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发廊情话(上海卷)/三城记小说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上海、台北、香港三城记系列小说之上海卷。本书收录了五部中短篇小说。其中李肇正的《城市生活》以极富上海特色的笔调,对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的失衡进行思考。薛舒的《记忆刘湾》如一幅气韵生动的古镇旧照片,以散淡精致的笔墨写出了一个生命力充沛、生活有情趣的民间社会。王安忆的《发廊情话》和彭小莲的《回家路上》,则以窥斑见豹式的笔法,展现了城市生活多姿多彩的形态。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上海、台北、香港三城记系列小说之上海卷。本书收录了五部中短篇小说。其中有王安忆的《发廊情话》、彭小莲的《回家路上》等。

目录

序/陈思和

城市生活/李肇正

猎熊黑涧溪/戴舫

记忆刘湾/薛舒

发廊情话/王安忆

回家路上/彭小莲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杜立诚却很中庸,很满足。杜立诚说弄堂里有一家,三代五口人住十二平方米的亭子间,厂里亏损,还没有房子分他们呢!

宋云兰牢骚发了,怪话说了,就听了他劝。房子还是要的,捞一点是一点,不捞白不捞,和商品房相比,这集资就是毛毛雨了。新房在梅陇,就在著名的锦江乐园边上,三层楼。凭窗不用远眺,就能把人间乐园尽收眼底:激流勇进、高空转椅、海盗船,林林总总繁华如梦。懊丧的心情被五光十色的景象席卷而去,夫妻俩一时美梦如画。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小天地!在上海这座人满为患的城市里,民以房为天。再去想蜗居在八平方米老房子里头的光景,就觉自己老大不小,竟能凭空拾个金元宝,梦想成真。

宋玉兰发出金玉之声。宋玉兰气壮山河地宣布:一定要把新房子装修得像模像样。关键在于一个钱字。一文钱逼死英雄汉,钱偷不得抢不得,只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分一分地抠。夫妻俩走出新房子,就从理想主义沦落为现实主义,步步艰难。两人真正地掂出人民币的分量,就不免肩背耸动,犹如压了一座大山。

回家的路线是乘50路到徐家汇再调44路。两人在车站上等了十分钟,正心焦,却来了辆专线车。专线车的票价是一块五角,普通车的票价是五角。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向车门,杜立诚自然是不甘落后,身手矫健地攀登上去,得意地回头看,却见宋云兰在下面朝他招手。杜立诚知道这手的含义,嘟嘟哝哝再挤下去。卖票员骂他有神经病。宋云兰很严肃地告诉他两个人能节约两块洋钿,一天两块,一年就要七百多块。杜立诚的思路永远跟不上她的计算。两人傻瓜似地站了半个多钟头,终于来了辆普通车。宋玉兰奋不顾身地挤上去,咬着杜立诚的耳朵说:“我赚到了两块洋钿。”

杜立诚向来对妻子言听计从。他惧内,是因为他怕麻烦。得罪了宋玉兰,那就是湿手沾面粉,甩不脱。宋云兰不高兴了,就说:“今天我跟你拼了。”两人一夜头不得睡觉,很伤人。宋云兰开口闭口说老公赚不动钞票,不是男人。钞票是最鲜明的男性特征。宋玉兰积累了许许多多男人赚大钞票的典型事例,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私人企业的老板,银行保险公司的高级职员,名利双收的政府官员,他们都是奇男子伟丈夫。杜立诚也曾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那你去找他们,我绝不阻拦。”杜立诚在妻子怨言四起时总会觉得自己这辈子只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结婚。妻子嚣张的气焰并未见收敛,却转出几分娇嗔,说:“我是你的什么人?我不能说你几句?就连你也不肯让我说,我迟早要憋死。”杜立诚分不清这话是责问还是亲昵,只得闷着头去咀嚼他做男人的苦果。杜立诚确实多次动过离婚的念头,但一念既起,就会有许多纠缠不清的感情。

两人在徐家汇下车。宋玉兰得寸进尺地说,不过是三四站路,步行不要半个钟头,就当做锻炼身体,又能省一块洋钿。杜立诚满身酸痛,饥肠辘辘,不满地说:“你只要钞票。”宋玉兰劈头盖脑地说:“现在是什么时代?掘金时代!不要钞票要啥?你有本事拿新房子装修起来,我们就乘出租车。口气比力气大!我吃辛吃苦为了啥!都是为了这个穷家。我要是拿一分洋钿去贴娘家,你就掴我耳光。拎不清!”宋玉兰身体力行,咚咚咚地做了开路先锋。杜立诚气短志穷,就像被牵了牛鼻子,影子般跟随而去。

