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游记为载体,重新探讨晚清历史与人物的一批历史散文。北京固然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去处,但姜鸣笔下的‘胜迹’,大多是地以人名,‘胜迹’之‘胜’,在人事而非风物。使作者挥之不去的,是在北京扬名养名,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该书倾注于发生在彼时彼地历史旧事和历史人物的追索,各种依稀风闻或闻所未闻的掌故由他娓娓道来。书中穿插图片更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别有新意,使得本书读来引人入胜。

内容推荐

本书所探索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大多集中在晚清。19世纪下半叶,是中国由盛转衰的关键年代,也蛰伏着再次崛起的各种准备。处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期,晚清到民国的发展脉络波澜壮阔,起伏跌宕,宫廷和官场斗争激烈诡异,充满复杂的情节和不为人知的秘密,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题目,需要后人调整目光,重新省视。作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业余学者,我研究清史,一是广泛搜集和阅读原始史料,通过重新考证,建立自己的观点,尽量不被传统陈说束缚住思维翱翔的翅膀;二是注重历史细节的积累,力图再现昔日的氛围,并把研究的人物和事件放到整体的环境中去推敲。这两点,说起来平淡无奇,但真要做到,却极为困难。历史研究的迷人之处,也正在于此。每当夜深人静,我坐在书房里与历史对话,从故纸堆里翻检出许多不为人们所知的真相和细节的时候,总有着悄悄的喜悦——比如我考证出康有为自我吹嘘的所谓“公车上书”历史事件并不存在的时候;比如我证明了张爱玲自称老家在河北丰润“比三家村只多四家的荒村七家坨”,其实应该是“齐家陀”的时候;比如我通过四年的追踪寻觅,从北京琉璃厂旧书店的一副挂轴上的题款,纠正了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大克鼎的出土年份的时候。无论成果大小,都使我陶醉,这是驱使我继续投身历史研究的动力。历史研究的进步总是这样,点点滴滴,从具体的细微末节积累起来,然后慢慢地恢复出事情本来的面目。

转瞬十年过去。这次三联书店出版我的历史散文,是以《被调整的目光》为基础,增加了一些篇目和图片,也抽出若干篇。所有保留下的文章,都有多少不等的修订或附记,在此特做说明,以免给读者“新瓶旧酒”的误解。《被调整的目光》出版后,受到诸多好评,我感谢读者的厚爱。我相信,这本新书,也一定不会使你失望。“天公不语对枯棋”,典出沧趣老人陈宝琛的诗作“感春四首”,那是诗人对甲午战争失败后国事危机的浓缩概括,我移作本书书名,因为书中描写的诸多事件,正是发生在那个艰难的年代。

目录

自序

难与运相争——奕新其人

半生名节——贤良寺·李鸿章

秋风宝剑孤臣泪——访李鸿章墓地

失鹤零丁——寻访两代帝师翁同龢故居

清流-淮戚——关于张佩纶二三事

昔时金阶白玉堂——漫游军机处

坤宁宫前——关于故宫室内装潢陈设及其他

哀蝉落叶——宁寿宫凭吊珍妃

莫谈时事逞英雄——康有为“公车上书”的真相

阅世空有后死身——访宣南重话“戊戌政变”

落尽夭桃又侬李——从八大胡同想到赛金花

人言是丹青——詹天佑铜像前的遐想

万仞宫墙——孔庙·孔学

随处欢席——吃“仿膳”

岁月山河——站在圆明园废墟前

祈天忧人——关于“丁戊奇荒”

四年寻觅,重考大克鼎的出土时间

西堤漫步

说“塔”

图片征引书目

试读章节

难与运相争

第一次游览恭王府花园,是在1991年初。

那会儿,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未久,我正在为中农信公司筹建上海证券业务部奔忙,奉召去京,面见老总。天寒地冻时节,本来人就慵懒,干完正事,并不想在户外闲逛。但听朋友告知恭王府花园已经对外开放,马上按捺不住,急急赶去。这是因为我向来将恭亲王奕新看作晚清最重要的政治家,而抱有景仰的心情,很愿意到他府邸旧址去怀古、去寻找一种支离破碎、自己也难以说清道明的复杂感觉;同时,这花园也是北京市目前保存得最为完善的一处王府花园,名声极大,自然是值得一游的胜地。

