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建筑石雕
内容
编辑推荐

我国石雕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人类的打制石器。本书用大量典型图片,展现不同地区不同风格建筑石雕,从艺术性、知识性诸方面使读者较简明概括地介绍了建筑石雕的技术、艺术、民俗、环境等各方面相关的基本知识。该书图文并茂,集艺术性、知识性、通俗性于一体,可供石雕行业的人员阅读。

内容推荐

这套古代建筑雕刻系列,既汇集了全国各地不同建筑、不同风格的“三雕”图片,也进行了综合的和分门类的阐述,它既是给建筑界和建筑史界提供了系统的参考资料,也可供其他艺术门类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同时也可供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关注的人们来了解和欣赏,以此打开认识中国雕刻、绘画、建筑学、民俗学、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的大门。本从属编著者认为,所谓“古为今用”,不是像某种工具那样拿过来就用,而是要在文化上理解、艺术上融会、手法上灵活,从而体现着一个升华和再次创造的过程。本书为该系列中的“石雕”分册。

目录

总序/张道一

岁月如歌 金石为磬/唐家路

巧构奇筑——古代建筑石雕/唐家路 王欣

第一章 牌坊

第二章 石塔经幢

第三章 石门窗抱鼓石

第四章 石柱柱础

第五章 须弥座御路栏杆

第六章 石兽及其他

附录

中国古代建筑石构名词图解

小辞典

古代建筑

传统题材

寓意纹样

参考书目

得失寸心知——《中国古代建筑雕刻》

编后/何兆兴

试读章节

  雕刻史话 岁月遗痕

我国石雕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人类的打制石器。随着原始人类审美观念的发展及石材加工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在石器上雕刻纹饰,使之成为既实用又美观的艺术品。这一时期的石雕,刀法洗练、造型简洁,艺术风格古朴。从目前能见到的史料及实物来看,殷商时期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能够建造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为以后建筑石雕的运用提供了契机(图2)。秦汉时期,出现了大型的墓前石雕。这些大型石雕造型生动、刀法简练、气魄雄浑、富有动态感。汉代由于流行厚葬之风,一些贵族富豪追求奢华的墓葬建筑及装饰,于是出现了大量有画像石的祠堂碑阙和墓室(图3)。根据现有的实物和文字资料推断,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是古代王匠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雕刻画面、创作图像。因此,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雕,也是装饰墓室及享堂、为墓主人歌功颂德的一种壁画,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图4)。其雕刻手法大体可分为阴线刻、减地浅浮雕(有物象外的部位平滑和物象外留有粗犷凿纹两种)、多层次浮雕(即浮雕上以阴线刻画细部)、凹入平面雕、高浮雕和透雕。题材内容有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孝义事迹、烈女故事、现实生活、祥禽瑞兽、羽化登仙等(图5)。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前大型石雕工艺进一步发展,现分布于江苏南京、镇江、丹阳一带的南朝大型石雕就说明了这一点(图6)。在这一时期,随着道教和佛教的流行,掀起了一阵凿窟建寺的高潮,对石雕艺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信佛倡佛的统治者,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石窟、雕凿佛像,使佛教石雕艺术迅速发展起来(图7)。除了石窟石雕,单体石雕佛像也大量出现,但大部分都因历代战乱等原因而遭毁坏或被埋人地下,有的历经千余年后,才被陆续发现。石雕在寺庙、佛像、佛塔、经幢的建造中已成为主要手段。但此时的石雕艺术仍然侧重于大型石雕造像,如石阙、石碑、石像生等(图8)。

隋唐时期遗留下来的佛造像多为石窟寺大型石雕,这是由于历史上发生社会变动时,包括几次毁佛活动,大型石造像不易遭到毁坏的原因。由于受材质的限制,其雕塑语言相对单一,但古代工匠运用丰富多样的雕刻技法,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珍贵的石雕艺术杰作。当然不论是佛教雕刻还是世俗雕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工艺之成熟、形式之多样,在雕塑艺术史上都是重要的一页。虽然这些石雕主要被上层社会所占有和利用,体现了贵族的审美意识,但其中饱含了民间工匠的智慧和心血,并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石雕艺术的发展作了更好的铺垫(图9)。五代两宋时期,寺庙雕塑多为夹贮造像和铜造像,石雕艺术主要体现在石柱、柱础等建筑构件中。