妻子的背影是单薄的。妻子的脚步有些摇晃。妻子经常头昏,她说是美尼尔氏症,但杜立诚总怀疑是营养不良。早上泡饭,中午盒饭,晚上也是粗茶淡饭。妻子的皮鞋跟磨出了斜面,脚踝扭得厉害。妻子没有买过一双超过一百块的皮鞋,没买过一套超过两百块的衣服。妻子有只嵌宝戒,不到三百块。妻子买过一根铂金项链,18K,四百多块。杜立诚悲从中来,觉得自己确实不像个男人。妻子是个了不起的女人,走出来总是光光鲜鲜,有头有面。妻子能从最简朴的衣着中体现出知识女性的矜持和雅洁。妻子的身上到处都刻写着女人的精干和刚毅。杜立诚动了心思,就紧走两步,挽住妻子嶙峋的肩胛。宋玉兰幽幽地说:“要把这份穷人家维持得像模像样,我都操碎了心。”杜立诚附和着说:“要么我们简单地装修一下。”宋玉兰那双眉立时挑了起来,说:“你不是在揭我的面皮吗?亲戚朋友到新房子来白相,一定会笑话我们的。”P.4-6

序言

余下的三篇作品都是直接描述上海的“都市文学”。我不认为未来的都市和今天或者以前的都市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尤其对于都市的文学理解和文学精神而言,不应该在彼岸世界找一个标准的现代都市模式,然后宣布别的都市都不是都市。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大都市的飞机场、五星级宾馆以及。现代城市设施可能是相同的,但是,每个都市中的居民的生活形态及其所呈现的精神面貌却是丰富而独特,而各有历史渊源的,对于都市的文学理解,就是要把这种各自不同的个人的精神特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出来。比如,现代大都市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们消费的多层次化,这当然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差异性扩大而造成的,也包括不同居民群体的生活习惯的多元选择,如果简单地把城市前卫消费形态或者城市新贵的优雅生活认定为都市的现代标志,那就陷入当前所谓都市文学的一大误区。

本卷所选的这三个作品,都有意识地绕开了单一化的虚伪的都市形式,表达了作家的个人生活经验和对城市的感受。在这里,我想着重介绍的应该是李肇正的《城市生活》。对于这位早逝的作家,我们虽然已经做过很多的介绍和评论。但是在我读他所留给我们的作品时,我越来越觉得我们其实对他是很不了解的。我曾把李肇正看做是一位写作起点不高、文字通俗、贴近现实、但又不很走运的上海业余作家,因为他的不幸早逝才引起了我们的同情。而正是这种廉价的同情使我看不到李肇正对于他所生活的这个城市的深刻理解,看不到他对于这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看法就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无情地剖开了这个城市隐秘的腹腔内部,向我们展示究竟遭遇了什么病症。李肇正作品中通俗白描的写实笔调妨碍了我对他的深刻见解的关注,然而李肇正与众不同之处,正是他心中没有一个所谓现代都市的先验模式,也没有借助于所谓现代性的想象来编织他的都市故事,他是深深地根植在变动中的上海日常生活里面,感受着挣扎于其中的喜怒哀乐的平凡人们。《城市生活》所描写的是上海居民在近年来普遍遭遇的住房问题,买房难和装修难(这里还没有涉及拆迁难的命题),对于一般上海工薪阶层是有着切肤体会,但由于这种体会混杂了上海人解决长期住房难的喜悦,以及小人物能够在装修活动中体尝到别的领域很难得到的当家做主的满足,因此这些体会中含混着多重感受,很难用简单的理解来把握,然而这一切在李肇正笔下的两个小人物的全部甜酸苦辣感受中得到了非常真切和全面的展示。

