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倾听大师们的声音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时代如果满眼尽是名利权势声色犬马的话,那就绝不会有什么美好的希望与伟大的未来。而科学家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良心,是照亮茫茫长夜的火炬,多少年来一直在引领着我们,在通往真善美的崎岖山道上艰难行进。

本书选摘了12位老科学家的或随笔,或日记,或信件,或回忆录,从人文角度,对每一位科学家进行自己的倾听与解读,力求使科学精神得以成为一种常识。不论你是青年还是老年,不管你是学生还是学者,不管你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百姓,你都可以从这精选出来的12位科学家随笔中,和我一起倾听,一起解读,一起感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顿悟,获取人生弥足珍贵的启迪与教益。

内容推荐

红尘滚滚。众声喧哗。在当今物欲化和犬儒化趋势越发加重的时代。有一种声音虽然有时被忽略,但其持久与深刻的生命力却终究难以遮蔽。

只要有这样的声音存在,这个时代就是可以救赎的,这个民族就是有希望的。 

本书选摘了12位老科学家——陈省身、童第周、严济慈、彭桓武、王大衍、茅以升、钱学森、梁思成、王淦昌、赵忠尧、竺可桢、华罗庚—一的或随笔,或日记,或信件,或回忆录,皆从人文角度说话,然后由编选者对每一位科学家进行自己的倾听与解读,力求使科学精神得以成为一种常识。作品行文自由,风格不同,感觉各异。

目录

前记 梁东元

◆陈省身:数学人生

少年时代——南开大学——清华四

载——跨出国门——提携后进——追忆罗

庚——数学中国

 梁东元:自由心灵 简单人生

◆童第周:自述

初懂实验的重要——同舟共济——在比

利时求学与第一场官司——博士学位答

辩——战乱中当教书先生——李约瑟来

访——入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毛泽东保中

国科学院——科学研究不应过多干扰——我

喜欢想象

 梁东元:我们和谁作比较

◆严济慈:通信

严济慈致居里夫人——德·夏劳斯致严

济慈——居里夫人致严济慈——严济慈致法

布里——法布里致严济慈——法布里教授致

严济慈——法布里教授致严济慈——严济慈

致法布里教授——法布里教授致严济慈——

巴黎高师物理实验室布洛克教授致严济

慈——严济慈致布洛克——严济慈致法布里

教授——法国物理学会给严济慈的信——法

布里教授致严济慈——严济慈致法布里教

授——国际摄影科学与应用第九次大会秘书

长致严济慈——严济慈致蒙皮利埃科学院杰·

卡巴内教授——卡巴内教授致严济慈——法

布里教授致严济慈——严济慈致法布里教

授——法布里教授致严济慈——约里奥·居里

夫人致严济慈

 梁东元:倾听

◆彭桓武:治学与为人

家——中学——大学与留学——学生与

先生——治学与为人之道——治学——工

作——为人

 梁东元:从前有座山

◆王大珩:我的半个世纪

只要能做事就成——1400万斤小米一——

第一炉光学玻璃的诞生——八大件,一个

汤——颠簸在大西北的“搓板路”上——一吨

半黄金只换了一吨半仪器——向聂荣臻元帅

求援——逼急了的“兔子”——比做学问更重

要的是做人——给邓小平写信——给自己找

“忙”