明清前期,石雕工艺继承唐宋遗韵,刀法细腻流畅,造型比例适宜;后期趋向精雕细镂,线条细腻繁丽,但气势略减。建筑石雕装饰在传统民居建筑中也得到普及,起初多为仿木架结构,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石雕工艺在民间主要应用于民居住宅、祠堂、庙宇、牌坊、亭、塔、桥、墓等建筑局部和构件上,如门楣、抱鼓石、台基、石柱、柱础、拴马石、栏杆、望柱等部位。(图10)

        P1-P3

序言

吃穿住是人类维系生命的三个基本条件。且不说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和穿兽皮、栖山洞,自从进入文明期以来,这三个基本条件伴随着人的自身发展而发展,已延续了数千年,并且一直在改变着、演进着。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创造的智慧展现了一种无比的本质力量,不但是满足需要,而且是表现出需要和审美的无限丰富性。当我们回首历史的时候,才清楚地认识到它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

对于“吃”来说,不仅是食物本身和烹饪的技术,也包括饮食的方式,诸如餐具、茶具、炊具之类。“穿”的花样更多,并且始终与“戴”连在一起,从“垂衣裳而治天下”到今天的“时装”表演,不但能看出每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在它的背后,也有政治、经济等的影响。“住”既包括了起居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建筑。在人类的造物活动中,建筑是很突出的,因为它不但给人一个栖居之地,并且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与活动场所。

从艺术的角度看建筑,是个很有意趣的话题,而且永远谈不完。自古以来,不论是人们的使用要求还是建筑师所掌握的原则,都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然而在同一个原则之下,每个人、每个群体乃至每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要求,而适应这种要求就出现了千变万化。当我们漫步在异国他乡的街道上,首先感到的是建筑的风貌,即使我们自己,也常常是以建筑的特点,来辨别不同地区和不同城市的。鲁迅有句名言:越是带有地方特点的,越是有可能成为世界的。其道理、魅力即在于此。

我国的建筑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古代,虽说都以砖石土木结构为主,但其式样却干差万别。当宫廷建筑逐渐走向规格化的时候,民间的四合院、进深房、围屋、吊脚楼和窑洞等却是大放异彩的。

艺术,可分作鉴赏性(自由的)艺术和实用性(羁绊的)艺术两大类。前者当属绘画和雕刻,后者则是建筑和工艺。西方人对此分得比较清楚,但在我国常常是相互交错的,因为两者都要在生活中发挥实际的作用,这正是文化高层发展的必然。就说建筑和工艺之间,二者也难解难分,而其基本共性,也都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结合。所谓“建筑是大工艺,工艺是小建筑”,小者是在手上使用、把玩;大者是人在其中活动。建筑创造了一个特定的空间,或者说是在无边无际的大空间之中分隔出一个小空间,供人们使用。一个“隔”字产生了有用和无用。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就把虚与实、有与无提到了哲学的高度。至于建筑的“功能”与“审美”,也应如此辩证。试想,盖了一处房子,每天进进出出,不可能视而不见,怎么能够单纯地“功能主义”呢?因此,必然有“审美”的因素。合理的审美与“审美主义”也是不同的,至少有程度上的差别。所谓“物无美恶,过者为灾”,艺术的加工也不能过分。中国古代的建筑,在这一关系上经验是非常丰富的。

我们在这里不是谈建筑的全部,而是主要谈建筑的装饰。一般人对于装饰的理解往往偏窄,多是指其花纹,所谓“物既成而加以纹彩也”。这只能说是主要的一面。实际上在“成物”的过程中也包含着装饰,进而构成物的和谐与协调,也就是说,在造物的整个活动中,形状、花纹、色彩三者同等重要,应该视为一个有有机联系的整体。建筑上的壁画和雕刻之所以被突显出来,是由于这两者有相对的独立性。绘画和雕塑是两种独立的艺术,一旦同建筑结合,又变成了建筑的一部分,被归属于“建筑装饰”。

