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科举百年祭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有关科举百年的文章,特别是对科举持批判观点、反对为科举制平反的文章,与反思科举的文章形成鲜明的对立,可谓聚讼纷纭、剑拔弩张。这种激烈的争论现象,是中国人最终全面客观地认识科举的必经阶段。选取的部分文章观点明确、文字犀利,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2005年,是中国科举学史上十分值得记录的一年。为了全面地记录波澜壮阔的中国科举百年祭,为后人留下可资回顾的资料,我们选编了这本《科举百年祭》,希望能起到存史资鉴的作用。本书的主旨是记录科举百年祭,我以为关键就在于这个不能省略的“祭”字。(在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特别经常采用“祭”的仪式和字眼。)所谓“祭”,即纪念之意,纪念百年前那场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着重对科举制度、对百年来国人对科举的看法进行回顾和反恩。全书编排的次序,分为“先声”、“会议”、“高潮”、“余波”四个部分。

目录

2005:中国的“科举年”(前言)

先声:风生水起

当英语成为科举

为科举制平反

从考“官”到考“学”(节录)

“废科举”一百年的随想

厦门大学在国内高校中首开《科举学导论》课程

古代科举制与传统士人的求偿心理

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节录)

选拔第一培养第二

走进古城阆中感受科举文化

清朝科举大金榜入选世界记忆遗产

中国首家状元博物馆开馆

休宁有个“状元博物馆”

质疑广东首个状元礼高考难道是科举的延续

“状元礼”:“秀”吧“秀”吧不是罪

“废科举百年”专栏编后语(节录)

科举制曾经是先进的选人制度

为什么要为科举制平反

千年科举说功过

科举制度——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贡献

科举余韵

并非为科举招魂

科举百年祭(七律)

尘埃落定看科举

科举:挥之不去的中国式幽灵?

废除科举制度的必要性

中国废除科举一百年

会议:风云际会

科举百年:我们为什么不举行纪念活动

我们应该如何纪念科举百年

科举盖棺未论定(开幕发言)

在“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从科举考试的兴衰审视现代的考试

吸取科举经验建立选才途径

科举研究的问题与期望(开幕讲话)

科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巨大进步

科举与官文化及其影响

当科举消亡的时候:美国人眼里的中国科举

科举沉思

求真:科举学的科学品格(节录)

科举学的文化意义探论(节录)

科举学的政治视角(节录)

科举百年祭: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关于“为科举平反”的思考

我为什么学习科举学

对科举学的看法与期待(闭幕讲话)

时来风送滕王阁(闭幕发言)

“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科举被废百年后在厦求得“公道”

科举终结百年“无人喝彩”

实事求是评价科举制功过是非

科举研究重心同归本土

科举之思

多学科视角研究科举学

科举:是是非非一百年

宾兴:科举时代“希望工程”

激辩八股文

发问,为了和谐的内心(节录)

在中国召开“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

研讨会

现代科举龙门难登

“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目录

百年之际论科举(论文集前言)

高潮:风起云涌

我们为什么会忘却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周年

科举制废除百年中国转型仍继续

废除科举百年,我们要省思什么

早期科举堪称用人制度的伟大革命

八股:。科举极盛之时的反思

科举制缘何在清末寿终正寝

科举制度的善恶与启示

科举制的镜鉴价值

废除了“科举”,我们“举”什么

“纪念科举制废除一百周年专辑”导读

科举制的幽灵

千年科举百年反思

科举百年祭下的一点管见

对科举缺乏尊重是民族的悲哀

科举废除一百年

超越科举式的公平

东方式想象及科举文化圈

科举一千三百年:假如伏尔泰在中国

祭科举制度结束一百周年:善哉科举,恶哉八股

科举制度:存废皆有理

《科举百年祭》引起学界强烈关注

学而“举”则仕——千年科举兴废录

科举思维仍影响着现代人

科举百年祭

德智体美劳科举做得到

废科举:百年之痒与百年之羞

怎么能如此祭奠科举百年

废除科举制百年祭

科举制度只能让皇权更加集中

科举百年祭:不要为科举制度招魂

科举制度及其招魂者

从为科举制度招魂谈历史的传承与中华魂的复归

不仅是科举不仅是教育制度

科举,该不该平反

科举: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已废状元仍红

科举制度在当代中国的N种版本

废除科举百年感

国宝级古籍重现真容天一阁414册明代科举录修复

三地争夺状元博物馆

废除科举一百年——三言两语“科甲巷”

科举制漫谈

科举当废高考也当废?