 梁东元:日蚀

◆茅以升:钱塘江桥

建桥动议——筹建经过——开工赶

工——八十一难——战起桥龙——工人伟

绩——开桥炸桥——战后修桥——[附录]我

的学生时代

 梁东元:老树

◆钱学森:“中国”两个字最重要

我的办法就是依靠集体——我的怀念

与激动(讲演)——周总理让我搞导弹——建

立21世纪的文化

 梁东元:一个人和他的时代

◆梁思成:建筑的艺术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为什么研究

中国建筑——北京城近千年来的四次改

建——伟大的中轴线——北京城是一个具

有计划性的整体

 梁东元:和风一起走过

◆王淦昌:通信

致李末言——致李末言——致郦伯

瑾——致王继贤——致王继贤——致王继

贤——致种培基——致种培基——致虞

昊——致虞昊——致虞昊——致虞昊——

致虞昊——致虞昊——致葛渭康——致葛

渭康——致葛渭康——致季燮荣

 梁东元:发往新泽西的邮件

◆赵忠尧:我的回忆

从南京高师到清华——在美国留

学——从清华大学到西南联大——第二次

去美国——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梁东元:意外

◆竺可桢:大学与人

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教授人选的

充实——运用自己思想的重要——科学的

方法 公正的态度 果断的决心——校长

就职讲话——大学毕业生应有的认识与努

力——科学之方法与精神

 粱东元:往事

◆华罗庚:访苏日记

我欲高飞云满天——哪天亦能有我们

国家伟大的科学院——十位先生,神交已

久——中国缺少理论和应用相连结的桥

梁——哀悼遇害的数学家们——传播数学

给一般人民——在莫斯科出版《堆垒素数

论》——受过数学训练的人定会有出

路——小天使们成长的文化与数学环

境——乔其亚之旅——感受阿塞拜疆的文

化与活力——一个制度是否有缺点,全在

于公众的检举——遥听着祖国内战的炮

声,如针刺心——数学为科学之母——为

数学而干杯

梁东元:高山齐仰止

试读章节

成功者的内心必定简单

查克·韦尔奇曾说过这样的话:你简直无法想象,让人们变得简单竟会被人说成是头脑简单。而现实中的事实恰恰相反,那些思路清楚,个性独立并卓有成就的人们,正是最简单的人。

把奥妙变为常识,复杂变为简单,数学是一种奇妙有力不可缺少的科学工具。陈省身先生认为,人生也是一样,你越是一个单纯的人,就越容易成功。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社会现象值得研究:19世纪时,匈牙利在政治上极不巩固,工业较为落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然而天才却层出不穷。最著名的有:钢琴家李斯特,诗人裴多菲,画家孟卡奇,现代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冯·卡门,全息照相创始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加波,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先驱、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海维西,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威格纳,氢弹之父特勒,分析大师费叶,泛函分析奠基者黎斯,组合论专家寇尼西、冯‘诺伊曼,测渡论专家拉多,数学和数学教育家J·波利亚。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从人口比例来看,在一个短短的历史时期内涌现出如此众多的天才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这究竟如何解释,可以说是文明史和科学史上的一个谜。我们应该从这一现象中得到启示。

牛顿在他23岁时,也就是1665年的夏天,因为英国爆发了大规模鼠疫,他不得不离开剑桥避居乡下,在乡间生活了一年半。而正是在乡下避祸的这段时间里,成为牛顿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牛顿一生中的重要成果,遍及力学、光学、数学、哲学等许多领域,但他的几乎所有主要的数学物理思想,都诞生于这一时期。按照牛顿本人的说法,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色彩理论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构思而成的。此外,爱因斯坦在青年时期做他那些伟大的发现工作时,还只是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一名三等职员,生活和研究的条件都不是太好。这些现象至少说明,往往在一个相对困难的处境当中,会有天才出现。而其中的一个缘故,可能就是主动或被动地消除了众多外在的诱惑与干扰。陈省身先生一再所说的人要简单,个中确有深意。

梁东元:这里的简单,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简化?就是说一个人应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坚韧不拔做他所选定的事业?

陈省身:以前曾有记者先生问我是如何决定读数学的,我说是别的都做不好,所以就只能读数学了。我不像别人那么多才多艺,所以选择问题时也就十分简单,不用过多分心。

梁东元:简单实际上最不容易。生活中有那么多的诱惑,让人眼花缭乱。人的一生又那么短暂,但却把许多时间浪费掉了。那么,简单是不是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数学思想?