从北海公园静心斋出北门,隔街便是一片冰封的什刹海。什刹海分作前海、后海及后海西北的积水潭(亦称西海)三部分,加上前海之南的北、中、南三海,统称“六海”,是镶嵌在北京城中央的漂亮闪光的宝石。《辞海》上称,“海”字可作“大湖”解,并举“青海”、“里海”为例。我不研究训诂,也不懂地名学,讲不出北京市内的这些湖泊命名的原则。若按面积论,中、南二海为0.52平方公里,北海为0.38平方公里,什刹海为0.34平方公里,都算不上大湖。联想到四川九寨沟风景区内叫做“长海”、“五花海”、“树正群海”的湖泊,揣想若将“海”解作“湖”,字义才更确切。

什刹海据说得名于元代后海附近的十座古刹。或说“什刹海”原来只是一座古庙的名字,后来延伸为湖名。湖水来自城外的高梁河。旧时,海边高柳芦苇间,飘荡着暮鼓晨钟的悠扬回声。每至夏日,荷花盛放,湖水初平,很有点儿隋趣。海边又有许多酒肆茶馆,文人士大夫常常在此作文酒之会,确实引人流连忘返。如今,庙宇早已不存,但海边依然有古老的垂柳,成片的小院平房,安静整洁的街道,透着一番渐渐远去的古意。

顺着前海西街北行,过郭沫若故居(原先是恭王府的马厩)拐到柳荫街,恭王府就在眼前了。从地势上看,王府的东部和北部被什刹海环抱,向西望去,隐隐约约地现出西山的轮廓,确是建府建园的风水宝地。晚清的另外两座著名王府——醇王府和庆王府也都在附近。时下,王府旧址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占用,花园单独辟出修复,以供游览。恭王府花园又名“萃锦园”,从前是高宗宠臣和砷的宅第。乾隆年间,门前冠盖如云,极一时之盛。嘉庆四年和珅籍没后,花园被仁宗赏赐给了他的四弟永磷。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永磷孙奕勖继承王府时,他的身份是辅国将军。两年后,朝廷便把庆王府改派给恭亲王奕居住。从此,这个府第和花园便在近代史上留下了它的声名。

19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帝祚世系中共有三位皇帝——文宗奕拧(咸丰),穆宗载淳(同治),德宗载湉(光绪)。与此同时,朝野间还有三位潜在的可能君临天下的人物——一位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一位是湘军统帅、晚清最重要的汉族大臣曾国藩,另一位则较为特殊,他就是皇家玉牒中人,宣宗旻宁(道光)第六个皇子奕。

洪秀全是清廷的反叛者,自打定都天京后,已在南面称朕,但毕竟没有夺取全国政权。虽说提出了颇为后世历史学家推崇的《天朝田亩制度》及其他富有平均平等禁欲色彩的理论构想,但并未实行之,也不准备实行之;并且在刚刚夺得半壁江山之时,已沉湎于自我陶醉的宗教幻想和骄奢淫逸的物欲享受,言不由衷,一派乡村小财主的气象。加之极为血腥的内部猜忌、倾轧和屠杀,神经也似乎有点儿不正常,终于难成大事。

P1-4

序言

从1989年初开始,应当时上海《解放日报》文艺部主任吴芝麟兄之约,我在该报《朝花》副刊上开设了一个名日“京华胜迹”的专栏,大抵每月一篇,写北京的游记。在那以前,我虽然从未在北京一次逗留超过十天,却非常喜欢这座古老的城市;总是利用出差的机会在北京漫游,寻找烹煮文字的灵感和素材。加上后来我供职的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更给我的创作提供了机会。我在那个专栏上前后发表了大约二十来篇文字。

利用公务之余,我在北京蹀躞,搜索宫廷、园林、胡同。无论是人头攒动的名胜古迹,还是无人知晓的犄角旮旯,我都喜欢一次又一次地探访。加上阅读史料,考证辨析,将原先的文章不断修改丰富,渐渐形成了以游记为载体,重新探讨晚清历史与人物的一批历史散文。199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将其结集出版,名日《被调整的目光》。

书评家小宝曾概括说:“北京固然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去处,但姜鸣笔下的‘胜迹’,大多是地以人名,‘胜迹’之‘胜’,在人事而非风物。使作者挥之不去的,是在北京扬名养名,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这同我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这些文章,其实并不是单纯的风花雪月的游记,而是倾注着我对于发生在彼时彼地历史旧事和历史人物的追索,反映着我在思索中形成的一些新鲜片段。我当时曾说过,自从转入金融业后,我很难再进行纯学术的研究了,所以用游记的体裁写一些史学杂感,既自由,也适合我这样一个史学票友的身份。

