便。生活也不习惯,他们吃这个酸汤,我们从来没吃过,侗族不吃。现在习惯了,离不开了,每天都要吃酸汤。时间久了,慢慢就都习惯了。

“苗族人很好客,你到他家里面去,他家里没什么好菜,但酒是有的,他会把你灌醉,你不醉他不让你走。你不喝也不行,你不醉说明他们不好客,有时候你不喝,他就把你鼻子捏了,灌。吃菜他不是很讲究。

“我刚来的时候,感觉他们这里生活条件、卫生条件都差一些,比我老家差多了。我们那里干净,我们家乡有这么一个好习惯,就是侗族人重视教育,从解放以前,我们那里人的文化素质就高。那里人有这么一个倾向,哪十白他再穷,他卖地都要让孩子读书。不管是女的男的,他都盘(就是汉族人说的供,供孩子读书)。我们那地方出来工作的人太多了,就是因为文化高,一般高中毕业在家的多得很,在家只能务农,搞劳动。所以我的几个儿子都要盘读书,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盘读书。三个儿子都是大学毕业,小闺女是中专,师范毕业的,全都是从学校安排的工作。

“单位里的人问我:你有儿子接班吗?我说:我的儿子都是大学毕业。我的孩子也都有这个想法,几个弟弟妹妹说,我哥哥都读大学毕业,我也要读大学。这就等于有了一个楷模,大家都努力读书。从我们这里也从小给他灌输这种想法,我们要求很严,一般不许他玩,回家就要看书,不过他自己也有这么个决心,他也知道,没得读书,没得出路。所以他也很努力,男孩女孩都一样,很努力。现在都好,他们都能自食其力,独立生活,他们都知道靠家长不能靠一辈子。

“这与他妈妈的严格有很大的关系。”

杨婆婆接着说:“要管就从小管,12岁以前管,大了你就管不住了。前些天我到大儿子家,他说:有这样的妈妈,我们很幸福。我说:妈妈从小管你们很严,妈妈也打过你们。老话说:棒棒出好人,油盐出好菜。我觉得我自己没文化,很苦,很苦恼。你能做的,你做不到,你能走的路,你走不到。你能找的东西,你找不到。你有文化,你坐火车,到站台,站台上写的字,你都认识,你就走得通。我现在走东走西,只认得那一个车子走那一个地方。不认字,就走不通。我想,苦就苦我这~辈,不能苦下一辈。”

聊着聊着,杨智塘又聊起了黔东南的历史:“我们黔东南也有很多有名的地方,当年红军在黎平开过~个著名的会议。

“红军当时经过台江,当时掉队的还有好些人,掉队就在那里安家了。但是国民党也不忍心把他们杀掉,有的给人当儿子,给人看牛,最后成家了。好多人是从江西来的。现在台江还有好些老红军。

“红军留下的一些东西现在还有,比如标语,还有船只,老百姓都保存下来了。毛主席也到过台江,那是黎平会议开过以后,他们过剑河,到台江。从黄平过乌江,然后到遵义。

“剑河还出过一个名人,就是台湾的作家琼瑶。她原来是湖南人,抗日的时候,她们家逃难逃到剑河来避难,她就在剑河读的高中。

“毛主席过剑河的时候,送给当地一个老太太一条毛毯,当时,那个老太太又饿又冷,冻在路边,毛主席看她可怜,叫警卫员把毛毯给她了。

“那时候还没有我,我是1936年出生的。他们是1934年冬天过的台江。”

我们问:“杨婆婆去摆摊的时候,你也跟她一块儿去吗?”

老头说:“我也跟着去旧货市场,去玩儿。有时候给老伴送点饭,买盒饭她吃不惯,还要吃自己做的。周一到周五就没事,我就看看书,休息。

“买卖我不太懂,价格这些我都不懂。我在家上班,弄菜也不会。家里的事我也很少过问。  P30-31

序言

苦难最多,怎么可能笑声最多?

潘家园旧货市场在北京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头一回来京的老外,也知道来京旅游的三件事是:登长城,吃烤鸭,逛潘家园。

这里是全国最大也是人气最旺的民间工艺品和收藏品市场,据说还是亚洲最大的旧货市场。这几年,它开始声名显赫,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在内的一些外国政要,也陆续来赶这个“中国大集”。

这个大集现在有3000多个固定摊位,逢双休日开业。摊主和各类从业人员逝万人,其中有回、藏、满、苗、侗、维、朝鲜、蒙古等近十个少数民族。

2003年12月21日,一个偶然的缘分,我们在这里结识了从贵州施秉县六合寨来京做绣品生意的苗族姑娘

潘凤。当时就是买了她两张绣片。

大方的潘凤给我们一张深蓝色的名片,正反两面用中文写着:

说来人世间的缘分就是这么有趣,我们没有想到,日后,我们会一步一步走进她的生活,走进她们这个在京的苗族群落的生活,会几十次的来到她们的聚居地弘善批发市场生活区,和她们一起聊天,吃饭,喝酒,唱歌。更想不到,我们会专程到贵州去看她们的家乡,在她们的寨子,在潘凤的家里住了一个星期。和她父亲聊天,看她母亲敲鼓、跳舞,跟她哥哥一起到他们家鱼塘里摸鱼,到她的邻居和亲戚家吃饭。

