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呐喊之后的文化沉思--重新认识道器并重的中华元文化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华元文化是迷信和专制的文化吗?儒学和玄学能涵盖整个中华文化吗?中华文化是“吃人”的文化吗?中华文化的精髓究竟在何处呢?……本书作者以独特的视野探悉中华原典,发现了别人不易察觉的问题,他眼中的中华源头文化与我们的普遍认识有不小的反差。跟随他的视线,重温尘封的典籍,在争鸣之后进行理智的思考,或许我们能重新理解中华源头文化对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意义。

内容推荐

  “五四”运动以来,以孔子和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众多学者质疑,甚至遭到全面批判。中国历史绵延五千余载,亦曾创造过举世瞩目的辉煌,我们该如何更恰当公允地评价中华源头文化,并以祖先的业绩为民族进步之动力,让中华文化实现新的飞跃?作者刘明武本是科学工作者,他以独特的视野探悉中华原典,发现了别人不易察觉的问题,他眼中的中华源头文化与我们的普遍认识有不小的反差。跟随他的视线,重温尘封的典籍,在争鸣之后进行理智的思考,或许我们能重新理解中华源头文化对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意义。

目录

序 以思为经 以变为纬

第一辑 读书读出的困惑

 读近代、现代书读出的困惑

 读古代书读出的困惑

 读外国书读出的困惑

第二辑 重新认识道器并重的中华元文化

 是玄文化还是道器并重的文化

 元点智慧再认识

 象:文字之外的道理

 不是什么,什么都是

 在比较中重新认识中华文化

 中国古代科学与西方现代科学的差异

 育人与育才

 站在中医文化立场上看“非典”

 天文·天气·天灾

 天体·人体·经络

试读章节

自“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提出后,学者们发表了许多批判儒家文化的文章。可是稍加辨别就会发现,很多东西并不属于“孔家店”,而属于“皇家店”或其他店。在笔者看来,“孔家店”本来是应该打扫的。

例如“男尊女卑”出于《列子·天瑞》篇,列子属于道家而不属于儒家。孔子主张的是“男女同尊卑”。在《礼记·昏义》里,孔子主张夫妇喝完交杯酒以后,就建立起了“同尊卑,共相亲”的关系。“男尊女卑”与“男女同尊卑”,这是一笔糊涂账。

再例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对寡妇再嫁,这是程颐的主张。据《礼记》记载,孔子的儿媳妇和孙媳妇都是再嫁的。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文化,近没有迫害自己的儿媳妇和孙媳妇,怎么会迫害到几千年后的寡妇们以及昨天的祥林嫂?赞成或反对寡妇再嫁,这又是一笔糊涂账。

历代皇帝都主张无条件的忠孝,所以演化出“君叫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父叫子死,子不死为不孝”的格言。无条件的愚忠、蠢孝一直被视为儒家主张。儒家讲忠孝,但讲出的是理智之忠孝。《论语·宪问》:“忠焉,能勿诲乎?”《孟子·滕文公上》:“教人以善谓之忠。”新出土的《郭店楚简》有一篇《鲁穆公问子思》,其中涉及到对“忠臣”的界定。“鲁穆公问于子思日:‘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日:‘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忠臣之“忠”,就在于能够经常批评君王之错误。求善,是儒家追求的终极目标。儒家论“忠”,就是为了把人培育到“至善”的境界。皇帝主张的愚忠、蠢孝,其目的是把人训练成至愚至蠢不会思维的动物。儒家所主张的忠与愚蠢之忠并无共同之处。

以孔子的名义留下了一部《孝经》,其中的“孝”体现在两个层次上:首先是爱惜自己的身体,包括毛发皮肤都不能随便毁伤,这是孝道的开始;二是修身而处世,认真度过自己的一生,刨造出业绩,使父母感到光荣,这是孝道的终结。君之上还有道,父之上还有义,如果君失道、父失义,忠臣与孝子就应该进行诤谏。《孝经》里专门有一篇《诤谏章》,讲的就是臣、子如何纠正君、父错误的道理。孔子与孟子都歌颂过“汤武革命”;孔子批评过猛于虎的苛政,还批评过父子相传的家天下;孟子以“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批评过诸侯国君,还批评春秋时期的所有战争为“无义战”,点名春秋五霸为“三王之罪人”;《苟子·子道》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叫做“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儒家文化里何处有愚忠、愚孝的成分呢?把愚忠、蠢孝强加在儒家文化身上,这又是一大笔糊涂账。