所谓建筑雕刻,只是一种形式的分类。由于使用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作木雕、砖雕、石雕,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系列。木材和石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两种材料,人们对它有一种亲切感;陶砖虽是一种人造物,但它是水、土与火的结晶,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用这些材料进行雕刻,其本身就是通过艺术,注以生命,带有人的情感。例如建筑门前的那对石狮子,已经不是单纯的两块石头,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真正的狮子是凶猛的野兽,正因为如此,才用它来把门,以图安全(造成心理上的平衡);然而,如果真如此,将不堪设想。因为,真正的邪恶“入侵者”必竟是少数,而进出大门的更多是自己人,如果让两个凶猛的狮子把门,岂不是自己吓自己!于是,艺术的狮子改变了自己的形象,祥和的、笑眯眯地坐在门前;它们又是一对伴侣,雄狮子玩着绣球,雌狮子抚着幼狮。对自己人却是亲和而温顺的。这是人的思想,是善良者对于狮子的愿望和设计。所以说,门前的石狮子雕刻与其说是装饰,不如说是人们愿望的一种展示。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很多都有类似的寓意。

中国的建筑雕刻,即民间所统称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也同其他独立的雕刻一样,从传统观念到具体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宗白华说:“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比如就从绘画和雕塑的关系而论,中西就有不同。希腊的绘画,立体感强,注重突出形体,讲究明暗,好像把雕塑搬到画上去。而中国则是绘画意匠占主要地位,以线纹为主,雕塑却有了画意。”(见《艺境》)了解这一点很重要。不论木雕、砖雕还是石雕,表现在建筑上,都成为建筑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古代的建筑,从大型的公共建筑到各式各样的民间建筑,从大门、屋脊到梁柱、窗牖,或多或少地都要有一点雕刻,有人说这是有意的点缀,我倒觉得恰似一部乐章的节奏,生活旋律中不可缺少的节奏。前面已说,我们通常把艺术分作欣赏性和实用性两种,可是在建筑雕刻上这一界限往往是模糊的,难以分别两者的功能。如门鼓之于门框,柱础之于立柱,既是为了固定和承重,但也是一种装饰;就连一个小小的瓦当,也是为了防水。这种装饰与实用功能的结合,靠历史经验的积累,逐渐达到技艺的娴熟和体系的完美。当我们回首审视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时都会深深感动:人们为了创造一个理想的居住环境和活动场所,不知耗去多少设计者和匠师的心血。

《中国古代建筑雕刻》系列共分三册,分别汇集了大量建筑的木雕、砖雕、石雕实例,也就是说,是从雕刻的角度观照建筑,并未对建筑的整体进行介绍。但它所涉及的地区和流派是比较全的。就建筑艺术的整体而言,我国当前正面临着一个新与旧、传统与创新、科学与艺术等多方面的变革时期,如何推陈出新,在继承中创新,将现代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既存在观念和认识的问题,也有待于探索和实践。这是一代文明的升华,任何保守的思想和虚无的观念都无济于事。那些复古的产物,所谓“古色古香”,以及刮起的“欧陆风”,诸如“欧洲一条街”、“巴黎广场”、“罗马花园” ,即使能够起一点媚世的作用,也是一种低俗的迎合,是难以持久的。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不是靠模仿,而是要独创。要创造出我们时代的气派和特点。

这套古代建筑雕刻系列,既汇集了全国各地不同建筑、不同风格的“三雕”图片,也进行了综合的和分门类的阐述,它既是给建筑界和建筑史界提供了系统的参考资料,也可供其他艺术门类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同时也可供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关注的人们来了解和欣赏,以此打开认识中国雕刻、绘画、建筑学、民俗学、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的大门。我们认为,所谓“古为今用”,不是像某种工具那样拿过来就用,而是要在文化上理解、艺术上融会、手法上灵活,从而体现着一个升华和再次创造的过程。希望此书对大家有所裨益。是为序。

