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艾滋女生日记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首份艾滋病女大学生完全日记,一个学业优秀的大二学生,突然被告知,从她的异国男友那里感染了艾滋病,噩梦从此开始。接踵而至的一系列非议、歧视使她真正了解到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慌和厌弃,也体会到了孤独和绝望的痛苦。心理防线的彻底崩溃,被学校劝退提前毕业,更让她万念俱灰。此后,世上少了一个纯清烂漫的女孩,多了一个强颜欢笑、谎言包装的姑娘。她过着一种生不如死的生活。朱力亚——目前中国艾滋病群体中,惟一有勇气公开自己病情的在校女大学生。本书记录了一个善良女孩从幸福的天堂跌入地狱,又从死神身边重返人间的亲身经历……

内容推荐

2002年9月,心怀着美好的梦想,朱力亚从中专被保送至武汉某大学,开始谱写人生新的篇章。一次邂逅,一段异国恋情,却让她成了艾滋病毒携带者。当真爱变为死亡的陷阱,生命面临分分秒秒的倒数计时时,该如何任这双重困境中突围?是从此没人人海,隐藏这可怕的事实;还是挺身而出,公布病情,让自己成为一面镜子、一记警钟。朱力亚的选择让千万网友震撼……

目录

上篇:美好的碎片

第一章:故事开始的地方

大学是一枚青橄榄

第二章:没人知道缘分的天空到底藏着什么

我们原本可以擦肩而过

爱是偶然路口的必然

第三章:爱是一场灿烂的焰火

仰望爱的天空

爱的思念

情人节的礼物

第四章:谁在幸福的终点等待

初次发病

一场波折

爱的告白

真爱如何变成死亡的陷阱

札记一:周俊杰不要让更多的悲剧在大学发生

中篇:折翅飞翔

第五章:爱情的终点

在家的港湾里

男友突然地离开

第六章:噩梦的降临

感知噩耗的那一刹那

死亡的判决书

我的一份“遗书”

绝望的生命

接受休学

亲情,让我的心更疲惫

第七章:别了,我的大学

我不能回学校了

河南文楼

一份突如其来的“保证书”

第八章:在经历中明白

我的第一份工作

直面艾滋病

第一个接受我的同学

漂泊异乡和我的第二份工作

再见了,武汉

我甘愿做一面镜子

札记二毛羽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

下篇:平静面对未来

第九章:生命里出现了曙光

渴望彩虹

久违了,阳光

第十章:阳光再次照我心

回到学校

走进另一所大学

看望病友

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网络温暖我的心

给我莫大支持的小白

谢谢你们白衣战士

札记三:温暖的声音

末篇:希望

桂希恩朱力亚的故事,发人深省

濮存听朱力亚和我的梦想

王志歧视是艾滋病病毒的朋友

石岱峰把希望留给朱力亚们《代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秋高气爽,阳光在树叶上跳舞

这样的日子,我们该做点什么

除了学习,我并没有太多的娱乐

对很多处境得天独厚的同学来说,大学就像一场嘉年华的舞会,一切都是奇妙美好的经历。而我,只是角落里的灰姑娘,一点一点咀嚼着属于我的青橄榄,有些滋味,要慢慢地体会……

刚来大学没有几天,我就学会了去适应这完全陌生的环境。和合友认识,和同学认识,和校友认识,和一群老乡认识。我要为我的未来努力奋斗,一切就这样慢慢地好了起来。

我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里。父亲不认识几个字,虽然没文凭,但是,爸爸从事了当时非常吃香的司机职业。在我两岁的时候,妈妈就下岗了。妈妈今年已经45岁了,爸爸比妈妈还要大3岁。没有工作,就要想方设法生存。妈妈自学农业技术,种菜,冬天就搞大棚温室。

为了能让我过得更好,父母付出了很多心血。他们将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千方百计想让我受到最好的教育。我从小就在当地比较好的学校,和一些家庭背景很好的小孩一起上学。伴着父母的辛酸我一天天地成长,我的成绩始终是父母的荣耀,我成为了家庭的主角。即使他们每天再累、再忙也不会忘记提醒我不要熬夜学习,那样对身体不好。我也爱他们,凡是我力所能及的家务我都抢着做,我多希望快快长大,来分担父母连年满负荷的劳作啊!终于我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我凭借着自己优秀的英语成绩去做兼职,从那一天起,我就能够负担我的学费和自己的日常开销了。父母为我的懂事而欣慰,在他们眼里我始终是他们的乖乖女。

虽然家里条件差,我一样扬着高傲的头,从3岁就开始学英语,从小学到中专,我一直都是班里的佼佼者。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我是一个这样的女孩:这个温柔中带着倔强的女孩,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学完了三年的课程,阳光和青春一直是她生活的主题。

