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尘外的茶香
内容
编辑推荐

让这颗在尘世间消磨的倦怠浮躁的心,慢下来,细下来,细到能听见茶芽在水中绽放的声响,能感受到手指与茶具间的每一次触碰。你不必强打精神来读这本书,或倚在榻上,或窝在沙发里,或歪在座椅中,随你。让我们一起走吧,走近那一个个奇妙的茶僧、茶境……

本书以老实的态度和白描的笔法,讲述了17个禅与茶的故事,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动作、交往如在眼前。在这本书里,还借助时空的转换,把作者在当今红尘中观察了解的禅茶生活和她的感受介绍出来,让我们体会到身边无处不在的禅意和禅茶一味的文脉传承。

内容推荐

茶中似乎有太多的繁琐与刻意,禅中似乎有太多的玄妙与深奥……其实这二者本就不分彼此,都是直摁生命的当下,如是我闻:查禅一味。

本书用白描的手法,将古代17位著名茶僧与茶之间的轶事细细勾画、娓娓道来,让读者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赵州禅师、皎然和尚、虚云老和尚等名僧一起,亲历那一幕幕生动的场景,静心体味茶、禅之真意。

目录

由达摩祖师传承的缕缕茶香

普慧禅师与茶中故旧

诗僧皎然,茶僧皎然

到赵州“吃茶去”

白居易与韬光寺的茶

永忠和尚与大唐的茶

最澄和尚与天台山的茶缘

狂僧一休与茶道开山祖师

大红袍与天心岩的老和尚

老竹铺的大方和尚

《禅苑清规》中的茶与宗赜禅师

苏东坡与两位茶僧

径山佛鉴茶

黄山毛峰与正志和尚

虚云老和尚的茶

时间的灰烬——班禅紧茶

天心月圆,茶香满袖

附:漫谈禅与茶

后 记

试读章节

  马连道有一位川籍茶商赖大侠,大成拳传人。喜食最辣之火锅,饮最烈的酒,喝最好的茶,颇有大侠风范。当然,他眼中最好的茶自然是他家的茶了。每有客至,必以敞口大杯置茶一把,以开水冲泡,其滋味浓爽,在别家不可得。然称赞,大侠必指壁上联语朗声诵曰: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

蒙山茶据说是最古老的茶了,白居易有诗赞云: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渌水琴没有听过,可蒙山茶确是喝过的。随这茶流传下来的优美传说,也同这茶一样耐人寻味……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昨日贡茶刚刚到京,皇上便派出专使去扬子江取水。御水使乘快马来到江畔,沐浴焚香专等夜至。

午夜,一叶小舟悄然驶向江心。一只锡壶“啪”的一声打破了江面的宁谧,沉入江心,尔后,一壶净水被慢慢提了上来。专使马上用蜡印将瓶口封好,快马送入宫中。

净水瓶交接到宫中专司茶的公公手中,御水使这才松了一口气,与来人道了乏,便回家安寝。一觉醒来,妻子早已整治好热酒热饭。

御水使饮食毕,妻子又为他端上热茶,埋怨道:“不知这贡茶有什么好,巴巴的要跑那么远去打那‘扬子江心水’,作践得人几天几夜不得安宁。”御水使道:“你有所不知,这贡茶蒙顶甘露不仅滋味甘醇,且历史久远,据说是仙人赐的茶呢。”妻为御水使添上茶道:“愿闻其详。”御水使便向妻子讲起了蒙顶甘露的传说……

瑜儿是青衣江里的一条小鱼。因为九天玄女曾来青衣江中洗浴,瑜儿沾了仙气及青衣江水之灵秀,在江中修炼了一千年后,终于得成仙道,化身为仙女。

一日,瑜儿还了鱼形去天上的瑶池里玩耍,忽见池边几株茶树结出的茶籽圆实可爱,遂用嘴衔了,到下界来准备找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种植。当她飞临蒙山地界,见此处山泽水润,便行至蒙山山顶。正要种茶时,她邂逅了正在山中采药的青年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

他们共同在山上种下茶籽,对着埋下的茶籽互诉衷肠。离别时,吴理真问瑜儿何时方能再见,瑜儿对他说,如果明年的这个时候茶籽发芽了,她就会重来此地,跟他一生相守。

吴理真在茶籽边搭了个木屋,日夜守护。第二年,山上果然长出一片翠绿的小茶苗。鱼仙瑜儿信守诺言,来到蒙山与吴理真结为夫妇。

从一开始,瑜儿就没有对吴理真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那是一个清新的早晨,吴理真为茶苗浇过水,不知不觉伏在草丛中睡着了。瑜儿飞到山顶上,轻轻落在吴理真的身旁。

几声鸟鸣将吴理真唤醒,吴理真眨了眨沾着露水的睫毛,慢慢睁开眼睛,看到了坐在身旁的瑜儿。吴理真笑了:“你终于来了。”瑜儿点了点头。吴理真坐了起来,拉住瑜儿的手问:“不走了吗?”瑜儿又笑着点了点头。吴理真兴奋地抱起瑜儿在地上打起旋来。

瑜儿收了笑容,道:“但是有一件事,我必须要先告诉你。”吴理真问:“是什么事?”