废科举是自然演进的结果

现代视野中的科举制度

沉浸浓郁 含英咀华——简评刘海峰著《科举学导论》

余波:流风余韵

“盖棺”百年仍难论定重评“科举”再起风烟

“科举制”盖棺百年涌风烟在平反中回归理I生

百年科举再起风云

为科举说几句公道话

科举考试制度的再审视

科举考试制度值得借鉴

“中华进士第一村”名归曹村

探秘首个状元博物馆

对科举的再认识

——读《科举学导论》

叩石垦壤,导夫先路——读《科举学导论》

科举废除与“断裂社会”

清末科考策问中所反映的士人意识

科举考试对士大夫的整合

科举停罢所引发的历史震荡

废科举百年祭·“突破围墙”行为艺术

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真像西方人所溢美的那么好吗

我要为科举制平反

奔腾不息,前浪后浪纷至沓来(节录)

选举社会:我们的伟大理想

科举:一个有关公平的神话

船、剑与科举

2005:众多刊物开辟专栏纪念废科举百年

2005年科举研究著作与学位论文目录

2005年学术争鸣实录(节录)

2005年十大文化现象(节录)

2005年科举百年祭纪事

后记

试读章节

           当英语成为科举

              韩立平

2005年9月2日,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应该纪念的日子。一百年前的这一天,经张之洞和袁世凯奏请、光绪帝诏准,绵延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退出了历史舞台。一百年的风雨飘摇与尘埃落定之后,当我们的思绪缠绕于世纪的两端,当我们重新审视当下的中国,一个不禁令人震愕的事实横亘在国人面前:科举制又从历史的坟墓里复活了!只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不是儒学,而是西学;不是八股文,而是英语,四级、六级、八级、中高级口译、托福、雅思……

古时科举,学子若考中进士做了官,那么先前埋首苦读的经书即可束之高阁。但现今的学子们却更为痛苦。孩童一进小学就要学习英语, “目光远大”的家长更会把英语作为一种学前教育。从小学到高中,英语是主课中的主课,其重要性已超过语文和数学。中考要考英语;高考要考英语;进入大学,大一考四级,大二考六级,大三考中级口译,大四考托福;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依旧是重头戏,无论专业知识和才华再好,英语分数不过线,照样不录取;博士入学考试了,英语还是那样岿然不动。牛!咱没办法。别急,还没完呢。踏上工作岗位,在专业领域勤奋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之后,随之而来的职称考试,英语就像是故友重逢,赫然出现在面前。于是,来吧,再捧起多年甚至数十年不碰的英语书啃吧。这就是我们现今的科举,原来它是比八股文更难对付的!

那么请问:一个一路上摸爬滚打、身经百考的大学毕业生,遇见问路的外国友人,究竟会说上几句英语?一个攻读数学研究生的考生仅因为英语考试没过线,就从此与科学研究之路失之交臂,是否太残忍了点?一个致力于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人才,花费二十二年(从小学到博士)宝贵时光去学一门此生不会经常使用的语言,足否太得不偿失了?举国上下都花费人生中大量时间和精力拼命学英语,这是否是一种疯狂?