诸如此类的糊涂账还有很多,例如错误理解“为富不仁”,错误理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断章取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自然科学研究里,牛顿与爱因斯坦不能混淆,这个定义与那个定义不能混淆,这是常识,不可能出现错误。但是在文化批判中却出现了那么多张冠李戴、断章取义的错误。有人冒充“同仁堂”造假药,但我们应该打倒“同仁堂”吗?

P8-9

序言

        以思为经 以变为纬

              阎纯德

刘明武在2003年由中华书局同时出版了《寻找元文化》、《中华元典智慧发微》和《打扫孔家殿》三本文集,这本《呐喊之后的文化沉思》文集也即将付梓出版。

只管潜心耕耘不问收获的人,其实其收获往往是丰厚的,因为这是智慧和汗水的必然回报。 刘明武是工程师,是科学家,也是探讨文化的学者。我乐意为他的著作写序,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研究的深度及与社会、人生结合的“密度”——他的研究是形而上,而着眼点却是形而下。他的一切研究,最终都是为了回报社会,回归人类,而不是纸上谈兵。他的文章让人信服,甚至令人折服。

在我看来他的这本著作概括起来有以下诸点特色和价值值得说明:

其一,刘明武对文化的研究是独特的,首先是不与别人雷同。我说的雷同不是说研究的对象,而是指研究的内容和得出的结论。他是一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用智慧研究学问,每一篇文章都有创见,即思别人之所未思,言别人之所未言。读他的文章,扑面而来的是一个“新”字。请看他以下文章的题目:《是玄文化还是道器并重的文化》、《元点智慧再认识:试论太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试论中国古代科学与西方现代科学之间的差异》、《在比较中重新认识中华文化》、《象:文字之外的道理》、《不是什么,什么都是》、《育人与育才》、《天文·天气·天灾》、《天体·人体·经络》等。这些文章,一篇一个问题,既没有雷同别人,也没有雷同自己。

从《中国文化研究》的创办到退出主编的岗位,前后近十年,若问我最喜欢与最害怕的文章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最喜欢新意扑面的文章,最害怕“炒剩饭”的平平之作。刘明武的文章属于编辑乐意发表的文章。《中国文化研究》是季刊,但我曾在一年之内发过他两篇文章,而且是和张岱年、陈立夫先生的文章放在了一起,这对于一位刚刚入道尚无“文名”的作者来说,其待遇是破格破例的。《东方》是月刊,一年之内发过他十篇文章,这更是破例的。据我所知,《中州学刊》、《人文杂志》都为他破过例。2004年《中华读书报·学术版》以整个篇幅连续发表了他的《读书读出的几个困惑》之一、之二、之三,文章还被光明、新华、国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几十家网站所转载,有几百万人通过报纸和网上点击读到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所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不仅平民赞扬,连一些学者和教授也赞不绝口。一个并没有受过文科正规教育的工程师,一个本来是文化研究的“门外汉”,进入文化研究领域后所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前人与学者没有注意到的,写出的文章大多具有崭新的意义。在到处散发着学术腐败之气的今天,刘明武却为我们的学界保留了一点可贵的元气。这也是我乐意为之写序的原因之一。