陈省身:既是思想,也是目的。数学思想是人人都可以享用的,像数学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化大为小,也就是把遇到的困难的事物尽量划分成许多小的部分,这样一来,每一小部分显然就容易解决。这样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用来处理日常问题的。

梁东元:我还是在琢磨西南联大的那一段历史。因为在我们这些后人看来,那时中国环境那么艰苦,战争形势那么恶劣,但还能出那么多的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现象。

陈省身:西南联大当时有名望,有好的学生来,主要是学生本身好。本身好的话,你稍加指点,他就有发展。当然,西南联大是由原先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大学组成的,本来就有水平,老师本身声望就高,大家互相敬重,能合作。其实当时还有一个西北联大.但没搞成,自己互相打架,后来只好解散。

还有一点,我们在西南联大时,因为是战乱时期,所以设备图书什么都没有,条件差,也没房子,记得我和华罗庚、王信忠挤在一个房间,因为地方小,连箱子里的一点书都不愿意打开。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也能做出成绩来。

梁东元:在您的一本书中,您曾说,中国的大数学家如刘徽(魏晋)、祖冲乏(南北朝)、李冶(金元)等都生逢乱世,但他们却也做出了了不起的成就。

陈省身:只要有了人,有研究的精神,在哪里都能做事情。我一般不参加别的活动,只做我的数学。

梁东元:据说爱因斯坦也是从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一些热衷于抛头露面的人,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

陈省身:40年代时,我和爱因斯坦常有来往,我们是1943年开始认识的。他当时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我也应聘在这里面做研究工作。有一次,爱因斯坦约我去他家中做客,我在他家的书架上发现有一本书很吸引我,是我们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道法自然,淡泊宁静,西方一些有思想的科学家也是喜欢老庄哲学的。因为搞科学的人,从数理到人文,往往要讲到道德,讲到人与人的关系。所以,我现在这个住所叫做宁园,就有这么个意思。

梁东元:宁静最简单,但也最难得。您那时候跟爱因斯坦一起,是不是也谈一些数学呢?

陈省身:也谈的,什么都谈,随便谈。爱因斯坦到晚年没什么东西,岁数大了,往往就什么都不做了。

世界的局面不一样啊!我头一次看到他时是1943年,那时候中国是美国的同盟国,因为这时刚巧发生了珍珠港事件,日本炸了美国的军舰,美国人很生气,所以,日本是敌人。而日本侵略中国,也是中国的敌人,中关自然是同盟。可现在,当然你了解,现在中关可能就不同了。因为美国不放心中国起来。中国现在进步得很多。

梁东元:您在美国50年,起码有一半的时间中关是处于一种对峙的状态,比如在五六十年代,您能不能感觉到它对中国的敌意?

陈省身:没太注意。美国它有一点很厉害,就是生活很自由,讲话也很自由。不过呢,政府有效率。政府要是对某一个国家或是某一个人不好的时候,它的效力就很大,很伤害你。李文和就是这样。不过,美国人对中国人无所谓的很多,大部分人对中国还是友善的。但等到政府追的时候,就很讨厌。

梁东元:美国现在的作为更值得注意。

陈省身:国际上现在好文章很多,有好多值得看。你们可以考虑借鉴。比如美国现在很讨厌,他觉得他现在在世界上称霸了,他就比较以往那些称霸的国家,像罗马帝国,那是很厉害。所以,这几天我在找罗马帝国的材料来看看。罗马帝国延续了500年,当时控制了整个地中海,很强大。那么现在中国就要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因为美国有人要削弱中国。关国出了几本书,就是要成为一个关利坚帝国,有一批人在鼓吹这些。你们应考虑这个事实,要知道现在外面的世界有什么样子的事情正在发生。

梁东元:闭目塞听最可怕。中关对峙最激烈的是在60年代前后。中国60年代搞出原子弹、氢弹的时候,您当时没听说吗?

陈省身:我知道得晚。美国政府当然知道得早了。不过,中国搞原子弹,好多人我都认识的。像邓稼先,最早我在芝加哥做教授,那时邓稼先夏天来,他在普渡大学,离芝加哥不远。普渡放暑假时,他就来芝加哥。芝加哥是物理学的一个中心,主要的人物是费米。他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那时候是全世界最要紧的一个物理学家。搞原子弹试验用的反应堆就在我们芝加哥大学的操场。这个反应堆要持续下去,第一个就是在芝加哥做的。那时候邓稼先常到我那里吃饭,我那时在芝加哥大学教数学,时常请中国同学在家里吃饭,谈谈天。