疯狂源于一种深层的民族心理,一种急功近利的自卑心理。其实,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在废除科举制的那个时代,这种民族心理就已产生。闭关锁国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一大批有志之士纷纷倡导向西方学习,废儒学,兴两学。其中最为基础的就是学习英语。改革歼放使国人再一次强烈意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种心理又一次萌牛。渴望学习,渴望交流,渴望吸收,英语教学的背后承载着太多国人的渴望。

没有人会否认学习英语的重要性,问题是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中国的现实情景是,即使在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日常使用英语的机会依然很少。中国社会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必须将英语作为日常用语的程度,广大中西部农村更不必说了。于是,矛盾就出现了,一方面,现实的社会发展没有给我们提供相应的语言环境;一方面,学校又不得不将英语教育进行到底。这样的结果必然是,以死记硬背代替实际操练,以无休止的考试代替具体应用。而考试又正在向畸形发展,与英语完全无关的工作和研究,也要求进行英语考试。古时的科举,考的是做官资格证;现在的科举,考的是就业资格证。

要求改革英语教学和考试的呼声已愈来愈强烈,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拿出相应的举措了。据悉,有位全国政协委员、工程院院士已在两会上对英语教育的现状提出质疑,其中包括英语教育应是否全民化、英语教育的地位是否过高、英语教育是否投入合理等问题。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应该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希望社会各界人:上,都能对英语教学和考试进行反思,集思广益,为中国的教育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使英语卸去科举的枷锁,还其以本真的面目。

《文汇报》2005年1月31日

P3-4  

        古代科举制与传统士人的求偿心理

             张学亮

科举制始于隋,盛于唐,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迄于清末,主宰中国传统社会文官选拔达一千三百余年之久。而士子众多,录取名额有限这一矛盾始终存在。因此,求取功名之途阻塞多艰,士人蹭蹬场屋,有多年而及第者,有终身不售者,为痴为狂者所在多有。

士人及第后的心态在其诗作中多有记载和表述,“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唐诗人孟郊科举及第后的狂喜心情在这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大诗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也显露出对自己即将出仕并改换门庭和身份的喜悦。

被目为明代奸相的严嵩的父亲严淮在临终前嘱托严嵩:“吾期汝一第,以成吾志,今若此命矣。”“既汝他日获成吾志者,吾目瞑矣!”(《钤山堂集》卷33)从严嵩父亲的生死期许,到《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的癫狂发作;从唐代诗人的真实心情写照,到明清文人小说家笔下的夸张描写,都反映了科举制在中国传统士人心目中的地位:在传统社会里,科举成为士人阶层的最佳选择和出路,成为其社会存在的主要意义和个人价值实现的终极目标。这一观念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在传统社会中,一个士子成功的背后凝结了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乡党的心血和资助。“延经师,属生徒,隆礼而饩之,异书厚直购之至,倾其资弗计。”(《钤山堂集》卷33)殷切的期望、慷慨的经济支持,士子们心里积淀的不仅是感动、感激,还有不易所觉的潜在的社会求偿心理意识。当一个士人完成了从“正身之土”到“求仕之士”到“仰禄之士”的身份转变,庆幸自己已经叩开仕途大门,从而可以青紫加身、耀祖光宗,个人的匡世济民之志得以实现的时候,他心中萌动的还有汹涌的对亲族的叫报之情以及对自己多年艰辛付出的求偿愿望的潜流。长期的精神压抑、经年苦读的艰辛、经济的窘迫、前途的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纠结缠绕在士子们的心灵中,在内心的挣扎扭曲中畸变为强烈的社会求偿心理。这一士人的群体社会心理,在适当的环境中,就会被激发而衍生为实际的社会求偿行动。一旦科举成功后,社会求偿心理获得实现机会,上人们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平衡,包括合法的途径,当然也包括不合法的手段。由此,对于一些上人人仕前后判若两人的行为方式就不难理解了。而且,淹滞科场时间越久,其心理越不平衡,求偿心理就越强烈。

