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出三峡记
内容
编辑推荐

从2000年8月13日开始,到2004年8月28日结束,为了三峡工程能够顺利实施,中国政府自重庆、湖北三峡库区向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11个省市迁出移民近16.6万人。5年间,本书作者16次深入三峡腹地,以文字、图像并行的方式,努力探究、接近这一特殊移民事件的真相,透视这一背井离乡特殊群体的命运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力图把这批“非志愿移民”大迁徒过程的状态呈现出来。他们的隐忍与坚韧,奉献与自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值得尊重的品质。

内容推荐

大迁徒的私人记忆。

从2000年8月13日开始,到2004年8月28日结束,为了三峡工程能够顺利实施,中国政府自重庆、湖北三峡库区向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11个省市迁出移民近16.6万人。

5年间,本书作者16次深入三峡腹地,以文字、图像并行的方式,努力探究、接近这一特殊移民事件的真相,力图把这批“非志愿移民”大迁徒过程的状态呈现出来。

目录

之一 陌路人

之二 巴女谣

之三 满江红

之四 世道(上)

之五 世道(下)

之六 天问(上)

之七 天问(下)

之八 水语(上)

之九 水语(下)

之十 花非花

后记

附录 三峡库区外迁移民大事记

试读章节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孟浩然

我不能给你说出他的名字来。有什么不便吗?当然不是!那时,他郑重地向我说了他的“大号”,也就是父母给他起的那个学名,印象中我也记了下来,但写在什么地方却忘记了,并且再也没有找到过。我常犯这样的错误,书上、笔记本上,甚至随身携带的名片、车票、碎纸片上,总会蹦出一些奇怪的名字,让我莫名其妙,对不上号。只记得那是清明前一天下午四五点钟,在湖北秭归老县城——归州的东边,一个孤零零的坟头旁,那人称自己是“我们移民”,样子有些谦卑。

名字的事让我想了很久。

名字重要吗?你从没有听过的那个名字真能给你带来什么信息吗?不能。在熟悉、关注你的人那里,名字是被赋予了诸多内涵的标识,这个标识之所以被记住,往往是因为她也是记住你名字的人自身的参照系;而在与你无关的人那里,名字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符号,与其他那些无意义的符号一样,与你无法形成参照,因而难以进入你的记忆识别程序。也有一种情况,你曾经知道了某个名字的内涵,但又忘记了,当你又与她偶然相遇时,便视为陌路,或者只能把那些有细微差别的符号归并到仅存的同类项概念当中。我记录下的大量移民的名字,大概就属于后一种情况:对他们的识别不是凭名姓,而是身份的符号——外迁移民。

但我对那一天还留有一些特别的印象,甚至还能记得当时的心情。江边野花与油菜花开得正旺,它们就那样兴奋地活着,有一点阳光雨露就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闹腾得没有立场。有个坟头就淹没在其中,静静地与四季更迭的喧闹相处。蓄水前,你只要在长江边上走过,对这类讲究的或草草掩埋的坟茔就不会陌生。2001年清明前后,我在沿江的小路上走动,路的下面就是长江,因是枯水期,江水千干净净,与平时在江面上旅行时看到的景象大不相同。远远望去,居然像高山湖泊一般平静清澈,让人觉得不真实。我的心里空荡荡的,没有一点过去所受教育强加于我的诗意,勉强感慨点什么,才发现那只是别人的陈词滥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觉开口说话时,几乎没了自己的语词;更可笑的是。我的心与口分离了,我的嘴巴在说话时,耳朵却保持了令人吃惊的理智,在一旁审慎地听着,甚至开始抱有一种批判的态度。先前,我从没怀疑过口是心非,那种批判的态度也只是对付别人的工具,但现在,矛头不知不觉地拐了个弯,可怕地指向了我自己。

P7-8

后记

互联网上的一条消息是本书的发源地。

2000年8月10日,我走进办公室——《中国青年报》摄影部时,图片编辑石洪涛告诉我,贺延光主任可能要派我去三峡采访移民。中午,贺延光上班时,给了我一张打印出来的《人民日报》华东版电稿,文章的标题是:首批三峡外迁移民8月13日启程。

从北京到重庆,到云阳县,再到南溪镇,8月12日晚赶到那里时,看到了这批移民在家乡度过最后一夜的情景。第二天一早,群众自发组织的送别场面过后,移民们坐上汽车去往县城长江码头,换乘“江渝九号”移民船,出三峡,过在建的三峡大坝,沿江而下。三天四夜后抵达上海崇明岛。一路忙乱。一周后,我从上海回到北京。

这次采访,心生很多感慨。第一次接触“移民”群体,看到、听到的都与自己的想像有很大差别。

到2004年9月1日,我跟随最后一批“三峡外迁移民”,自重庆奉节县到达江西浮梁县。返回北京的火车上,查看采访笔记,往事如烟,这已是自己第16次接触这一特殊的群体了。

五年间,我曾经多次住在库区腹地的小山村中,一呆就是半个月,甚至二十多天,恍然间似乎过上了安逸的日子;我也曾多次跟随移民船、移民专列,在骄阳下从三峡库区移民迁出地一同到达遥远的迁入地。在采访工作间,我努力体味自己看到的一切,并以自己的诚意和可以调动的理解力,与这一群体一道体悟所有与迁徙相关的内涵,传达有关这次大迁徙的主体——移民们的个体记忆。

在工业化的车轮下,在全球化的喧嚣中,透视这一背井离乡特殊群体的命运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但眼下,我对自己这几年的积累,包括文字与图片,还是更加困惑。我的这种记录到底是真相还是谬误,诚实还是欺骗,纯粹的想像重构,还是辛苦得来的可靠洞见呢?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伊赛亚·伯林(1909—1997)式的拷问也一直伴随着我:

如果我们自问,哪怕是根据其最近的过去和后来的知识,我们对某种文化的某个时代,或者某种人类行为模式——比如一场战争、一场革命、一场艺术或科学上的复兴——到底能说穿多少,我们肯定只能回答:几乎什么也说不上来。

是啊!几乎什么也说不上来。书稿交给三联编辑张琳前的一段时间里,恰好正在阅读伯林的《现实感》一书,知音可得,感同身受。自己的迷茫与困惑被老人家一语道破。

如果一定要把感谢的话说出口,那么,我们都应该感谢那些普普通通的移民们,他们的隐忍与坚韧,奉献与自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值得尊重的品质。对于我个人来说,应该特别感谢我的妻子裘骆红。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在遇见人生选择及利益取合的时候,她总是对我说:还是干自己想干的、值得干的事情吧,其他的东西不要去考虑。这使得我可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地把一件事情做下来。回头看来,这是最为难得的。

晋永权

2005年7月2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出三峡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晋永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3339
开本 32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1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