梁东元:后来,您不知道他搞这个了?  陈省身:这我不知道,只知道他是搞物理的。我跟原子弹没关系。

梁东元:但数学是很有关系的。

陈省身:很有关系。我有一个学生叫周毓麟,他就跟邓稼先搞原子弹,这是我后来知道的。许多方面需要计算。不仅原子弹需要计算,导弹也要计算。针对打进来的导弹,更需要计算。所以数学很重要。

快乐是人生第一要素

人生是一种乐趣,一种创造,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张扬和实现。陈省身先生总是强调一种快乐人生,把不断寻找和发现乐趣作为生活的动力。我的理解是:快乐就是爱,就是使一切平常的东西变得有意义。

陈省身先生生性豁达,并不是像常人所想象的那样,似乎做高深数学研究的大师往往孤僻乖戾,缺乏味道。陈省身小时候就跟祖母背唐诗,背佛经,同时也开始读《封神榜》、《七侠五义》之类的闲书。后来,陈先生也常于数学研究的空隙阅读小说,读得最多的就是武侠小说。在南开大学,陈省身先生还抽出时间,听金庸先生的讲座。许多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感与哲学内涵,和数学王国中的壮美风光与高深境界是如此相通,相信陈先生和我们的感觉不会完全一样,那样的一个高度,不是一般人所能领略的。

在宁园简洁优雅的中式客厅里,听一位年过九旬的智慧老人传布科学精神,叮嘱快乐的要旨,犹如置身巍峨山巅,览云海奔涌,松涛行走,气象万千。陈省身先生说,生命有无意义,包括事业,家庭生活,健康长寿等等,都和快乐有关。我们注意到,在客厅西墙上,有一幅陈先生夫人的大照片,位置很醒目。陈省身先生是1937年在西南联大时结婚的,夫人是当时清华数学系“开系元勋”之一郑桐荪教授的女儿郑士宁小姐,郑士宁当时在清华生物系读书。他们在杨振宁的父母、同为清华数学系教授的杨武之夫妇促成下,完成了一生美满幸福的结合。

见我们望着墙上的遗像,陈省身先生缓缓说道,她才八十几岁呀。

梁东元:您老伴去世是哪一年?

陈省身:2000年,就在这屋里。睡了一觉就走了。

梁东元:哦,这真是最大的福气。什么痛苦都没有,很平静就走了,真难得。

陈省身:是福气。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中国人浪费时间的事太多。我已经老了,本来数学是年轻人的事业,但我还想在前沿做数学,多做一点。

梁东元:相信这也是您的快乐所在。我们正在努力体会您所说的数学的美和快乐。

陈省身:中国人的数学才能是世界公认的。中国的数学也是全面的。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中国的财富在“人民”。中国的数学政策,除了鼓励尖端的研究以外,还应该用来提高一般的数学水平。

梁东元:一般人都比较害怕数学,可能是因为没有看到数学的美好,没有感到数学的乐趣。同时,可能现在社会上其他一些诱惑也影响到了数学。

陈省身:这些年,因为国家开放,年轻人都想经商赚钱,当然国家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但是做科学的乐趣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在科学上做了基本的贡献,有历史的意义。我想对于许多人,这是一项了不得的成就。

梁东元:现在好像学生选学数学的也不是太多,家长或者社会上的看法也都倾向于别的门路。

陈省身:这是一个现象。现在许多有才能的学生都选择计算机、经济管理等热门学科,若干年后,数学人才必然会出现紧缺。并且,不管将来是什么样的社会,数学人才永远是需要的,各个行当都离不开数学。但是,数学这碗饭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来端的,没有个十年八年的严格训练,做不了好的数学家。所以,年轻人要有远大的眼光,要肯用功。那么.不是想出国么?这很容易,只要你做了好的数学家,国内拿了博士学位,到国外去做博士后,甚至做教授,岂不比在国外打工挣学费更好。

梁东元:也就是说,只有创造性的工作才会得到更大的人生乐趣?