见到潘凤之前,我们有一堆问号。按通常的想法,学者做田野考察,都是学者走出书斋,走出城市,到少数民族地区,去找自己要调查的对象。这次不同,贵州凯里地区的几十位苗族女性带着本民族的绣品,来到北京,在潘家园旧货市场摆起几十个摊位,并且在旧货市场后面的弘善批发市场生活区安营扎寨。

她们不但带来了自己民族的工艺品,她们也把“田野”带到了北京,端到了我们眼前。我们想,这里面一定有耐人寻味的故事,有引人思考的东西。

第一次来到潘凤简陋的住所,她正在绣一个有龙虎图案的绣片。原来,当我们的专家学者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就“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展开热烈讨论的时候,有人正默默地在把这个事情变为实际的行动,而且地点是在北京。

随着长时间的追踪考察,从潘凤、潘玉珍开始,一连串的人物出现了,一连串的故事发生了。这时候才发现,我们最初的问号和想象力竞是如此贫乏。

随着考察的深入,我们考察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开始,我们是被苗族的绣品所吸引,可以说,和来潘家园的游客和买主的心态是一样的,喜欢苗族的绣品。当然,更进一步的想法就是,这些走出黔东南山寨的苗族女性,为了谋生,为了挣钱,到北京来做生意。但她们不是来卖菜、卖水果,做的不是物质产品的生意,她们卖的绣片,是本民族的工艺品。应该说,她们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摊贩,她们应该算是文化产业的经营者。我们很想知道的是:为什么苗族人能在潘家园旧货市场成这么大的气候?

再进一步,又发现了许多东西。她们不但在卖,她们也在绣。一周潘家园旧货市场只有两个周末开张,其余五天,她们都有时间在绣(当然也打麻将)。

后来又发现,她们不但会绣,她们还会唱,唱苗族人谈恋爱时唱的游方歌,唱请酒歌,唱苗族先祖开天辟地的古歌。

她们不但会唱,还会跳。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旅游博览会”,贵州省台江县旅游局的头头就到弘善市场生活区找到潘玉珍,让她带一群苗家女,把苗歌、苗鼓和苗家的舞蹈带到了博览会现场。国家民委在北京钓鱼台开会,也把她们请去,请她们唱“古歌”,跳苗族舞蹈。  她们不但会绣、会唱、会跳,还会讲。讲苗族古老的传说故事,讲苗族的传统风俗,而且,她们还在北京过自己的民族节日——姊妹节。

更让我们惊奇的是,她们讲的故事、唱的歌、跳的舞蹈、过的节日和她们卖的绣片里的精美图案,居然都是一个东西,是一回事,好像有一个统一的灵魂。

正是这个魂,支撑着她们整个的精神世界。

有一位人类学家说:苗族是苦难最多的民族,也是笑声最多的民族。苦难最多,怎么可能笑声最多?这确实不可思议。

直到我们发现了在她们的故事、歌声、舞蹈、鼓点儿、芦笙、节日和绣片背后隐藏的那个“魂”之后,我们才真正发现了苗族人是如何把苦难生活“发酵”,进而变为笑声的秘密。

后记

苗族人生存的秘密

中国人的艺术有一个特点,和外国的西方的艺术相比,中国人的艺术是时间艺术,而外国人的艺术更趋向于空间艺术。比如金字塔,埃及的法老时代之后就断了。希腊的艺术在希腊文明的全盛时期过后,也基本上中断了。古罗马时期的艺术,也是如此。佛教艺术在它的发源地印度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中国人爱讲一脉相承,如果用这个成语来看外国艺术,就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它并不讲究一脉相承。今天的埃及人和金字塔时代的文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今天的希腊人和帕台农神庙、今天的罗马人和斗兽场、今天的印度人和释迦牟尼说法的野鹿苑之间,都已经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可以说,在当年创造文明的人和今天住在那里的人之间,其中的血脉联系已经很淡了。

中国人恰恰相反,比如长城,从战国时期就开始造长城,中间经过了两干多年的风风雨雨,经过了多少次的改朝换代,江山更迭,但不管哪朝哪代,人们修长城的热情始终如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修我长城,爱我中华”依旧是让十几亿中国人认同的口号。这在世界文明史上确实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尤其是几大文明古国之间做比较,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中国人的做法,用中国民间的歇后语讲,绝对是蝎子的尾巴——独(毒)一份儿。

长城是中国人原创的作品,就不用说了。有趣的是,中国人对非原创的作品也秉持着这种执著如一的心态,并把它发展为悠久的时间艺术。佛教是异域文明,不是我们原创的。但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却在这片土地上持续而恒久地大放异彩,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敦煌就是一个例子,从公元336年乐樽和尚来到这里,开凿了第一个石窟开始,一千多年间,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继,执著如一地开凿、雕刻、绘制。直到今天,还有中国人在这块戈壁绿洲的洞窟里,又开始了新的绘制工作。

这个文明的火种不是中国人点燃的,也不是在这块土地上点燃的,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火种传到了中国人手里,中国人想的也许很简单,就是要把这火种、这圣火一代一代传下去,并使之大放光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神大吉(潘家园旧货市场苗族群落考察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群//耿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35164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