明代中后期的科举考试被时人理解成这样的过程:“今时学者,但要读过经书,更读旧文字千篇,则取青紫如俯拾地芥矣。夫读千篇旧文,即取青紫,便可荣身显亲,扬名当世。”(《四友斋丛说》卷3)而早年贫寒,甚至仰赖地方官府支持其学业的严嵩当国后的疯狂聚敛行为,可以}兑为士人社会求偿心理的存在与实王见提供了佐证。

唐代诗人元稹祭奠亡妻的诗作“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遣悲怀》之一)在对出仕前贫贱生活的辛酸回忆后,虽fJ是出于对自己寒微时对妻子辛劳持家的愧疚之情而产生对亡妻心理补偿的现实表达。通过科举成名后的元稹得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寻求心理平衡,而那些功名未遂的士子们又通过什么手段来取得心理平衡呢?

见诸历史文本记载的多是科举成功者的得意炫耀和意气风发,是求偿心理的达成与实现。在一个注重成功、看重科举结果的传统社会里,对士人的评价单一,对士人心理关怀的忽视始终存在。那些科场失意者沉浮于社会的下层,他们的诉求无人问津。在此,我们似乎可以理解明代文人中屡试不第的徐渭发狂变态的举动了。可以肯定地说,徐渭的发狂行为,是他积淀一生的求偿心理始终无法满足而转向内心的逆向爆发,是其精神自食发展的逻辑终结。

《光明日报》2005年5月24日

P25-26

序言

科举制在中国的命运有点像城墙。

城墙坚固、威严,冷峻,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曾起过保护城市、抵御敌人的重要作用。但是,到了现代,城墙已无法对付强大的火力和空中打击,防御作用已基本上不复存在。于是,曾几何时,在旧城改造中,城墙被看成是城市建设的障碍物,不仅阻碍道路交通,而且是似乎保守的象征,因而被无情地摧毁。可是,时过境迁,几十年后,现在人们意识到,城墙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物和古老的象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于是重新修复了城墙。此时的城墙并无古代用于抵御敌人进攻的防御功能,修复城墙是为了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为了让今人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历史。

类似城墙这样为时代所抛弃的旧东西还有许多,如木制帆船为机动船所替代、马车被动力机车所取代、线装书被西式印刷书所取代、犁被拖拉机所取代……等等,因为在时代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社会原有的许多事物已变得落后了,被淘汰是必然的结果。但是,今天我们在看待帆船、马车、线装书、犁等东西的时候,应该历史地看其价值与作用。在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有大约1240年左右的时间,科举制是适应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只有当西学东渐、国门被迫打开之后,科举制才日益与时代脱节。科举制在近代的衰废,是因为社会环境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科举制已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因此,科举制的终结是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生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就像一艘专门为在江河(古代社会)中行驶而建造的大船,并不适合在大海(近代社会)中航行。一旦它驶入海域,遇到大风大浪,结果便遭到灭顶之灾。

处在清末“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许多传统的制度在欧风关雨和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都逃脱不了被彻底否定的命运。19世纪末20世纪初,书院被看成是旧学的堡垒,科举被视为落后的象征,结果都被完全废去。这是当时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和进化的典型事例。不过,科举和书院在清末被时代和历史潮流所否定,并不意味着这些制度应该永远被否定。当离清末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远的时候,便越来越能够认识这一道理。对书院的评价,人们已经改变了清末以后相当长时期内的片面看法。对待科举,人们也必将经历类似的过程。

现代中国一般文化人和知识分子,对科举仍多存坏印象。例如,在发表科举百年专题文章时,除《南方周末》等极少数报刊的专栏使用“科举废止百年”的提法以外,多数媒体都使用“废除”科举的说法。一个“除”字,便体现出除恶务尽的主观色彩,便体现出认定科举是恶制的观点。似乎对科举这样的坏东西,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在清末民国时期,无论是官方诏令还是学者论述,通常使用“停科举”、“废科举”、“废止”、“停废”、“罢废”等词语,仅有少数论著使用“废除”一词。清末将科举制打翻在地,1949年至“文革”中,还再踏上一只脚,想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受以往思维定势的影响,大陆将科举看成是封建统治阶级选拔统治者的落后制度, “文革”中对科举的批判更是登峰造极,流风所及,到现在许多人仍不自知,以为“废除科举”是固定用法,好像对科举只能使用“废除”、不用“废除”一词便不够准确似的。2005年,我曾应一学术刊物的约请,撰写了一篇关于科举革废的论文,行文中都使用“革废”或“废止”等词,但论文发表出来后,都被编辑改为“废除”一词,可见科举在人们心目中印象之一斑。