我所探索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大多集中在晚清。19世纪下半叶,是中国由盛转衰的关键年代,也蛰伏着再次崛起的各种准备。处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期,晚清到民国的发展脉络波澜壮阔,起伏跌宕,宫廷和官场斗争激烈诡异,充满复杂的情节和不为人知的秘密,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题目,需要后人调整目光,重新省视。作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业余学者,我研究清史,一是广泛搜集和阅读原始史料,通过重新考证,建立自己的观点,尽量不被传统陈说束缚住思维翱翔的翅膀;二是注重历史细节的积累,力图再现昔日的氛围,并把研究的人物和事件放到整体的环境中去推敲。这两点,说起来平淡无奇,但真要做到,却极为困难。历史研究的迷人之处,也正在于此。每当夜深人静,我坐在书房里与历史对话,从故纸堆里翻检出许多不为人们所知的真相和细节的时候,总有着悄悄的喜悦——比如我考证出康有为自我吹嘘的所谓“公车上书”历史事件并不存在的时候;比如我证明了张爱玲自称老家在河北丰润“比三家村只多四家的荒村七家坨”,其实应该是“齐家陀”的时候;比如我通过四年的追踪寻觅,从北京琉璃厂旧书店的一副挂轴上的题款,纠正了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大克鼎的出土年份的时候。无论成果大小,都使我陶醉,这是驱使我继续投身历史研究的动力。历史研究的进步总是这样,点点滴滴,从具体的细微末节积累起来,然后慢慢地恢复出事情本来的面目。

转瞬十年过去。这次三联书店出版我的历史散文,是以《被调整的目光》为基础,增加了一些篇目和图片,也抽出若干篇。所有保留下的文章,都有多少不等的修订或附记,在此特做说明,以免给读者“新瓶旧酒”的误解。《被调整的目光》出版后,受到诸多好评,我感谢读者的厚爱。我相信,这本新书,也一定不会使你失望。“天公不语对枯棋”,典出沧趣老人陈宝琛的诗作“感春四首”,那是诗人对甲午战争失败后国事危机的浓缩概括,我移作本书书名,因为书中描写的诸多事件,正是发生在那个艰难的年代。

最后,我要向一向关心指导我的沈渭滨老师致谢。向协助本书出版的潘振平先生和本书的责任编辑孙晓林女士致谢。向为我提供各种学术支持的翁飞、马忠文,傅林祥,许敏、宋晓军、许华,李光宇诸先生致谢。向为本书扫描和修改照片的焦鸿亮,绘制北京街坊简图的孙吉铭先生致谢。

我还要借此机会再次感谢当初鼓励我开始写作并一直热情发表我文章的吴芝麟先生,感谢帮助我出版《被调整的目光》的朱金元先生和苏贻鸣先生。感谢为本书撰写推荐评语的老领导赵启正部长。启正部长十几年前读到我的游记文字后,在上海高安路19号8楼机关的走廊里,曾背诵了一段他小时侯听到的北京民谣:“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西什库”,鼓动我写一篇重评义和团的文字,可惜这篇文章我迄今还未写成。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母亲,是她安排我1968年前往北京作第一次旅行。从而使我11岁的心灵里开始记下对首都的最初印象。在那个年代,三年级的小学生很难有旅游机会。这次北京之行,对于我后来研究晚清北京,埋下最初的种子。我要感谢我的妻子,一直是她的理解和支持,使我得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能够不间断地从事写作和研究。

姜鸣

2005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研究晚清的北京政局人物,同一主题的著作众多。姜鸣以南方才子的独特角度来写这一内容,通过老北京丰富的人与事物细节,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别有新意,使得本书读来引人入胜。

——赵启正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很海派,也很京味;很专业,也很好看。上海人眼中的京华掌故,史学行家写的散文作品。发旧思而生新意。

——茅海建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北京固然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去处,但姜鸣笔下的胜迹,“胜”在人事而非风物。使作者流连不去的,是在北京扬名养名、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书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相当复杂,也相当有趣,作者又很会讲故事,各种依稀风闻或闻所未闻的掌故由他娓娓道来。读起来很舒服。不过,这部书的好处不止是消闲破闷,有些篇什作者是花了很大工夫写就的,文章也做得很有锋芒。

——小宝 书评专栏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2998
开本 32开
页数 3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6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0.9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5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