而我却认为阳光和青春最大的发挥场地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在这个我印象中熟识而环境陌生的象牙塔里,我像一个上紧了发条的时钟按部就班地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清晨踏着柔软的落叶在校园里朗朗地背单词;课余在图书馆里总有固定的位子;校内外各项活动都有我积极参加的身影……

没有起伏和波澜,只是恬静和平淡,我的大学生活就这样充实而有节奏地继续着……P6-7

序言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日记。我是一口气而且是逐字逐句把它看完的,这在我的读书史上绝对是一个例外:我看书速度慢,又忙,所以每看一本书总要断断续续拖好多天,而这本书是一个晚上看完的;大多数的书我都会跳着读,往往只认真看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其余快速掠过,可是看这本书竟掠不过去,大约是因为其中的每一句都是真情实感,可以说是字字血、句句泪,而且还都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

朱力亚的这本日记讲了一个简单、悲惨的真实故事:一个单纯、美好、普通的女孩由于爱上一位异国的男孩染上了绝症,她先是跌入了绝望的深渊,后来终于重新振作起来,决心继续走完人生的路。

这本书的意义首先在于警世。国人往往以为这致命的绝症离我们还很遥远,至少自己的朋友熟人中还没听说有谁得病,不像非洲小国斯威士兰,有43%的成年人感染;也不像20世纪末的西方国家,在某些社会群体中,人人都有熟人朋友染病,天天都有死去朋友的葬礼。朱力亚的悲惨遭遇为我们所有人敲响了警钟:这样一个纯洁、普通而无辜的女孩都会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而染病,说明危险已经迫近,近在咫尺了。每一个健康的人都要警惕了。

其次,从朱力亚的遭遇,我们可以知道,一种疾病就是一种疾病,它与道德无关,即使是艾滋病也不例外。人生在世会遇上很多不幸的事,患病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是,人们对患感冒、心脏病和癌症的人只有单纯的同情,不会做任何的道德谴责,对得艾滋病的人就总要做道德评价,这是很不公平的。从朱力亚的情况看,她的染病在我看来只是像得了癌症一样的单纯的不幸,并不是道德错误造成的。与外国人谈恋爱,不是道德问题;婚前性行为,也不能算是道德问题,这种行为只是有点违反中国的传统社会习俗--一般来说,应当在婚后再发生性关系。在婚前性行为已经在未婚人群中占到六七成的今天,这种行为不但不能说是违背社会道德,就连社会行为规范也不大违反了。因此,她的遭遇除了单纯的不幸之外,并没有道德上的问题,不应当受到那么多的指责和诅咒。

最后,从朱力亚事件我们了解到,在这个艾滋病时代,性已经不再是一一件安全的事。中国的性解放真是“生不逢时”。在20世纪60年代,正当西方各国青年兴高采烈地庆祝性革命的时候,中国却偏偏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反性禁欲的时代;到了80年代,艾滋病突然爆发,西方各国进入“安全的性”甚至无性的时代,中国却因为国内社会气氛开始宽松而出现了一场静悄悄的性革命。不是说性革命的理念有什么不对,可惜它生不逢时。如果不是社会气氛的宽松,如果不是婚前性行为的普遍发生,朱力亚染病的几率要小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少数人的染病,就认为社会气氛不该宽松,青年也没有婚前性行为的权利。因此,朱力亚的染病给我们的启示是:性自由在理念上没有错,它符合人性,它是人的权利,但是千万要注意防病。

人类的性行为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同什么对象都没有错(除婚外性关系因违反婚约而有错),只是有些性行为比较危险,有些性行为比较安全而已。前者如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与不了解其性史的陌生人发生的性行为、交换体液的性行为;后者如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与长期伴侣发生的性行为,不交换体液的性行为。总而言之,虽然人拥有做所有那些危险性行为的权利,道德上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不想染病,最好还是选择安全的性行为。在倡导多元性道德观的前提之下,人仅仅同一个了解其性接触史的人性交、仅仅在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性交,或者仅仅通过自慰和虚拟性爱来满足性欲望,也许是最应当倡导的选择,因为它们才是最安全的。

艾滋病真是对全人类的一个残酷的巨大的打击,它为人类的自由、快乐设了限,它冷酷地摧残了美丽的爱情之花。感谢朱力亚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悲惨遭遇为我们敲响警钟;感谢朱力亚面临个人不幸还念念不忘他人福祉的高尚情操。祝福她在所余不多的生命中活得快乐、充实、幸福。

李银河

2005年12月16日

后记

把希望留给朱力亚们(代出版后记)——本书出版策划人 石岱峰

我一直认为,出版一本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虽然网络的发展,传媒的丰富,一时间好像要将图书这种历史悠久的文化载体排挤得无处生存,更有IT掌门号称短时间内将消灭图书这种纸媒体。但我依然认为,图书在可见的历史时期内有其无法替代的文化传承责任与地位,这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正因此,当朋友把厚厚一摞已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朱力亚的日记交到我手上时,我并没有一种出版的冲动,甚至恰恰因为朋友喋喋介绍其点击率如何高,讨论如何激烈等等,更使我觉得这种话题也许真的只适合于网络。

可以说,是这些记录了朱力亚欢喜悲伤的日记震撼了我!