就像城墙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新认识一样,过去被一味批判的科举制也应重新评价。重新认识科举制,我认为并不是主张在当代恢复科举制——实际上时过境迁之后科举制也不可能真正被恢复,而是要还科举制的本来面目,还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所幸的是,近20年来,科举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不再受清末激愤情绪所左右,学术界对科举制的评价日益走向冷静、公平、客观。与学术研究者研究科举之后对科举改变看法殊途同归,各地民众也越来越热中于纪念科举名人,他们才不管对科举制的谩骂和批判,不管贬损科举的理论说教,自动自发地保护科举文物、建立纪念进士和举人出身的先贤的场馆。凭着对家族祖先中的优秀分子和当地先贤的尊敬,人们自然会怀念历史上的进士和举人。因为从隋唐到明清,各地著名人物多数都是科举出身者,这是无法改变也无法否认的客观存在和历史事实。学术界和地方人士对科举的重视路数不同,但都为科举研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对科举的重视,已经形成一种潮流和趋势,这一趋势在废科举百年之后的2005年达到高潮。

重大历史事件过了百年,总是有值得纪念和回顾的地方。多年来中国不断有百年纪念,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的百年纪念,等等。废止科举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并不亚于戊戌变法、庚子事变、辛亥革命,但是中国官方要么对此仍讳莫如深,要么就是忽视这一百年纪念日。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事件一百周年,中国史学会或近代史学会都曾大张旗鼓地举行过纪念会议,而对科举百年则没有任何动作,这与韩国形成强烈的反差。韩国在1980年就已召开过以科举研究为主题的全国历史学大会,为了纪念韩国科举考试罢止100周年,1994年韩国政府曾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效仿李氏王朝的模拟科举考试。而且自从1994年以后,韩国每年都举行再现科举的仪式,这已成为韩国复兴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类似于现在已广为中国人所知的“端午祭”。其实,废科举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远远大于被迫废科举对韩国历史的影响,科举文化也是一笔远比端午节大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相信,终有一天,多数中国人会认识到这一点。

对废科举一百年,中国人不应忘却,还好民间对科举百年也没有忘却;中国人不应失语,幸好我们也没有失语。在各方的参与和推动之下,科举百年祭终于形成一个热潮。很少有其他哪个百年纪念像科举百年祭这样能真正引发一般读书人的普遍关注,即使是直接用“百年祭”一词来谈论废止科举百年的文章数量,也大大超过了纪念其他历史事件“百年祭”的文章数量。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废科举是一个很值得回顾的话题,科举制是一个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重大相关的制度,这其中有太多可以辨析和争论的地方。

在一定意义上说,2005年是中国的“科举年”。原先我在2005年8月出版的《科举学导论》一书后记和《东南学术》2005年第4期“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专题研讨“主持人的话”中,曾预言2005年将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科举年”。到年末,鉴于科举百年祭不只局限于学术界,而且扩大到整个文化界,因此觉得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化界的“科举年”。杨学为先生听我谈起此说后,认为应该称为中国的“科举年”,因为科举百年不单与文化界有关,实际上与整个中国有关,这是中国科举制废止一百年。的确,曾经长期实行过科举制的国家可以有各自的“科举年”,韩国可以有韩国的“科举年”,越南也可以有越南的“科举年”。既然加了引号,而且说明仅是“在一定意义上”,因此称之为中国的“科举年”也有道理。