李肇正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典型细节的刻画上他的写实功夫让人想到已故的农民生活书写者高晓声,他对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分一厘地计较着,如写装修,可以计算到每一个项目需要多少钱;如写一位老人敲碎了一副假牙,可以从以前装一副假牙多少钱一直写到现在“种”一颗牙齿多少钱,极为忠实地记录了当下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这种忠实程度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唤起每一个读者对日常生活的或热情、或恐怖、或厌倦的记忆,继而会质问自己:原来我们是生活在这么一种真实里面!为什么我们能够熟视无睹?但是李肇正的意义还不仅限于此,他透过细节的真实是为了还原出一个时代的真实,什么是这个时代的真实?我们是无法用一些抽象的词来准确地概括的,而李肇正却通过两个小人物的婚姻解体,通过宋玉兰遭遇的人性异化,丰富而复杂地揭示了走向富裕过程中人性遭遇的悲剧。贫贱夫妇的悲哀在于他们经不起外界的任何因素介入,哪怕是购房这样一件天大好事,仍然会像一个不可控制的恶魔,一步步把人引向丧失理性的陷阱。可以说,像杜立诚和宋玉兰那对夫妇所遭遇的购房装修经历,是大多数上海居民所亲历的经验,有许多人遭遇过杜立诚那样的困惑,宋玉兰那样的沉沦,但是他们可能都默默地承受,默默地消沉,而李肇正却没有向弥散在这个城市里日益浓厚的小市民习气妥协,他终于让杜立诚义无反顾地走出了这一怪圈。小说结尾时宋玉兰说:我肚皮里有一个块,不知是良性还是恶性。我想这是一句双关语,宋玉兰肚子里的“块”不正是这个时代传染给她的吗?在这个时代里,人人都在忙忙碌碌,焦虑不堪,不正是传染了时代赐予的“块”吗?从购房装修到夫妻解体,从欣喜回沪到为钱疯狂,生活的辩证法和心灵的辩证法同步地展示着其自身的规律,关键是宋玉兰所说的,我们把握不住自己啊。而李肇正却把握住了这样的历史关键时刻,他写出了《城市生活》。

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真实地表现了当下的上海普通市民的生活与追求,那《城市生活》只是一部忠实于日常生活的写实小说,而我觉得,李肇正对生活与艺术的理解远不至于如此的简单。在这部小说的结尾中,离异了的夫妇的一场倾心对话令人读之悚然心动。宋玉兰连说了四个“想不到”,她说她想不到自己一生里会从上海去江西插队,会在江西与杜立诚结婚,又会回到上海来,还竟会分配到房子。她想表明她对于生活的追求都不是非分之想,而这一切都是预料不到的,生活的巨大变动推动着渺小的人物一步一步地朝前走去,或者走向幸福,或者走向灾难。也许宋玉兰的言下之意是想说,她也想不到患难夫妻最终会离异。她明明是知道他们离异的矛盾所在,但是被异化了的人性和情感已经视婚姻如敝屣了,她只是发出震动人心的呼喊:“我是心不甘啊!”使她感到死不瞑目的究竟是什么?当然不是她没有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是,为什么在同样被生活命运推动着走的小人物,有的人会升上去,有的人却会沉落下来?生活既然提供了欲望的产生机制,为什么没有提供同一起跑线上的公平竞争?正是在这点上,李肇正笔下呈现的复杂感受里不仅涌动着多重的感情因素,而且在宋玉兰这样的人物性格里隐藏了一种新质,一种硬朗的、明确的、不断进取的道德活力,这一点被作家敏感地捕捉到了。我以为这倒是都市文学的研究者应该更加值得重视的。

彭小莲的《回家路上》和王安忆的《发廊情话》都已经是名家名篇了,我不想在此多加赘言。提醒读者可以注意的是,这两篇小说所写的都是一条普通马路上发生的变化,而且这样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中的城市生活里比比皆是,司空见惯,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女作家的叙事立场和方法各不相同,以此呈现出来的历史的回忆,其主观记忆和复述的审美功能竟有那么大的差异,我想,多层次多色彩和多元结构的上海都市文化,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多元性和无主调性,尽管从更高的要求上来看,目前所选的作品要展现当下时代的上海意象还远远不够,那只能寄予下一卷所希望的了。

2005年7月30日于黑水斋

书评(媒体评论)

一位优秀的作家生活在哪里并不重要,写什么题材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如何来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表达生活。我为本辑上海卷挑选这五篇作品,与是否描述“都市”并无关系,我所看重的仍然是文学中的人性力量与审美精神的独特。

——陈思和

从热恋痴迷的同性恋到机械麻木的“齐人之福”,从爱情文具、美人鱼等魔幻寓言到母女、母子之间的现实畸情,从解析舞蹈般的做爱姿势到爱上女儿的情人……香港的地志学因此不妨与香港的情欲学相提并论,香港的历史就是香港的罗曼史。

——许子东

在这样价值毁坏的年代,文学有什么用又再度成为问题,论证当家作主的台湾本土认同?还是被宣判没资格爱台湾的外省族裔之流亡情绪?这一点,大部分的文学写作者其实并不像评论者那般立场鲜明——成熟期的作家大部分进入创作的空窗期,或间歇期,虽然还不能确知是否有意的缄默。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小说选集的作业面临技术上的困难。

——黄锦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发廊情话(上海卷)/三城记小说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思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29317
开本 32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2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4
14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