陈省身:主要是因材选择,把握好研究方向。实际上,解密物理学、生物学的本质奥妙,都离不开数学研究的突破。一个人的一生看起来很长,其实一转眼就会消失,所以,不能再浪费时间,把精力和才华消耗在眼前的一点东西上。

梁东元:我们读过您75岁生日时写的诗,“何日闭门读书好,松风浓雾故人谈”。您的时间太宝贵了。

陈省身:要静下心来,我现在九十多岁了,正在走向终点,但我还想为中国做一些事情。

梁东元:很抱歉,我们今天来也是在浪费您的时间。

陈省身:就是,你们这种找我,就是浪费我的时间。不过我很高兴看到你们。事情也有点矛盾。

快乐人生,积极生活,这既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理想,也是一种与我们的生命时刻相伴的过程。其实,我们何尝体会不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数学的时候,需要数学帮助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陈省身先生的思想是如此意味深长,使人不能不长久沉默。一位著名的英国数学家曾指出,“我们生活在被数学包围的环境里”。我们的日常事物需要数学,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你现在应学数学的理由,就是你可能成为那种懂得高等数学解决生活中大多数事情的人。有些人一天天地过下去,过得很愉快,不想其他太多的事情。但许多人不满意这样生活。他们对生活和其他人都感兴趣,也对事情那样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没有其他的方法能理解你感兴趣的东西。为了很好的认识自己在所生活的那个多变的现象世界中的处境,应该学习数学。P

序言

十几年前,我在前往西北途中转车时,于西安的一家“槐叶书店”觅得一本斯蒂芬·茨威格所著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使得我不仅在长途“站”车中得以忘却一路上的拥挤与疲惫,更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令我空明澄净,远离了各种纷扰与喧嚣。在这本历史特写中,奥地利人以其独特的手法,重现了人类历史上的12个重要时刻,从拜占庭的陷落到滑铁卢的一分钟,从谱写出《马赛曲》的一夜天才鲁热到风烛残年离家出走的托尔斯泰,茨威格举重若轻,勾勒出了那些撼人心魄的时代风云。

多年之后,我有机会在一家文学杂志开辟一个以科学家随笔为主题的专栏,不禁时常记起茨威格和他的那本书。“我想在这里从极其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回顾这种群星闪耀的某些时刻——我之所以这样称呼这种时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我当然无法和茨威格相比,但我在自己的经历与阅历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我深切感悟到,一个时代如果满眼尽是名利权势声色犬马的话,那就绝不会有什么美好的希望与伟大的未来。而科学家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良心,是照亮茫茫长夜的火炬,多少年来一直在引领着我们,在通往真善美的崎岖山道上艰难行进。

整整两年,我用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经营这个专栏。思想的浅薄与知识的贫乏,使我在每两个月一期的周转中寝食不宁,备觉困苦。卡尔·雅思贝斯说过,只要人不能主动地发现这个世界中的适合于他的思想观念,人就始终遮蔽着人自身。所以,我必须对所选择出来的12位科学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要从不同的科学领域获取不同的科学常识。在阅读他们那令人望而生畏的一部部著作时,我必须硬着头皮,尽力领会那些天才而又艰深莫测的思想,在了解他们丰富异常的学识与复杂多样的性情时,我必须努力寻找旁证,左右求解,并且通过采访他们本人或他们身边身后的那些知情者,广泛体察,以此来进入一个非同寻常的精神世界,建立一个生动而客观的人生图象。在这一似乎有些出力不讨好的解读过程中,我的努力也得到了许多专家和读者的认可,更主要的是,对我而言,我是从中最大的受益者——与这么多曾经以为熟悉其实并不大了解的大师深入接触,倾听他们,解读他们,感知他们,领悟他们,他们那持久而温馨的星光,沐浴了我的全身,在那样的一种洗礼中,我的卑微肤浅的心灵也有幸得到了清洁与提升。

感谢罗来勇先生在专栏经营中所提供的热心帮助,感谢所有在采访与写作中提供宝贵支持的人们。我在此想说的是,不论你是青年还是老年,不管你是学生还是学者,不管你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百姓,你都可以从这精选出来的12位科学家随笔中,和我一起倾听,一起解读,一起感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顿悟,获取人生弥足珍贵的启迪与教益。

梁东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倾听大师们的声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东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48941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2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56
18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