2005年,是中国科举学史上十分值得记录的一年。为了全面地记录波澜壮阔的中国科举百年祭,为后人留下可资回顾的资料,我们选编了这本《科举百年祭》,希望能起到存史资鉴的作用。本书的主旨是记录科举百年祭,我以为关键就在于这个不能省略的“祭”字。(在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特别经常采用“祭”的仪式和字眼。)所谓“祭”,即纪念之意,纪念百年前那场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着重对科举制度、对百年来国人对科举的看法进行回顾和反恩。全书编排的次序,分为“先声”、“会议”、“高潮”、“余波”四个部分。

从年初到9月1日,为科举制百年祭的先声。在这8个月中,许多报刊陆续发表了有关科举百年的文章,逐步唤醒了历史深处的文化记忆,为科举制百年祭热身。“先声”中选入的文章,有不少是导致出现中国的“科举年”的引子,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作为科举百年当天唯一的纪念活动,9月2—4日在厦门大学举行的“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具有特别的意义。会议规模大、论文水平高,探讨科举纵横捭闺、精彩纷呈,因此本书专门立出“会议”一个板块。本书所收文章只是关于这次盛会的一小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会议的一个侧面。

9月到10月,出现科举百年祭的高潮。这两个月发表了最多的关于科举百年的文章,特别是对科举持批判观点、反对为科举制平反的文章,主要集中在此时段发表,与反思科举的文章形成鲜明的对立,可谓聚讼纷纭、剑拔弩张。这种激烈的争论现象,是中国人最终全面客观地认识科举的必经阶段。选取的部分文章观点明确、文字犀利,是为“高潮”。

迟做总比不做好。一些在9月以后才醒悟过来的媒体,意识到2005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年份,因为对科举制的反思关系到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问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决不是一时喧闹的举动。于是在11和12月,一些报刊包括某些主流媒体又陆续发表了许多文章,成为科举制百年祭的“余波”。

2005年标志着中国科举学的新纪元。科举制百年祭中对科举制及其废止的评价问题所进行的大论战,是一场未完待续的论战,预示着21世纪的科举学的波澜起伏堪与20世纪的红学相比。

其实,不仅仅是2005年,对中国人来说,科举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2006年,便有三场与科举文化有关的学术研讨会,即9月在高雄举办的“科举文化讲座”,10月在上海嘉定举办的“科举文化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12月在台北举办的“101;后科举时代的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可以预见,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研究科举的专门研讨会,科举研究论著更是层出不穷,将、科举学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科举学将成为一个长期的研究热点,2005年只是新的转折点的开始。

2006年10月5日

后记

1905年9月2日,是国人应该隆重纪念、深刻反思的日子——因为,象征民族文化的科举,历经一千三百年的艰难跋涉后,在坚船利炮与文明的冲突中,终于被无情地废止了。

2005年9月2日,是国人应该热烈庆祝、深感欣慰的日子——因为,绵延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又历经一百年的风雨剥蚀后,在历史演进中,终于可望识其庐山真面目了。

2005年是中国文化的科举年。

2005年是中外科举的学术年。

在民间:7月10日,安徽休宁县中国第一家状元博物馆开馆;8月6日,在岭南古建筑明珠德庆孔庙,举行首个“状元礼”;1O月10日,天一阁修复414册明代科举录;11月3日,浙江省自然博物馆上演一场名为“科举围城”的艺术表演;是年,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进入实质性筹划阶段。

在新闻界:年初,《书屋》《中国考试》等刊物,都在第一期发表纪念科举的专题论文;8月20日,《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研究)推出“纪念科举百年特辑”;9月9日,《新京报》推出32版的“科举百年祭”特刊,还有一批报刊推出大篇幅的专刊。年底,一些媒体的年度文化和教育回顾,都以科举热潮和学术会议作为年度焦点。  在文化界:6月16日,清朝科举大金榜人选世界记忆遗产;8月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内第一部科举学专著《科举学导论》;11月14日,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因提出“为科举平反”,被新浪网评选入围2005年“年度文化人物”。