看完之后,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要尽快见到朱力亚。正赶上朱力亚作为嘉宾要录制中央电视台世界艾滋病日晚会的节目,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我们约好了见面。

经历了从发现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而被迫离开学校在社会上漂泊了一年多后,朱力亚又重新回到了学校。人们开始关注她、了解她、讨论她。无论是腾讯的专有网页,《南方人物周刊》、《知音》的人物专访,还是她在央视《面对面》、凤凰卫视等节目的曝光,都使她直接站在了对艾滋病了解不多的国人面前。此时的她在传媒的帮助下已经成为了中国最知名的艾滋女生。名人我也见过一些,但见朱力亚时还是有些紧张,原因可想而知!

快中午了,我们才赶到影视之家朱力亚的房间。房门虚掩着,我们礼貌地敲门后等了半天她才出来开门。朋友和她也是第一次见面,虽然他们在网上早已交流了很久。我的第一个动作是伸出手,主动去握朱力亚的手。她好像略有迟疑,但还是面带微笑地伸出了手。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了,但她显得很高兴。谈话开始有些拘谨,空气都好像怪怪的。但很快我们的话题就展开了,纯粹的闲聊,从武汉的天气到小吃,从怎么才能学好英语到她下周的考试。我们像老朋友,谈笑风生。话题不自觉地就转到了她的日记。她很健谈,也很坦白。她说自己的语文成绩是最差的,所以根本没想过会出版一本自己的书。当时是在腾讯的鼓励下开始把日记放到网上的,没想到会引起那么激烈的讨论和反响。好像不知不觉就成了名人了,而这么做了名人自己没有一丁点儿成就感。我笑着说:“当名人可是多少人的梦想呢,不能得了便宜卖乖啊。那些日记在网络上是没问题的,但真要成为一本让大家捧着去读的书还真要花很大的气力去改才行呢。”朱力亚也笑了,她说:“我已经很努力了,我英文比中文还好些。而且经过这次这么大的冲击,我的脑子越来越差,经常丢三落四,记忆力也减退,精神老集中不起来。虽然回到了学校,但落的课很多,追起来很吃力,所以时间老不够使。”我问她有什么困难,她若有所思: “太多了,学习、生活、以后的出路,但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所有这些都不算什么了!”

说这些话时她的表情是那么从容,笑容恬静极了。但我知道她的思绪肯定又回到了那不堪回首的日子。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经历呢?我们只有想象,或从她的日记里体会一二,但永远不会真切地感到,也不愿真切地感到。我也看了一些网友评论,无论是讥讽谩骂也好,同情理解也罢,那大都是看客的表情,而真正面对死亡,甚至比死亡还可怕的冷酷时,人的心理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根本无从得知。朱力亚用她不擅长的中文所能展现给我们的绝对只是皮毛!让我们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把自己设定为二十岁的女生朱力亚,正美滋滋地上大学,美滋滋地要入党,美滋滋地恋爱,美滋滋地憧憬未来,美滋滋地想怎么孝敬含辛茹苦的父母让他们为自己骄傲的时候,忽一日被别人告知你感染了艾滋,从现在看也就是被宣判了不定期的死刑时,你怎么办?你面对的所有人,在这个时候,几乎都对艾滋充满恐惧、避犹不及,甚至视为洪水猛兽!换句话说,你突然彻底成另类了,而且是不被社会接受的另类!一瞬间刚才还“美滋滋”的所有一切都没有了,而且还将失去生命!换位思考,这太可怕了,这残酷的程度比任何死刑宣判都来得狠呢,它是从内到外地剥夺了你拥有的一切,而不管你是否真的罪无可恕。

而朱力亚的日记中她常提到的所谓的罪无非就是她的爱情。爱情是什么?真有能说清的人吗?我们都看到她在日记里对马浪的描绘,也都恨这个男人为什么这样做。但我们在日记里看不到朱力亚对他的恨,虽然对她来说她有一万个理由恨他。《面对面》节目谈到朱力亚的爱情时,她是那么平静。 “他也许是不想让我也痛苦吧,反正已经那样了,我晚知道一天不就少痛苦一天?” “他已经死了!”