2005年9月12日于兰园寓中。

后记

这是一部策划了多年的书,今天终于问世了。

这套丛书,是我社品牌图书《老房子》、《老城市》系列的合理延续。它的出版迟迟,说明在文化市场化、世界文化一体化的今天,进行这样大的人力、财力投人,出版这样大部头的艺术类图册已日渐其难,也日渐其少了,同时也证实:中国之大,蕴含之深厚,要想弄清一个艺术门类,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建筑遗存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财富。它是人类历史创造,是一次性的,失去了便无法再生。古建筑上的雕刻,不管是人物类、动植物类,还是文字类,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不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宗教和民俗的印记,是观察当时社会十分有趣的万花筒。它既是审美范畴,同时还有美学以外更加广泛的意义,因此就更弥足珍贵了。

翻读此书的人都会感叹我国古代竟会有这么多建筑雕刻种类和部件!从京津到青藏,从陕甘到苏杭,可谓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我们所搜集的仅仅是百分之一、干分之一。

我们的摄影师和编辑在全国采访、拍摄、征集过程中有很多感触:一是深感古代人们的创造之灿烂博大,有一种永远看不完的感觉;二是现在的人们已对它们知之甚少,或者说恍如隔世,你若问当地住民(特别是中青年人)打听某个文化遗存的地址或来历,很少能得到满意的回答,有的就在他家隔壁或屋后他都不知道;三是感到在漫长的历史更迭和动乱中,特别是“文革”中,建筑和附属在上面的雕刻所受到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广泛的。走遍全国,我们发现几乎很少有头部完整的建筑雕刻人物能保存到今天,整座建筑被毁更是比比皆是。因此,我们今天用微薄的力量将这些幸存的建筑历史遗存搜集、拍摄、出版及传播,实在是太必要了。

轰轰烈烈的城市、村镇改造,是促使我们加快编辑出版此书的重要原因。古建开发者中不乏尊重历史、爱护文物的有识之士,他们了解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它们保留、开发、管理并向世人开放。不过,其中也有举措浮躁、开发过度、保护不力的,也有不顾历史“全面翻新”,把文物搞得面目全非的,但都属好心未办成好事。更糟的是一些急功近利者,对于旧房老屋,一律称之为危房陋屋,对历史文物价值视而不见,见而不言,先推倒再说。在推土机的巨铲面前,城市历史如同城市垃圾一样被“清理”。这就是一些原先附着在建筑物上的雕刻件,如今流落、散失的原因。

我们所做的实为抢救性工作。

我们是在物质条件十分贫乏的情况下做这项工作的。我们的摄影和编辑人员经常背着沉重行装,乘坐简陋的农用车,越过坑坑洼洼的山路,钻进荒僻的小村庄,进人到几乎被遗忘的破败古迹中,取得第一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最终呈现给读者的却是美轮美奂的照片。在此,我们深切感谢一批敬业的摄影家:卞志武、刘震、陈健行、王虹军、朱德安、缪志恒、杨银乐、董国静先生等。同时我们也是在相当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编成此书的。我们在该书的初期策划中就明确提出原刨性、典型性、可读性和体例新等原则,这比编通常意义的画册要难得多。我国艺术学和民间美术著名学者张道一先生主持了该工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唐家路教授带领一群师生在数干幅图片中进行筛选、认定,参考众多资料撰写了综述和赏析点评文章。我们与数位社外特邀编辑以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数位教师和研究生,组成图文编辑班子,在条件颇差的工作室里一起打拼了6个月,从数干幅图片、大量的采访资料和众多书籍、文献中,一点点搭成图册框架,编写出数干条文字说明,最终形成近干页版式。在此我们衷心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高嘉年先生,徐花、朱伟、阮程、高宜生、顾敏、张磊等同学和朱国玲女士、邓蕾女士。谢谢他们富有成效地参与了图片编辑、版式编排、词典编写、插图绘制、资料查证等工作,为提升图册编辑含量,做出了贡献。还要感谢著名装帧设计家速泰熙先生为该书所做的精心设计。  艰辛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面对图书,不是所有人都知其甘苦。“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我们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安石)。遥远的景点、浩繁的图片、棘手的文字、无数的难点啊,都已统统逝去!我们手抚这厚厚三本图册时,不由得想:我们是前对得起古人,后对得起来者了。

    何兆兴

    2005.9.30

    于江苏美术出版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建筑石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道一//唐家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420092
开本 16开
页数 3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1.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852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3
出版地 江苏
278
214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