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老舍的作品收录在《高中生必读名家戏剧/语文基础阅读丛书》,本系列评析穿插于内文之中,保障阅读思路的连贯性,保证阅读兴趣的持续性。本系列绝对全文全译,全书阅读指要,篇首阅读提示,篇末精华指要,精彩内文评注,扫除阅读障碍。本书一共收录了《雷雨》、《茶馆》以及《西厢记》三部作品。
图书 | 高中生必读名家戏剧/语文基础阅读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曹禺、老舍的作品收录在《高中生必读名家戏剧/语文基础阅读丛书》,本系列评析穿插于内文之中,保障阅读思路的连贯性,保证阅读兴趣的持续性。本系列绝对全文全译,全书阅读指要,篇首阅读提示,篇末精华指要,精彩内文评注,扫除阅读障碍。本书一共收录了《雷雨》、《茶馆》以及《西厢记》三部作品。 内容推荐 《高中生必读名家戏剧/语文基础阅读丛书》主要内容: 曹禺编著的《雷雨》是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地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老舍的《茶馆》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另外,《高中生必读名家戏剧/语文基础阅读丛书》中还收录了《西厢记》。 目录 《雷雨》 阅读指要 人物 景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尾声 《茶馆》 阅读指要 人物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附录 《西厢记》 阅读指要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节选) 第三折 第四折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节选) 第三折 第四折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全选)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节选) 楔子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杂剧(全选)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试读章节 作者:老舍 成书时间:1957年 关键词:话剧小茶馆大社会 【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享年67岁,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他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有长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断魂枪》等。作品《猫》《母鸡》《养花》《北京的春节》等已被选人课本。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题材开拓了重要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并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写作背景】 《茶馆》剧本发表后,老舍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他写道:“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描写他们的促进或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 老舍说,这出戏只可能“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这点儿设想,如果放在文艺路线很“左”的时候,恐怕是要被扣上“政治帽子”的。不过,社会发展恰好在这时候给了老舍一个机会:1956年,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发动疾风骤雨式的大规模阶级斗争转向相对稳定的经济文化建设,为促进科学、文化、艺术事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艺界也出现了一段时间比较宽松的创作环境。《茶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问世的。 【作品简介】 《茶馆》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三幕话剧《茶馆》,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这部剧通过对京城中裕泰大茶馆里人们的谈话,反映了国家的兴盛衰败。从戊戌变法的失败到解放战争的前夕,时代的变迁让茶馆里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变成了一部历史剧,而这部历史剧的主角当然就是茶馆掌柜王利发了。 三幕戏的历史侧重面各有不同。第一幕,主要写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具体时间是1898年的秋天,正是戊戌政变失败之后,维新派人物谭嗣同被杀害不久。通过裕泰大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种种活动,透视了戊戌政变发生与失败的前因后果。作品还具体描绘了帝国主义扩张渗透、流氓地痞横行、市民阶级混乱、农民破产、宫廷生活腐败荒淫、爱国者横遭迫害的社会形态,逼真地勾勒出清末腐朽统治的真实图景。同时,也反映了在急剧下滑的社会面前,有志革新者和爱国者,以及一些本能地怀着生活期待的小市民,心间尚存的一丝追求。到了第二幕,清王朝已经瓦解,虎狼般作恶的封建军阀,却用洋人给的枪炮,造成了连年不断的战争和社会动荡,只求过几天安生日子的老百姓,都备感恐惧。尽管时代更迭了,但所有丑陋、反动的力量,照旧肆无忌惮地横行,让大众躲之不及。到了第三幕,场面最凄凉,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亡国奴”的生活,反倒一头栽进了空前黑暗的现实,一向都怀着良好期待、一刻都不敢放松苦苦挣扎的中国人,竟然都走到了命运的尽头,连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难逃被断送的危机。整部《茶馆》就这样,真实地描绘出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世纪间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在历史大脉络的下面,戏剧的全部情节,都以人物和事件剪影的形式出现。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主题思想】 老舍写《茶馆》,本来是想要配合时政宣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公布,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不少,觉得该写个戏说明新宪法的得来不易,用来教育青少年。于是,1956年他动笔写了一个4幕6场的话剧.内容丰富,由光绪年间一直写到解放前夕北平学生“反饥饿、反迫害”运动。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艺,读给院长曹禺、总导演焦菊隐等人听,征求意见。曹禺他们感觉,这部作品最精彩的,是第1幕第2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戏,觉得应当以这场戏做基础,另起炉灶,写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戏。老舍爽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当即表示:3个月后交剧本!期限一到,《茶馆》新作果然有了。剧本的最终完成稿,彻底放弃了正面展现革命斗争的场景,成了一部由往昔岁月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 【艺术特色】 (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是巨大的概括力。老舍先生通过三幕戏叙述了三个历史时代的变动,着重写社会与人的矛盾,全面地表现了一个社会结构的症结所在。其次,它不是描绘个别英雄式的上层人物,而写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大众。最后,不着重用结构情节吸引观众,而是把一些典型片段放在舞台上,使观众对戏的发展有思考的余地。 (二)语言特色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不论出场人物的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每个人物都具有很强的身份特征。 2.充满幽默风格的语言。比如: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似可笑,却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像句玩笑话,表现的却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和担忧;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既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 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这个特点在课文中表现得很明显。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三)特殊的戏剧冲突 “剪影式”地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着。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如李三的报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下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将临。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但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嘲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P159-162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高中生必读名家戏剧/语文基础阅读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曹禺//老舍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960635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5 |
出版时间 | 2012-09-01 |
首版时间 | 2012-09-01 |
印刷时间 | 2012-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34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7 |
宽 | 167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