其次,刘明武的研究方法有独到之处。一般人研究《周易》是研究《周易》本身,是“我”所理解的《周易》,或总结前人理解的《周易》。刘明武研究《周易》,是在世界经典对比中研究(《周易》。他同时把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几部重要经典,例如印度的(《奥义书》、希伯来人的《圣经》、释迦牟尼的经典、古希腊神话与古希腊哲学同时摆在桌上,对照前几页上的内容,很快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类祖先,在能够提出问题的时候,最早提出的竟是同一问题,即天地万物从何而来?最初的一男一女从何而来?解答同一问题,不同的民族按照自己的理解交出了答案。解答天地万物的起源,《奥义书》的答案是一个梵(宇宙精神),《圣经》的答案是一个万能之神,释迦牟尼的答案是“缘起性空”四个字,古希腊神话同样用神作答案,古希腊三代哲学家把水、气、火、土这些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当做了万物的本源。惟有我中华先贤是用阴阳两爻组成卦做出了答案。卦,是表达宇宙发生论的。算命先生所算的卦早已偏离了卦的本义。解答天地万物产生的方式,《奥义书》采用的是步步生产式,即梵生空,空生风,风生火,火生水,水生地。释迦牟尼采用的是“内外因合和”生成式。因是内因,缘是外因。万法即万物诞生于内因与外缘两种因素的合和之中。《圣经》采用的是命令式,即“上帝说‘要有什么’,于是有了什么。”天地、日月、光明与黑暗、陆地与海水、飞禽与走兽、动物与植物都是在上帝的指令下瞬间形成的。《周易》采用的是阴阳裂变式,即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文字中的表述是:辖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对比之下可以知道,我们源头的中华文化并不是落后于人的文化。刘明武在比较中得出的结论,是有说服力的结论。

《圣经》中有丰美的伊甸园,园里什么都有,亚当与夏娃不需要动手动脑就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中华大地上没有神,所以也没有丰美的伊旬园,一切都必须靠人去创造。伏羲氏(又称包牺氏)结出捕鱼狩猎的网罟;神农氏揉出耕地的耒耜,创建交易市场;黄帝、尧、舜制衣裳,造舟车,建宫室,发明御敌的弓箭,创造加工粮食的臼杵……要想过上亚当、夏娃那样的生活,伏羲氏们必须自己动手动脑。对比之下可以知道,源头的中华民族并不是落后于人的民族。刘明武在比较中得出的结论,是有说服力的结论。

《文心雕龙》日:“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周易·系辞下》日:“包羲氏……始作八卦。”如果以太极、八卦为文化源头的话,刘明武认为,中华文化是源于自然的文化,因为伏羲氏作八卦时,仰观的是天文,俯察的是地理,仰观俯察中没有见到任何神秘的东西。《周礼》上说,中华大地曾经有三个八卦,刘明武对此做出的解释是,源头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同样是八卦,何以有三个?答日:同一问题允许有三种表达形式也。同一问题允许有三种表达方法,这说明源头的文化是能包容不同认识的文化。三个八卦,史传的三个作者——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在时间上有先有后,这一事实告诉后人,中华先贤所开创的文化是允许后人在前人基础上前进的文化,是允许后人超越前人的文化。能包容不同认识,又允许后人超越前人,刘明武所研究的源头的中华文化,的确是可爱的文化。

众所周知,lOO年来的文化批判其主要结论有两个:一是“文化不如人,事事不如人”;一是“文化比人强,小脚、辫子也优秀”刘明武没有受这两种结论的限制,他的研究证明,中华大地上存在源文化、流文化两种文化。源文化孕育出的是文明强大、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民族,流文化孕育出落后、挨打的中华民族。源文化并不输于人,流文化的确输于人。刘明武敬重前人,但不局限于前人。文集定名为《呐喊之后的文化沉思》,就是希望在前人未竟事业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找出那个曾经使中华民族领先于世界的文化。刘明武在对比中冷静、理智地研究文化,说有道理的话,讲有依据的事,文章中避免了激动的成分,这是难能可贵的。

其三,刘明武最终寻找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刘明武认为,一种文化背后,隐藏着创造这种文化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化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他在《天体·人体·经络》一文中写道:“《圣经》第一页上,最先出现的是神。《周易》第一页上,最先出现的是卦。神会说话,卦却无言。神是人的创造者,而卦却是人的创造物。崇拜神与重视人,这是不是两种思维方式?”