在教育界:2月,厦门大学在国内首开《科举学导论》研究生课程;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全国如期举行,850万人报考;10月17日,中国第一个以科举史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教育史”博士点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评审;10月28日,报考公务员系统正式关闭,报考人数接近一百万,热到极点。

在学术界:9月2日,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在厦门大学共同主办“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有中、美、俄、日、韩、越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的学者150余人参加;11月26日至27日,上海市历史学会在古镇南浔召开“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

2005年,报道科举纪念活动的镜头一组叠加一组,科举学术研讨会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中外科举研究的成果,一批接着一批,令人目不暇接。2005年,科举纪念活动、科举学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得益彰的文化活动、新闻活动、教育活动、出版活动等,真可谓声势浩大,千年难遇。为了永恒地记录这一历史时刻,为了逼真地再现这一空前盛况,为了准确地提供一份珍贵丰富的文献资料,为了使后人铭记2005年这个科举年,由程克夷策划,刘海峰任主编,罗金远、程克夷任副主编,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与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联袂编选了《科举百年祭》这部50余万字的文集,并以此作为厚礼献给中外科举研究的学者和专家。

此前,在2006年2月,同心出版社出版了《新京报》主编的《科举百年——科举·现代教育的历史审查》一书,该书主要以《新京报》2005年9月9日“科举百年祭”特刊所刊发文章为基础,并增加了数篇介绍科举和状元知识的文章和多篇近十年来的科举研究学术论文。《科举百年祭》与之有着明显的区别,所收130篇文章中也仅有4篇与之相同。以往已有大量的科举研究论著,因此本书基本不收录那些介绍科举历史知识的文章,而是紧扣“科举百年祭”这一主题做文章、选文章。书中所收录的图片也只收科举方面的图片。

近十年来,反思废止科举的论文年年都有,但只有2005年才真正与“百年祭”关系最直接,也最贴切,而且媒体关注和参与的程度也最高。因此,本书选编文章的时间范围仅限于2005年,主要从报纸、新闻刊物和网络上发表的数百篇关于科举的篇章中,尽量选择较有重要性、代表性、纪念性、新闻性、文献性、可读性的文章。本书编选体例,是按照2005年一年废止科举百年祭纪念活动的时间先后顺序与动态过程,由“先声:风生水起”、“会议:风云际会”、“高潮:风起云涌”、“余波:流风余韵”四大部分架构,每部分收录的文章,基本上以文章发表时间先后为顺序编排,旨在以客观展示与再现2005年废止科举百年纪念活动、学术活动的全过程。另外,厦门入学教育研究院,已编成《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一书,该书辑录的是“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学术性很强的科举学论文。本书基本上不选录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论文,与会议论文集可以彼此补充,互为参照,纪录了2005年纪念科举废止百年的学术活动与纪念活动的实况与成果,两本著作可以交相辉映。为了真实地记录历史,对选录论文除了校正个别明显的别字外,一般不对原作进行改动,仪有少量文章作了节录。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多数文章都为时论或新闻性质,没有引用注释,其中可能有参考他人文章而未注明的情况,也存在个别不够准确的部分。好在文责自负,本书选编的目的在于反映2005年关于科举百年的讨论。

《科举百年祭》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给予了鼎力支持;厦门大学张亚群教授、覃红霞博士等付出了不少劳动;湖北人民出版社易学金编审也付出了不少心血,在此一并致以谢忱。还需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因编辑时间仓促,所收文章的作者无法及时联系,特致以歉意,请作者见到此书后速与我们联系,以奉奇薄酬。

《科举百年祭》付梓后,若能成为广大渎者了解科举百年祭活动之必读之书,若能成为广大科举研究者的案头必备,我们就深感欣慰了。

是为记。

程克夷

2005年10月12日深夜于武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科举百年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海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48859
开本 16开
页数 4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1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6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3-53
丛书名
印张 31.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6
156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8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3: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