说这些话时,朱力亚的眼睛里充满了柔情,让我完全相信,那是真正的、凄美的爱情!朱力亚完全宽恕了马浪,她甚至拒绝我们在书里使用他的照片。因为宽容,朱力亚的爱情永留心问,而我们呢?是不是因为我们的不够宽容更多地增加了朱力亚的痛苦呢?

“以后干点什么?”我绝不愿意和朱力亚谈太多以前,那些痛苦的回忆对她还是少些好。

“真的不知道,先上完学吧。我很忙的,要考试,因为媒体的曝光,现在更忙了。很多大学邀请我去作报告,大概是我对现在的大学生最有教育意义吧。”她笑, “还有好多媒体的节目要做。连总理都那么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嘛。我希望自己以后能找一份艾滋公益事业的工作,多做些这方面的工作。我现在学的英语,主要都是和艾滋病有关的,医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灿烂的笑脸。她成熟了,成熟得超乎她的年龄,当然,她所经历的也超乎她的年龄。

我想对朱力亚的今后也该充满信心才好。

我们邀请朱力亚一起去吃饭。她说不方便吧。我鼓足勇气说为什么不方便,我知道病毒怎么传播。她说她的唾液汗液中都带有病毒的!我一下紧张起来。她笑了,说,你看,艾滋病的知识多需要普及啊,你也害怕了吧。其实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是需要一定浓度的,而汗液唾液中病毒浓度很低,根本不足以传染。现在,我的同学在和我吃饭时都拒绝使用公筷呢。当然这表明他们一点不嫌弃我,而这要是放到一年前根本无法想象。我只有点头称是,也为自己刚才的失态惭愧。其实艾滋病病毒的传播能力比肝炎病毒差好多,其固有的传播途径很好控制。它虽然很凶恶,但远不是人们想的那样无孔不入。只是因为其结果的可怕再加上还没有确定的治疗方法和疫苗,才使得人们谈艾色变。其实有多少像我这么自以为是但又无知的人呢?难道不正是因为这些无知才使像朱力亚这样的感染者多受了许多的痛苦吗?

不管因为什么,朱力亚们成为了病毒携带者,他们之中有的人的确很无辜,但现实是这样了,考虑为什么已经没有意义了。孤立他们、指责他们都不是办法,想想那些至今不愿公开身份的病毒携带者,想想还有那么多至今不去检查治疗的隐形病人,这些潜在的威胁不更可怕吗?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宽容地对待他们,给他们站出来的勇气,给他们治疗的机会,那我们的生活是不是更阳光呢?最著名的病毒携带者篮球巨星约翰逊就是自己站出来的,他通过一切手段告诉周围的人,他被感染了!这份勇气和责任感使他成为了向艾滋病宣战的斗士,他充分利用他的能量改变了无数人对艾滋病的看法,同时募集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没人去指责他得病的原因,社会真正用宽容对待了他,而他也以自己的行动重新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可见,社会的关爱对于艾滋病群体的作用是多么巨大,而我们在这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了。

朱力亚还真挺能吃的呢,想起她日记里就老写到吃我不禁笑了。我问她现在的身体有什么异常感觉吗?她说真的一点没有,她的打击主要来自心理。至今,她的免疫功能细胞只比正常人低十几个,而像很多亚健康的现代人,都会低百八十的呢。换句话说,她的身体比我们还健康!我们到底对艾滋了解多少啊?

吃完饭朱力亚要去花店买花,她说要去佑安医院看已经发病的病友。发病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来说就意味着走向生命的终点,而朱力亚是那么平静地面对这一切。当她抱着那把百合花告别时,我想的已经全是怎么做好这本书了。

作为从事出版工作的一员,应该让更多的人读到朱力亚的故事,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的知识,让我们的社会更宽容,我们大家更友善。为了朱力亚,为了那些感染者,其实更多的是为我们自己。

书评(媒体评论)

我有一个梦想:在不久的将来,希望哪一所人学可给朱力亚继续读书的权利,愿所有人都为朱力亚祝福吧!——著名表演艺术家 濮存听

朱力亚终于破茧而出,蜕变为一只说真话的蝴蝶。尽管她还没想到公开身份之后如何面对父母和同学,但她已经坚定的表示:过真实的生活。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主持人 王志

感谢朱力亚面临个人不幸还念念不忘他人福祉的高尚情操。祝福她在所余不多的生命中获得快乐、充实、幸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社会性学家 李银河

艾滋病是一个绝对可以预防的传染病,只要你了解它,并控制住几条传播途径,你就绝对可以预防。——北京地坛医院院长 毛羽

朱力亚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刚刚步人大学校园的年轻人生活经验不足。此时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并不了解的人,是轻率而危险的。

——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桂希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艾滋女生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力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63776
开本 32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6: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