瑜儿道:“我是一条鱼。”吴理真不解地看着她,瑜儿补充道,“我是青衣江中一条修炼千年的鱼,得道后才能幻化为人形的。你如今已经知道了,还是想跟我在一起吗?”

吴理真道:“我喜欢你是因为你的美丽和善良,你是人是鱼,又有什么关系呢?”

瑜儿放心地笑了,他们手拉着手在茶苗中穿行,所有的茶苗都因为他们的幸福而绽开了笑颜,熠熠发光的露水也映上了他们的笑脸。

后来,瑜儿和吴理真拜了天地,在小木屋里快乐地生活着。一年以后,瑜儿诞下了一双美丽的孩儿,小树苗也长成了小茶树。吴理真靠在山中采药、卖药养家度日,瑜儿就在家中照顾儿女和茶树。

清晨,吴理真背着药筐出去采药,瑜儿送他出门,便摘下肩上的披纱抛向天空。披纱就化为云雾遮庇着那一片茶树,使阳光不能直射,茶树在蒸腾的云雾中生长得越来越茂盛。

茶树和一双小儿女在吴理真和瑜儿的照料下平安地成长着。春天到来的时候,瑜儿教吴理真摘下了茶树尖上最嫩的芽叶,并将其晒干收藏起来。吴理真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摘这些叶片,但他知道瑜儿所为必定是有道理的。

一天,吴理真下山卖药材时,发现山下的村子里发生了很严重的瘟疫。瘟疫来势凶猛,没几天的时间,一些小孩和老人就接连死去,年轻人也病倒了一片,村里已经没有能种田的劳力了。吴理真儿时的同伴们有很多都被瘟疫传染了。

吴理真看到这种情景,心里很难过。晚上回到家里,他想起村中凄惨的景象,忍不住落下泪来。瑜儿看到他伤感的样子,忙询问缘由。

吴理真道:“我今日下山,看到村里瘟疫流行,已死了很多人,大家都没有什么办法,所以心中难过。”瑜儿拿出晒干的茶叶交给吴理真道:“把这个拿下山去,让他们用水煮来喝,不久就会好的。”

吴理真忙连夜将茶叶带回了村里,帮助村民用茶叶煮水给病患们服用,很快便祛除了瘟疫。

吴理真治好了村民们的疫病,心里很高兴。回到家后忙问瑜儿:“这树叶真神奇,它究竟是什么?”瑜儿道:“亏你还是读书人,怎么连‘荼’都不知道呢?”

吴理真问道:“‘茶’为何物?”瑜儿道:“炎帝神农当初为著《本草经》,遍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现下我们叫做茶的就是了。”

吴理真道:“我们这里穷山僻壤,哪儿知道世上真有茶这一物呢。”

瑜儿道:“当初我们二人初遇时,我以茶苗为信,就是为了祈求上天的护佑。茶是为苍生造福之物,它能为你我而生长,可见我们是因缘早定了。”P16-20

序言

禅是一枝花,禅茶不分家。

张菁居士写的这本《红尘外的茶香》,每一页都洋溢着禅意茶香,文字的平淡质朴,让人全身充满了轻盈欢喜。不知不觉间,窗外的云霞变了颜色,平时看惯了的庭前花木,也似乎都披着一层神秘的光彩,透出一股子灵气。

这9万多字写下的17个禅与茶的故事,让我们回到了千年以前的时代。那时的人们遵循着一种秩序,传递着一份礼仪,追寻着一种信仰,而他们的传媒载体之一,竟是简约到在一碗清水里加一种叫做茶的叶子煎煮出来的茶汤。对比今天世界光怪陆离的发明,物欲横流的追求,残忍无止的杀掳,人们不也是同样过着饥来吃饭困来眠的日子吗?何以在一样的时间里,现在的人们的贪嗔痴会如此膨胀,索求无度?