“我们祖先有这个,有那个;有这样,有那样。”以往的文化研究中,常常可以见到这种论调。“有,凭什么有?早先有,后来为什么没有?”这是刘明武所追溯的问题。他在源头的文化里发现了一种“以道论之”的思维方式。刘明武在《天体·人体·经络》中写道:“在生生之物的基础上追溯出生生之源,然后站在生生之源的高度上去认识所有的生生之物,站在生生之源的高度上去进行文化、器具的发现创造,这就是中华元文化中所隐藏的思维方式。”道为生生之源,所以这种思维方式可称为“以道论之”。太极、八卦、六十四卦均产生在这种思维方式之下,网罟、耒耜、市场、衣裳、臼杵、宫室、弓矢、书契均产生在这种思维方式之下。以道论之的思维方式被诸子百家所继承。在《礼记》中可以看出,儒家以道论礼,以道论天下为公。在《道德经》、《庄子》里可以看出,道家以道论德,以道论政,以道论逍遥人生。在《孙子兵法》里,兵家以道论兵。在《周髀算经》里,天文学家以道论天文,以道论勾股弦。在《黄帝内经》里,医学家以道论医理、医术。在《庄子·养生主》里可以看出,庖丁以道论解牛之技,解牛之技又被文惠君转化为养生术。在《庄子·达生》里,驼背老人以道论捉蝉之技,孔子又从捉蝉之技里悟出了学习之道。以道论之,是中华元文化的精髓,是儒道两家文化的精髓。道,又被儒道两家简洁为“一”。以道论之与以一论之具有同等意义。在符合道理亦即和谐自然、和谐社会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都可以研究,启发人们在各个领域内提出新问题,是以道论之这种思维方式的第一特征。以道论之,论出了早期中华大地上所出现的、领先于世界的灿烂文化。

西汉以后,出现了“以纲论之”即“以君论之”的思维方式。君,隔断了人与道的直接沟通,隔断了人与天地的直接沟通。“道如何,人如何”与“天地如何,人如何”的做人公式,在“三纲”那里变成了“君如何,人如何”。“以纲论之”倡导的是绝对服从,倡导的是“君叫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父叫子死,子不死为不孝”。自从“三纲”推行之后,中华民族的创造能力一步步萎缩,中华大地上再也没有出现像《周易》、《尚书》、《诗经》这样的经典,再也没有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到了明清之际,中华民族的能力只是体现在整理经典上,而再也没有能力创造经典了。以君论之,禁锢了整个民族的创造灵性。在“纲”的禁锢下,中华民族丧失了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落后挨打的命运,产生在以君论之的思维方式之下。刘明武的这个认识,我认为有道理。

以是论之或以真论之,刘明武认为,这是现代西方文化背后所隐藏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重视研究生生之物,不顾生生之源,所以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在人类利用生生之物的同时,危害了生生之物的父母——天地。季羡林先生撰文《只有东方文化能拯救人类》,对危害自然的现代西方文化做出了否定性批评。如何拯救?刘明武认为,一切发明创造必须置于道理之下。道器转化,是刘明武文化研究的特色。刘明武以道论器,以道论技,以道论术,论出了道在形下各个层面上的实用性,论出了天文与天灾之间的源流关系,论出了天体与人体之间的源流关系……研究道,致于用。由道出发,可以提出很多很多问题,如庄子所言“通于一而万事毕”。由道出发演化出来的问题,犹如树叶不会危害树根那样,不可能回头再危害道——生生之源。刘明武的研究,让人们看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

刘明武认为,以太极、八卦为源头的中华文化是崇尚“变”的文化。《周易·系辞下》日:“唯变所适。”又日:“变则通。”这与《圣经》崇尚的“信”是有差别的。变,须有一个参照坐标,这个参照坐标就是“道”。《周易·系辞上》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道器转化为变。道在何处?庄子说,道在天地中,亦在小草中,亦在屎溺中。一切都可以变,但必须以道为参照坐标,即以和谐天地万物而不危害天地万物为前提。所以,变之前需要三个标准深而思之,即“该不该”,“善不善”,“美不美”。刘明武主张,在“民以食为天”之后应追加一句话,即“以思为经,以变为纬”。在这里,“食”“思”“变”三个字处于同一等高线上。如果“食”的问题解决之后,人们不断地思,不断地变,那么我们还会落后他人吗?这是刘明武的希望,也是我的希望。

                     2005年4月16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呐喊之后的文化沉思--重新认识道器并重的中华元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明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89760
开本 32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