这本书中的故事以老实的态度和白描的笔法娓娓道来,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动作、交往如在眼前。如大方和尚的那些粗茶淡饭、土陶碗、自晒的笋干和自锄的野蔬,丝毫无碍与一位皇帝的真诚平等相待;又如形狂意怪的一休宗纯和纤细专一的村田珠光师徒俩,在心与茶的观照下又契合得那么完美。在这本书里,还借助时空的转换,把作者在当今红尘中观察了解的禅茶生活和她的感受介绍出来,让我们体会到身边无处不在的禅意和禅茶一味的文脉传承。

茶文化中的儒之正、佛之和、道之清、茶自身之雅,在近二十年来复苏发展中活动频繁,顺应着人民内心的渴望。种种茶书出版的数量之多,门类之广,可谓史无前例,但仍见少数内容芜杂、重复讹错者混迹其中。

这本《红尘外的茶香》犹如一朵枝茎挺立、素雅清芬的莲花,在众多的茶书中亭亭玉立,动人心魄。作者以一位年轻女性的灵慧之心,在编撰内容上独僻蹊径,这让我想到她为迎接2005年10月在河北赵县柏林禅寺举行国际禅茶会议前夕,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编出了图文并茂的《天下赵州吃茶去》一书献给大会的专诚精神。

“茶道”一词始见于唐代湖州的妙喜寺住持皎然。他和喜佛的湖州刺史颜真卿帮助陆羽完成了《茶经》。茶道由此经寺院传入宫廷而遍布民间,然而赵州和尚所说的“吃茶去”三字禅,是陆羽未曾达到的更高的境界。

我想,随着茶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弘扬,人们一定会从茶中汲取更多的味外之味、茶外之茶,来不断丰富自己,并深深理解茶的精神世界。我也希望在茶界活动的人们,像茶一样让大众身健心宁,促进人类的和谐相安。 

寇丹 

2006年重阳节写于湖州 淡茶斋

后记

流年似水。在似水流年中,我们可能错过了太多。我们可能错过白昼,可能错过黑夜,可能错过寂寞,可能错过怜惜。但没有人能错过生死。短暂的生死之间,纵有宿命的况味,纵有生死的离苦,但那苦中毕竟也有一些趣味——在无知与无记的夹缝中,在不知是梦是醒的辗转里,有一缕茶香,穿越红尘,冉冉而来,于是轮回中似曾相识的朱颜,在那香气中显现出一个个不清晰的轮廓,仿似将那记忆的封印微微撼动了一下,在这香气中,孟婆汤也失了效。

我不知要怎样感谢,感谢这一生中使我遭逢茶,遭逢禅。与她们相处时获得的快乐胜过一切,也使原本茫然无依的人生找到了最坚定的依靠。在瀹茶或坐禅时,我也常常自问,茶禅一味,到底味在何处?答案是还早,喝的茶还太少,坐禅时打的瞌睡却多。然而禅堂里那香板与茶杯的气息,无名的小寺中僧人煮茶时宁穆庄严的表情,都使人感动,于是越发感受到茶与禅所深蕴的慈悲的力量,也越发受益于茶与禅带给内心如在定中的安详。这一切我都想与你分享,真的,我相信你的心中其实也藏着一份与我相同的、与茶禅相通的感动,这样的感动,是让我们可以不费力气地去爱整个世界的。

在我写下这本书中的17位僧人的故事时,也仿佛经历了17种不同的人生。我将自己带入那些或远或近的年代,与那时的人物与情境相逢,身处其中,让我感到快乐。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尽量使故事纯然若水。然而我想,受益最多的应该是我自己,我在这17种人生中领会到另一种似水流年,岁月如水般从身边流过,岩石与草叶却没有改变。这17个故事中,不止17位茶僧,不止17种精神,这是值得我们细细体味的,在读懂之后,更是值得我们用一生致敬的。

在这本书的成书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帮助,来自中国佛学院的体恒法师、觉尘法师、戒毓法师,河北赵县柏林禅寺的明海法师、明影法师,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济群法师,他们为我提供了史料及学修方面的指导。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楼宇烈教授和对外经贸大学的包胜勇老师,以及茶道界许多茶人、专家都提出了很多学术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也使我受益匪浅。

此外,还要感谢真际禅林的明憨法师赐写书名,中、日、韩三国茶道理事会会长寇丹老师在百忙中不吝赐序。也要感谢北京读书人公司为这本书的问世所付出的心力,谢谢你们。

总之,这是一本带给我成长的书,希望能让你在阅读中获得轻松与乐趣,如果在轻松与乐趣之外,你还尝试着想要了解和接触一下茶道、禅学,那就再好不过了。感谢读过和正读着这本书的读者,感谢成就这本书的一切因缘。

张 菁

2006年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张菁写的这本《红尘外的茶香》,每一页都洋溢着禅意茶香,文字的平淡质朴,让人全身充满了轻盈欢喜。她犹如一朵枝茎挺立、素雅清芬的莲花,在众多的茶书中亭亭玉立,动人心魄。

—— 中、日、韩三国茶道理事会会长寇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尘外的茶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5365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6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4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36:32